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玩具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可變形玩具。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公開了多種玩具車類型,玩具車通常不能變形,能變形的玩具車變形方式少,趣味性少。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種可變形玩具,玩具的趣味性強。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可變形玩具,所述可變形玩具具有基本形態(tài)和變化形態(tài),所述可變形玩具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第一觸動部;變形翻轉件,所述變形翻轉件在收攏位置和展開位置之間可轉動地設在所述固定件上,且在所述展開位置時構成所述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一彈性件設在所述變形翻轉件與所述固定件之間以常驅動所述變形翻轉件朝向展開位置轉動;第一鎖緊件,所述第一鎖緊件設在所述固定件上,且所述第一鎖緊件可將所述變形翻轉件鎖緊在收攏位置,所述第一鎖緊件與所述第一觸動部相配合,在所述第一觸動部被觸發(fā)時所述第一鎖緊件施放所述變形翻轉件以使所述可變形玩具騰空翻轉;變化件,所述變化件可轉動地設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變化件與所述第一觸動部相配合,在所述第一觸動部被觸發(fā)時所述變化件相對所述固定件轉動且在所述展開位置時構成所述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可變形玩具,通過設置固定件和在變形過程中可相對固定件轉動的變形翻轉件和變化件,且在展開位置變形翻轉件構成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變化件構成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從而可變形玩具在變形時構造出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伸出的造型,而且由于變形翻轉件能在相對固定件轉動時使可變形玩具騰空翻轉,從而產生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在伸出的同時蹬地騰空的效果,豐富了玩具的變形方式,提高了趣味性。
具體地,在變化形態(tài)所述固定件形成有鳥類的軀干的形狀,所述變形翻轉件形成為鳥類的尾部形狀。從而玩具變形時產生鳥伸出尾巴后,尾巴打地騰空的效果。
可選地,在變化形態(tài)所述變化件形成為鳥類的頭部形狀。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變形玩具還包括:連桿組件,所述連桿組件可活動地設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連桿組件具有觸發(fā)端和驅動端,所述驅動端與所述變化件轉動連接,所述觸發(fā)端與所述第一觸動部相配合,所述第一觸動部被觸發(fā)時帶動所述觸發(fā)端活動,所述觸發(fā)端活動時通過所述驅動端帶動所述變化件轉動。通過連桿組件來實現(xiàn)變化件的轉動,結構形式多樣且容易實現(xiàn)。
具體地,可變形玩具還包括:推動件,所述推動件可移動地設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推動件分別與所述第一觸動部和所述觸發(fā)端相配合以在所述第一觸動部被觸發(fā)時推動所述觸發(fā)端活動。
進一步地,可變形玩具還包括限位擺桿,所述限位擺桿的一端轉動連接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限位擺桿的另一端上設有插柱,所述推動件上設有插槽,所述插柱插在所述插槽內,且在所述推動件移動時所述插柱沿所述插槽滑動。這樣,限位擺桿的設置可限制推動件的移動范圍,保證推動件在固定件上按照設定軌跡移動。
具體地,所述限位擺桿為兩個,在所述推動件的移動方向上兩個所述限位擺桿分別設在所述推動件的兩側,所述推動件上設有對應的兩個所述插槽。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上設有配合孔,所述變化件設在所述固定件外且所述連桿組件設在所述固定件內,所述連桿組件包括:第一桿,所述第一桿在第一轉動位置和第二轉動位置之間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第一觸動部觸發(fā)時帶動所述第一桿由所述第一轉動位置轉動至所述第二轉動位置;第二桿,所述第二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桿轉動連接,所述第二桿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配合孔且與所述變化件轉動連接;另外,所述連桿組件或者所述變化件通過復位彈性件與所述固定件相連以常驅動所述第一桿朝向所述第一轉動位置轉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變形玩具還包括:第二觸動部,所述第二觸動部設在所述變形翻轉件上,在所述第二觸動部被觸發(fā)時觸動所述第一觸動部移動觸發(fā)。
具體地,可變形玩具還包括: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固定設置在所述變形翻轉件上;第二磁吸件,在所述第一磁吸件磁吸所述第二磁吸件時,所述第二磁吸件靠近所述第一磁吸件運動以推動所述第二觸動部觸發(fā)。
進一步地,可變形玩具還包括:展開件,所述展開件在收攏位置和展開位置之間可轉動地設在所述固定件上;第二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設在所述展開件與所述固定件之間以常驅動所述展開件朝向展開位置轉動;用于將所述展開件鎖緊在所述固定件上的第二鎖緊件,在所述第一觸動部被觸發(fā)時所述第二鎖緊件解鎖。
可選地,所述展開件包括內層展開件和外層展開件,所述內層展開件設在所述外層 展開件和所述固定件之間,所述外層展開件上設有用于與所述第二鎖緊件配合的卡扣件。
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yōu)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在基本形態(tài)的一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在基本形態(tài)的另一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局部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4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在變化形態(tài)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在變化形態(tài)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在基本形態(tài)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7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上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在基本形態(tài)的部分部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可變形玩具100、
固定件1、配合孔101、滑槽102、上蓋103、裝配柱1031、裝配孔1032、下盤104、第一卡柱1041、第二卡柱1042、
第一觸動部2、裝配槽201、擋塊202、
第一鎖緊件3、凸塊301、第一卡勾302、
第二鎖緊件4、第二卡勾401、
變化件5、轉動軸501、
連桿組件6、第一桿601、第二桿602、觸發(fā)端603、驅動端604、避讓缺口6021、
推動件7、插槽701、限位槽702、滑塊703、推動塊704、
限位擺桿8、插柱801、
變形翻轉件9、卡孔901、
車頭10、夾持口105、
第二觸動部11、
展開件12、外層展開件121、內層展開件122、卡扣件123、
第一磁吸件13、第二磁吸件1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參考圖1-圖8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100。可變形玩具100至少具有兩個形態(tài),可變形玩具100具有基本形態(tài)和變化形態(tài),在兩個形態(tài)下可變形玩具100的造型不同,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個具體示例中,可變形玩具100的基本形態(tài)為車形態(tài)。
為方便說明,本文中引用了方向指示詞(包括前、后、左、右、上、下、水平、豎直),方向指示詞均參照的是基本形態(tài)的可變形玩具100的方向,如圖1和圖2的示例中,向后的方向與車形態(tài)時由車頭朝向車尾的方向一致,向上的方向與車形態(tài)時由車底朝向車頂?shù)姆较蛞恢隆?梢岳斫猓甘镜姆轿换蛭恢藐P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100,如圖1-圖6所示,可變形玩具100包括:固定件1、變形翻轉件9、第一彈性件(圖未示出)和第一鎖緊件3。
如圖2和圖4所示,固定件1具有第一觸動部2,變形翻轉件9在收攏位置和展開位置之間可轉動地設在固定件1上,且在展開位置時構成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第一彈性件設在變形翻轉件9與固定件1之間,以常驅動變形翻轉件9朝向展開位置轉動。第一鎖緊件3設在固定件1上,且第一鎖緊件3可將變形翻轉件9鎖緊在收攏位置,第一鎖緊件3與第一觸動部2相配合,在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時第一鎖緊件3施放變形翻轉件9,以使可變形玩具100騰空翻轉。
也就是說,在基本形態(tài)時,如圖1和圖2所示,變形翻轉件9被第一鎖緊件3鎖緊在固定件1上,此時變形翻轉件9處于收攏位置。如圖4所示,在變化形態(tài)時,變形翻轉件9被第一鎖緊件3解鎖,施放的變形翻轉件9在第一彈性件的彈力驅動下朝向展開位置轉動,直至變形翻轉件9相對固定件1轉動了一定角度后停止轉動,此時變形翻轉件9處于展開位置。
可以理解,當可變形玩具100放置到地面等支撐臺上,變形翻轉件9可放置到地面 上。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使第一鎖緊件3解鎖后,變形翻轉件9在第一彈性件的彈力作用下相對固定件1向下轉動。變形翻轉件9在轉動到與地面接觸時,變形翻轉件9施與地面彈力,地面的反作用力使可變形玩具100整個騰空翻轉。
可選地,第一彈性件為扭簧,第一彈性件連接在變形翻轉件9的轉軸處。當然,第一彈性件也不排除采用現(xiàn)有技術公開的其他彈性構件,只要能實現(xiàn)第一鎖緊件3解鎖后變形翻轉件9自動彈起即可,這里不作具體限定。
參照圖2,在展開位置時變形翻轉件9構成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例如,在變化形態(tài)固定件1形成有鳥類的軀干的形狀,變形翻轉件9形成為鳥類的尾部形狀。也就是說,可變形玩具100在變化形態(tài)時構成一種鳥的造型。在圖4所示的具體示例中,當可變形玩具100轉變成變化形態(tài)時,變形翻轉件9由與固定件1保持平行的水平狀態(tài)轉至與固定件1相垂直的狀態(tài)。
參照圖2和圖4,可變形玩具100還包括變化件5,變化件5可轉動地設在固定件1上,變化件5與第一觸動部2相配合,在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時變化件5相對固定件1轉動。如圖1和圖2所示,在基本形態(tài)時,變化件5貼在固定件1上,此時變化件5處于收攏位置。如圖4所示,在變化形態(tài)時,變化件5被第一觸動部2觸動而轉動,直至變化件5相對固定件1轉動了一定角度后停止轉動,此時變形翻轉件9展開。
其中,在展開位置時變化件5構成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例如,在變化形態(tài)變化件5形成為鳥類的頭部形狀。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100,通過設置固定件1和在變形過程中可相對固定件1轉動的變形翻轉件9和變化件5,且在展開位置變形翻轉件9構成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變化件5構成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從而可變形玩具100在變形時構造出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伸出的造型,而且由于變形翻轉件9能在相對固定件1轉動時使可變形玩具100騰空翻轉,從而產生變化形態(tài)的一部分在伸出的同時蹬地騰空的效果,豐富了玩具的變形方式,提高了趣味性。
例如在變形翻轉件9形成為鳥類的尾巴形狀時,玩具變形時產生鳥伸出尾巴后尾巴打地騰空的效果。又例如,變化件5形成為鳥類的頭部形狀時,玩具變形時產生鳥在騰空時伸出頭部的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在基本形態(tài)時可變形玩具100形成為玩具車的形狀,在圖1的示例中,固定件1和變形翻轉件9形成為玩具車的車身造型,玩具車上設有車輪等部件。當然,在基本形態(tài)時可變形玩具100也可形成為其他造型,例如現(xiàn)有技術中公開的各類擺件如鐘表的造型等,這里不作具體限定。為簡化說明,下文描述中均以可變形玩具100在基本形態(tài)時為玩具車為例進行敘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6和圖5所示,可變形玩具100還包括:連桿組件6,連桿組件6可活動地設在固定件1上,連桿組件6具有觸發(fā)端603和驅動端604,驅動端604與變化件5轉動連接,觸發(fā)端603與第一觸動部2相配合,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時帶動觸發(fā)端603活動,觸發(fā)端603活動時通過驅動端604帶動變化件5轉動。
也就是說,可變形玩具100在形態(tài)變化過程中,第一觸動部2帶動連桿組件6活動,活動的連桿組件6帶動變化件5繞變化件5的轉動軸501轉動。通過連桿組件6來實現(xiàn)變化件5的轉動,結構形式多樣且容易實現(xiàn)。
具體地,如圖6所示,固定件1包括上蓋103和下盤104,上蓋103蓋合在下盤104的上方,在車形態(tài)時,第一觸動部2、變化件5及連桿組件6可均位于上蓋103和下盤104之間。
如圖3所示,第一觸動部2大體形成為矩形板,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時向后移動。第一觸動部2設在下盤104上,第一觸動部2向后移動時推動觸發(fā)部603向后活動。
有利地,如圖3所示,第一觸動部2上設有裝配槽201,下盤104上設有第一卡柱1041,第一卡柱1041插入到裝配槽201內。下盤104上還設有兩個間隔開的第二卡柱1042,第一觸動部2卡在兩個第二卡柱1042之間,從而限定第一觸動部2沿前后方向滑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5-圖6所示,固定件1上設有配合孔101,連桿組件6設在固定件內且變化件5設在固定件外。
其中,如圖5和圖6所示,連桿組件6包括:第一桿601和第二桿602,第一桿601在第一轉動位置和第二轉動位置之間可轉動地連接在固定件1上,第一觸動部2觸發(fā)時帶動第一桿601由第一轉動位置轉動至第二轉動位置。第二桿602的一端與第一桿601轉動連接,第二桿602的另一端伸出配合孔101且與變化件5轉動連接。
也就是說,在可變形玩具100處于基本形態(tài)時,第一桿602處于第一轉動位置,在可變形玩具100處于變化形態(tài)時,第一桿602處于第二轉動位置。圖6中第一桿602的位置為第一轉動位置,圖5中第一桿602的位置為第二轉動位置,第一桿602由第一轉動位置向后轉動至第二轉動位置。
在圖6所示的示例中,第一觸動部2與第一桿601上相配合,第一桿601上可與第一觸動部2配合的部分構成觸發(fā)端603,第二桿602的與變化件5連接的部分構成驅動端604。在該實施例中連桿組件6與變化件5、固定件1構成平面四桿機構,第一桿601和第二桿602構成平面四桿機構中的兩根桿,驅動端604與變化件5的轉動軸501的連線相當于平面四桿機構中的第三桿,變化件5的轉動軸501與第一桿601的轉軸的連線相當于平面四桿機構中的第四桿。平面四桿機構的設置,可使第一桿601在活動時,驅 動變化件5平穩(wěn)轉動,結構非常簡單可控。
具體地,如圖6所示,第二桿602上設有用于避讓變化件5的轉動軸501的避讓缺口6021。如圖5所示,在變化件5展開時,變化件5的轉動軸501的一部分位于避讓缺口6021內。這樣,可使變化件5與第二桿602緊湊排布,且連桿組件6容易隱蔽。
進一步地,如圖5和圖6所示,可變形玩具100還包括:推動件7,推動件7可移動地設在固定件1上,推動件7分別與第一觸動部2和觸發(fā)端603相配合以在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時推動觸發(fā)端603活動。
為方便描述,以圖5示例中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時推動件7向后移動為例進行說明。也就是說,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時推動件7向后移動,推動件7移動時可推動連桿組件6的觸發(fā)端603向后活動,從而連桿組件6的驅動端604隨之活動,連桿組件6的驅動端604帶動變化件5繞變化件5的轉動軸501轉動,從而可變形玩具100的形態(tài)變化過程中,固定件1上變化件5可產生翻轉的動作。
如圖6中,第一桿601上與推動件7接觸的部分構成觸發(fā)端603,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時向后移動,從而帶動推動件7向后移動,帶動第一桿601向后轉動。
在圖1和圖4的示例中,可變形玩具100處于車形態(tài)時,變化件5緊貼在固定件1上,可變形玩具100處于變化形態(tài)時,變化件5從固定件1上抬起,即變化件5相對固定件1具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為圖1所示的折疊狀態(tài),一種為圖4所示的展開狀態(tài)。在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后,推動件7推動連桿組件6活動,以驅動變化件5由折疊狀態(tài)轉變成展開狀態(tài),變化件5的轉動角度約為90度。
當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可變形玩具100在形態(tài)變化過程中,變化件5的翻轉變化形式不限于此。當變化件5及連桿組件6的結構作合理變動后,變化件5在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后也可由展開狀態(tài)轉變成折疊狀態(tài),還可以通過控制連桿組件6的活動幅度實現(xiàn)變化件5的小角度轉動(如30度),這里不作具體限定。為簡化說明,下文中均以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后,變化件5由折疊狀態(tài)轉變成展開狀態(tài)為例進行描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8和圖3所示,可變形玩具100還包括限位擺桿8,限位擺桿8的一端轉動連接在固定件1上,限位擺桿8的另一端上設有插柱801,推動件7上設有插槽701,插柱801插在插槽701內,且在推動件7移動時插柱801沿插槽701滑動。
這樣,限位擺桿8的設置可限制推動件7的移動范圍,保證推動件7在固定件1上按照設定軌跡移動。
具體地,如圖8所示,推動件7形成為板狀,在可變形玩具100處于車形態(tài)時推動件7沿水平方向延伸。推動件7形成為大體矩形板,推動件7的后端設有尺寸變大的推 動塊704,推動塊704的后端面上邊沿設有倒角,以增加與連桿組件6的接觸面積,適于推動連桿組件6。
在圖8的示例中,推動塊704的底端止抵在第一觸動部2上,推動件7的前端位于限位擺桿8的上方,插柱801由下向上插入限位槽702。
具體地,如圖8所示,限位擺桿8為兩個,在推動件7的移動方向上兩個限位擺桿8分別設在推動件7的兩側,推動件7上設有對應的兩個插槽701。
如圖8中,推動件7沿前后方向移動,兩個限位擺桿8分別設在推動件7的左右兩側。這樣,推動件7受到兩個限位擺桿8的限位作用,受力對稱均衡,推動件7在移動過程中不易回轉晃動。
進一步地,如圖8所示,推動件7上還設有限位槽702,固定件1上還設有限位柱(圖未示出),限位柱伸入到限位槽702內,推動件7在固定件1上移動時,限位柱在限位槽702內滑動。由此,可進一步限定推動件7按照設定方向平行移動,提高結構可靠性。
其中,限位槽702的延伸方向與推動件7的移動軌跡一致,如圖8中,推動件7可沿可變形玩具100的前后方向移動,限位槽702形成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長條形。
可選地,如圖7所示,上蓋103上設有裝配柱1031,裝配柱1031的底端止抵在推動件7上,從而保證推動件7沿水平方向移動。
有利地,裝配柱1031的底端面上設有裝配孔1032,限位柱的一端插入到裝配孔1032內,限位柱的另一端插入到限位槽702內。
更進一步地,如圖7和圖8所示,推動件7上設有滑塊703,固定件1上設有滑槽102,滑塊703配合在滑槽102內,當推動件7在固定件1上移動時,滑塊703沿滑槽102滑動。由此,提高了推動件7移動的平穩(wěn)性及可靠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第一鎖緊件3形成為與第一觸動部2相獨立的獨立零件,且第一鎖緊件3可滑動地設在裝配槽201內,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時帶動第一鎖緊件3向后移動。
可選地,如圖3所示,裝配槽201形成為在第一觸動部2上的厚度方向上的貫通槽,從而便于裝配。
有利地,如圖3所示,第一鎖緊件3上設有凸塊301,第一觸動部2上設有擋塊202,凸塊301止抵在擋塊202上,從而第一觸動部2向后移動時通過凸塊301帶動第一鎖緊件3向后移動。第一鎖緊件3上設有第一卡勾302,第一卡勾302向下伸出固定件1,如圖2所示,在車形態(tài)時第一卡勾302卡在變形翻轉件9上。
如圖2和圖6所示,變形翻轉件9上設有貫通的卡孔901,第一卡勾302勾掛在卡 孔901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可變形玩具100還包括:第二觸動部11,第二觸動部11設在變形翻轉件9上,在第二觸動部11被觸發(fā)時觸動第一觸動部2移動觸發(fā)。從而第一鎖緊件3解鎖,且推動連桿組件6的觸發(fā)端603活動。
如圖8和圖4、圖5所示,可變形玩具100還包括:第一磁吸件13和第二磁吸件14,第一磁吸件13固定設置在變形翻轉件9上,在第一磁吸件13磁吸第二磁吸件14時,第二磁吸件14靠近第一磁吸件13運動以推動第二觸動部11觸發(fā)。
具體地,如圖1和圖2所示,變形翻轉件9的前側形成有車頭10,車頭10的前側設有夾持口105,第一磁吸件13固設在夾持口105的內側。如圖8所示,第二觸動部11可移動地設在變形翻轉件9上,且第二觸動部11鄰近第一磁吸件13設置,第一觸動部2可移動地設在固定件1上。在車形態(tài)時,第二觸動部11止抵在第一觸動部2的前端,當?shù)诙|動部11觸發(fā)并向后移動時,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而向后移動。
如圖4所示,第二磁吸件14形成為磁力碟盤,在可變形玩具100處于車形態(tài)時,可將磁力碟盤向可變形玩具100的車頭10處發(fā)射,第二磁吸件14被第一磁吸件13吸引而卡入夾持口105內。可選地,如圖8所示,第二觸動部11外套在第一磁吸件13上,第二觸動部1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磁吸件13的前側,當?shù)诙盼?4向第一磁吸件13靠近時,第二磁吸件14先與第二觸動部11接觸并將第二觸動部11向后推動,從而第二觸動部11被觸發(fā)。
第二觸動部11向后移動時觸發(fā)第一觸動部2向后移動,之后可變形玩具100由車形態(tài)變化成變化形態(tài)。如圖4所示,在變化形態(tài)中,第二磁吸件14仍被第一磁吸件13吸附在夾持口105處。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4所示,可變形玩具100還包括:展開件12、第二彈性件(圖未示出)和用于將展開件12鎖緊在固定件1上的第二鎖緊件4。
展開件12在收攏位置和展開位置之間可轉動地設在固定件1上,第二彈性件設在展開件12與固定件1之間以常驅動展開件12朝向展開位置轉動,在第一觸動部2被觸發(fā)時第二鎖緊件4解鎖。
這樣,可變形玩具100處于車形態(tài)時,第二鎖緊件4鎖住展開件12,使得展開件12緊貼在固定件1上形成車門等結構。而當?shù)谝挥|動部2被觸發(fā)后,第二鎖緊件4觸鎖,可變形玩具100在變化形態(tài)下,展開件12在第二彈性件的彈力作用下向外展開。
可選地,第二彈性件為扭簧,第二彈性件連接在展開件12的轉動軸處。當然,第二彈性件也不排除采用現(xiàn)有技術公開的其他彈性構件,只要能實現(xiàn)第二鎖緊件解鎖后展開件12自動展開即可,這里不作具體限定。
可選地,如圖3所示,第二鎖緊件4形成為第二卡勾401,第二卡勾401與第一觸動部2形成為一體件。
具體地,如圖1和圖4所示,固定件1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展開件12,第一觸動部2上設有兩個第二鎖緊件4,兩個第二鎖緊件4分別鎖緊兩個展開件12,在兩個第二鎖緊件4解鎖后,兩個展開件12分別向固定件1的左右兩側展開。
可選地,如圖4所示,展開件12包括內層展開件122和外層展開件121,內層展開件122設在外層展開件121和固定件1之間,外層展開件121上設有用于與第二鎖緊件4配合的卡扣件123。
當展開件12為兩個時,每個展開件12均包括內層展開件122和外層展開件121,在兩個第二鎖緊件4解鎖后,固定件1兩側最外側分別展開一個外層展開件121,在每個外層展開件121的內側展開一個內層展開件122。
由此類推,每個展開件12可僅包括一層,每個展開件12還可包括更多子層展開件,從而在可變形玩具100于變化形態(tài)時具有展開件12可展開形成豐富的變化。
具體地,如圖8所示,固定件1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個限位擺桿8,固定件1上還連接有兩個展開件12,每個展開件12均可轉動地連接在相應的限位擺桿8上,且每個展開件12與相應的限位擺桿8的轉動軸線相重合。在圖8中,每個展開件12均包括外層展開件121和內層展開件122,外層展開件121和內層展開件122均與相應的限位擺桿8的轉動軸線相重合。
可選地,如圖4所示,變化件5形成為鳥類的頭部形狀,變形翻轉件9的一部分形成為鳥類的尾部形狀,兩個展開件12形成鳥類的翅膀的形狀。也就是說,可變形玩具100在變化形態(tài)下可形成為鳥的形狀。
在可變形玩具100由變化形態(tài)恢復至車形態(tài)時,連桿組件6及第一觸動部2需要恢復至未觸發(fā)的狀態(tài),第二觸動部11也需要恢復至未觸發(fā)的狀態(tài)。這些部件恢復至未觸發(fā)實現(xiàn)結構有多種。
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桿601與固定件1之間連接有復位彈性件(圖未示出),復位彈性件用于常驅動第一桿601朝向第一轉動位置轉動。這里,“常”指的是常態(tài),“常驅動”表示復位彈性件對第一桿601具有一個經常朝向第一轉動位置驅動的趨勢。也就是說,當推動件7釋放第一桿601后,第一桿601在復位彈性件的彈力作用下自動轉回到第一轉動位置,這樣,變化件5可在連桿組件6的帶動下由展開狀態(tài)回復至折疊狀態(tài)。
如圖5的示例中,當將第二磁吸件14從夾持口105內取出,且第一觸動部2由圖5所示的豎直狀態(tài)轉變成水平狀態(tài)后,第一觸動部2的朝向車頭10的一端不再止抵在車 頭10上,第一觸動部2可前后移動。
此時,第一桿601在復位彈性件的彈力作用下向前轉動,以帶動推動件7向前移動,向前移動的推動件7帶動第一觸動部2向前移動,并帶動與第一觸動部2配合的第一鎖緊件3、第二鎖緊件4、前觸發(fā)件11向前移動,從而變形翻轉件9在恢復至收攏位置時第一鎖緊件3可鎖緊變形翻轉件9,展開件12可被第二鎖緊件4鎖緊。
可選地,復位彈性件可為扭簧,復位彈性件也不排除采用現(xiàn)有技術公開的其他彈性構件,如螺旋彈簧等。
當然,將上述各構件恢復至車形態(tài)時的位置的結構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可在第二桿602和固定件1之間復位彈性件,又例如可將復位彈性件連接在變化件5和固定件1之間,復位彈性件用于常驅動變化件5由展開狀態(tài)向折疊狀態(tài)轉動,從而帶動第一桿601朝向第一轉動位置轉動。
下面描述本實用新型不同實施例中可變形玩具100的具體結構、變形原理及玩法,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實施例中相同的標號表明相同的元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
實施例一
圖1-圖8展示了實施例一中可變形玩具100的結構。
如圖1和圖2所示,可變形玩具100的基本形態(tài)為車形態(tài),可變形玩具100包括固定件1、車頭10、變形翻轉件9、變化件5和兩個展開件12,車頭10固設在變形翻轉件9的前側,固定件1設在車頭10的后側,且變形翻轉件9位于固定件1的下方,兩個展開件12分別設在固定件1的左右兩側以形成兩側車門,變化件5設在固定件1的頂部后側,變化件5設在固定件1的上方中間位置。
如圖4所示,變化件5形成為鳳凰的頭部形狀,變形翻轉件9形成鳳凰尾巴的形狀,可變形玩具100在變化形態(tài)下為鳳凰的造型。
在車頭10前端設有夾持口105,夾持口105內設有第一磁吸件13,第一磁吸件13可為磁鐵。可變形玩具100還可配置第二磁吸件14,第二磁吸件14為晶片,晶片內可設有鐵圈或者磁性物質。
可變形玩具100在玩耍時,可將晶片朝向可變形玩具100的車頭10方向發(fā)射。
如圖8和圖4所示,車頭10前端通過第一磁吸件13可吸附第二磁吸件14,第二磁吸件14可推動第二觸動部11后移,第二觸動部11向后移動后推動第一觸動部2向后移動。第一觸動部2上的第一鎖緊件3向后移動,從而第一卡勾302與變形翻轉件9脫勾。
這樣,第一鎖緊件3解鎖變形翻轉件9,變形翻轉件9向下彈起時與地面發(fā)生作用, 固定件1在第一彈性件的作用下繞轉軸彈離變形翻轉件9,使可變形玩具100發(fā)生360度前跳騰空翻轉。在空翻后固定件1直立形成鳳凰的身體,變形翻轉件9變成鳳凰尾巴。
在變形過程中,第一觸動部2的后移使得第二鎖緊件4與展開件12上的卡扣件123相脫離,從而展開件12在第二彈性件的作用下向外展開。固定件1左右兩側的展開件12分別包括內層展開件122和外層展開件121,內層展開件122和外層展開件121分別在第二彈性件的作用下展開,形成鳳凰的翅膀。
在變形過程中,第一觸動部2的后移還帶動推動件7向后移動,從而推動第一桿601由第一轉動位置轉動至第二轉動位置,第一桿601轉動過程中第二桿602隨之活動。第二桿602帶動變化件5由折疊狀態(tài)轉動至展開狀態(tài),從而使變化件5形成為鳳凰的頭部。
如果要將鳳凰形態(tài)的可變形玩具100恢復至車形態(tài),可將晶片從車頭10處拔出,然后手動將彈片9壓回至與固定件1平行緊貼的狀態(tài),使第一卡勾302卡住變形翻轉件9。之后手動將固定件1左右兩側的外層展開件121分別壓回到與固定件1緊貼的狀態(tài),使第二卡勾401卡住卡扣件123。
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的可變形玩具100的結構與實施例一的可變形玩具100的結構基本相同,這里對相同的部分不作贅述。所不同的是,在實施例二中固定件1兩側的展開件12均不再分設成內層展開件122和外層展開件121,即固定件1兩側均為單層的展開件12。
該可變形玩具100在玩耍時,也可將晶片朝向可變形玩具100的車頭10方向發(fā)射。
車頭10前端通過第一磁吸件13可吸附第二磁吸件14,第二磁吸件14可推動第二觸動部11后移,第二觸動部11向后移動后推動第一觸動部2向后移動。第一觸動部2上的第一鎖緊件3向后移動,從而第一卡勾302與變形翻轉件9脫勾。
這樣,第一鎖緊件3解鎖變形翻轉件9,變形翻轉件9向下彈起時與地面發(fā)生作用,固定件1在第一彈性件的作用下繞轉軸彈離變形翻轉件9,使可變形玩具100發(fā)生360度前跳騰空翻轉。在空翻后固定件1直立形成鳳凰的身體,變形翻轉件9變成鳳凰尾巴。
在變形過程中,第一觸動部2的后移使得第二鎖緊件4與展開件12上的卡扣件123相脫離,從而展開件12在第二彈性件的作用下向外展開,在第二彈性件的作用下展開,形成鳳凰的翅膀。
在變形過程中,第一觸動部2的后移還帶動推動件7向后移動,從而推動第一桿601由第一轉動位置轉動至第二轉動位置,第一桿601轉動過程中第二桿602隨之活動。第二桿602帶動變化件5由折疊狀態(tài)轉動至展開狀態(tài),從而使變化件5形成為鳳凰的頭部。
如果要將鳳凰形態(tài)的可變形玩具100恢復至車形態(tài),可將晶片從車頭10處拔出,然 后手動將彈片9壓回至與固定件1平行緊貼的狀態(tài),使第一卡勾302卡住變形翻轉件9。之后手動將固定件1左右兩側的展開件12分別壓回到與固定件1緊貼的狀態(tài),使第二卡勾401卡住卡扣件123。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實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