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外用中藥,確切地說是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
鼻炎,是一個醫學術語,用于描述鼻腔中的一些區域受到刺激而產生之炎癥。鼻炎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的鼻粘膜如病毒、病菌感染,或刺激物的作用下受損而導致的。當鼻內出現炎癥時,鼻腔內可以分泌大量的鼻涕,并可以因感染而變成黃色,流經咽喉時可以引起咳嗽,鼻涕量十分多時還可以經前鼻孔流出。
鼻炎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鼻淵肥厚、粘液性或膿性不易擤出;可出現耳鳴,聽力減退;易產生慢性咽炎或咳嗽;出現頭痛、頭暈、失眠、精神萎靡。在鼻炎手術后常復發引起頭痛失眠,從而不能正常工作。
當前,治療鼻炎的藥物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內服刑和外用型,內服藥由于需要經過全身循環送至鼻腔粘膜等原因,能夠到達鼻部的藥物已經很少,因此具有起效慢、藥效小的缺點。外用型對此病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多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存缺陷,提供一種療效顯著,不易復發的治療鼻炎的中藥。
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方案實現:
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白芷6-10份,辛夷6-10份,細辛3-5份,蒲公英3-5份,炒蒼耳子2-4份,蓖麻子仁2-4份,棗泥10-14份,黃丹0.5-1.5份。
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選:白芷8份,辛夷8份,細辛4份,蒲公英4份,炒蒼耳子3份,蓖麻子仁3份,棗泥12份,黃丹1份。
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其制備方法為:將白芷、辛夷、細辛、泡酒后曬干的蒲公英、炒蒼耳子按重量配比研磨成粉后,再按重量配比摻入蓖麻子仁與棗泥,打泥后制成藥丸,后在藥丸外部滾上黃丹,用藥棉包裹。
用法用量:塞鼻,一個療程30粒,每天一粒,每12小時更換塞鼻藥丸方向,重新塞鼻,24小時左右更換塞鼻用藥一次,依次類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清熱解毒、利濕、芳香、通竅;
2、本發明對治療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竇炎、鼻塞均療效顯著。
3、本發明對治療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竇炎、鼻塞均療效顯著。
實施例1: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白芷8份,辛夷8份,細辛4份,蒲公英4份,炒蒼耳子3份,蓖麻子仁3份,棗泥12份,黃丹1份。
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其制備方法為:將白芷、辛夷、細辛、泡酒后曬干的蒲公英、炒蒼耳子按重量配比研磨成粉后,再按重量配比摻入蓖麻子仁與棗泥,打泥后制成藥丸,后在藥丸外部滾上黃丹,用藥棉包裹。
用法用量:塞鼻,一個療程30粒,每天一粒,每12小時更換塞鼻藥丸方向,重新塞鼻,24小時左右更換塞鼻用藥一次,依次類推。
實施例2: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的:白芷8份,辛夷8份,細辛4份,蒲公英4份,炒蒼耳子3份,葛根1份,鵝不食草1份,茜草1份,千里光1份,蔓荊子1份,川貝2份,石菖蒲2份,蓖麻子仁3份,棗泥12份,黃丹1份。
一種治療鼻炎的中藥,其制備方法為:將白芷、辛夷、細辛、泡酒后曬干的蒲公英、炒蒼耳子、葛根、鵝不食草、茜草、千里光、蔓荊子、川貝、石菖蒲按重量配比研磨成粉后,再按重量配比摻入蓖麻子仁與棗泥,打泥后制成藥丸,后在藥丸外部滾上黃丹,用藥棉包裹。
用法用量:塞鼻,一個療程30粒,每天一粒,每12小時更換塞鼻藥丸方向,重新塞鼻,24小時左右更換塞鼻用藥一次,依次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