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訓練器械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上肢力量康復裝置。
背景技術:
對于因關節疼痛、創傷性關節炎以及患有殘疾、中風、偏癱或脊椎損傷的患者,大多數患者上肢活動范圍受限,日常生活能力嚴重受限,臨床證明,適當的主動或輔助被動運動訓練是恢復上肢正?;顒佣鹊挠行Х椒?,現有技術中,普遍是在康復師或護理員的幫助下,進行訓練,訓練過程繁瑣、花費大且效果不甚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上肢力量康復裝置,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上肢力量康復裝置,包括橫桿機構、立桿機構、座椅機構、腳踏機構和拉力機構,所述橫桿機構包括接地的支撐立柱、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所述第一橫桿和所述第二橫桿平行設置且均通過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撐立柱上,于所述第一橫桿和所述第二橫桿之間靠近與所述支撐立柱固定一端穿設有支撐桿,所述橫桿機構遠離所述支撐立柱的一端與所述立桿機構相連,所述橫桿機構靠近所述支撐立柱的一端與所述座椅機構配合連接,所述座椅機構可沿所述第一橫桿和所述第二橫桿滑動,所述拉力機構包括內部形成有中空腔的呈長方體形設置的本體部,所述本體部一端與所述立桿機構頂部轉動連接,所述本體部的外部兩側分別經由氣撐桿組件連接于所述支撐桿的兩側,所述拉力機構還包括形成于所述中空腔內的所述本體部內部兩側上對稱設置的滑道,以及兩端形成有可分別于兩個所述滑道內滑動的滑動凸起的滑動塊,所述滑動塊在穿透所述本體部而與所述滑動塊連接的拉手桿的拉動下于所述滑道內滑動,于所述滑動塊及所述本體部內壁間連接有彈性裝置;所述立桿機構包括呈倒T字形設置的下接地座,于所述下接地座頂部形成有貫通所述下接地座寬度的第一通孔,于所述下接地座中部設有腳踏機構連接座,所述腳踏機構連接座與所述第一橫桿平行設置且遠離所述立桿機構的一端設有第一腳踏滑動桿和第二腳踏滑動桿,所述第一腳踏滑動桿和所述第二腳踏滑動桿均豎直設置且構成滑槽結構,所述腳踏機構可在所述滑槽結構內上下滑動,于所述下接地座頂部及所述腳踏機構連接座間設有與所述橫桿機構連接的橫桿機構連接座。
作為限定,所述本體部的與所述立桿機構頂部轉動連接一端的兩側分別設有兩個臺階塊,兩個所述臺階塊內部形成有共軸設置的第二通孔,所述下接地座頂部插入兩個臺階塊間、且所述下接地座上的第一通孔與兩個臺階塊上的第二通孔對齊,于所述第一通孔及兩個第二通孔間穿設有旋轉軸而使所述本體部可于所述下接地座上轉動。
作為限定,所述彈性裝置為布設于所述拉手桿兩側的兩個。
作為限定,于所述本體部的外部兩側各設有一對稱布置的撐桿軸,所述氣撐桿組件包括經由第一配合環與所述撐桿軸適配連接的上本體,以及可使所述上本體于內部滑動的下本體,所述下本體底部經由第二配合環與所述支撐桿端部適配連接。
作為進一步的限定,所述第一橫桿和所述第二橫桿分別設置有多個開口朝下且對應設置的第一座椅定位槽和第二座椅定位槽,所述座椅機構包括座椅和座椅定位器,所述座椅包括座椅本體、第一座椅凸起、第二座椅凸起和磁鐵塊,所述第一座椅凸起、所述第二座椅凸起和所述磁鐵塊均固連在所述座椅本體下側,所述第一座椅凸起和所述第二座椅凸起均設有定位孔,所述磁鐵塊設置在所述第一座椅凸起和所述第二座椅之間,所述座椅定位器包括座椅定位塊本體、第一座椅定位柱、第二座椅定位柱和磁鐵吸引端,所述第一座椅定位柱、所述第二座椅定位柱可分別插入所述第一座椅凸起和所述第二座椅凸起的定位孔內配合連接,所述磁鐵吸引端與所述磁鐵塊對應設置,所述座椅定位塊本體上還設有第一定位圓柱和第二定位圓柱,所述第一定位圓柱和所述第二定位圓柱可分別與所述第一座椅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座椅定位槽配合定位,所述第一腳踏滑動桿和所述第二腳踏滑動桿下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安裝座和第二安裝座,所述第一腳踏滑動桿和所述第二腳踏滑動桿構成的滑槽結構上方設有通孔和定位板存放槽,所述腳踏機構包括腳踏、腳踏基座、旋轉桿和定位片,所述腳踏包括兩側對稱設有滑動凸起的腳踏本體、腳踏連接軸、第一腳踏板和第二腳踏板,所述腳踏本體兩側通過腳踏連接軸與所述第一腳踏板、所述第二腳踏板連接,所述腳踏本體的滑動凸起可在所述第一腳踏滑動桿和所述第二腳踏滑動桿構成的滑槽結構內配合滑動,所述腳踏本體上設有螺紋孔,所述旋轉桿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置的螺紋端、配合凹槽和具有橫桿結構的旋轉操作端,所述腳踏基座上方設置有旋轉桿定位圓孔,所述旋轉桿可從所述腳踏機構連接座上方插入所述通孔,所述螺紋端中部與所述螺紋孔配合、下部與所述旋轉桿定位圓孔配合連接,所述腳踏基座還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安裝座和所述第二安裝座對應設置的螺栓孔,所述腳踏基座可通過所述螺栓孔與所述第一安裝座、所述第二安裝座固連,所述旋轉桿插入所述通孔后,所述配合凹槽與所述定位板存放槽位置對應,可將所述定位片插入所述定位板存放槽中,實現所述旋轉桿的定位。
作為更進一步的限定,所述螺紋端底部為無螺紋的圓桿。
作為更進一步的限定,所述旋轉桿定位圓孔內設有軸承,所述軸承與所述螺紋端底部配合連接。
作為更進一步的限定,所述腳踏連接軸分別與所述第一腳踏板、所述第二腳踏板焊接固定。
作為更進一步的限定,所述座椅定位塊本體上還設有可拉動所述座椅定位塊本體的拉手。
本發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結構,其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于:
(1)本發明中通過設置橫桿機構以及立桿機構的設置,可以實現對拉力機構及座椅機構的支撐,且拉力機構設置成包括本體部、滑道、在拉手桿的拉動下于滑道內滑動的滑動塊的形式,且于滑動塊與本體部內壁間設有彈性裝置,可增大對拉手桿的拉動阻力,便于力量康復訓練,同時,本體部一端與立桿機構頂部轉動連接,本體部的外部兩側分別經由氣撐桿組件連接于支撐桿的兩側,可在拉手桿拉動滑動塊過程中,使本體部相對于立桿機構頂部轉動而對上肢進行多方位訓練,使用方便、訓練效果較好;
(2)本發明通過在本體部兩側分別設有兩個臺階塊,下接地座頂部經由旋轉軸轉動連接于兩個臺階塊間,可使結構簡單、易于操作;
(3)通過將彈性裝置設為布設于拉手桿兩側的兩個,可使阻力效果更佳;
(4)本發明腳踏本體的滑動凸起可在第一腳踏滑動桿和第二腳踏滑動桿構成的滑槽結構內配合滑動,安裝時,將腳踏本體放入第一腳踏滑動桿和腳踏第二滑動桿內,然后將旋轉桿插入通孔中,此時螺紋端中部與螺紋孔配合,后將腳踏基座螺栓連接于第一安裝座和第二安裝座上,旋轉桿的螺紋端底部插入旋轉桿定位圓孔中進行定位,同時配合凹槽與定位板存放槽位置對應,將定位片插入定位板存放槽中,實現旋轉桿的定位,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通過對腳踏本體的滑動控制可實現對腿部肌肉的訓練。
綜上,本發明能夠有效解決上肢康復訓練費用昂貴且訓練效果差的問題。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橫桿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立桿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A處局部放大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座椅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座椅定位器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腳踏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腳踏基座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旋轉桿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定位片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拉力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拉力機構的另一角度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氣撐桿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橫桿機構;11、支撐立柱;121、第一橫桿;1211、第一座椅定位槽;122、第二橫桿; 1221、第二座椅定位槽;123、支撐桿;2、立桿機構;21、下接地座;22、橫桿機構連接座;23、第一通孔;24、腳踏機構連接座;241、第一腳踏滑動桿;2411、第一安裝座;242、第二腳踏滑動桿;2421、第二安裝座;243、第三通孔;244、定位板存放槽;3、座椅機構;31、座椅;311、座椅本體;3111、第一座椅凸起;3112、第二座椅凸起;3113、磁鐵塊;32、座椅定位器;321、座椅定位塊本體;3211、第一座椅定位柱;3212、第二座椅定位柱;3213、磁鐵吸引端;322、第一定位圓柱;323、第二定位圓柱;324、拉手;4、腳踏機構;41、腳踏;411、腳踏本體;4111、螺紋孔;4112、腳踏連接軸;412、第一腳踏板;413、第二腳踏板;42、腳踏基座;421、旋轉桿定位圓孔;43、旋轉桿;431、螺紋端;432、配合凹槽;433、旋轉操作端;44、定位片;5、拉力機構;51、本體部;511、臺階塊;512、旋轉軸;513、螺母;514、撐桿軸;52、滑道;53、滑動塊;54、拉手桿;55、彈性裝置;6、氣撐桿組件;61、上本體;611、第一配合環;62、下本體;621、第二配合環。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發明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由圖1所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上肢力量康復裝置,其整體結構包括橫桿機構1、立桿機構2、座椅機構3、腳踏機構4和拉力機構5,具體的,由圖1結合圖2所示,橫桿機構1包括接地的呈倒T字形設置的支撐立柱11,以及第一橫桿121和第二橫桿122,第一橫桿121和第二橫桿122平行設置且均通過螺栓固定于支撐立柱11上,于第一橫桿121和第二橫桿122之間靠近與支撐立柱11固定一端穿設有支撐桿123,本實施例中,支撐桿123包括穿設于第一橫桿121和第二橫桿122間的支撐軸,以及將支撐軸固定于第一橫桿121和第二橫桿122上的、連接于支撐軸兩端的固定塊,橫桿機構1遠離支撐立柱11的一端與立桿機構2相連,橫桿機構1靠近支撐立柱11的一端與座椅機構3配合連接,座椅機構3可沿第一橫桿121和第二橫桿122滑動,具體結構上,第一橫桿121和第二橫桿122分別設置有多個開口朝下且對應設置的第一座椅定位槽1211和第二座椅定位槽1221。
本實施例中,由圖1結合圖11至圖13所示,拉力機構5包括內部形成有中空腔的呈長方體形設置的本體部51,本體部51一端與立桿機構2頂部轉動連接,本體部51的外部兩側分別經由氣撐桿組件6連接于支撐桿123的兩側,具體的連接上,本體部51的與立桿機構2頂部轉動連接一端的兩側分別設有兩個臺階塊511,兩個臺階塊511內部形成有共軸設置的第二通孔,下接地座21頂部插入兩個臺階塊511間、且下接地座21上的第一通孔23與兩個臺階塊511上的第二通孔對齊,于第一通孔23及兩個第二通孔間穿設有旋轉軸512而使本體部51可于下接地座21上轉動,本實施例中,于旋轉軸512的兩側旋擰有螺母513。
本實施例中,于本體部51的外部兩側各設有一對稱布置的撐桿軸514,氣撐桿組件6包括經由第一配合環611與撐桿軸514適配連接的上本體61,以及可使上本體61于內部滑動的下本體62,下本體62底部經由第二配合環621與支撐桿123端部適配連接,具體安裝上,第一配合環611套于撐桿軸514上,且于撐桿軸514上設有對第一配合環611形成阻擋的擋塊,第二配合環621套設于支撐軸上,且于支撐軸上設有對第二配合環621形成阻擋的固定塊。
本實施例中,拉力機構5還包括形成于中空腔內的本體部51內部兩側上對稱設置的滑道52,以及兩端形成有可分別于兩個滑道52內滑動的滑動凸起的滑動塊53,滑動塊53在穿透本體部51而與滑動塊53連接的拉手桿54的拉動下于滑道52內滑動,于滑動塊53及本體部51內壁間連接有彈性裝置55,為使效果更好,彈性裝置55為布設于拉手桿54兩側的兩個,為使結構簡單,本實施例中,彈性裝置55為彈簧。
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橫桿機構1以及立桿機構2的設置,可以實現對拉力機構5及座椅機構的支撐,且拉力機構5設置成包括本體部51、滑道52、在拉手桿54的拉動下于滑道52內滑動的滑動塊53的形式,且于滑動塊53與本體部51內壁間設有彈性裝置55,可增大對拉手桿54的拉動阻力,便于力量康復訓練,同時,本體部51一端與立桿機構2頂部轉動連接,本體部51的外部兩側分別經由氣撐桿組件6連接于支撐桿123的兩側,可在拉手桿54拉動滑動塊53過程中,使本體部51相對于立桿機構2頂部轉動而對上肢進行多方位訓練,使用方便、訓練效果較好。
由圖1結合圖3至圖10所示,立桿機構2包括呈倒T字形設置的下接地座21,于下接地座21頂部形成有貫通下接地座21寬度的第一通孔23,于下接地座21中部設有腳踏機構連接座24,腳踏機構連接座24與第一橫桿121平行設置且遠離立桿機構2的一端設有第一腳踏滑動桿和第二腳踏滑動桿,第一腳踏滑動桿和第二腳踏滑動桿均豎直設置且構成滑槽結構,腳踏機構可在滑槽結構內上下滑動,于下接地座21頂部及腳踏機構連接座24間設有與橫桿機構1連接的橫桿機構連接座22。本實施例中,第一腳踏滑動桿241和第二腳踏滑動桿242下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安裝座2411和第二安裝座2421,第一腳踏滑動桿241和第二腳踏滑動桿141構成的滑槽結構上方設有第三通孔243和定位板存放槽244,腳踏機構4包括腳踏41、腳踏基座42、旋轉桿43和定位片44,腳踏41包括兩側對稱設有滑動凸起的腳踏本體411、腳踏連接軸4112、第一腳踏板412和第二腳踏板413,腳踏本體411兩側通過腳踏連接軸4112與第一腳踏板412、第二腳踏板413連接,腳踏本體411的滑動凸起可在第一腳踏滑動桿241和第二腳踏滑動桿242構成的滑槽結構內配合滑動,腳踏本體411上設有螺紋孔4111,旋轉桿43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置的螺紋端431、配合凹槽432和具有橫桿結構的旋轉操作端433,腳踏基座42上方設置有旋轉桿定位圓孔421,旋轉桿43可從腳踏機構連接座24上方插入第三通孔243,螺紋端431中部與螺紋孔4111配合、下部與旋轉桿定位圓孔421配合連接,腳踏基座42還設置有與第一安裝座2411和第二安裝座2421對應設置的螺栓孔,腳踏基座42可通過螺栓孔與第一安裝座2411、第二安裝座2421固連,旋轉桿43插入第三通孔243后,配合凹槽432與定位板存放槽244位置對應,可將定位片44插入定位板存放槽244中,實現旋轉桿43的定位。
本實施例中,通過使腳踏本體211的滑動凸起可在第一腳踏滑動桿241和第二腳踏滑動桿242構成的滑槽結構內配合滑動,安裝時,將腳踏本體211放入第一腳踏滑動桿241和腳踏第二滑動桿242內,然后將旋轉桿43插入第三通孔243中,此時螺紋端431中部與螺紋孔4111配合,后將腳踏基座42螺栓連接于第一安裝座2411和第二安裝座上2421,旋轉桿43的螺紋端431底部插入旋轉桿定位圓孔421中進行定位,同時配合凹槽432與定位板存放槽244位置對應,將定位片44插入定位板存放槽244中,實現旋轉桿43的定位,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通過對腳踏本體411的滑動控制可實現對腿部肌肉的訓練。
本實施例中,螺紋端531底部為無螺紋的圓桿,旋轉桿定位圓孔421內設有軸承,軸承與螺紋端531底部配合連接,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通過軸承與無螺紋的圓桿配合,可實現旋轉桿43與腳踏基座42的固定連接,使旋轉桿43與腳踏基座42連接穩固、可靠,且軸承可有效防止灰塵進入腳踏基座42的旋轉桿定位圓孔421,起到密封、防塵作用。腳踏連接軸4112分別與第一腳踏板412、第二腳踏413板焊接固定,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通過將腳踏連接軸4112分別與第一腳踏板412、第二腳踏板413焊接固定,可提高腳踏連接軸4112與第一腳踏板412、第二腳踏板413連接可靠性,優選地,腳踏本體411與腳踏連接軸4112也通過焊接固定。
本實施例中,座椅機構3包括座椅31和座椅定位器32,座椅31包括座椅本體311、第一座椅凸起3111、第二座椅凸起3112和磁鐵塊3113,第一座椅凸起3111、第二座椅凸起3112和磁鐵塊3113均固連在座椅本體311下側,第一座椅凸起3111和第二座椅凸起3112均設有定位孔,磁鐵塊3113設置在第一座椅凸起3111和第二座椅3112之間,座椅定位器32包括座椅定位塊本體321、第一座椅定位柱3211、第二座椅定位柱3212和磁鐵吸引端3213,第一座椅定位柱3211、第二座椅定位柱3212可分別插入第一座椅凸起3111和第二座椅凸起3112的定位孔內配合連接,磁鐵吸引端3213與磁鐵塊3113對應設置,座椅定位塊本體321上還設有第一定位圓柱322和第二定位圓柱323,第一定位圓柱322和第二定位圓柱323可分別與第一座椅定位槽1211和第二座椅定位槽1221配合定位。
這樣,本發明橫桿機構1靠近支撐立柱11的一端與座椅機構3配合連接,座椅機構3可沿第一橫桿121和第二橫桿122滑動,如此可使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根據自身身高、體長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座椅定位槽進行定位,可使健身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本實施例中,座椅定位塊本體321上還設有可拉動座椅定位塊本體321的拉手324,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通過設置拉手324,可便于使用者對座椅定位器32的使用,當不同使用者使用時,先將第一座椅凸起3111、第二座椅凸起3112及磁鐵塊3113放置于第一橫桿121和第二橫桿122之間,然后放入座椅定位器32,第一座椅定位柱3211和第二座椅定位柱3212分別插入第一座椅凸起3111和第二座椅凸起3112的定位孔中,在磁鐵塊3113吸引下進行壓緊,同時第一定位圓柱322和第二定位圓柱323進入第一座椅定位槽1211和第二座椅定位槽1221中實現定位,通過設置拉手324,可使使用者在調節第一定位圓柱322和第二定位圓柱323進入適合的第一座椅定位槽1211和第二座椅定位槽1221時,省時省力且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