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包括蓋體,蓋體的內腔固設一攪拌電機及具有油煙吸孔的安裝隔板,攪拌電機的輸出軸旋轉貫穿并延伸出安裝隔板,輸出軸的端部連接有攪拌器;蓋體頂部固接有轉臂,轉臂的端部固定連接一動作電機,控制蓋體的開合動作;轉臂內設有油煙通道,油煙通道的一端與蓋體的內腔連通,油煙通道的另一端與吸風管連接。通過動作電機帶動轉臂轉動,從而使蓋體做開合動作,同時通過攪拌電機帶動攪拌器做攪拌動作,油煙通過安裝隔板上的油煙吸孔進入油煙通道,最后經吸風管排出進入下個油煙處理環節。這種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具備了自動開合鍋蓋以及自動攪拌的功能,同時方便了油煙的排出。
【專利說明】 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智能廚房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背景技術】
[0002]現有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方式和飲食習慣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傳統生活中,人們燒火起灶做飯,到了現代電氣時代,微波爐、電磁爐及天然氣等各種廚房設備的發展,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人們的做飯方式依舊停留在人工自炒自制的階段。
[0003]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一些自動炒菜機,這些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往往較為簡單,功能較為單一。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一種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其具有自動開合鍋蓋以及自動攪拌的功能,同時便于油煙的排出。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6]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包括蓋體,所述蓋體的內腔固設一攪拌電機及具有油煙吸孔的安裝隔板,所述攪拌電機的輸出軸旋轉貫穿并延伸出所述安裝隔板,所述輸出軸的端部連接有攪拌器;所述蓋體頂部外側固接有轉臂,所述轉臂的端部固定連接一動作電機,控制蓋體的開合動作;所述轉臂內設有油煙通道,所述油煙通道的進口與所述蓋體的內腔連通,所述油煙通道的出口與吸風管連接。
[0007]進一步地,所述攪拌器具有攪拌柱。
[0008]進一步地,所述攪拌器上設有七個呈波浪形排布的攪拌柱。
[0009]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包括蓋體,蓋體的內腔固設一攪拌電機及具有油煙吸孔的安裝隔板,攪拌電機的輸出軸旋轉貫穿并延伸出安裝隔板,輸出軸的端部連接有攪拌器;蓋體頂部外側固接有轉臂,轉臂的端部固定連接一動作電機,控制蓋體的開合動作;轉臂內設有油煙通道,油煙通道的進口與蓋體的內腔連通,油煙通道的出口與吸風管連接。通過動作電機帶動轉臂轉動,從而使蓋體做開合動作,同時通過攪拌電機帶動攪拌器做攪拌動作,油煙通過安裝隔板上的油煙吸孔進入油煙通道,最后經吸風管排出進入下個油煙處理環節。這種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具備了自動開合鍋蓋以及自動攪拌的功能,同時方便了油煙的排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一具體實施例中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圖1的俯視圖;
[0012]圖3為圖1的仰視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4]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包括蓋體1,所述蓋體I的內腔Ia固設一攪拌電機2及具有油煙吸孔31的安裝隔板3,所述攪拌電機2的輸出軸21旋轉貫穿并延伸出所述安裝隔板3,所述輸出軸21的端部連接有攪拌器4 ;所述蓋體I頂部外側固接有轉臂5,所述轉臂5的端部固定連接一動作電機6,控制蓋體I的開合動作;所述轉臂5內設有油煙通道,所述油煙通道的進口 61與所述蓋體I的內腔Ia連通,所述油煙通道的出口 62與吸風管7連接。
[0015]所述攪拌器4具有攪拌柱41。所述攪拌器4上設有七個呈波浪形排布的攪拌柱41。
[0016]以上所述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包括蓋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體的內腔固設一攪拌電機及具有油煙吸孔的安裝隔板,所述攪拌電機的輸出軸旋轉貫穿并延伸出所述安裝隔板,所述輸出軸的端部連接有攪拌器;所述蓋體頂部外側固接有轉臂,所述轉臂的端部固定連接一動作電機,控制蓋體的開合動作;所述轉臂內設有油煙通道,所述油煙通道的進口與所述蓋體的內腔連通,所述油煙通道的出口與吸風管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器具有攪拌柱。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炒菜機的鍋蓋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器上設有七個呈波浪形排布的攪拌柱。
【文檔編號】A47J36/10GK203815289SQ201420069429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18日
【發明者】陸新田 申請人:陸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