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制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的丸劑藥物,特別是供急性蕁麻疹患者使用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的領域。
背景技術:
祖國醫學認為:急性蕁麻疹(au)是一種臨床常見病,以瘙癢、風團或伴有血管性水腫為特征的變應性皮膚病,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
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團、風疙瘩、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此病的皮疹表現就像人接觸了植物蕁麻,所導致的皮膚損害相似,故稱其為蕁麻疹。此病特點是:全身泛發性風團型皮膚損害,皮疹來去迅速,消退不留痕跡,自覺癢甚,可伴有全身癥狀和內臟損害,如發燒、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癥狀。分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與丘疹狀蕁麻疹等,常纏綿多年不愈;發病原因:某些食物、藥物、感染、花粉及其他吸入物(屋塵、動物皮屑等),以及精神因素、物理因素、全身性疾病、遺傳素質等也可成為蕁麻診發病的原因。蕁麻疹系多種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種常見皮膚、粘膜血管反應性疾病。臨床上以皮膚、粘膜的局限性、暫時性、瘙癢性潮紅斑和風團為特征。其發病機理可以是免疫性的和非免疫性的,蕁麻疹常見的病因有:①食物及添加劑;②藥物;③感染;④動物、植物及吸入物;⑤物理因素;⑥內臟疾病;⑦精神因素;⑧遺傳因素。按病因分類有許多特殊類型。目前臨床上多以組胺型和膽堿能型加以辨別診治。本病病因復雜,現代醫學認為,與機體對某些物質過敏、產生變態反應有關。
蕁麻疹初起時,皮膚局部發生瘙癢,抓后皮膚潮紅,迅即發生形狀不一和大小不等的鮮紅或白色風團,劇烈瘙癢,此起彼伏,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一般皮疹泛發全身,粘膜部位亦可受累,發生于胃腸道可伴有腹痛、腹瀉,發生于喉頭粘膜,則可引起喉頭水腫產生呼吸困難,胸悶憋氣,嚴重者可窒息死亡。反復發作者,可遷延數月或數年,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了比較嚴重的摧殘。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消除患者的疾患,并且具有服藥方便、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的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組合物,仍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亟待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中藥學的不斷發展,在治療急性蕁麻疹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治療急性蕁麻疹的優點,且在治療過程中療效好、見效快、毒副作用小等優勢,針對現有西醫治療急性蕁麻疹的現狀,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的丸劑藥物,以解決急性蕁麻疹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通過選擇合理的藥物及質量份比,可有效治療上述急性蕁麻疹一證。
為達到上述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白鮮皮60~100g、牡丹皮80~160g、僵蠶50~100g、浮萍30~100g、荊芥80~150g、防風80~150g、龍膽50~150g、金銀花150~260g、牛蒡子50~120g、白芷40~120g、生地100~380g、黃芩50~150g、蛇床子50~150g、薄荷40~120g、蟬蛻50~100g、青蒿60~150g、當歸80~160g、赤芍60~120g、苦參50~120g、豨薟草90~120g、黃柏80~150g、知母60~120g、蒼術80~160g、地膚子100~260g、滑石粉100~250g、連翹150~250g、玉竹60~150g、生黃芪150~260g、炒枳殼30~120g、桑葉50~120g、炒白芍100~250g、生甘草20~100g。
一種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白鮮皮70~90g、牡丹皮90~140g、僵蠶60~90g、浮萍40~90g、荊芥90~130g、防風90~130g、龍膽60~130g、金銀花170~230g、牛蒡子60~105g、白芷50~105g、生地115~330g、黃芩60~130g、蛇床子60~130g、薄荷50~105g、蟬蛻60~90g、青蒿70~130g、當歸90~140g、赤芍70~105g、苦參60~105g、豨薟草98~105g、黃柏90~130g、知母70~105g、蒼術90~140g、地膚子115~230g、滑石粉115~220g、連翹170~220g、玉竹70~130g、生黃芪170~230g、炒枳殼40~105g、桑葉60~105g、炒白芍115~220g、生甘草25~90g。
一種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白鮮皮80g、牡丹皮120g、僵蠶80g、浮萍80g、荊芥115g、防風115g、龍膽110g、金銀花200g、牛蒡子95g、白芷95g、生地300g、黃芩115g、蛇床子115g、薄荷95g、蟬蛻80g、青蒿115g、當歸120g、赤芍95g、苦參95g、豨薟草95g、黃柏115g、知母115g、蒼術120g、地膚子200g、滑石粉200g、連翹200g、玉竹110g、生黃芪200g、炒枳殼95g、桑葉95g、炒白芍200g、生甘草80g。
一種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粉塵及干燥后,按照質量份比共研為極細末待用;
b、按照傳統制備中藥水丸劑的方法,將研磨好的極細末藥物和淀粉過篩后,放入藥器中混合拌均,然后制備成水丸劑(其水丸的粒度為:4.9mm~5.0mm),進而曬干,分裝密封即可。
一種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水丸劑藥物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5~11g/次,飯后服(溫開水送下)。初服期為28天,藥量可適當增加,此后90天為一個療程,按常規藥量再連續服用,服藥1~2個療程后,癥狀全部消失,病獲痊愈。
本發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白鮮皮,性味:苦、咸、寒,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痛;
牡丹皮,性味:辛苦、涼、微寒,具有清熱、活血散瘀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熱病熱入血分、發斑、吐衄、熱淚盈眶病菌后期熱伏陰分發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
僵蠶,性味:咸、辛、平,具有祛風定驚、化痰散結之功效,用于治療驚風抽搐、咽喉腫痛、皮膚瘙癢、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痹等癥;
浮萍,性味:味辛、性寒,具有發汗解表、透疹止癢、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表證、麻疹不透、隱疹瘙癢、水腫、癃閉、瘡癬、丹毒、燙傷等癥;
荊芥,性味:辛、溫,具有發表、祛風、理血、炒炭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療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癰腫、瘡疥、瘰疬等癥;
防風,性味: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龍膽,性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肝定驚之功效,用于治療濕熱黃疸、小便淋痛、陰腫陰癢、濕熱帶下、肝膽實火之頭脹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腫、脅痛口苦、熱病驚風抽搐;
金銀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腫疔瘡、喉痹及多種感染性疾病;
牛蒡子,性味:味辛、苦、性寒,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腫毒;
白芷,性味:味辛、性溫,具有祛風除濕、通竊止痛、消腫排膿之功效,用于治療感冒頭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淵、濕勝久瀉、婦女白帶、癰疽瘡瘍、毒蛇咬傷;
生地,性味:味甘、苦、微寒,具有滋陰清熱、涼血補血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
黃芩,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蛇床子,性味:辛苦、溫,具有溫腎助陽、祛風、燥濕、殺蟲之功效,用于治療男子陽痿、陰囊濕癢、女子帶下陰癢、子宮寒冷不孕、風濕痹痛、疥癬濕瘡;
薄荷,性味:辛、涼,具有疏風、散熱、辟穢、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等癥;
蟬蛻,性味:味甘、咸、性涼,具有宣散風熱、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風止痙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咳嗽音啞、單板機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癇抽搐、破傷風;
青蒿,性味:味苦、微辛、性寒,具有清熱、解暑、除蒸、截瘧之功效,用于治療暑熱、暑濕、濕溫、陰虛發熱、瘧疾、黃疸;
當歸,性味: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之功效,用于治療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血虛、或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性腹痛、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赤芍,性味:苦、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功效,用于治療溫毒發斑、吐血衄血、腸風下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閉經、痛經、崩帶淋濁、瘀滯脅痛、疝瘕積聚、跌撲損傷;
苦參,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等癥,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豨薟草,性味:辛、苦、寒,具有祛風濕、利關節、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疹濕瘡;
黃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清虛熱之功效,用于治療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
知母,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蒼術,性味:辛苦、溫,具有健脾、燥濕、解郁、辟穢之功效,用于治療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痹、足痿、夜盲等癥;
地膚子,性味:甘苦、寒,具有利小便、清濕熱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淋病、帶下、疝氣、風疹、瘡毒、疥癬、陰部濕癢等癥;
滑石粉,性味:甘、淡、寒,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之功效,用于治療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連翹,性味:苦、涼,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熱、丹毒、斑疹、癰瘍腫毒、瘰疬、小便淋閉等癥;
玉竹,性味:甘、微寒,具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之功效,用于治療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干口渴、內熱消渴;
生黃芪,性味:甘、微溫,具有補齊固表、托瘡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療體虛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慢性腎炎、體虛浮腫、慢性潰瘍、瘡口久不愈合
炒枳殼,性味:苦、辛、酸、溫,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之功效,用于治療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桑葉,性味:味苦、甘、性寒,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感冒、風溫初起、發熱頭痛、汗出惡風、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無痰、咽干口渴、風熱及肝陽上擾、目赤腫痛;
炒白芍,性味: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養血和營、緩急止痛、斂陰平肝之功效,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癥;
生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本發明藥物是基于中醫治療急性蕁麻疹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急性蕁麻疹,本發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急性蕁麻疹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合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白鮮皮80g、牡丹皮120g、僵蠶80g、浮萍80g、荊芥115g、防風115g、龍膽110g、金銀花200g、牛蒡子95g、白芷95g、生地300g、黃芩115g、蛇床子115g、薄荷95g、蟬蛻80g、青蒿115g、當歸120g、赤芍95g、苦參95g、豨薟草95g、黃柏115g、知母115g、蒼術120g、地膚子200g、滑石粉200g、連翹200g、玉竹110g、生黃芪200g、炒枳殼95g、桑葉95g、炒白芍200g、生甘草80g。
實施例2:
一種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白鮮皮90g、牡丹皮140g、僵蠶90g、浮萍90g、荊芥130g、防風130g、龍膽130g、金銀花230g、牛蒡子105g、白芷105g、生地330g、黃芩130g、蛇床子130g、薄荷105g、蟬蛻90g、青蒿130g、當歸140g、赤芍105g、苦參105g、豨薟草105g、黃柏130g、知母105g、蒼術140g、地膚子230g、滑石粉220g、連翹220g、玉竹130g、生黃芪230g、炒枳殼105g、桑葉105g、炒白芍220g、生甘草90g。
實施例3:
一種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白鮮皮100g、牡丹皮160g、僵蠶100g、浮萍100g、荊芥150g、防風150g、龍膽150g、金銀花260g、牛蒡子120g、白芷120g、生地380g、黃芩150g、蛇床子150g、薄荷120g、蟬蛻100g、青蒿150g、當歸160g、赤芍120g、苦參120g、豨薟草120g、黃柏150g、知母120g、蒼術160g、地膚子260g、滑石粉250g、連翹250g、玉竹150g、生黃芪260g、炒枳殼120g、桑葉120g、炒白芍250g、生甘草100g。
典型病例
經臨床診斷治療急性蕁麻疹患者共511例,年齡為18歲以上的256例,只有255例為18歲以下。511例患者中痊愈的470例,有效的41例,總有效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