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變截面繞繩輪及其懸吊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變截面繞繩輪,包括輪體和安裝孔,其特征是,繞繩輪上設置有變截面繩索凹槽。本發明還提出的一種采用變截面繞繩輪的懸吊器,在懸吊器的吊體上設置U形穿繩件、變截面繞繩輪、吊孔,U形穿繩件的U形口與吊體構成穿繩孔,使用時,工作繩從穿繩孔穿過、纏繞在變截面繞繩輪上,工作繩固定端固定在高處,工作繩自由端下垂至低處,人體與吊孔連接固定;當人體由吊孔承吊時,由于工作繩與變截面繞繩輪之間產生摩擦力使繞繩輪轉動并停留在設定的位置上,懸吊器處于自鎖狀態;當人體操作繞繩輪轉動時,繩索與繞繩輪之間的摩擦力降低,人體開始下降,通過操作繞繩輪可以控制人體下降的速度,也可以使人體停止下降。
【專利說明】—種變截面繞繩輪及其懸吊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懸吊器,尤其涉及一種以人體自身重量為重力、通過手工控制的繞繩輪及其懸吊器。
【背景技術】
[0002]現今8字環式懸吊器的特點是結構簡單,操作簡便,因此在攀巖、探洞、高空作業、高空繩索下降等都有廣泛應用,現有8字環式懸吊器的缺點是自鎖有困難,使用時人們必須對工作繩自由端施加持續的拉力才能控制下降速度,如果需要長時間在空中懸停,必須將工作繩自由端進行固定處理;因此,由于操作上的不方便,對于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來講,使用現有8字環式懸吊器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現今8字環式懸吊器自鎖有困難、使用時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的缺點。本發明提出一種變截面繞繩輪,包括輪體和安裝孔,其特征是,繞繩輪上設置有變截面繩索凹槽,當繩索纏繞在繞繩輪凹槽的不同部位時,繩索與繩輪凹槽之間的摩擦力也不同。同時,本發明還提出的一種采用變截面繞繩輪的懸吊器,在懸吊器的吊體上設置U形穿繩件,U形穿繩件的U形口與吊體構成穿繩孔,在吊體上設置變截面繞繩輪,將承載人體重量的吊孔設置在吊體的下側,使用時,工作繩從穿繩孔穿過、纏繞在變截面繞繩輪上,工作繩固定端固定在高處,工作繩自由端下垂至低處,人體與吊孔連接固定;當人體由吊孔承吊時,由于工作繩與變截面繞繩輪之間產生摩擦力使繞繩輪轉動并停留在設定的位置上,在該位置時繩索摩擦力最大,繩索停止滑行,人體懸停在高處、懸吊器處于自鎖狀態;當人體操作繞繩輪轉動時,繩索與繞繩輪之間的摩擦力降低,繩索開始滑行,人體開始下降,通過操作繞繩輪可以控制人體下降的速度,也可以使人體停止下降。
[0004]本發明提出一種變截面繞繩輪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變截面繞繩輪,包括輪體和安裝孔,其特征是,所述輪體上設置有變截面繩索凹槽,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形狀沿圓周方向變化,所述輪體通過安裝孔安裝固定并可以繞安裝孔轉動,當輪體轉動時,與繩索接觸的凹槽截面形狀發生變化,導致繩索與輪體之間的摩擦力也隨之發生變化。
[0005]本發明提出一種變截面繞繩輪的優選方案是,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V形結構,V形凹槽的深度和夾角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0006]本發明提出一種變截面繞繩輪的優選方案是,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V形結構并且槽底為圓角,V形凹槽的深度和夾角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0007]本發明提出一種變截面繞繩輪的優選方案是,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V形結構并且槽底為平面,V形凹槽的深度和夾角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0008]本發明提出一種變截面繞繩輪的優選方案是,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局部橢圓形結構,橢圓形凹槽的深度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0009]本發明提出一種變截面繞繩輪的優選方案是,所述輪體的兩個側面設置有護繩板,護繩板的作用是將繩索限制在凹槽中。
[0010]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是:所述輪體為一體式結構。
[0011]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是:所述輪體由左輪片、右輪片貼合固定而成的給合式結構,左輪片、右輪片貼合固定之后構成變截面繩索凹槽。
[0012]本發明的其它優選方案是: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其它弧形結構并且凹槽的深度和/或寬度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0013]本發明提出一種采用變截面繞繩輪的懸吊器,其特征是,懸吊器由具有吊孔的吊體以及設置在吊體上的U形穿繩件構成,U形穿繩件的U形口與吊體構成穿繩孔,所述吊孔設置在吊體的下側位置,在吊體上設置輪體固定裝置,輪體固定裝置主要包括固定座、固定軸、轉動軸承、繞繩輪操控手柄、定位件、卡位件,所述固定軸安裝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固定在吊體上,變截面繞繩輪的安裝孔與所述轉動軸承配合并通過所述固定軸安裝固定使繞繩輪可以繞固定軸轉動,繞繩輪操控手柄固定在繞繩輪上,人手通過對繞繩輪操控手柄施加作用力可以使繞繩輪轉過一個角度,定位件固定在繞繩輪上,卡位件固定在吊體上,定位件與卡位件接觸時限制繞繩輪轉動并使繞繩輪停留在固定位置,人手松開對繞繩輪操控手柄的操作時繞繩輪將回轉并停留在固定位置上,在固定位置時的繩索摩擦力足夠使人體懸停在空中;
[0014]使用時,工作繩從穿繩孔穿過并繞過繞繩輪纏繞在繩索凹槽上,工作繩固定端經穿繩孔固定在高處,工作繩自由端經穿繩孔下垂至低處,在人體懸吊之前,首先拉緊固定端的繩子使繞繩輪轉動至固定的位置上,然后通過連接件使人體與吊孔連接固定進行懸吊,此時人體處于懸停狀態;需要下降時,通過繞繩輪操控手柄控制輪體轉過一個角度,此時繩索與繞繩輪之間的摩擦力降低,繩索滑行,人體開始下降,在人本下降過程中,通過操作繞繩輪轉動可以控制人體下降的速度;當人體松開對繞繩輪操控手柄的操作時繞繩輪將回轉并停留在固定位置上,人體再次停懸停在空中。
[0015]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是:所述U形穿繩件為圓形鋼材彎曲而成,所述吊體上設置有固定插孔,所述U形穿繩件的兩個插腳分別插入所述固定插孔當中并焊接固定。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提出的懸吊器由于采用了變截面繞繩輪,人手可以通過操作繞繩輪轉動并以此調節繩索與繞繩輪之間的摩擦力,從而控制人體下降速度;并且當人手停止操作時,繞繩輪將停留在固定的位置上,人體將自動懸停在空中,進一步確保人體的安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圖2、圖3為現有8字環式懸吊器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為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平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圖5、圖6、圖7、圖8、圖9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4為主視圖、圖5為左視圖,圖6為I I位置的剖視圖(槽底剖面圖),圖9為立體圖;圖7、圖8為繩索纏繞在繞繩輪上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8為圖7在繞繩輪轉過一個角度后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10、圖11、圖12、圖13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二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0為主視圖、圖11為左視圖,圖12為K K位置的剖視圖(槽底剖面圖),圖13為立體圖。[0020]圖14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三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15為變截面繞繩輪第四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16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五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17為變截面繞繩輪第六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18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七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19、圖20、圖21、圖22為變截面繞繩輪第八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9為主視圖、圖20為左視圖,圖21為L L位置的剖視圖(槽底剖面圖),圖22為立體圖。
[0026]圖23、圖24、圖25、圖26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九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23為主視圖、圖24為左視圖,圖25為M M位置的剖視圖(槽底剖面圖),圖26為立體圖。
[0027]圖27、圖28、圖29、圖30、圖31、圖32、圖33、圖34、圖35、圖36為采用變截面繞繩輪的懸吊器第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27、圖28、圖29、圖30為局部零件圖;圖31、圖32、圖33為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4、圖35、圖36為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其中35為懸停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4、圖36為下降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37、圖38為采用變截面繞繩輪的懸吊器第二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39、圖40為采用變截面繞繩輪的懸吊器第三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中:
[0031]1.吊體,1.1穿繩孔,1.2吊孔,1.3腰部,1.4.1、1.4.2固定插孔;
[0032]2.U形穿繩件,2.1、2.2插腳;
[0033]3.工作繩,3.1工作繩固定端,3.2工作繩自由端;
[0034]4.連接件;
[0035]5.人體,5.1 人手;
[0036]6.1變截面繞繩輪輪體,6.1A V形凹槽,6.1AA最深處凹槽,6.1AB最淺處凹槽,6.1Al圓角,6.1A2平面,6.1B橢圓形凹槽,6.2安裝孔,6.3A、6.3B護繩板,6_1左輪片,6_2右輪片;
[0037]7輪體固定裝置,7.1固定座,7.2固定軸,7.2A端帽,7.3A、7.3B螺母,7.4A軸承墊片,7.5軸承,7.6繞繩輪操控手柄,定位件7.7,卡位件7.8。
【具體實施方式】
[0038]圖1、圖2、圖3為現有8字環式懸吊器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為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平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
[0039]圖1、圖2中顯示,現有8字環式懸吊器由具有穿繩孔1.1、吊孔1.2的吊體I構成。
[0040]圖3為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中顯示,使用時,工作繩從穿繩孔1.1中穿過并套接在吊體腰部1.3上,工作繩固定端3.1經穿繩孔1.1固定在高處,工作繩自由端3.2經穿繩孔1.1下垂至低處,人體5通過連接件4與吊孔1.2連接固定。使用時,由于現有8字環式懸吊器自鎖有困難,因此使用者在下降過程中,必須對工作繩自由端3.2施加持續的拉力才能控制下降速度,如果需要長時間懸停,必須將工作繩自由端進行固定處理,因此,由于操作上的不方便,對于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來講,使用時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0041]圖4、圖5、圖6、圖7、圖8、圖9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4為主視圖,圖5為左視圖,圖6為1-1位置的剖視圖(槽底剖面圖),圖9為立體圖;圖7、圖8為繩索纏繞在繞繩輪上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8為圖1在繞繩輪轉過一個角度后的結構示意圖。
[0042]圖4、圖5、圖6、圖9顯示,在本實施例中,變截面繞繩輪包括輪體6.1和安裝孔
6.2,其特征是,輪體6.1上設置有變截面繩索凹槽,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沿圓周方向變化,繩索凹槽呈V形結構,沿圓周方向V形凹槽6.1A的深度和夾角發生變化,所述輪體6.1通過安裝孔6.2安裝固定并可以繞安裝孔轉動。圖7、圖8顯示,當處于圖7位置時,工作繩3與最深處凹槽6.1AA接觸,此時的繩索凹槽最深,夾角最小,工作繩3與輪體6.1之間的摩擦力將最大。當輪體6.1轉動至處于圖8位置時,工作繩3與最淺處凹槽6.1AB接觸,此時的繩索凹槽最淺,夾角最大,工作繩3與輪體6.1之間的摩擦力將最小。通過操作輪體6.1轉動可以控制繩索與輪體之間的摩擦力,由此調節人體下降的速度。在本實施例中,輪體6.1為一體式結構。
[0043]圖6顯不,在本實施例中,沿一個圓周方向只出現一個最深處凹槽6.1AA、一個最淺處凹槽6.1AB。本發明提示,在其它實施例中,沿一個圓周方向可以出現多個最深處凹槽和多個最淺處凹槽。
[0044]在本實施例中,輪體為圓形結構,本發明提示,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將輪體改進為橢圓形結構,前提是確保輪體的轉動不受影響。
[0045]圖10、圖11、圖12、圖13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二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0為主視圖、圖11為左視圖,圖12為K-K位置的剖視圖(槽底剖面圖),圖13為立體圖。圖中顯示,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最淺處凹槽6.1AB深度為0,夾角為180度,也就是說,繞繩輪在此處呈光滑圓柱面結構(不存在凹槽)。在本實施例中,變截面繞繩輪沿一個圓周方向只在一個點處呈光滑圓柱面(不存在凹槽);本發明提示,在其它實施例中,變截面繞繩輪沿一個圓周方向可以在一個角度內呈光滑圓柱面(不存在凹槽)。
[0046]圖14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三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顯示,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V形結構并且槽底為圓角,繩索凹槽槽底具有圓角6.1A1,V形凹槽6.1A的深度和夾角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0047]圖15為變截面繞繩輪第四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顯示,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V形結構并且槽底為平面,繩索凹槽槽底具有平面6.1A2,V形凹槽6.1A的深度和夾角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0048]圖16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五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顯示,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局部橢圓形結構,橢圓形凹槽6.1B的深度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0049]圖17為變截面繞繩輪第六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顯示,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輪件的兩個側面設置有護繩板6.3A、6.3B,護繩板6.3A、6.3B的作用是將繩索限制在繩索凹槽中。
[0050]圖18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七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顯示,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輪體6.1由左輪片6-1、右輪片6-2貼合固定而成的給合式結構,左輪片6-1、右輪片6-2貼合固定之后構成變截面繩索凹槽,在本實施例中,所構成的繩索凹槽為V形凹槽6.1A。
[0051]圖19、圖20、圖21、圖22為變截面繞繩輪第八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9為主視圖、圖20為左視圖,圖21為L-L位置的剖視圖(槽底剖面圖),圖22為立體圖。圖中顯示,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輪體6.1呈橢圓形結構;在圖21的剖視圖中顯示,繩索凹槽的槽底剖面呈圓形結構,繩索凹槽6.1A的截面沿圓周方向變化,繩索凹槽6.1A在一個圓周里出現兩個最深處凹槽6.1AA、兩個最淺處凹槽6.1AB。
[0052]圖23、圖24、圖25、圖26為變截面繞繩輪第九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23為主視圖、圖24為左視圖,圖25為M-M位置的剖視圖(槽底剖面圖),圖26為立體圖。圖中顯示,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輪體6.1呈圓形結構;在圖25的剖視圖中顯示,繩索凹槽的槽底剖面呈橢圓形結構,繩索凹槽6.1A的截面沿圓周方向變化,繩索凹槽6.1A在一個圓周里出現兩個最深處凹槽6.1AA、兩個最淺處凹槽6.1AB。
[0053]本發明提示,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可以呈其它弧形結構并且凹槽的深度和/或寬度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0054]圖27、圖28、圖29、圖30、圖31、圖32、圖33、圖34、圖35、圖36為采用變截面繞繩輪的懸吊器第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27、圖28、圖29、圖30為局部零件圖;圖31、圖32、圖33為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4、圖35、圖36為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其中35為懸停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4、圖36為下降時的結構示意圖。
[0055]在圖31、圖32、圖33中顯示,在本實施例中,懸吊器由具有吊孔1.2的吊體I以及設置在吊體上的U形穿繩件2構成,U形穿繩件2為圓形鋼材彎曲而成,吊體上設置有固定插孔1.4.1、1.4.2,U形穿繩件的兩個插腳2.1、2.2分別插入固定插孔1.4.1、1.4.2當中并焊接固定在吊體I上,U形穿繩件2的U形口與吊體之間構成穿繩孔1.1,吊孔1.2設置在吊體的下側位置,在吊體I上還設置輪體固定裝置7。
[0056]在圖27、圖28、圖29、圖30中顯示,輪體固定裝置7主要包括固定座7.1、固定軸
7.2、轉動軸承7.5、繞繩輪操控手柄7.6,在本實施例中,固定軸7.2的兩個端頭為螺紋結構,固定軸7.2通過螺母7.3A、7.3B固定在固定座7.1上,固定座7.1固定在吊體I上,變截面繞繩輪的安裝孔6.2與所述轉動軸承7.5配合并通過所述固定軸7.2安裝固定使繞繩輪可以繞固軸7.2轉動,繞繩輪操控手柄7.6固定在輪體6.1上,在固定軸7.2的一端,軸承7.5與固定座7.1之間設置有軸承墊片7.4A,同理,在固定軸7.2的另一端,軸承7.5與固定座7.1之間也設置有軸承墊片。
[0057]在本實施例中,繞繩輪操控手柄7.6發揮定位件作用,固定座7.1發揮卡位件作用,繞繩輪操控手柄7.6與固定座7.1接觸時限制繞繩輪轉動并使繞繩輪停留在固定位置,在此固定位置上,與繩索接觸的繩索凹槽是最深處凹槽,處于該位置時的繩索摩擦力足夠使人體懸停在空中;當人手5.1通過對繞繩輪操控手柄7.6施加拉力可以使繞繩輪轉過一個角度,當人手5.1松開對繞繩輪操控手柄7.6的操作時繞繩輪將停留在固定位置上。
[0058]在本實施施例,輪體固定裝置7可以采用以下固定方式與吊體I固定:在固定座
7.1上設置固定孔并通過緊固件(螺栓、鉚釘等)進行固定;另外,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將固定座7.1直接與吊體I焊接固定。
[0059]在本實施施例,繞繩輪操控手柄7.6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輪體6.1上。
[0060]圖34、圖35、圖36為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其中35為懸停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4、圖36為下降時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顯示,使用時,工作繩3從穿繩孔穿過并繞過變截面繞繩輪輪體6.1纏繞在繩索凹槽上,工作繩固定端3.1經穿繩孔1.1固定在高處,工作繩自由端3.2經穿繩孔1.1下垂至低處。人體5懸吊之前,首先拉緊工作繩固定端3.1使繞繩輪
6.1轉動轉動至固定位置上,然后通過連接件4使人體5與吊孔1.2連接固定進行懸吊,由于在固定位置時繩索摩擦力足夠使人體5懸停在空中,因此人體5處于懸停狀態;需要下降時,通過繞繩輪操控手柄7.6使輪體6.1轉過一個角度,此時繩索與繞繩輪6.1之間的摩擦力降低,繩索滑行,人體5開始下降,在人體5下降過程中,通過操作繞繩輪6.1轉動可以控制繩索的摩擦力,從而調節人體5下降的速度;當人手5.1松開對繞繩輪操控手柄7.6的操作時,繞繩輪6.1將回轉并停留在固定位置上,人體再次停懸停在空中。
[0061]圖37、圖38為采用變截面繞繩輪的懸吊器第二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顯示,與懸吊器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固定軸7.2的一端具有端帽7.2A、另一端具有螺紋結構,固定軸7.2通過端帽7.2A、螺母7.3B固定在固定座7.1上。
[0062]圖39、圖40為采用變截面繞繩輪的懸吊器第三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顯示,與懸吊器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在輪體6.1上設置有定位件7.7,在吊體I上設置有卡位件7.8 ;當定位件7.7與卡位件7.8接觸時限制繞繩輪轉動并使繞繩輪停留在固定位置上,此時人體將懸停在空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變截面繞繩輪,包括輪體和安裝孔,其特征是,所述輪體上設置有變截面繩索凹槽,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形狀沿圓周方向變化,所述輪體通過安裝孔安裝固定并可以繞安裝孔轉動,當輪體轉動時,與繩索接觸的凹槽截面形狀發生變化,導致繩索與輪體之間的摩擦力也隨之發生變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截面繞繩輪,其特征是,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V形結構,V形凹槽的深度和夾角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變截面繞繩輪,其特征是,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V形結構并且槽底為圓角,V形凹槽的深度和夾角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變截面繞繩輪,其特征是,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V形結構并且槽底為平面,V形凹槽的深度和夾角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截面繞繩輪,其特征是,所述繩索凹槽的截面呈局部橢圓形結構,橢圓形凹槽的深度沿圓周方向發生變化。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截面繞繩輪,其特征是,所述輪體的兩個側面設置有護繩板,護繩板的作用是將繩索限制在凹槽中。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截面繞繩輪,其特征是,所述輪體為一體式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截面繞繩輪,其特征是,所述輪體由左輪片、右輪片貼合固定而成的給合式結構,左輪片、右輪片貼合固定之后構成變截面繩索凹槽。
9.一種采用第I至第8任何一項權利要求所述變截面繞繩輪的懸吊器,其特征是,懸吊器由具有吊孔的吊體以及設置在吊體上的U形穿繩件構成,U形穿繩件的U形口與吊體構成穿繩孔,所述吊孔設置在吊體的下側位置,在吊體上設置輪體固定裝置,輪體固定裝置主要包括固定座、固定軸、轉動軸承、繞繩輪操控手柄、定位件、卡位件,所述固定軸安裝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固定在吊體上,變截面繞繩輪的安裝孔與所述轉動軸承配合并通過所述固定軸安裝固定使繞繩輪可以繞固定軸轉動,繞繩輪操控手柄固定在繞繩輪上,人手通過對繞繩輪操控手柄施加作用力可以使繞繩輪轉過一個角度,定位件固定在繞繩輪上,卡位件固定在吊體上,定位件與卡位件接觸時限制繞繩輪轉動并使繞繩輪停留在固定位置,人手松開對繞繩輪操控手柄的操作時繞繩輪將回轉并停留在固定位置上,在固定位置時的繩索摩擦力足夠使人體懸停在空中; 使用時,工作繩從穿繩孔穿過并繞過繞繩輪纏繞在繩索凹槽上,工作繩固定端經穿繩孔固定在高處,工作繩自由端經穿繩孔下垂至低處,在人體懸吊之前,首先拉緊固定端的繩子使繞繩輪轉動至固定的位置上,然后通過連接件使人體與吊孔連接固定進行懸吊,此時人體處于懸停狀態;需要下降時,通過繞繩輪操控手柄控制輪體轉過一個角度,此時繩索與繞繩輪之間的摩擦力降低,繩索滑行,人體開始下降,在人本下降過程中,通過操作繞繩輪轉動可以控制人體下降的速度;當人體松開對繞繩輪操控手柄的操作時繞繩輪將回轉并停留在固定位置上,人體再次停懸停在空中。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懸吊器,其特征是,所述U形穿繩件為圓形鋼材彎曲而成,所述吊體上設置有固定插孔,所述U形穿繩件的兩個插腳分別插入所述固定插孔當中并焊接固定。
【文檔編號】A63B29/02GK103785120SQ201210457744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6日
【發明者】何少敦 申請人:何少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