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醫針刀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針刀。
背景技術:
目前,針刀醫學是朱漢章教授在解剖學和經絡學的基礎上,借鑒現代醫學外科手術相關原理,在中醫藥學中創立的一門醫學新學科;是中國醫學對世界醫學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其具有原創性和再創造性,可以說,中醫藥學和針刀醫學是我國在世界醫學界少有的具有原創的、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學科。針刀大小長度與針灸針相似,但其尖端為平刃,可進行切割松解操作,針刀既有中醫針灸的效果,又有手術刀的特點,從中醫角度,針刀可以舒筋活絡,使風寒濕氣排出,讓氣血經絡運行通暢,作用于穴位,達到中醫針灸調和陰陽,疏通經脈,調和臟腑、扶正祛邪的作用。從生理病理的角度,針刀可以刺激神經、產生生物電效應,調節神經網絡,產生快速協調的化學或機械回應;刺激體液網絡,產生化學信號,通過循環影響內環境及外環境;影響纖維網絡,調整肌筋膜鏈力線,調和機械力訊號,傳導力;另外對韌帶黏連、攣縮、肌肉緊張引起的疼痛點,進行松解剝離,對壓迫的組織、神經進行減壓,解除組織的疼痛、麻木、關節僵硬等。
針刀治療的適應癥有軟組織損傷性病變和骨關節病變、內科病、慢性病、美容等,經過醫生多年的臨床實踐,針刀理論不斷充實、完善,療效不斷提高,國內研究顯示,在小針刀的治療適應癥范圍中,其治愈率是外科手術的1.26倍,是藥物和其他療法治愈率的4.15倍。目前西醫的對于軟組織損傷有外科手術的方法根本松解軟組織瘢痕、攣縮、黏連,但手術操作對患者年齡、體質要求相對嚴格,適應人群相對較窄,手術復雜,創傷大,恢復較慢,而風險、費用較高;激素封閉、理療能暫時緩解癥狀,很難根本解決軟組織瘢痕、攣縮、黏連病變,激素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而針刀體型細小,又能達到根本松解黏連、瘢痕攣縮軟組織的目的,相對常規西醫療法而言,又有手術創傷、風險小,操作簡單、恢復快的優勢。
然而,雖然針刀術對執行醫師的解剖知識儲備和操作經驗有嚴格的要求,但人體血管神經走形有一定變異性,疊加手術的閉合性、盲視性,即使解剖經驗豐富的醫師也難以避免以上事件的發生,存在一定誤損傷血管神經的手術風險。
而現有的針刀單一功能,且針刀術是一種閉合性、微創手術,創傷小,但其為閉合性手術,手術操作全過程為盲視下操作,因而必然存在不小的醫學風險:人體的軟組織遍布各種神經、動靜脈血管、淋巴管等,單一功能的針刀在進入人體后會對表皮至病灶間所經過的軟組織進行無特異性、選擇性切割,誤切割周圍神經會導致病患感覺麻木、異常,肌肉力量減退、運動失常、受累肌肉功能喪失甚至不同程度致殘;動脈血壓較高,誤切割動脈會導致出血量較大,血腫、烏青,如誤切割重要動脈甚至可危及生命。
由于現有針刀有手術以上所述的固有缺陷,其對針刀醫學有以下不利影響:1)由于以上特點,致使針刀醫學的施術范圍限于少有血管、神經走行的區域,對于病變部位的手術入路前后有血管、神經的區域或者較深的區域治療風險大大增加,對于經驗不足的醫生,則更傾向于“安全”的施術區域,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針刀的施術治療范圍。2)為規避誤切割深層高風險組織,致使針刀醫學的施術范圍趨向于淺部區域、解剖結構簡單區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針刀在體內深部區域施術。在深部區域施術時,針刀在通過表皮至深層病灶中間的無責任區域時也會造成損傷或誤傷。3)針刀術執行醫生更傾向于使用更小更細的針刀以避免誤切割,一次針刀術難以達到松解黏連、瘢痕攣縮等手術目的,針刀有效性降低,多次施術也大大增加了病人痛苦與治療費用。
總之,由于誤切割責任病灶外體內組織的事件難以避免,時有發生,加上醫患關系的緊張,針刀治療區域往往減少到少有血管、神經走行的“安全”區域、肌肉豐厚處、淺部區域、解剖結構簡單區域,不利于針刀醫學的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針刀,解決了現有針刀無法切換針刃,無法實現利鈍、功能的轉換,容易切斷血管、神經等正常組織的缺陷。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針刀,包括:針柄,具有活動裝置;第一針體,其一端固定在活動裝置上,另一端具有針刃或鈍刃;第二針體,與第一針體沿長度方向并列布置;所述第二針體固定在活動裝置上,另一端具有切割銳刃;所述第二針體或第一針體在活動裝置帶動下實現第二針體和第一針體相對滑動,分別形成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處于第一工作位時,所述針刃或鈍刃超出切割銳刃,使得針刃或鈍刃可以工作而切割銳刃無法工作;處于第二工作位時,所述切割銳刃超出針刃或鈍刃,使得切割銳刃可以工作而針刃或鈍刃無法工作。
本發明可根據需要搭配組合制造生產。所組合的針刀可以提供針刃與針刀自由切換功能,及鈍刃與切割銳刃自由切換的功能;可允許針刀各部分伸縮活動,以提供醫師利、鈍、針、針刀特殊功能的選擇性操作。其中,針刃尖端為針樣結構,可實施穿刺、觸激,無切割功能。切割銳刃尖端為平頭刀刃,刀刃銳利、呈一直線,可以施行切割、穿刺的功能。鈍刃尖端無利刃,為圓鈍針頭,無切割作用,施力下可鈍性剝離、穿刺。鈍刃有可以有厚薄兩種型號,厚鈍刃適合鈍性剝離操作強度、范圍、幅度較大的手術操作,鈍刃較厚,強度較大,適合組織疏松,需反復提插剝離,剝離范圍大,面積廣,適合腰腿、臀部等肌肉豐滿部位、皮下筋膜附近操作;薄鈍刃由于針刀厚度較薄,其穿刺、剝離阻力較小,鈍性剝離范圍較小,不適感少,在鈍刃適用范圍外,還適合更加精細敏感部位的操作,如脊柱、頸部、面部美容使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技術效果:1)提升常規針刀手術安全系數,降低盲視手術風險及并發癥,減少正常組織破壞:其一,本器械提供的針刀器械有銳性針刀模塊可實行破皮及切割功能,其鈍性模塊部分可實行鈍性穿刺剝離功能,相對于傳統針刀,可根據解剖位置及功能需要的不同,隨時變化針刀利鈍。在穿刺、切割、松解淺部病灶時,可避免針刀探尋病灶時對周圍淺部組織無特異性切割操作所致組織損傷、誤傷,針對責任病灶選擇利刃進行切割,保護正常組織。其二,在穿刺、切割、松解深部病灶時,針刀穿越表皮至病灶間所經過的無責任軟組織過程中,可選擇針、鈍刃,避免表皮至病灶間正常韌帶切斷、肌纖維切斷、淋巴切斷,及其他無責任組織的銳性切割損傷,保護組織功能。其三,在通過血管、神經密集的“高危”區域,或在其附近操作時,可選擇針、鈍刃。由于觸碰機體神經觸碰會有放電、麻木感,觸碰動脈會有疼痛感,針、鈍刃可以既刺激神經、動脈,卻不造易成損傷,針、鈍刃施術操作過程中,醫師可根據解剖學知識經驗與患者反應,避免對以上高危組織的誤切割,待針刀至責任病灶后切換成切割銳刃針刀,可明顯減少針刀術后感覺麻木與異常,肌肉力量減退、失衡,運動失常、大量出血等并發癥發生,降低了手術風險。
2)提供鈍性剝離功能,可提供筋膜、皮下組織、肌肉、腱鞘、滑囊等軟組織鈍性剝離的功能。根據筋膜學理論,軟組織疼痛是由于外力、靜力損傷,機體不能完成自我修復,筋膜與周圍組織粘黏、攣縮、瘢痕,血流不暢,代謝物、刺激性化學物質堆積、應力增高,甚至產生炎癥,神經受刺激產生疼痛。鈍性剝離可舒通經筋、肌筋膜、松解軟組織粘連,減壓、減張,解除粘連、使卡壓的血管、神經,減張減壓,恢復常態。另外,根據筋膜學理論,筋膜為中胚層間充質細胞分化為泌尿、生殖系統后剩余未分化的部分,細胞組成為結締組織中的活性細胞(間充質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粒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對筋膜的各種機械刺激可以激活、強化筋膜的自體監控修復、支持儲備功能,產生生物電信號,調節人體功能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及機能活動、生物代謝活動,治療相應疾病。
3)提供閉合、盲視手術下探尋刺激定位,更加精準定位病灶。由于觸碰機體神經會有放電、麻木感,觸碰動脈會有疼痛感,針、鈍刃可以既刺激神經、動脈,卻不造成損傷,同時提示醫師定位信息。醫師可結合解剖學知識經驗避免對神經動脈的誤切割。此外,病灶的粘黏、瘢痕、攣縮、堵塞、炎癥代謝物、刺激性化學物質堆積、高應力會有疼痛感,針、鈍刃刺激之下患者會有疼痛反應,在針、鈍刃下會有與正常組織不同的阻力感,可引導針刃進行精確定位,切換成利刃進行銳性剝離、松解,因此可更加精準的定位病灶。
4)有益于擴大針刀醫學的治療范疇。基于以上幾點,本器械可通過鈍性刺激探尋尋找責任病灶、規避高危組織,提高定位、治療病灶的準確性,能較大地提升針刀操作安全性,有益于醫療安全的提升。同時,本發明的器械支持針刀在深層、高危、復雜部位的操作,保護正常組織,有益于擴大針刀醫學的治療范疇,推動微創、閉合針刀醫學的進一步發展。
可選的,所述第一針體平貼第二針體并列布置。
可選的,所述第二針體內具有通孔;所述第一針體插入通孔并與通孔相適配。設置通孔,使得第一針體與第二針體貼合的更緊密,針刃或鈍刃與切割銳刃的切換更方便,不會出現鈍刃或針刃與切割銳刃之間的間隙夾住肌肉組織的現象。
可選的,所述通孔的剖面為圓形或半圓或多邊形。
可選的,所述針刀還包括可吸收的環形埋線,所述第二針體上設有至少兩個卡槽;所述環形埋線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卡槽上。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針刀術中環形埋線的操作方案。本裝置設計可吸收埋線為環形,可掛嵌在針體上。環形埋線的優點是:其一、可根據需要設計任意長度的埋線,傳統注射針頭式埋線通常不能太長,否則針芯不易把柔軟的埋線推出針孔。其二、傳統埋線操作在針芯推送埋線時,由于埋線柔軟,容易堵塞針孔,降低埋線效率,而環形埋線不會堵塞針芯,埋線成功率高。其三、環形埋線因長度不受限、為環形,刺激量較傳統埋線的單線大。其四、傳統埋線在針芯推送后,易在組織內形成團狀,刺激范圍多在一個點。而環形埋線出針后,埋線易成線性分布,在傳統埋線功能之外,還可適應美容的提拉、收緊、除皺等布線操作。環形埋線可為鋸齒線、螺旋線、平滑線等,不受埋線種類限制。
其埋線卡槽可設計成前后兩個,外形一致,前卡槽在針尖附近,卡槽根據埋線需要設計實際距離;卡槽口為斜形開口,斜形開口的頂端方向指向針尖,埋線卡在卡槽中時,當針體向前進針時不易脫出,當針體向后退出時,可吸收環形埋線由于大面積接觸肌肉、脂肪、結締組織,接觸的摩擦力會導致埋線容易從卡槽內脫出,進而留在組織內,此可吸收環形埋線長度、材質,外形可根據臨床需要設計,適用于疼痛、內科雜病,還可用于減肥、美容、提拉、除皺等。
可選的,所述活動裝置包括內設有活動腔、活動圓柱和彈性限位裝置,所述活動腔內設有活動圓柱和彈性限位裝置;所述活動圓柱上頂部設有撥塊,所述針柄表面還設有滑槽,所述滑槽上設有第一檔位槽和第二檔位槽;推動撥塊進入第一檔位槽或第二檔位槽,驅動第一針體或第二針體相對滑動,形成第一工作位或第二工作位;所述彈性限位裝置用于對撥塊進行限位。
可選的,所述第一針體或第二針體上設有注射孔。
可選的,所述第一針體或第二針體外表面還設有刻度。設置刻度便于用戶在操作時直接可觀察針刀插入的深度。
可選的,所述切割銳刃為功能性刀刃;所述功能性刀刃為鋸齒形、鉤形、斜刃形、凹形或鈍錐形的其中的任意一種結構或多種的組合結構。設置功能性組件使得針刀在完成常見的手術時,還可以用于處理其他的情況,且單手就可以把握或切換,操作便捷,符合人體工學原理。
可選的,所述第一針體和第二針體外側依靠套管結合,套管可固定第一、第二針體,第一第二針體在套管內為半圓柱形或多邊形;所述套管一端固定連接針柄。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可根據需要搭配組合制造生產。所組合的針刀可以提供針刃與切割銳刃由切換功能,及鈍刃與切割銳刃自由切換的功能;可允許針刀各部分伸縮活動,以提供醫師利、鈍、針、針刀特殊功能的選擇性操作。針刃穿透性更強,易于進針,阻力小,牽拉皮膚較輕,操作更加省力、通暢,患者不適感輕,適用范圍廣泛,鈍刃有可以有厚薄兩種型號,厚鈍刃適合鈍性剝離操作強度、范圍、幅度較大的手術操作,鈍刃較厚,強度較大,適合組織疏松,需反復提插剝離,剝離范圍大,面積廣,適合腰腿、臀部等肌肉豐滿部位、皮下筋膜附近操作;薄鈍刃由于針刀厚度較薄,其穿刺、剝離阻力較小,鈍性剝離范圍較小,不適感少,在鈍刃適用范圍外,還適合更加精細敏感部位的操作,如脊柱、頸部、面部美容使用,還具有以下技術效果:1)提升常規針刀手術安全系數,降低盲視手術風險及并發癥,減少正常組織破壞:其一,本器械提供的針刀器械有銳性針刀模塊可實行破皮及切割功能,其鈍性模塊部分可實行鈍性穿刺功能,相對于傳統針刀,可根據解剖位置及功能需要的不同,隨時變化針刀利鈍。在穿刺、切割、松解淺部病灶時,可避免針刀探尋病灶時對周圍淺部組織無特異性、無選擇性切割操作所致組織損傷,針對責任病灶選擇利刃進行切割。其二,在穿刺、切割、松解深部病灶時,針刀穿越表皮至病灶間所經過的無責任軟組織過程中,可選擇針刃,避免表皮至病灶間正常韌帶切斷、肌纖維切斷、淋巴切斷,及其他無責任組織的銳性切割損傷,保護組織功能。其三,在通過血管、神經密集的“高危”區域,或在其附近操作時(如神經卡壓綜合征、梨狀肌綜合征等疾病操作),可明顯提高附近操作的安全系數。術時可選擇鈍刃。由于觸碰機體神經觸碰會有放電、麻木感,觸碰動脈會有疼痛感,鈍刃可以既刺激神經、動脈,卻不造成損傷,鈍刃施術操作過程中,醫師可根據解剖學知識經驗與患者反應,避免對以上高危組織的誤切割,待針刀至責任病灶后切換成切割銳刃,可明顯減少針刀術后感覺麻木與異常,肌肉力量減退、失衡,運動失常、大量出血等并發癥發生。
2)提供鈍性剝離功能,可提供筋膜、皮下組織、肌肉、腱鞘、滑囊等軟組織鈍性剝離的功能。根據筋膜學理論,軟組織疼痛是由于外力、靜力損傷,機體不能完成自我修復,筋膜與周圍組織粘黏、攣縮、瘢痕,血流不暢,代謝物、刺激性化學物質堆積、應力增高,甚至產生炎癥,神經受刺激產生疼痛。鈍性剝離可舒通經筋、肌筋膜、松解軟組織粘連,減壓、減張,解除粘連、使卡壓的血管、神經,減張減壓,恢復常態。另外,根據筋膜學理論,筋膜為中胚層間充質細胞分化為泌尿、生殖系統后剩余未分化的部分,細胞組成為結締組織中的活性細胞(間充質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粒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對筋膜的各種機械刺激可以激活、強化筋膜的自體監控修復、支持儲備功能,產生生物電信號,調節人體功能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及機能活動、生物代謝活動,治療相應疾病。
3)提供閉合、盲視手術下探尋刺激定位,更加精準定位病灶。由于觸碰機體神經會有放電、麻木感,觸碰動脈會有疼痛感,針刃可以既刺激神經、動脈,卻不造成損傷,同時提示醫師定位信息。醫師可結合解剖學知識經驗避免對神經動脈的誤切割。此外,病灶的粘黏、攣縮、炎癥代謝物、刺激性化學物質堆積、高應力會有疼痛感,鈍刃刺激之下患者會有疼痛反應,可引導針刀進行精確定位,切換成利刃進行銳性剝離、松解。而病灶軟組織的的攣縮、瘢痕在鈍刃下會有與正常組織不同的阻力感,可切換利刃進行松解。因此可更加精準的定位病灶。
4)有益于擴大針刀醫學的治療范疇。基于以上幾點,本器械可通過鈍性刺激探尋尋找責任病灶、規避高危組織,提高定位、治療病灶的準確性,能較大地提升針刀操作安全性,有益于醫療安全的提升。同時,本器械支持針刀在深層、高危、復雜部位的操作,有益于擴大針刀醫學的治療范疇,推動微創、閉合針刀醫學的進一步發展。
5)本發明還提出一種針刀術中環形埋線的操作方案。
本裝置設計可吸收埋線為環形,可掛嵌在針體上。環形埋線的優點是:其一、可根據需要設計任意長度的埋線,傳統注射針頭式埋線通常不能太長,否則針芯不易把柔軟的埋線推出針孔。其二、傳統埋線操作在針芯推送埋線時,由于埋線柔軟,容易堵塞針孔,降低埋線效率,而環形埋線不會堵塞針芯,埋線成功率高。其三、環形埋線因長度不受限、為環形,刺激量較傳統埋線的單線大。其四、傳統埋線在針芯推送后,易在組織內形成團狀,刺激范圍多在一個點。而環形埋線出針后,埋線易成線性分布,在傳統埋線功能之外,還可適應美容的提拉、收緊、除皺等布線操作。環形埋線可為鋸齒線、螺旋線、平滑線等,不受埋線種類限制。
另外,設置通孔,使得第一針體和第二針體貼合的更緊密,針刃或鈍刃和切割銳刃的切換更方便,不會出現鈍刃或針刃與切割銳刃之間夾住肌肉組織的現象。設置刻度便于用戶在操作時直接可觀察針刀插入的深度。設置功能性組件使得針刀在完成常見的手術時,還可以用于處理其他的情況,且單手就可以把握或切換,操作便捷,符合人體工學原理。
本發明提供埋線、注射、及多種刀刃功能,提高操作效率,減少重復穿刺、感染風險。本器械可根據施術需要,提供一次術中埋線、注射功能,操作快捷簡便,可提高針刀手術與埋線的效率,減少重復破皮穿刺,減少病人痛苦,減少反復換針穿刺感染風險及定位偏移。對于病變部位的手術入路而言,前后有血管、神經的區域或者較深的區域治療可采用針刃或鈍刃探尋(如星狀神經節、椎間孔外口等部位的埋線操作),本器械針刃或鈍刃探尋與刺激可避免神經損傷,手術風險大大減少。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一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一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一的切割銳刃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一的針刃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一的環形埋線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一的卡槽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二的針體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二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三的鈍刃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三的處于第一工作位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三的處于第二工作位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3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五功能性刀刃中鋸齒形結構示意圖;
圖15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五功能性刀刃中鉤形結構示意圖;
圖16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五功能性刀刃中斜刃形結構示意圖;
圖17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五功能性刀刃中凹形結構示意圖;
圖18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五功能性刀刃中鈍錐形結構示意圖;
圖19是本發明針刀的實施例六帶有刻度的針刀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附圖標記為:
1、針柄;2、第二針體;3、第一針體;4、通孔;5、活動腔;6、活動圓柱;7、針刃;8、鈍刃;9、切割銳刃;12、卡槽;14、刻度;15、環形埋線;16、彈性限位裝置;17、撥塊;18、滑槽;19、第一檔位槽;20、第二檔位槽;21、注射孔;22、功能性刀刃;23、套管;30、活動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各附圖,對本發明做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針刀(見附圖1、2、3、4、5),包括:針柄1,具有活動裝置30;第一針體3,其一端固定在活動裝置30上,另一端具有針刃7;第二針體2,與第一針體3沿長度方向并列布置;所述第二針體2固定在活動裝置30上,另一端具有切割銳刃9;所述第二針體2或第一針體3在活動裝置30帶動下實現第二針體2和第一針體3相對滑動,分別形成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處于第一工作位時,所述針刃7超出切割銳刃9,使得針刃7可以工作而切割銳刃9無法工作;處于第二工作位時,所述切割銳刃9超出針刃7,使得切割銳刃9可以工作而針刃7無法工作。
本發明可根據需要搭配組合制造生產。所組合的針刀可以提供針刃7與針刀自由切換功能,及鈍刃8與切割銳刃9自由切換的功能;可允許針刀各部分伸縮活動,以提供醫師利、鈍、針、針刀特殊功能的選擇性操作。針刃7穿透性更強,易于進針,阻力小,牽拉皮膚較輕,不適感輕,適用范圍廣泛,鈍刃8有可以有厚薄兩種型號,厚鈍刃8適合鈍性剝離操作強度、范圍、幅度較大的手術操作,鈍刃8較厚,強度較大,適合組織疏松,需反復提插剝離,剝離范圍大,面積廣,適合腰腿、臀部等肌肉豐滿部位、皮下筋膜附近操作;薄鈍刃8由于針刀厚度較薄,其穿刺、剝離阻力較小,鈍性剝離范圍較小,不適感少,在鈍刃8適用范圍外,還適合更加精細敏感部位的操作,如脊柱、頸部、面部美容使用,針刃7穿刺、剝離阻力更小,操作更加省力、通暢,患者不適感較輕。
本發明還具有以下技術效果:1)提升常規針刀手術安全系數,降低盲視手術風險及并發癥,減少正常組織破壞:其一,本器械提供的針刀器械有銳性針刀模塊可實行破皮及切割功能,其鈍性模塊部分可實行鈍性穿刺功能,相對于傳統針刀,可根據解剖位置及功能需要的不同,隨時變化針刀利鈍。在穿刺、切割、松解淺部病灶時,可避免針刀探尋病灶時對周圍淺部組織無特異性、無選擇性切割操作所致組織損傷,針對責任病灶選擇利刃進行切割。其二,在穿刺、切割、松解深部病灶時,針刀穿越表皮至病灶間所經過的無責任軟組織過程中,可選擇鈍刃8或針刃7,避免表皮至病灶間正常韌帶切斷、肌纖維切斷、淋巴切斷,及其他無責任組織的銳性切割損傷,保護組織功能。其三,在通過血管、神經密集的“高危”區域,或在其附近操作時,可選擇鈍刃8或針刃7。由于觸碰機體神經觸碰會有放電、麻木感,觸碰動脈會有疼痛感,鈍刃8或針刃7可以既刺激神經、動脈,卻不造成損傷,鈍刃8或針刃7施術操作過程中,醫師可根據解剖學知識經驗與患者反應,避免對以上高危組織的誤切割,待針刀至責任病灶后切換成切割銳刃9,可明顯減少針刀術后感覺麻木與異常,肌肉力量減退、失衡,運動失常、大量出血等并發癥發生。
2)提供鈍性剝離功能,可提供筋膜、皮下組織、肌肉、腱鞘、滑囊等軟組織鈍性剝離的功能。根據筋膜學理論,軟組織疼痛是由于外力、靜力損傷,機體不能完成自我修復,筋膜與周圍組織粘黏、攣縮、瘢痕,血流不暢,代謝物、刺激性化學物質堆積、應力增高,甚至產生炎癥,神經受刺激產生疼痛。鈍性剝離可舒通經筋、肌筋膜、松解軟組織粘連,減壓、減張,解除粘連、使卡壓的血管、神經,減張減壓,恢復常態。另外,根據筋膜學理論,筋膜為中胚層間充質細胞分化為泌尿、生殖系統后剩余未分化的部分,細胞組成為結締組織中的活性細胞(間充質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粒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對筋膜的各種機械刺激可以激活、強化筋膜的自體監控修復、支持儲備功能,產生生物電信號,調節人體功能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及機能活動、生物代謝活動,治療相應疾病。
3)提供閉合、盲視手術下探尋刺激定位,更加精準定位病灶。由于觸碰機體神經會有放電、麻木感,觸碰動脈會有疼痛感,針刃7、鈍刃8可以既刺激神經、動脈,卻不造成損傷,同時提示醫師定位信息。醫師可結合解剖學知識經驗避免對神經動脈的誤切割。此外,病灶的粘黏、攣縮、炎癥代謝物、刺激性化學物質堆積、高應力會有疼痛;酸脹,針刃7、鈍刃8刺激之下患者會有酸脹應而施術者手下會有硬結感,可引導針刀進行精確定位,切換成利刃進行銳性剝離、松解。而病灶軟組織的的攣縮、瘢痕在針刃7、鈍刃8下會有與正常組織不同的阻力感,可切換利刃進行松解。因此可更加精準的定位病灶。
4)有益于擴大針刀醫學的治療范疇。基于以上幾點,本器械可通過鈍性刺激探尋尋找責任病灶、規避高危組織,提高定位、治療病灶的準確性,能較大地提升針刀操作安全性,有益于醫療安全的提升。同時,本器械支持針刀在深層、高危、復雜部位的操作,有益于擴大針刀醫學的治療范疇,推動微創、閉合針刀醫學的進一步發展。
所述第一針體3平貼第二針體2并列布置。
所述針刀還包括可吸收的環形埋線15(見附圖6),所述第二針體2上設有至少兩個卡槽12;所述環形埋線15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卡槽12上。采用環形穴位埋線設計:卡槽12可置于切割銳刃9之上。本裝置設計可吸收埋線為環形,可方便針刀的埋線在組織內達到放置埋線部位前不輕易掉落,并掛嵌在針體上。
本實施例中,埋線卡槽12(見附圖7)設計有前后兩個,外形一致,前卡槽12在針尖附近,卡槽12可根據埋線需要設計實際距離;卡槽12口為斜形開口,斜形的頂端指向針尖,環形埋線15卡在卡槽12中時,當針體向前進針時不易脫出,當針體向后退出時,可吸收的環形埋線15由于大面積接觸肌肉、脂肪、結締組織,接觸的摩擦力會導致埋線容易從卡槽內脫出,進而留在組織內,此可吸收環形埋線15長度、材質,外形可根據臨床需要設計。
本發明提出一種針刀術中環形埋線15的操作方案。采用環形埋線15的優點是:可根據需要設計任意長度的埋線,較傳統埋線而言,環形埋線15不會堵塞針芯,埋線成功率高,刺激量較傳統埋線的單線大。另外,傳統埋線在針芯推送后,易在組織內形成團狀,刺激范圍多在一個點。而環形埋線15出針后,埋線易成線性分布,在傳統埋線功能之外,還可適應美容的提拉、收緊、除皺等布線操作。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環形埋線15可為鋸齒線、螺旋線、平滑線等,不受埋線種類限制。
所述第二針體2上具有通孔4;所述第一針體3插入通孔4并與通孔4相適配。設置通孔4,使得第一針體3與第二針體2貼合的更緊密,針刃7或鈍刃8與切割銳刃9的切換更方便,不會出現鈍刃8或針刃7與切割銳刃9之間的間隙夾住肌肉組織的現象。所述通孔4的剖面為圓形。
所述活動裝置30包括內設有活動腔5、活動圓柱6和彈性限位裝置16,所述活動腔5內設有活動圓柱6和彈性限位裝置16;所述活動圓柱6上頂部設有撥塊17,所述針柄1表面還設有滑槽18,所述滑槽18上設有第一檔位槽19和第二檔位槽20;推動撥塊進入第一檔位槽19或第二檔位槽20,驅動第一針體3或第二針體2相對滑動,形成第一工作位或第二工作位;所述彈性限位裝置16用于對撥塊17進行限位。
本實施例的所述彈性限位裝置16采用彈簧,彈簧一端連接第一針體3或第二針體2,另一端固定在活動圓柱上,通過彈簧提供的張力對撥塊進行限位。彈性限位裝置16還可采用彈性卡塊,用于卡住撥塊17,采取類似的結構,達到同樣的限位效果,均為本發明的覆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針刀(見附圖8、9),包括:針柄1,具有活動裝置30;第一針體3,其一端固定在活動裝置30上,另一端具有針刃7;第二針體2,與第一針體3沿長度方向并列布置;所述第二針體2固定在活動裝置30上,另一端具有切割銳刃9;所述第二針體2或第一針體3在活動裝置30帶動下實現第二針體2和第一針體3相對滑動,分別形成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處于第一工作位時,所述針刃7或鈍刃8超出切割銳刃9,使得鈍刃8可以工作而切割銳刃9無法工作;處于第二工作位時,所述切割銳刃9超出鈍刃8,使得切割銳刃9可以工作而鈍刃8無法工作。
所述第一針體3和第二針體2外側還包套有套管23;所述套管23一端固定連接針柄1。本發明套管23為塑料、彈簧鋼等材質。本實施例中第一針體3內還開有注射孔21,用于注射液體。
實施例三: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針刀(見附圖10),包括:針柄1,具有活動裝置30;第一針體3,其一端固定在活動裝置30上,另一端具有鈍刃8;第二針體2,與第一針體3沿長度方向并列布置;所述第二針體2固定在活動裝置30上,另一端具有切割銳刃9;所述第二針體2或第一針體3在活動裝置30帶動下實現第二針體2和第一針體3相對滑動,分別形成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見附圖11、12);處于第一工作位時,所述鈍刃8超出切割銳刃9,使得鈍刃8可以工作而切割銳刃9無法工作;處于第二工作位時,所述切割銳刃9超出鈍刃8,使得切割銳刃9可以工作而鈍刃8無法工作。
實施例四:所述通孔4的剖面為半圓(見附圖13);第一針體3上設有注射孔21。本發明的通孔4的剖面還可為其他的多邊形等形狀。
實施例五:所述切割銳刃9為功能性刀刃22(見附圖14、15、16、17、18);其中,所述功能性刀刃22為鋸齒形、鉤形、斜刃形、凹形或鈍錐形的其中的任意一種結構或多種的組合結構。設置功能性組件使得針刀在完成常見的手術時,還可以用于處理其他的情況。
不同的功能性組件分別具有以下效果:1)鋸齒形:前方有3-5個鋒利的細齒,可以在切斷筋膜時對各刃應力點有固定作用,可以使筋膜不打滑。2)鉤形:有較好的切割、減壓作用。3)斜刃形:針刃7傾斜,鋒利,可用于如胸椎棘突側板的分離。4)凹形:適用于韌帶、筋膜、肌腱、在針刃7切割纖維時,可使針刃7與纖維垂直,可分刺變角度刺切,可切割強度較高纖維,如胸鎖乳突肌肌腱、闊筋膜等,其凹刃的兩端高出部分可以卡住纖維,防治其滑脫,有效的切割肌腱。5)鈍錐形(推切刃):其長頭鈍,可以用于推切,防止滑脫,有效切割纖維。
實施例六:所述第一針體3或第二針體2外表面還設有刻度14(見附圖19)。設置刻度14便于用戶在操作時直接可觀察針刀插入的深度。
本發明的各個組件上還可加工注射孔,在針刀操作過程中一次性完成注射操作。
本發明提供環形埋線、注射、及多種刀刃功能,提高操作效率,減少重復穿刺、感染風險。本器械可根據施術需要,提供一次術中埋線、注射功能,操作快捷簡便,可提高針刀手術與環形埋線的效率,減少重復破皮穿刺,減少病人痛苦,減少反復換針穿刺感染風險及定位偏移。對于病變部位的手術入路而言,前后有血管、神經的區域或者較深的區域治療可采用鈍刃探尋,星狀神經節、椎間孔外口等部位的環形埋線操作,一般要先進行神經根或神經節的探尋以及刺激,正確應答后再實行環形埋線操作。本器械鈍刃探尋與刺激可避免神經損傷,使得手術風險大大減少。
本發明實施時,推動第一針體沿通孔滑動,使得第一針體和第二針體處于第一工作位或第二工作位;推動撥塊進入第一檔位槽或第二檔位槽,驅動第一針體或第二針體相對滑動,形成第一工作位或第二工作位,彈性限位裝置用于固定針刃或鈍刃處于第一工作位或第二工作位的回彈力。未固定的埋線由于大面積接觸肌肉、脂肪、結締組織,在退出埋線針刀時,其摩擦阻力會導致埋線從固定槽中脫出,完成埋線操作。通過注射孔,可以在進行針刀手術后,完成注射治療操作。操作者通過刻度直接觀察針體插入的深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