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穴位貼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十二經絡子午流注穴位貼敷的膏藥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甚至唾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黃醋、米飯、棗泥制成軟膏、丸劑或餅劑,再直接貼敷穴位,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穴位貼敷在我國的發展由來已久,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穴位貼敷經過長期的發展,目前的穴位貼敷呈現出簡單化與便捷性的趨勢,如市面上各種止痛的貼敷多種多樣,操作非常便捷。十二經絡子午流注穴位貼敷不同于藥店所售的普通貼敷,其是根據人體的經絡學原理,將配制好的中藥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藥,貼于幾個主要穴位,以達到增強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十二經絡子午流注穴位貼敷的膏藥及使用方法。
本發明所述的十二經絡子午流注穴位貼敷的膏藥,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
白芥子1-2份,黨參0.5-0.8份,肉桂0.8-1.5份,黃芪0.8-2份,白術0.5-1份,當歸0.7-1.5份;
制備方法如下:
將上述中藥材打粉,過篩,加0.5-1份姜汁,順時針攪拌,呈稠糊狀,無水滲出,做成球狀藥餅,剪成大小正方形備用;
使用方法如下:
1)按以下時間點貼于相關穴位:上午9-11時貼于脾俞、雙足三里穴位,下午5-7時貼于腎俞、關元、肺俞穴位;
2)將球狀藥餅敷于穴位上,用白色醫用膠布固定;
3)每日一貼,每次4-6小時。
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十二經絡子午流注穴位貼敷的膏藥,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
白芥子1.5份,黨參0.7份,肉桂1.2份,黃芪1.6份,白術0.8份,當歸1.2份;
優選的,本發明所述的十二經絡子午流注穴位貼敷的膏藥,制備方法采用如下步驟:將中藥材打粉,過100-150目篩,加0.5-1份姜汁,順時針攪拌5-15分鐘,呈稠糊狀,無水滲出,做成直徑10mm-15mm大小的球狀藥餅,白色醫用膠布剪成30mmx30mm大小正方形備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按照人體經絡循行時間規律,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脾在上午9-11時,腎在下午5-7時,兩經經氣最旺,再輔助以藥物,達到健脾補腎之功效,提高機體免疫力。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以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1
由以下重量份中藥材制成:
白芥子1份,黨參0.5份,肉桂0.8份,黃芪0.8份,白術0.5份,當歸0.7份;
制備步驟如下:
上述中藥材打粉,過100目篩,加姜汁,順時針攪拌5分鐘,呈稠糊狀,無水滲出,做成直徑10mm大小的球狀藥餅,白色醫用膠布剪成30mm*30mm大小正方形備用;
使用方法如下:
1)按以下時間點貼于相關穴位:上午9-11時貼于脾俞、雙足三里穴位,下午5-7時貼于腎俞、關元、肺俞穴位;
2)將球狀藥餅敷于穴位上,用白色醫用膠布固定;
3)每日一貼,每次4-6小時。
實施例2
由以下重量份中藥材制成:
白芥子1.2份,黨參0.6份,肉桂1份,黃芪1份,白術0.6份,當歸1份;
制備步驟如下:
上述中藥材打粉,過120目篩,加姜汁,順時針攪拌5分鐘,呈稠糊狀,無水滲出,做成直徑10mm大小的球狀藥餅。白色醫用膠布剪成30mm*30mm大小正方形備用。
使用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由以下重量份中藥材制成:
白芥子1.5份,黨參0.7份,肉桂1.2份,黃芪1.6份,白術0.8份,當歸1.2份;
制備步驟如下:
上述中藥材打粉,過150目篩,加姜汁,順時針攪拌5分鐘,呈稠糊狀,無水滲出,做成直徑15mm大小的球狀藥餅。白色醫用膠布剪成30mm*30mm大小正方形備用。
使用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4
由以下重量份中藥材制成:
白芥子2份,黨參0.8份,肉桂1.5份,黃芪2份,白術1份,當歸1.5份;
制備步驟如下:
上述中藥材打粉,過150目篩,加姜汁,順時針攪拌5分鐘,呈稠糊狀,無水滲出,做成直徑15mm大小的球狀藥餅。白色醫用膠布剪成30mm*30mm大小正方形備用。
使用方法同實施例1。
實驗例3:本發明實施例3治療脾腎陽虛臨床療效觀察:
臨床資料:共觀察病人100例。
(一)一般資料
100例均為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腎陽虛證患者。治療組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齡45,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76歲;對照組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47,最小年齡28歲,最大年齡69歲。兩組性別、年齡分布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采用實施例3的中藥粉根據子午流注圖穴位貼敷于脾俞、足三里、腎俞、關元、肺俞等穴位,對照組采用“貞芪扶正顆?!?國藥準字z62020415,成分:黃芪、女貞子)。
(二)病例選擇及中醫診斷標準
面色蒼白,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或黎明泄瀉,腹痛,下肢浮腫,舌苔淡白脈沉遲而細。
觀察方法
采用區組隨機、實驗對照方法觀察。治療組用實施例3的中藥粉根據子午流注圖穴位貼敷于脾俞、足三里、腎俞、關元、肺俞等穴位,貼敷時間為4-6小時,以局部耐受情況為準。每1個月為1療程;對照組采用“貞芪扶正顆?!?,服法為:每日服3次,每次1袋,連服1個月。
用藥前對受試者均作詳細體格檢査,測血常規。服藥后每周隨診1次,詢問用藥情況,記錄病情及副作用。用記分法評定治療效果。療效判斷直接由觀察者作出。觀察期間禁服類似藥物。
結果
(一)療效評定標準:
1.近期痊愈:主癥消失,見證積分減少91%以上;
2.顯效:主癥顯著改善,見證積分減少61-90%以上;
3.好轉:主癥有改善,見證積分減少31-60%以上;
4.無效:主癥無改善,見證積分減少30%以下。
(二)治療效果:
1.對各種癥狀的影響:見表1。從表中可看出兩組患者治療后見證積分下降均顯著。提示兩種治療方法均能明顯改善脾腎陽虛證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
2.兩組療效比較:見表2。治療組100例,近期痊愈6例,顯效21例,好轉1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50例,近期痊愈1例,顯效14例,好轉23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6%。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毒副作用
兩組治療方法在觀察期間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
結論
通過以上臨床觀察,提示:
1.實施例3得到的中藥粉配合子午流注穴位貼敷法,確有補益脾腎之功效,能明顯改善脾腎陽虛所致之面色蒼白,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或黎明泄瀉,腹痛,下肢浮腫,舌苔淡白脈沉遲而細等癥。本組100例,總有效率達90%。
2.實施例3得到的中藥粉配合子午流注穴位貼敷法,方法簡單,安全可靠。本組100例在觀察期間均未發現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
表1:治療前后見證積分比較
注:治療前兩組癥狀比較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比較p<0.05。
表2:兩組療效比較(例)
實施例3得到的中藥粉配合子午流注穴位貼敷法經欽州市中醫醫院對100例臨床結果表明:本品對有補益脾腎之功效,能明顯改善脾腎陽虛所致之面色蒼白,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或黎明泄瀉,腹痛,下肢浮腫,舌苔淡白脈沉遲而細等癥,總有效率為90%,在臨床期間無任何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本品能提髙人體血液中淋巴細胞含量。經臨床驗證表明:本品具有補益脾腎之功效,用于病后或年老體弱脾腎陽虛所致的面色蒼白,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或黎明泄瀉,腹痛,下肢浮腫,舌苔淡白脈沉遲而細等癥。
對比例:
作為比較,本發明申請人在前期還分別對:
對照組1:配方:白芥子1.5份,黨參0.7份,肉桂1.2份;中藥粉根據子午流注圖穴位貼敷于脾俞、足三里、腎俞、關元、肺俞等穴位;
對照組2:實施例3的中藥粉穴位貼敷于梁丘、涌泉、胃俞等穴位。
(一)一般資料
100例均為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腎陽虛證患者。對照組1,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42歲,最小年齡27歲,最大年齡74歲;對照組2,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47歲,最小年齡26歲,最大年齡68歲。兩組性別、年齡分布則無顯著差異(p>0.05)。
(二)病例選擇及中醫診斷標準
面色蒼白,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或黎明泄瀉,腹痛,下肢浮腫,舌苔淡白脈沉遲而細。
觀察方法
對照組1:用對比例1中藥粉據子午流注圖穴位貼敷于脾俞、足三里、腎俞、關元、肺俞等穴位,貼敷時間為4-6小時,以局部耐受情況為準。每1個月為1療程;
對照組2:用對比例2中藥粉,貼敷梁丘、涌泉、胃俞等穴位,貼敷時間為4-6小時,以局部耐受情況為準。每1個月為1療程。
結果
(一)療效評定標準:
1.近期痊愈:主癥消失,見證積分減少91%以上;
2.顯效:主癥顯著改善,見證積分減少61-90%以上;
3.好轉:主癥有改善,見證積分減少31-60%以上;
4.無效:主癥無改善,見證積分減少30%以下。
(二)治療效果:
1.對各種癥狀的影響:見表3。
2.兩組療效比較:見表4。對照組1,近期痊愈4例,顯效13例,好轉2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4%;對照組2,近期痊愈3例,顯效14例,好轉22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8%。
表3:治療前后見證積分比較
表4:兩組療效比較(例)
結果:
比較實驗結果顯示本發明方法遠遠超過以上對比實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