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手術縫合針。
背景技術:
現有的手術縫合針都為彎針,在有些手術場合如五官科的鼻中隔創口縫合時就需要把彎針用外力變直,外力變直后其可能并不是很直從而會影響手術效果,另外外力變直還容易導致手術過程中的斷針可能,增加手術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手術效果好,不易產生斷針風險的手術縫合針。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手術縫合針,包括針和線,針為直型空心管狀,包括針頭斜端面、底端面、針頭斜端面和底端面之間的中間針管部,在中間針管部設有切槽導入口,中間針管部還設有上下切槽,切槽導入口與上下切槽的上端相聯通,上下切槽設有上大下小的收緊斜角和卡緊細槽,所述卡緊細槽聯通所述收緊斜角的下方末端,線從切槽導入口的外端進入上下切槽的上端、上下切槽的收緊斜角、卡緊固定在上下切槽的卡緊細槽處。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手術縫合針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包括針和線,針為直型空心管狀,包括針頭斜端面、底端面、針頭斜端面和底端面之間的中間針管部,在中間針管部設有切槽導入口,中間針管部還設有上下切槽,切槽導入口與上下切槽的上端相聯通,上下切槽設有上大下小的收緊斜角和卡緊細槽,所述卡緊細槽聯通所述收緊斜角的下方末端,線從切槽導入口的外端進入上下切槽的上端、上下切槽的收緊斜角、卡緊固定在上下切槽的卡緊細槽處,因此,該手術針是完全直的,無需拉直,而且線合理地卡緊固定在針上,使用非常方便。
進一步地,上下切槽的卡緊細槽邊緣設有內翻夾持片,所述內翻夾持片包含支點邊和轉動邊,所述支點邊和卡緊細槽邊緣相聯,所述轉動邊遠離卡緊細槽邊緣,相面對的兩片內翻夾持片的支點邊之間的距離略大于轉動邊之間的距離。該內翻夾持片使得卡緊固定在卡緊細槽處的線被可靠地夾壓在相對的內翻夾持片之間,并且在有外力將線向外拉動時,線會帶動相貼緊的內翻夾持片微小向外翻動,使得線在卡緊細槽處被夾壓固定得更緊更穩定。
進一步地,線上設有輔助定位結,該輔助定位結設置在空心針管內的前后兩處卡緊細槽之間。
進一步地,切槽導入口中間處設有定位結穿透擴張口。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手術縫合針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處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手術縫合針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與手術縫合針配合的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手術縫合針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b處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其附圖中的附圖標記是:1、針頭斜端面;2、底端面;3、中間針管部;4、切槽導入口;5、上下切槽;6、收緊斜角;7、卡緊細槽;8、內翻夾持片;8a、支點邊;8b、轉動邊;9、輔助定位結;10、定位結穿透擴張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得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新特征與功能易于了解,下面將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手術縫合針,包括針和線,針為直型空心管狀,包括針頭斜端面1、底端面2、針頭斜端面1和底端面2之間的中間針管部3,在中間針管部3設有切槽導入口4,中間針管部3還設有上下切槽5,切槽導入口4與上下切槽5的上端相聯通,上下切槽5設有上大下小的收緊斜角6和卡緊細槽7,所述卡緊細槽7聯通所述收緊斜角6的下方末端,線從切槽導入口4的外端進入上下切槽5的上端、上下切槽5的收緊斜角6、卡緊固定在上下切槽5的卡緊細槽7處,并且在上下切槽5的卡緊細槽7邊緣設有內翻夾持片8,所述內翻夾持片8包含支點邊8a和轉動邊8b,所述支點邊8a和卡緊細槽7邊緣相聯,所述轉動邊8b遠離卡緊細槽7邊緣,相面對的兩片內翻夾持片8的支點邊8a之間的距離略大于轉動邊8b之間的距離,為了使針線更有效地避免脫離,可在線上設有輔助定位結9,該輔助定位結9設置在空心針管內的前后兩處卡緊細槽7之間,為了使線更容易地導入到針體上,在切槽導入口4中間處設有定位結穿透擴張口10。
前面所述的實施方案使得這種手術縫合針具有結構簡單、手術創傷少、成本低、穿線方便、針線不易脫離、多重卡位方式即通過細槽卡位或內翻片卡位或定位結卡位防止針線脫離的優點。
此外,由于本技術方案的針體上的切槽導入口4設置在中間針管部3,使得掛線位置選擇余地足夠大,可滿足不同使用場合的需要,包括選擇在中間針管部3的靠前位置設置切槽導入口4,而且在中間針管部3上設置切槽導入口4和切槽對手術患者的損傷會相對較小。
本專利提供的這種手術縫合針尤其適用于鼻中隔矯正術創口縫合,由于針眼可位于針體的前部,即使不用完全貫穿鼻中隔,也可把線帶過去,對鼻中隔損傷小,傷口容易愈合。本專利提供的方案很合理地避免了原有手術針的缺陷:針是彎曲的,比較長,針眼在尾部,鼻中隔貫穿縫合時,需要把針的整個長度穿過鼻中隔,容易損傷鼻腔粘膜,導致鼻出血,有可能損傷鼻中隔導致鼻中隔穿孔,彎針在手術使用前需要人為操作把彎針變直,增加手術中斷針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