本發明屬于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以中藥為原料制備的治療抑郁癥的藥物。本發明還涉及該藥物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并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臨床表現為心境低落、思維遲緩、言語動作減少,并伴隨食欲降低、性欲減退、睡眠障礙等軀體癥狀,祖國醫學中散見于郁證、癲狂、臟躁、百合病、驚悸、怔忡、奔豚氣、不寐等病中,現臨床多歸屬于中醫學“郁證”范疇,是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抑郁癥的終生患病率高達15%~20%,并有明顯的復發傾向或趨于慢性化。抑郁癥患者存在突出的自殺、自傷、甚至殺害親人的危險性。抑郁癥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who的全球疾病負擔(gbd)合作研究指出抑郁癥列全球疾病負擔第5位(1990),并預測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繼冠心病后的世界第二大疾病負擔源,是2l世紀的重要“殺手”,普通人群中抑郁癥的年發病率約為200/10萬,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抑郁癥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可增加骨質疏松癥、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征的危險性,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負擔。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醫學模式的轉變,探討抑郁癥的防治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近半世紀以來各國學者們一直為治療抑郁癥而不懈努力,包括激素替代療法、抗憂郁藥物療法、心理療法等,而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各種抗抑郁藥不斷涌現,然而傳統異環類抗抑郁藥不良反應大,影響患者服藥的依從性,而新型抗抑郁藥又大多價格較為昂貴。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眼光投向資源豐富的天然植物,尤其是中草藥方面,應用中醫學理論和方法研討發展副作用相對小的的治療藥物與方法成為現實的需要。中醫藥治療抑郁癥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契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發揮中醫配伍用藥、全面調整人體功能的特點,提供一種溫腎助陽、開郁安神的治療抑郁癥的藥物。
本發明的另一發明目的是提供該藥物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把中醫的理、法、方、藥辯證適用于臨床治療抑郁癥的過程。通過四診八綱辯證病因、病機、證候、定出治療方藥:即通過四診:聞、問、望、切;運用八綱辯證,辯明病因病機證候,確定理法方藥。中醫認為具有外向、溫煦、興奮等特性的事物及現象屬于陽,而具有內守、凝聚、寧靜、抑制等性質的事物及現象屬于陰,抑郁癥正是因為陰陽失衡,陽虛而陰勝故而表現出陰的特性;從近年文獻來看,中醫對抑郁癥多從疏肝解郁、養心安神、養陰潤肺、健脾補腎等論治,而鮮有溫陽之說。我們觀察發現抑郁癥不少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陽虛,表現為升發疏泄功能下降、溫煦功能減退、陰陽寒熱失調等。
基于上述治療原則,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發明的藥物是以下述重量份數的藥物為原料藥:
蛤粉15~25g、桂枝10~20g、鹽附子12~18g、炙甘草6~15g、砂仁8~15g、黃柏6~15g、牡蠣25~35g、茯苓16~25g。
該組方是由清末鄭欽安補坎益離丹加減而成,方中桂枝、附子為君藥,桂枝入心經,以辛熱之性借腎中真陽,宣通心陽,調理心脈而化悸;附子辛熱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蛤粉之咸以補腎,腎得補而陽有所依;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而入脾,泄相火,堅陰氣,調和交通水火;砂仁能宣中宮一切陰邪,能納五臟之氣而歸腎;牡蠣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陽助陽之力,茯苓運脾化溫,使中陽運轉正常,心陽自能歸于腎中,且甘草補中有引火歸根之妙,諸藥合用,復腎陽以暖心陽,運中樞以調上下,脾陽復化源有滋,同時收納微陽于腎,伏虛火于中,陰陽合化,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切合抑郁癥之病機。諸藥合用則使腎水足、脾土暖、心火生、肝木長、肝郁得舒,諸郁得解。
上述藥物可以制成藥劑學上的任何一種劑型,如湯劑、膠囊劑、散劑、丸劑、顆粒劑等;
本發明優選的劑型是顆粒劑。
本發明顆粒劑的具體制備方法是包括以下步驟:
1)取上述重量份數的鹽附子洗凈,用清水浸泡8~12h,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至淹沒鹽附子,泡至稍有麻辣感后取出,用濃度為50%姜汁浸泡18~24h后,再用不銹鋼鍋蒸熟,烘至七成干,倒入鍋內用武火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取出放涼,即為姜制附子,備用;
2)取上述重量份數的黃柏,置于炒制容器內,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取出,放涼,即為炒黃柏,備用;
3)取上述重量份數的砂仁,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油,將收集得到的揮發油制成β-環糊精包合物待用,將剩余的砂仁藥渣及蒸餾后的水溶液放置于砂鍋容器內;
4)將上述重量份數其余的蛤粉、桂枝、炙甘草、牡蠣、茯苓、步驟1)制備的姜制附子、步驟2)制備的炒黃柏放置于步驟3)的砂鍋容器中,加12倍量的水,煎煮兩次,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3的稠膏,低溫干燥得干膏,粉碎成80目的細粉,備用;
5)將步驟3)收集的β-環糊精包合物與步驟4)制備的細粉混合均勻,然后制得顆粒,包裝即得。
為表明本發明的治療效果,隨機抽取100例陽虛抑郁癥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研究,結果如下: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分期標準: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ⅲ)中抑郁發作癥狀標準,并結合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項版進行診斷。
2)中醫辨證標準:參考《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精神病學》、《中醫精神科臨證備要》及2011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腦病重點專科抑郁癥協作組制定的《抑郁癥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及治療方案》。
3)病例剔除標準:18歲以下,65歲以上者;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存在可能危及生命的心腦血管疾病;既往3個月內有酒或藥濫用或依賴;根據臨床判斷存在嚴重自殺危險,或hamd第3條>3分;一次或多次抽搐病因不明且未排除;納入本研究之前一個月內曾經參加過另外一項研究藥物的臨床實驗;雙相障礙;hamd評分≤18分或者≥35分者。
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年齡、病程、hamd評分方面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兩組患者病程、hamd評分分布表
治療方案:治療組口服本發明藥物,每次一袋,一日3次,飯后送服;對照組服用百憂解,按說明書服用。
治療結果見表2、表3:
表2兩組患者總療效比較
其中療效判定標準:
(1)基本痊愈:中醫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80%;
(2)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50%;
(3)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癥候積分減少>20%;
(4)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20%。
結論:本發明藥物治療抑郁癥患者60例,有效率達86.7%,表明本發明藥物治療抑郁癥療效顯著,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表3兩組治療前后主要指標的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
結論:本發明藥物在提高陽虛型抑郁癥患者外周5-ht、ne水平,作用與百憂解相近。此結果說明助陽開郁顆粒可以調節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維持機體內分泌環境穩定,提高5-ht、ne的合成,改善下丘腦及植物神經系統中樞的功能,從而改善臨床癥狀,實現對陽虛抑郁癥的治療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蛤粉15g、桂枝10g、鹽附子12g、炙甘草6g、砂仁8g、黃柏6g、牡蠣25g、茯苓16g。
具體制備方法是:
1)取上述重量份數的鹽附子洗凈,用清水浸泡8h,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至淹沒鹽附子,泡至稍有麻辣感后取出,用濃度為50%姜汁浸泡18h后,再用不銹鋼鍋蒸熟,烘至七成干,倒入鍋內用武火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取出放涼,即為姜制附子,備用;
2)取上述重量份數的黃柏,置于炒制容器內,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取出,放涼,即為炒黃柏,備用;
3)取上述重量份數的砂仁,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油,將收集得到的揮發油制成β-環糊精包合物待用,將剩余的砂仁藥渣及蒸餾后的水溶液放置于砂鍋容器內;
4)將上述重量份數其余的蛤粉、桂枝、炙甘草、牡蠣、茯苓、步驟1)制備的姜制附子、步驟2)制備的炒黃柏放置于步驟3)的砂鍋容器中,加12倍量的水,煎煮兩次,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3的稠膏,低溫干燥得干膏,粉碎成80目的細粉,備用;
5)將步驟3)收集的β-環糊精包合物與步驟4)制備的細粉混合均勻,然后制得顆粒,包裝即得。
使用方法:
一次一袋,一日3次,飯后服用。
實施例2:
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
蛤粉20g、桂枝15g、附子15g、炙甘草10g、砂仁10g、黃柏10g、牡蠣30g、茯苓20g。
具體制備方法是:
1)取上述重量份數的鹽附子洗凈,用清水浸泡10h,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至淹沒鹽附子,泡至稍有麻辣感后取出,用濃度為50%姜汁浸泡20h后,再用不銹鋼鍋蒸熟,烘至七成干,倒入鍋內用武火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取出放涼,即為姜制附子,備用;
2)取上述重量份數的黃柏,置于炒制容器內,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取出,放涼,即為炒黃柏,備用;
3)取上述重量份數的砂仁,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油,將收集得到的揮發油制成β-環糊精包合物待用,將剩余的砂仁藥渣及蒸餾后的水溶液放置于砂鍋容器內;
4)將上述重量份數其余的蛤粉、桂枝、炙甘草、牡蠣、茯苓、步驟1)制備的姜制附子、步驟2)制備的炒黃柏放置于步驟3)的砂鍋容器中,加12倍量的水,煎煮兩次,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3的稠膏,低溫干燥得干膏,粉碎成80目的細粉,備用;
5)將步驟3)收集的β-環糊精包合物與步驟4)制備的細粉混合均勻,然后制得顆粒,包裝即得。
使用方法:
一次1袋,一日3次,飯后服用。
實施例3:
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
蛤粉25g、桂枝20g、附子18g、炙甘草15g、砂仁15g、黃柏15g、牡蠣35g、茯苓25g。
具體制備方法是:
1)取上述重量份數的鹽附子洗凈,用清水浸泡12h,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至淹沒鹽附子,泡至稍有麻辣感后取出,用濃度為50%姜汁浸泡24h后,再用不銹鋼鍋蒸熟,烘至七成干,倒入鍋內用武火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取出放涼,即為姜制附子,備用;
2)取上述重量份數的黃柏,置于炒制容器內,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取出,放涼,即為炒黃柏,備用;
3)取上述重量份數的砂仁,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油,將收集得到的揮發油制成β-環糊精包合物待用,將剩余的砂仁藥渣及蒸餾后的水溶液放置于砂鍋容器內;
4)將上述重量份數其余的蛤粉、桂枝、炙甘草、牡蠣、茯苓、步驟1)制備的姜制附子、步驟2)制備的炒黃柏放置于步驟3)的砂鍋容器中,加12倍量的水,煎煮兩次,合并,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3的稠膏,低溫干燥得干膏,粉碎成80目的細粉,備用;
5)將步驟3)收集的β-環糊精包合物與步驟4)制備的細粉混合均勻,然后制得顆粒,包裝即得。
使用方法:
一次1袋,一日3次,飯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