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中醫中藥熏蒸裝置。
背景技術:
醫務人員在進行患者中藥熏蒸時,現在普遍使用的是傳統的方法,不僅造價十分昂貴,結構十分復雜操作繁瑣,患者需要在中藥熏蒸裝置前暴露患處,等待儀器熏蒸,而且以往的熏蒸方法是易受到外界溫度影響,這種方法存在保溫性和舒適性差,易造成熏蒸效果不明顯,而且患者暴露患處等待熏蒸,身體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如果患者一旦引起感冒,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二次傷害,長此以往,大大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進行患者中藥熏蒸時,省時省力,科學便捷,安全高效,功能全面的中醫中藥熏蒸裝置。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中醫中藥熏蒸裝置,包括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蒸氣加熱裝置和中藥熏蒸室,在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上設有熏蒸床,熏蒸床上設有頭枕,頭枕右側設有熏蒸罩,熏蒸罩前側設有把手,熏蒸罩上設有頸部口和語音顯示器,熏蒸罩內部設有控制箱,控制箱內部設有數據傳輸器和溫度調節器,控制箱下側設有溫度接收器,溫度接收器內部設有溫度傳感器,控制箱左右兩側設有熏蒸頭,熏蒸罩右側設有旋轉器,旋轉器內部設有旋轉軸,熏蒸床前側設有控制臺,控制臺上設有蒸氣調節鍵和溫度調節鍵;
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內部設有水箱支撐底座,水箱支撐底座與水箱支撐架連接,水箱支撐架與水箱連接,水箱與水箱連接口連接,水箱連接口與抽水軟管連接,水箱左側設有注水管,注水管與注水閥控制器連接,注水閥控制器內部設有啟動閥,水箱右側設有水泵,水泵內部設有旋轉器,旋轉器與葉輪桿連接,葉輪桿與葉輪連接,葉輪右側設有排水管,排水管與蒸氣加熱裝置連接;
蒸氣加熱裝置內部設有水加熱器,水加熱器上設有進液口,進液口與進液管連接,水加熱器內部設有保溫層,保溫層下側設有加熱管支架,保溫層與加熱管連接,加熱管右側設有導流板,加熱管上側設有出氣口,水加熱器右側設有防護罩,防護罩下側設有接線口,防護罩內部設有測溫點,測溫點右側設有加熱器控制箱,加熱器控制箱內部設有加熱片控制器,加熱片控制器與信號處理線連接,信號處理線與加熱片調節器連接,加熱器控制箱上設有數據傳輸線,蒸氣加熱裝置右側設有中藥熏蒸室;
中藥熏蒸室左側設有進氣口,進氣口右側設有穩壓器,穩壓器與整流器連接,整流器內部設有整流孔,整流器與整流罩連接,中藥熏蒸室上設有熏蒸室柜門,熏蒸室柜門上設有柜門把手,中藥熏蒸室內部設有中藥擱放架,中藥擱放架上設有蒸氣孔,蒸氣孔上設有隔熱層,隔熱層上設有限流器,限流器內部設有氣體控制閥,限流器右側設有限流控制器,中藥熏蒸室上側設有熏蒸管連接口;
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右側設有導線口,導線口內設有電源線,電源線與插頭連接,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下側與熏蒸裝置固定板連接,熏蒸裝置固定板與萬向輪固定裝置連接,萬向輪固定裝置下側設有活支總成,活支總成下側設有軸套,軸套下側設有軸承,軸承下側設有剎車片,剎車片下側設有車輪。
作為優選,所述熏蒸床上設有掛鉤。
作為優選,所述頭枕上設有海綿墊。
作為優選,所述把手上設有防滑墊。
作為優選,所述頸部口上設有海綿墊。
作為優選,所述語音顯示器上設有橡膠膜護罩。
作為優選,所述熏蒸室柜門左側設有密封條。
作為優選,所述導線口上設有橡膠密封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功能齊全,使用方便,在進行患者中藥熏蒸時,省時省力,科學便捷,安全高效,功能全面,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難度。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發明蒸氣加熱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發明中藥熏蒸室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
1: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2:蒸氣加熱裝置,3:中藥熏蒸室,4:熏蒸床,5:頭枕,6:熏蒸罩,7:把手,8:頸部口,9:語音顯示器,10:控制箱,11:數據傳輸器,12:溫度調節器,13:溫度接收器,14:溫度傳感器,15:熏蒸頭,16:旋轉器,17:旋轉軸,18:控制臺,19:蒸氣調節鍵,20:溫度調節鍵,21:水箱支撐底座,22:水箱支撐架,23:水箱,24:水箱連接口,25:抽水軟管,26:注水管,27:注水閥控制器,28:啟動閥,29:水泵,30:旋轉器,31:葉輪桿,32:葉輪,33:排水管,34:水加熱器,35:進液口,36:進液管,37:保溫層,38:加熱管支架,39:加熱管,40:導流板,41:出氣口,42:防護罩,43:接線口,44:測溫點,45:加熱器控制箱,46:加熱片控制器,47:信號處理線,48:加熱片調節器,49:數據傳輸線,50:進氣口,51:穩壓器,52:整流器,53:整流孔,54:整流罩,55:熏蒸室柜門,56:柜門把手,57:中藥擱放架,58:蒸氣孔,59:隔熱層,60:限流器,61:氣體控制閥,62:限流控制器,63:熏蒸管連接口,64:導線口,65:電源線,66:插頭,67:熏蒸裝置固定板,68:萬向輪固定裝置,69:活支總成,70:軸套,71:軸承,72:剎車片,73:車輪,74:掛鉤,75:海綿墊,76:防滑墊,77:海綿墊,78:橡膠膜護罩,79:密封條,80:橡膠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中醫中藥熏蒸裝置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中醫中藥熏蒸裝置,包括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1、蒸氣加熱裝置2和中藥熏蒸室3,在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1上設有熏蒸床4,熏蒸床4上設有頭枕5,頭枕5右側設有熏蒸罩6,熏蒸罩6前側設有把手7,熏蒸罩6上設有頸部口8和語音顯示器9,熏蒸罩6內部設有控制箱10,控制箱10內部設有數據傳輸器11和溫度調節器12,控制箱10下側設有溫度接收器13,溫度接收器13內部設有溫度傳感器14,控制箱10左右兩側設有熏蒸頭15,熏蒸罩6右側設有旋轉器16,旋轉器16內部設有旋轉軸17,熏蒸床4前側設有控制臺18,控制臺18上設有蒸氣調節鍵19和溫度調節鍵20;
如圖1所示,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1內部設有水箱支撐底座21,水箱支撐底座21與水箱支撐架22連接,水箱支撐架22與水箱23連接,水箱23與水箱連接口24連接,水箱連接口24與抽水軟管25連接,水箱23左側設有注水管26,注水管26與注水閥控制器27連接,注水閥控制器27內部設有啟動閥28,水箱23右側設有水泵29,水泵29內部設有旋轉器30,旋轉器30與葉輪桿31連接,葉輪桿31與葉輪32連接,葉輪32右側設有排水管33,排水管33與蒸氣加熱裝置2連接;
如圖2所示,蒸氣加熱裝置2內部設有水加熱器34,水加熱器34上設有進液口35,進液口35與進液管36連接,水加熱器34內部設有保溫層37,保溫層37下側設有加熱管支架38,保溫層37與加熱管39連接,加熱管39右側設有導流板40,加熱管39上側設有出氣口41,水加熱器34右側設有防護罩42,防護罩42下側設有接線口43,防護罩42內部設有測溫點44,測溫點44右側設有加熱器控制箱45,加熱器控制箱45內部設有加熱片控制器46,加熱片控制器46與信號處理線47連接,信號處理線47與加熱片調節器48連接,加熱器控制箱45上設有數據傳輸線49,蒸氣加熱裝置2右側設有中藥熏蒸室3;
如圖3所示,中藥熏蒸室3左側設有進氣口50,進氣口50右側設有穩壓器51,穩壓器51與整流器52連接,整流器52內部設有整流孔53,整流器52與整流罩54連接,中藥熏蒸室3上設有熏蒸室柜門55,熏蒸室柜門55上設有柜門把手56,中藥熏蒸室3內部設有中藥擱放架57,中藥擱放架57上設有蒸氣孔58,蒸氣孔58上設有隔熱層59,隔熱層59上設有限流器60,限流器60內部設有氣體控制閥61,限流器60右側設有限流控制器62,中藥熏蒸室3上側設有熏蒸管連接口63;
如圖1所示,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1右側設有導線口64,導線口64內設有電源線65,電源線65與插頭66連接,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1下側與熏蒸裝置固定板67連接,熏蒸裝置固定板67與萬向輪固定裝置68連接,萬向輪固定裝置68下側設有活支總成69,活支總成69下側設有軸套70,軸套70下側設有軸承71,軸承71下側設有剎車片72,剎車片72下側設有車輪73。
在使用本發明時,先將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1上的插頭66接通電源,患者躺在熏蒸床4上,然后將水箱23裝滿水,同時根據患者中藥熏蒸材料的不同,并準備好所需的中藥,先放在中藥熏蒸室3內,水泵29開始工作,轉動并帶動葉輪32轉動后水通過排水管33,進入蒸氣加熱裝置2內部的水加熱器34中,水加熱器34內部的加熱管39,對裝置進行預熱,將水加熱至沸騰產生水蒸汽,水蒸汽會通過進氣口50進入中藥熏蒸室3中,先經過穩壓器51和整流器52,水蒸汽會在整流罩54的導流下,進入中藥熏蒸室3內,其達到相應的溫度濕度后,事先存放的中藥水蒸汽的充分熏蒸后,中藥會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揮發本身的特殊藥物后,再通過熏蒸罩6內的熏蒸頭15將中藥熏蒸氣體進入熏蒸罩6內,達到中藥熏蒸的效果。
所述熏蒸床4上設有掛鉤74。這樣設置,可以提高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1使用效率,更加方便快捷。
所述頭枕5上設有海綿墊75。這樣設置,可以增加患者躺在頭枕5的舒適性,方便患者使用。
所述把手7上設有防滑墊76。這樣設置,可以增加患者在使用過程中手與把手7的摩擦,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頸部口8上設有海綿墊77。這樣設置,可以保護患者的頸部,同時增加患者的舒適性,方便患者使用。
所述語音顯示器9上設有橡膠膜護罩78。這樣設置,可以防止液體進入語音顯示器9內造成短路,保證裝置干燥密封。
所述熏蒸室柜門55左側設有密封條79。這樣設置,可以增加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1的密閉性,提高中藥熏蒸的效率。
所述導線口64上設有橡膠密封圈80。這樣設置,可以增加中醫中藥熏蒸裝置主體1的安全性,便于醫務人員使用。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