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跑步機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角度可調節的跑步機。
背景技術:
現今諸多跑步機所運用的主要緩沖組件,都僅在跑步框架與跑步板之間設有數個橡膠軟墊,使其得以在跑步板受力后,能直接據以產生緩沖力度,從而減輕跑步者在運動時其雙腳所承受的反作用力,但使用橡膠軟墊做為緩沖部件其舒適性差,當然并不能貼切的符合多數使用者的實際使用需求,另外由于跑步機角度不可調,不能滿足多數人的使用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角度可調節的跑步機,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問題。
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角度可調節的跑步機,包括基座、前立柱、后立柱、跑步機構、操縱機構、罩蓋和跑步帶,所述基座包括前基座立板、后基座立板以及連接所述前基座立板和后基座立板的基座連接板,所述前基座立板和后基座立板的左端分別設置有前立板螺紋孔和后立板螺紋孔,所述前基座立板和后基座立板的右端分別設置有前立板定位滑槽和后立板定位滑槽,所述前立板定位滑槽和后立板定位滑槽上分別設置有多個前立板定位凹槽和后立板定位凹槽,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的下端分別設置有與所述前立板螺紋孔和后立板螺紋孔對應的前立柱螺紋孔和后立柱螺紋孔,以通過螺栓分別將前立柱與前基座立板和后立柱與后基座立板固定,在所述前立柱上且位于所述前立柱螺紋孔的上方設置有前立柱滑動槽,所述前立柱滑動槽上設置有與所述前立板定位凹槽數量對應的前立柱凹槽,在所述后立柱上且位于所述后立柱螺紋孔的上方設置有后立柱滑動槽,所述后立柱滑動槽上設置有與所述后立板定位凹槽數量對應的后立柱凹槽,在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上且位于所述前立柱滑動槽和所述后立柱滑動槽的上方分別設置有前承載軸固定孔和后承載軸固定軸,在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的頂端設置有操縱機構,所述跑步機溝包括前立板和后立板以及連接所述前立板的下端和所述后立板的下端的立板連接板,所述前立板和后立板的左端可轉動裝配有立板連接軸,所述立板連接軸的中間位置可轉動裝配有調節座,所述調節座包括兩個與所述立板連接軸裝配的支臂和連接在兩個支臂頂端的連接臂,兩個所述支臂的下端左側設置有下降拉手,所述連接臂的上平面上設置有連接臂螺紋孔以與角度調節螺紋桿螺紋配合,所述角度調節螺紋桿的上端裝配有角度調節電機,所述角度調節電機的上端設置有承載座,所述承載座上裝配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承載軸,所述承載軸的前端和后端分別通過調節螺栓與前立柱上的前承載軸固定孔和所述后立柱上的后承載軸固定軸裝配,在所述立板連接板上且位于所述立板連接軸的右側裝配有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前端設置有驅動齒輪,所述驅動齒輪的右側裝配有從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通過主動滾筒連接軸與其后端的主動滾筒固定裝配,所述主動滾筒連接軸穿過所述從動齒輪的一端與所述前立板可轉動裝配,所述主動滾筒連接軸穿過所述主動滾筒的一端與所述后立板可轉動裝配,所述前立板和后立板的右端外端固定裝配有橫向滑移軸,在所述前立板和后立板之間且位于橫向滑移軸的左側設置有從動滾筒,所述主動滾筒和所述從動滾筒上裝配有跑步帶,所述前立板和后立板上裝配有罩蓋,所述罩蓋上設置有跑步帶避讓孔。
作為另一種限定,在所述前立板上和后立板上且位于橫向滑移軸的左側分別設置有與前緩沖器裝配的前緩沖滑槽和與后緩沖器裝配的后緩沖滑槽,在所述前立板和后立板相對的內側且位于所述前緩沖滑槽和后緩沖滑槽的左側分別設置有前撐桿固定凸起和后撐桿固定凸起,所述前緩沖器包括四周帶有前滑行槽的前緩沖器本體,所述前滑行槽與所述前緩沖滑槽滑動配合,所述前緩沖器本體的左側設置有前緩沖桿,所述前緩沖桿的左端與所述前撐桿固定凸起固定連接,所述后緩沖器包括四周帶有后滑行槽的后緩沖器本體,所述后滑行槽與所述后緩沖滑槽滑動配合,所述后緩沖器本體的左側設置有后緩沖桿,所述后緩沖桿的左端與所述后撐桿固定凸起固定連接,所述前緩沖器本體和所述后緩沖器本體的內側分別設置有前從動滾筒固定圓孔和后從動滾筒固定圓孔,所述從動圓筒的兩端均設置有與所述前從動滾筒固定圓孔和后從動滾筒固定圓孔可轉動裝配的從動圓筒連接軸。
作為限定,所述操縱機構包括操縱機構本體和分別設置在所述操縱機構本體前下方和后下方的前連接桿和后連接桿,所述前連接桿和所述后連接桿均包括與所述操縱機構本體連接的傾斜段和沿所述傾斜段底端水平延伸的水平段 。
作為另一種限定,在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的頂端分別設置有前固定套筒和后固定套筒,所述前固定套筒和所述后固定套筒上均設置有壓緊螺栓,所述前固定套筒和所述后固定套筒分別與所述前連接桿和所述后連接桿的傾斜段裝配。
作為更進一步的限定,所述基座連接板包括設置在所述前基座立板和后基座立板左側的第一連接板和設置在所述前基座立板和后基座立板右側的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連接板的長度,所述第一連接板和所述第二連接板上均設置有減重孔。
本發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結構,其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于:
本發明可通過改變基座與左立柱、右立柱的裝配位置關系來實現對跑步帶角度的調整,以適應不同人群,另外本發明還在跑步機構上設置緩沖器,以達到調整跑步機的緩沖力度及提高使用舒適性的效果,其整體結構合理、操作簡單。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整體結構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基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左立柱、右立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跑步機構的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跑步機構的另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前緩沖器和后緩沖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從動滾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罩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操縱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在附圖中:1-基座,111-前基座立板,1111-前立板螺紋孔,1112-前立板定位滑槽,1113-前立板定位凹槽,112-后基座立板,1121-后立板螺紋孔,1122-后立板定位滑槽,1123-后立板定位凹槽,113-第一連接板,114-第二連接板,21-前立柱,2111-前立柱螺紋孔,2112-前立柱滑動槽,2113-前立柱凹槽,2114-前承載軸固定孔,212-前固定套筒,22-后立柱,2211-后立柱螺紋孔,2212-后立柱滑動槽,2213-后立柱凹槽,2214-后承載軸固定軸,222-后固定套筒,3-承載機構,31-前立板,311-橫向滑移軸,32-后立板,33、立板連接板,34-承載軸,341-承載座,342-角度調節電機,344-角度調節螺紋桿,351-調節座,352-下降拉手,353-立板連接軸,361-驅動電機,3611-驅動齒輪,362-主動滾筒,3621-從動齒輪,3622-主動滾筒連接軸,371-前緩沖器,3711-前緩沖滑槽,3712-前撐桿固定凸起,3713-前緩沖器本體,3714-前滑行槽,3715-前從動滾筒固定圓孔,3716-前緩沖桿,372-后緩沖器,3721-后緩沖滑槽,3722-后撐桿固定凸起,3723-后緩沖器本體,3724-后滑行槽,3725-后從動滾筒固定圓孔,3726-后緩沖桿,38-從動滾筒,381-從動圓筒連接軸,4-操縱機構,411-操縱機構本體,412-前連接桿,413-后連接桿,5-罩蓋,511-跑步帶避讓孔,6-跑步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發明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出現的方位詞“前、后、左、右”均是以圖1中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整體結構的主視圖為基準,僅是為了清楚表述技術方案,對本發明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并不構成限制。
如圖所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角度可調節的跑步機,包括基座1、前立柱21、后立柱22、跑步機構3、操縱機構4、罩蓋5和跑步帶6,所述基座1包括前基座立板111、后基座立板112以及連接所述前基座立板111和后基座立板112的基座連接板,所述前基座立板111和后基座立板112的左端分別設置有前立板螺紋孔1111和后立板螺紋孔1121,所述前基座立板111和后基座立板112的右端分別設置有前立板定位滑槽1112和后立板定位滑槽1122,所述前立板定位滑槽1112和后立板定位滑槽1122上分別設置有多個前立板定位凹槽1113和后立板定位凹槽1123,所述前立柱21和所述后立柱22的下端分別設置有與所述前立板螺紋孔1111和后立板螺紋孔1121對應的前立柱螺紋孔2111和后立柱螺紋孔2211,以通過螺栓分別將前立柱21與前基座立板111和后立柱22與后基座立板112固定,在所述前立柱21上且位于所述前立柱螺紋孔2111的上方設置有前立柱滑動槽2112,所述前立柱滑動槽2112上設置有與所述前立板定位凹槽1113數量對應的前立柱凹槽2113,在所述后立柱22上且位于所述后立柱螺紋孔2211的上方設置有后立柱滑動槽2212,所述后立柱滑動槽2212上設置有與所述后立板定位凹槽1123數量對應的后立柱凹槽2213,在所述前立柱21和所述后立柱22上且位于所述前立柱滑動槽2112和所述后立柱滑動槽2212的上方分別設置有前承載軸固定孔2114和后承載軸固定軸2214,在所述前立柱21和所述后立柱22的頂端設置有操縱機構4,所述跑步機溝3包括前立板31和后立板32以及連接所述前立板31的下端和所述后立板32的下端的立板連接板33,所述前立板31和后立板32的左端可轉動裝配有立板連接軸353,所述立板連接軸353的中間位置可轉動裝配有調節座351,所述調節座351包括兩個與所述立板連接軸353裝配的支臂和連接在兩個支臂頂端的連接臂,兩個所述支臂的下端左側設置有下降拉手352,所述連接臂的上平面上設置有連接臂螺紋孔以與角度調節螺紋桿344螺紋配合,所述角度調節螺紋桿344的上端裝配有角度調節電機342,所述角度調節電機342的上端設置有承載座341,所述承載座341上裝配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承載軸34,所述承載軸34的前端和后端分別通過調節螺栓與前立柱21上的前承載軸固定孔2114和所述后立柱22上的后承載軸固定軸2214裝配,在所述立板連接板33上且位于所述立板連接軸353的右側裝配有驅動電機361,所述驅動電機361的前端設置有驅動齒輪3611,所述驅動齒輪3611的右側裝配有從動齒輪3621,所述從動齒輪3621通過主動滾筒連接軸3622與其后端的主動滾筒362固定裝配,所述主動滾筒連接軸3622穿過所述從動齒輪3621的一端與所述前立板31可轉動裝配,所述主動滾筒連接軸3622穿過所述主動滾筒362的一端與所述后立板32可轉動裝配,所述前立板31和后立板32的右端外端固定裝配有橫向滑移軸311,在所述前立板31和后立板32之間且位于橫向滑移軸311的左側設置有從動滾筒38,所述主動滾筒362和所述從動滾筒38上裝配有跑步帶6,所述前立板31和后立板32上裝配有罩蓋5,所述罩蓋5上設置有跑步帶避讓孔511。
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可通過螺栓分別將前立柱21與前基座立板111和后立柱22與后基座立板112固定,跑步機構3上的立板連接軸353的兩端分別與前立柱滑動槽2112上的其中一個前立柱凹槽2113和后立柱滑動槽2212上的其中一個后立柱凹槽2213裝配,跑步機構3上的橫向滑移軸311的兩端分別與前立板定位滑槽1112上的其中一個前立板定位凹槽1113和后立板定位滑槽1122上的其中一個后立板定位凹槽1123裝配,啟動跑步機時,驅動電機361通過驅動齒輪3611帶動從動齒輪3621轉動,進而帶動主動滾筒362轉動,由此帶動跑步帶6發生運動,此時從動滾筒38起定位作用,當需要提升跑步帶6的角度時,角度調節電機342驅動角度調節螺紋桿344旋轉,由于角度調節螺紋桿344與調節座351螺紋配合,因此可帶動調節座351向上運動,直到立板連接軸353旋轉并向上進入到上方的前立柱凹槽2113和后立柱凹槽2213中,同時橫向滑移軸311運動至前方的前立板定位凹槽1113和后立板定位凹槽1123中,停止操作,即實現角度向上調整。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中,前立板31和后立板32與立板連接軸353可轉動裝配,立板連接軸353與調節座351可轉動裝配,由此可保證立板連接軸353旋轉過程中能夠順利向上進入到上方的前立柱凹槽2113和后立柱凹槽2213中,保證角度調整的可靠性;當需要降低跑步帶6的角度時,拉動下降拉手352使立板連接軸353退出上方的前立柱凹槽2113和后立柱凹槽2213,電機反轉帶動調節座351向下運動,直到立板連接軸353向下進入下方的前立柱凹槽2113和后立柱凹槽2213時,向后推動下降拉手352,同時橫向滑移軸311進入后方的前立板定位凹槽1113和后立板定位凹槽1123中,停止操作,即實現角度向下調整。
進一步地,如圖所示,在所述前立板31上和后立板32上且位于橫向滑移軸311的左側分別設置有與前緩沖器371裝配的前緩沖滑槽3711和與后緩沖器372裝配的后緩沖滑槽3721,在所述前立板31和后立板32相對的內側且位于所述前緩沖滑槽3711和后緩沖滑槽3721的左側分別設置有前撐桿固定凸起3712和后撐桿固定凸起3722,所述前緩沖器371包括四周帶有前滑行槽3714的前緩沖器本體3713,所述前滑行槽3714與所述前緩沖滑槽3711滑動配合,所述前緩沖器本體3713的左側設置有前緩沖桿3716,所述前緩沖桿3716的左端與所述前撐桿固定凸起3712固定連接,所述后緩沖器372包括四周帶有后滑行槽3724的后緩沖器本體3723,所述后滑行槽3724與所述后緩沖滑槽3721滑動配合,所述后緩沖器本體3723的左側設置有后緩沖桿3726,所述后緩沖桿3726的左端與所述后撐桿固定凸起3722固定連接,所述前緩沖器本體3713和所述后緩沖器本體3723的內側分別設置有前從動滾筒固定圓孔3715和后從動滾筒固定圓孔3725,所述從動圓筒38的兩端均設置有與所述前從動滾筒固定圓孔3715和后從動滾筒固定圓孔3725可轉動裝配的從動圓筒連接軸381。
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前緩沖桿3716和后緩沖桿3726可采用現有技術中的氣撐桿結構,非工作狀態下前緩沖桿3716和后緩沖桿3726處于伸張狀態,跑步過程中人體踏上跑步帶6會拉緊跑步帶6,因此人跑步過程中由于跑步帶6的拉緊使從動滾筒38向左運動,此時前緩沖桿3716和后緩沖桿3726收縮實現緩沖,進而對人體產生緩沖力,提高使用舒適性。
進一步地,如圖所示,所述操縱機構4包括操縱機構本體411和分別設置在所述操縱機構本體411前下方和后下方的前連接桿412和后連接桿413,所述前連接桿412和所述后連接桿413均包括與所述操縱機構本體連接的傾斜段和沿所述傾斜段底端水平延伸的水平段 。
優選地,在所述前立柱21和所述后立柱22的頂端分別設置有前固定套筒212和后固定套筒222,所述前固定套筒212和所述后固定套筒222上均設置有壓緊螺栓,所述前固定套筒212和所述后固定套筒222分別與所述前連接桿412和所述后連接桿413的傾斜段裝配。
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前連接桿412和后連接桿413的傾斜段分別固定于前固定套筒212和后固定套筒222內,并可以在其內部滑動,實現其高度的調整,之后通過調整壓緊螺栓進行固定,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進一步地,如圖所示,所述基座連接板包括設置在所述前基座立板111和后基座立板112左側的第一連接板113和設置在所述前基座立板111和后基座立板112右側的第二連接板114,所述第一連接板113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連接板114的長度,所述第一連接板113和所述第二連接板114上均設置有減重孔。
由此,在滿足基座1強度的同時,將第一連接板113的長度設置成大于第二連接板114的長度,可以滿足受力需要,同時在第一連接板113和第二連接板114上均設置有減重孔,以降低整體機構重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