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爾夫球袋手推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高爾夫球袋手推車(一) 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尤其是手把與球桿桿頭之間具 有較充裕的空間,且收合材積較小,屬于高爾夫球袋手推車。(二) 背景技術-習知的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如圖1所示,上車架1,即手把管,下車架(管)2上端是設有一上承座11,底端則相對設有一下承座21,以供置放高爾夫球袋 20,球袋20內還可裝設球桿22;另外,該上、下車架l、 2之間是利用一旋轉 關節10連結,該旋轉關節10設置于下車架2的中心線上,即與下車架2同在 一直線上,且位于上承座ll下端,從而可將上、下車架l、 2收折。另一種習知的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如圖3所示,其旋轉點12是設于上車 架1的底端,并與下車架2中心偏移有一端距離,即該旋轉點12與下車架2 是在不同一直線上,且該上車架1上還設有一可滑動的滑塊13,從而可將上、 下車架l、 2相互鎖固,以將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展開。上述習知的兩款車型,由于上車架l (即手把)與球桿22桿頭之間的空間 過于狹小緊迫,因而造成使用記分板15時相當不便(如書寫記分卡時),如圖 2所示,尤其是當前記分板的設計趨勢是越來越大,以提供可收藏個人物品或 是懸掛水壺等多項功能,空間狹小緊迫的問題更加明顯;再者,旋轉關節10 或旋轉點12因是位于上承座11下端,而形成上車架1長度較長的形態,因此, 當球袋車收合時,上車架1會與后輪4干涉,從而造成收合材積較為龐大,如 圖4所示,對運輸成本及收藏空間均較為不利。另外,習知的三折式高爾夫球袋手推車,是將上述兩折式車架改為三段式 車架,即除具有上、下車架l、 2外,中間還具有一中段車架3,且上車架l與 中段車架3之間設有一旋轉上關節14,下車架2與中段車架3之間則設有一旋 轉下關節16,如圖5所示,從而可更進一步縮小收合材積。此種習知的三折式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旋轉上關節14雖是設于上承座 11上端,然而因在中段車架3的中心線上,故上車架1 (即手把)與球桿22 桿頭之間的空間,仍然過于狹小緊迫,對于記分板的使用相當不便,也有待改 善。(三)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手把與球桿桿頭 之間具有較為充裕的空間,以利于記分板的使用,或收藏個人物品,或懸掛水 壺等;同時使該手推車收合材積較小,以降低運輸成本與收藏空間。本實用新型一種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包括 一上車架,上端具有手把, 底端設一旋轉關節; 一下車架(管),上、下端各具有一上、下承座,以供置放 球袋,球袋內可裝設球桿;及一連桿,連接上、下車架,并使上、下車架不在 同一直線上;利用該連桿連接上、下車架,使上車架下端的旋轉關節不在下車 架(管)的中心線上,而往后并往上偏移至下車架的頂端后側,從而使手把與 球桿桿頭之間具有更為充裕的空間。其中,該連桿的一端是與旋轉關節連結,另一端則連接在下車架上端。其中,該連桿的一端是可與旋轉關節同體成型,另一端具有管體,與下車 架連結。其中,該連桿是可與旋轉關節及上承座連結成一體,其中間還具有管套, 以與下車架連結。其中,該連桿是可為下車架頂端往后彎折而形成。其中,該上、下車架之間是可具有一中段車架,該上車架底端與中段車架 頂端并設有一旋轉上關節,中段車架頂端呈往后彎折形成一連桿,使上車架底 端的旋轉上關節不在中段車架的中心線上,而往后并往上偏移至中段車架的頂 端后側。本實用新型一種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優點及功效在于本實用新型不但 在手把與球桿桿頭之間具有更為充裕的空間,而可達到使用更為方便的功效, 并接具有較小的收合材積,可降低運輸成本與收藏空間。
圖1所示為習知兩折式高爾夫球袋手推車的側視圖。 圖2所示為圖1中記分板與球桿部分的立體圖。 圖3所示為另一種習知的兩折式高爾夫球袋手推車的側視圖。圖4所示為習知兩折式高爾夫球袋手推車收合時的示意圖。圖5所示為習知三折式高爾夫球袋手推車的側視圖。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側視圖。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部分放大立體圖。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部分立體分解圖。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收合時示意圖。、圖io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側視圖。圖1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部分立體分解圖。圖1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側視圖。圖1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部分立體分解圖。圖1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側視圖。圖1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收合是示意圖。圖中具體標號如下習知部分1、上車架11、上承座10、 12、 14、 16、旋轉關節13、滑塊15、記分板2、下車架20、球袋21、下承座22、球桿3、中段車架4、后輪本實用新型部分4、后輪5、上車架50、 55、 56、 57、旋轉關節51、記分板52、主體521、圓盤53、罩體531、盤齒54、固定件6、下車架60、球袋61、 64、 65、上承座62、下承座63、球桿7、 71、 72、 73、連桿70、管體 711、管套 8、中段車架81、腳管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一種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如圖6所示,其包括 一上車架5(即手把),上端具有手把與記分板51,底端設一旋轉關節50; —下車架(管)6, 上、下端分別具有上、下承座61、 62,以供置放球袋60并可裝設球桿63;及 一連桿7,是分別連結于上車架5的下端及下車架6的上端,以使上車架底端 的旋轉關節50,不設在下車架(管)6的中心線上,而往后并往上偏移至下車 架6的頂端后側,形成上、下車架5、 6不在同一直線上;其中,該旋轉關節 50是如圖7、 8所示,包括 一主體52,設于上車架5底端,兩側各具有一圓 盤521,圓盤521上還具有盤齒;二罩體53,內側面具有盤齒531,以與圓盤 521嚙接;及一固定件54,貫穿該主體52與罩體53并使之連結固定,當松釋 固定件54時,上車架5將可借主體52的旋轉而旋轉一角度,或直接收折;然 而由于此旋轉關節50的結構屬習知的技術,非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此不贅述。連桿7,如圖8所示,其一端是可與旋轉關節50 (即罩體52)同體成型, 另一端則具有一管體70,以與下車架6連結。依據上述構造可知,本實用新型由于上、下車架5、 6之間是利用連桿7 連接,而使得上車架5往后偏移一端距離,并使得上車架下端的旋轉關節50 不在下車架(管)6的中心線上,而往后并往上偏移至下車架6的頂端后側,(即 使上、下車架5、 6不在同一直線上,)故可使得手把與球桿63桿頭之間具有更 為寬廣、充裕的空間,如圖6所示,以利于記分板51的使用,或收藏個人物品, 或懸掛水壺等,在使用上顯然相當方便。再者,本實用新型由于上車架5是往后偏移并與下車架6存有一間距,故 可將上車架5 (即手把)的長度縮短,從而當高爾夫球袋手推車收合時,上車 架5不會與后輪4有所干涉、阻礙,因而可具有較小的收合材積,如圖9所示。請再參閱圖IO、 ll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連桿71—端是與旋轉關節55 (即 罩體)連結或同體成型,另一端與上承座64連結中間則具有管套711,以供套 設于下車架6頂端,而使得連桿71與旋轉關節55及上承座64連結為一體,并使上車架下端的旋轉關節55不在下車架(管)6的中心線上,而往后并往上偏 移至下車架6的頂端后側,從而使手把與球桿桿頭之間具有更為充裕的空間, 以及使上車架5長度縮短,具有較小的收合材積,而可達到與上述第一實施例 相同的功效。請再參閱圖12、 1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下車架6上端是往后彎折,以形 成一連桿72,而在上車架5底端的旋轉關節56 (即罩體)則是與上承座65連 結或一體成型,以使上車架5往后偏移一距離,并使上車架下端的旋轉關節56 不在下車架(管)6的中心線上,而往后并往上偏移至下車架6的頂端后側, 從而可達到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功效。接著,請繼續參閱圖1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主要是應用于三折式高爾夫 球袋手推車,其是將上車架5下端的旋轉上關節57設于中段車架8頂端,該中 段車架8頂端是呈往后彎折,以形成一連桿73,并使上車架下端的旋轉關節57 不在中段車架(管)8的中心線上,而往后并往上偏移至中段車架的頂端后側, 從而使手把與球桿桿頭之間具有更為充裕的空間,同時上車架5也不會與后輪 腳管81末端的輪軸結合器(圖中未示)有所干涉,而可具有較小的收合材積, 如圖15所示。
權利要求1、一種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特征在于該手推車包括一上車架,上端具有手把,底端具有一旋轉關節;一下車架,上、下端各具有一供置放球袋的上、下承座,球袋內可裝設球桿;一連桿,連接上、下車架,使上、下車架不在同一直線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特征在于該連桿的一端 是與旋轉關節連結,另一端則連接在下車架上端。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特征在于該連桿的一端 是可與旋轉關節同體成型,另一端具有管體,與下車架連結。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特征在于該連桿是可與 旋轉關節及上承座連結成一體,其中間還具有管套,以與下車架連結。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特征在于該連桿是可為 下車架頂端往后彎折而形成。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特征在于該上、下車架 之間是可具有一中段車架,該上車架底端與中段車架頂端并設有一旋轉上關節, 中段車架頂端呈往后彎折形成一連桿,使上車架底端的旋轉上關節不在中段車 架的中心線上,而往后并往上偏移至中段車架的頂端后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爾夫球袋手推車,其包括一上車架,上端具有手把,底端設一旋轉關節;一下車架(管),上、下端各具有一上、下承座,以供置放球袋,球袋內可裝設球桿;及一連桿,連接上、下車架,并使上、下車架不在同一直線上;利用該連桿連接上、下車架,使上車架下端的旋轉關節不在下車架(管)的中心線上,而往后并往上偏移至下車架的頂端后側,從而使手把與球桿桿頭之間具有更為充裕的空間。
文檔編號A63B55/08GK201091777SQ20072017613
公開日2008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07年8月31日
發明者廖聰鏞 申請人:穩正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