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以皮下注射、靜脈注射或肌內注射的方式將介質引入體內的器械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輸液椅也叫點滴椅、吊瓶椅,主要用于醫療單位給病員輸液,早期采用非常簡單的座椅或是沙發,質量,安全,易用性都很差。寒冷的冬天,患者在輸液的時候,由于輸液溫度低,輸入到患者手部的時候會使患者的手變得冰涼,且通常來輸液的患者身體都比較虛弱,更容易感到寒冷,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手部凍傷。人們通常采用暖水袋、熱水瓶等傳統的加熱方法,溫度忽高忽低,使用也極其不便。現有技術中還采用在扶手上設置加熱開關,通過輸液手對扶手的壓力,接通電路,向患者的輸液手部傳遞熱量,但是由于病人輸液時,難以長期保持輸液手長期放置在扶手上,患者可能會玩電子產品,或者用手端水、看報等,用輸液手控制電路的開關,相對限制了患者的雙手,不方便患者使用手。
因此,有必要提出具有保溫功能的輸液椅,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做出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具有保溫功能的輸液椅,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患者在輸液過程中會感到寒冷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提供了具有保溫功能的輸液椅,包括椅座、椅背、扶手和椅腳,椅腳連接在椅座下方,椅座內從下到上設置有水平方向的第一導電板、第二導電板和保護層,第一導電板固定連接在椅座下表面,第二導電板固定連接在保護層下方,保護層固定連接在椅座上表面,第一導電板和第二導電板之間存在間隔,椅座內還設置有彈性裝置,第一導電板電連接有電源,第二導電板電連接有第一電阻、第二電阻和第三電阻,電源與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并聯,所述第一導電板和第二導電板組成控制電源支路的第一開關,第一電阻、第二電阻和第三電阻設置在椅背內;
所述扶手連接在椅座上方,扶手內設置有加熱墊,加熱墊與電源串聯;所述椅背上端沿椅背豎直方向連接有支撐桿,支撐桿上從上到下依次還連接有固定桿、支桿、第一提醒桿、第二提醒桿和第三提醒桿,支撐桿與支桿鉸接,支桿靠近椅背的一側通過細繩掛放有檔桿,檔桿的下端套裝有導電片,固定桿與支桿之間連接有彈簧,第一提醒桿、第二提醒桿和第三提醒桿上均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表面安裝有導電環,第一提醒桿、第二提醒桿和第三提醒桿上的導電環分別與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電連接,所述導電片和導電環分別組成控制第一電阻支路、第二電阻支路、第三電阻支路的第二開關。
本方案的技術原理及有益效果為:當患者坐在椅座上,椅座內設置的彈性裝置使得椅座在豎直方向上發生位移,第二導電板即發生豎直向下運動,與第一導電板接觸,此時即接通了第一開關。第一導電板與第二導電板之間的間隔較小,一般兒童的重量也可以接通第一開關。支桿上掛放輸液瓶后,受到輸液瓶重力的作用下,支桿向下發生轉動,同時連接在支桿上的檔桿也會向下運動,使得檔桿下端套裝的導電片恰好能夠與第三提醒桿上的導電環接觸,從而連通第三電阻支路的第二開關,整個電路即連通,此時扶手內設置的加熱墊可以產生熱量,患者可以將輸液手放置在扶手上進行保暖。同理,隨著輸液瓶內液體逐漸減小,在彈簧彈力的拉動下,支桿向上轉動,即可以依次連通第二電阻支路及第一電阻支路的第二開關,使得加熱墊產生熱量。
此外,一般情況下,患者在冬天輸液時,隨著輸液時間的增長,冰冷的液體逐漸流入患者體內,而患者又長時間坐在椅座上,患者會越來越感受到寒冷。本技術方案設計為第一電阻小于第二電阻小于第三電阻,檔桿逐漸向上移動,電阻逐漸減小,加熱墊的溫度即會逐漸升高,從而能夠有效保證患者的輸液手不會感到寒冷。此外,將第一電阻、第二電阻和第三電阻設置在椅背內,電路接通后,電流在通過第一電阻、第二電阻和第三電阻的時候,會產生熱量,此時熱量即可以通過椅背傳遞到患者的背部,從而對患者背部也起到保溫的作用。
本技術方案有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患者在輸液過程中會感到寒冷的問題。有益效果:1、患者通過坐在椅座上實現第一開關的閉合,操作容易、簡單,不需要患者長期將輸液手放置在扶手上,相對釋放了手的自由,便于患者用手喝水、玩電子產品等;2、利用輸液瓶重力的變化,接通不同電路的電阻來控制加熱墊的溫度,逐漸升高,有效保證患者的輸液手不被凍傷;3、利用檔桿和輸液瓶掛放在支桿上,控制支桿的運動及電路的連通,醫護人員或者患者只需要掛放輸液瓶即可,不用擔心觸電的問題;4、利用電流通過第一電阻、第二電阻和第三電阻時,也會產生熱量,從而將熱量傳遞到患者的背部,對患者背部進行保溫。本技術方案設計巧妙,便于操作,便于患者在輸液過程中使用手部進行操作,實用性強。
優選方案一,作為對基礎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導電環由透明導電薄膜制成;使得導電環既能導電又在可見光范圍內具有高透明率。
優選方案二,作為對優選方案一的進一步優化,所述第一提醒桿、第二提醒桿和第三提醒桿內靠近支撐桿的一側設置有提醒燈,提醒燈從下到上的燈光顏色依次為綠色、黃色和紅色,第一提醒桿、第二提醒桿和第三提醒桿內遠離支撐桿的一側開設有空腔;由于輸液的時間一般比較長,被注射患者有時會睡著無視了藥液量的多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在靜脈注射過程中極其危險,醫護人員在發現后往往來不及應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醫療風險。提醒燈的設置,使得燈光可穿過導電環和空腔投射出去,便于提醒醫護人員或者患者輸液瓶的輸液進度,當輸液瓶掛放在支桿上時,檔桿下移,剛好將提醒燈全部阻擋,使得燈光無法穿過,隨著輸液瓶內液體的流失,檔桿逐漸上移,檔桿通過第三提醒桿時,綠色燈光即穿過導電環和空腔投射出去,同理,當檔桿通過第一提醒桿時,紅色燈光即穿過導電環和空腔投射出去,此時,醫護人員或者患者可以同時觀察到綠色、黃色和紅色的燈光,即在提醒輸液瓶內的液體快輸完了,需要結束輸液或者更換輸液瓶。
優選方案三,作為對優選方案二的進一步優化,導電片的長度不小于第一提醒桿、第二提醒桿和第三提醒桿之間的距離;若導電片的長度較短,檔桿在向上通過第一提醒桿、第二提醒桿和第三提醒桿的過程中,依次連通第一電阻支路、第二電阻支路、第三電阻支路的時間間隔較長,患者手部在間隔時間段會感受到寒冷。
優選方案四,作為對優選方案三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彈性裝置為螺旋彈簧;螺旋彈簧的作用力與位移的關系非常靈敏,柔軟性能好,即變形的范圍相對較寬,便于適用在本技術方案中,且其制作容易、建構緊湊、能量利率高。
優選方案五,作為對優選方案四的進一步優化,所述支桿上開設有用于掛放的兩個凹槽;其中一個凹槽用于掛放輸液瓶,另一個凹槽用于掛放檔桿,當支桿在發生轉動時,凹槽的設置使得輸液瓶和檔桿不會隨意在支桿上發生滑動,相對限定了輸液瓶和檔桿的位置,方便掛放輸液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具有保溫功能的輸液椅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檔桿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提醒桿、第二提醒桿或者第三提醒桿的截面三維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椅座10、椅背11、扶手12、椅腳13、第一導電板20、第二導電板21、螺旋彈簧22、保護層23、第一電阻30、第二電阻31、第三電阻32、加熱墊40、支撐桿50、檔桿51、導電片52、固定桿53、支桿54、彈簧55、凹槽56、輸液瓶57、第一提醒桿60、第二提醒桿61、第三提醒桿62、通孔63、導電環64、提醒燈65、空腔66。
實施例基本如圖1、2、4所示:本發明具有保溫功能的輸液椅,包括椅座10、椅背11、扶手12和椅腳13,椅腳13連接在椅座10下方,椅座10內從下到上安裝有水平方向的第一導電板20、第二導電板21和保護層23,第一導電板20固定連接在椅座10下表面,第二導電板21固定連接在保護層23下方,保護層23固定連接在椅座10上表面,第一導電板20和第二導電板21之間存在間隔,椅座10內還安裝有螺旋彈簧22,第一導電板20電連接有電源,第二導電板21電連接有第一電阻30、第二電阻31和第三電阻32,電源與第一電阻30、第二電阻31、第三電阻32并聯,第一導電板20和第二導電板21組成控制電源支路的第一開關,第一電阻30、第二電阻31和第三電阻32安裝在椅背11內;
扶手12連接在椅座10上方,扶手12內安裝有加熱墊40,加熱墊40與電源串聯;椅背11上連接有支撐桿50,支撐桿50上從上到下依次連接有固定桿53、支桿54、第一提醒桿60、第二提醒桿61和第三提醒桿62,支桿54與支撐桿50鉸接,支桿54上開設有用于掛放的兩個凹槽56,支桿54右側的凹槽56中掛放輸液瓶57,支桿54左側的凹槽56中掛放檔桿51,檔桿51的下端套裝有導電片52,固定桿53與支桿54之間連接有彈簧55,第一提醒桿60、第二提醒桿61和第三提醒桿62上均開設有通孔63,檔桿51穿過通孔63設置,通孔63表面安裝有導電環64,導電環64由透明導電薄膜制成,第一提醒桿60、第二提醒桿61和第三提醒桿62上的導電環64分別與第一電阻30、第二電阻31、第三電阻32電連接,導電片52和導電環64分別組成控制第一電阻30支路、第二電阻31支路、第三電阻32支路的第二開關,第一提醒桿60、第二提醒桿61和第三提醒桿62內左側安裝有提醒燈65,提醒燈65從下到上的燈光顏色依次為綠色、黃色和紅色,第一提醒桿60、第二提醒桿61和第三提醒桿62內右側開設有空腔66,如圖3所示。
使用時,先把輸液瓶57掛放在支桿54上的右側凹槽56中,支桿54受到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發生轉動,連接在支桿54上的檔桿51也會向下移動,由于檔桿51上套接有導電片52,導電片52移動到第三提醒桿62的位置時,即與第三提醒桿62上的導電環64相互接觸,同時第三提醒桿62上的導電環64與第三電阻32連接,即將第三電阻32支路上的第二開關接通。
然后當患者坐上椅座10時,患者的重力會對椅座10內的螺旋彈簧22施加壓力,螺旋彈簧22壓縮,使得椅座10向下壓縮,連接在保護層23下方的第二導電板21即豎直向下運動,與第一導電板20接觸,即將電源支路的第一開關連接。此時,整個電路即連通,扶手12內設置的加熱墊40通過電流產生熱量,患者將輸液手放置在扶手12上即可以進行保暖、加熱。
隨著輸液瓶57中液體的逐漸減小,在彈簧55彈力的拉動下,支桿54即向上發生轉動,檔桿51上的導電片52即依次與第二提醒桿61、第一提醒桿60上的導電環64接觸,連通第二電阻31支路、第一電阻30支路。由于一般情況下,患者在冬天輸液時,隨著輸液時間的增長,冰冷的液體逐漸流入患者體內,而患者又長時間坐在椅座10上,患者會越來越感受到寒冷。本實施例中設計為第一電阻30小于第二電阻31小于第三電阻32,即隨著檔桿51的上升,電阻逐漸減小,加熱墊40的溫度即會逐漸升高,從而能夠有效保證患者的輸液手不會感到寒冷。
而一開始設置在第一提醒桿60、第二提醒桿61和第三提醒桿62中的提醒燈65,光線被檔桿51擋住,無法投射出去。隨著檔桿51逐步向上移動,通過第三提醒桿62時,綠色燈光即穿過導電環64和空腔66投射出去,提醒醫護人員和患者輸液瓶57的液體在流失。同理,當檔桿51通過第一提醒桿60時,紅色燈光即穿過導電環64和空腔66投射出去,此時,醫護人員或者患者可以同時觀察到綠色、黃色和紅色的燈光,即在提醒輸液瓶57內的液體快輸完了,需要結束輸液或者更換輸液瓶57。
此外,將第一電阻30、第二電阻31和第三電阻32設置在椅背11內,電路接通后,電流在通過第一電阻30、第二電阻31和第三電阻32的時候,會產生熱量,此時熱量即可以通過椅背11傳遞到患者的背部,從而對患者背部也起到保溫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