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體育鍛煉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調式臂力拉練裝置。
背景技術:
在體育院校中,對于臂力的拉練往往借助拉力器進行,但是,現有的拉力器多采用配重形式,在拉練過程中往往會造成拉傷的問題,或者長時間的鍛煉過程中,造成手滑松脫,容易對設備造成損壞;現有的設備整體制造成本相對較高,運輸較為不方便,穩定性差,不便于調整,在鍛煉過程中不能夠實現力度的逐步變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緊湊,穩定性好,在拉練過程中能夠實現力度的均勻變化的可調式臂力拉練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可調式臂力拉練裝置,包括底板、設置在底板上的左支架和右支架、以及設置在左支架與右支架之間的橫撐板,所述的橫撐板上橫向開設有兩條平行的支撐通孔,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上開設有與支撐通孔對應的連接通孔,所述的連接通孔和支撐通孔內匹配穿設有支撐桿,支撐桿兩端設置有固定螺母,橫撐板上左右對稱設置有兩拉練單元,所述的拉練單元包括縱向穿設在橫撐板上的多根拉桿、套設在橫撐板下部的拉桿上的壓縮彈簧、設置在橫撐板上部的導向套、連接設置在拉桿頂端的上聯板和連接設置在拉桿底端的下聯板,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的頂部設置有上橫梁,上橫梁上設置有與拉練單元對應的導向輪,所述的上聯板上設置有拉繩,拉繩繞過導向輪,且在拉繩的端部設置有拉環。
所述的拉練單元中設置有2~5根拉桿。
所述的上聯板與橫撐板之間設置有緩沖阻尼器。
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間的底部設置有防滑板。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緊湊,其通過采用不同的彈性系數的壓縮彈簧和不同的數量,能夠實現力度的調整,從而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通過設置緩沖阻尼器,能夠有效的實現力度的均勻變化,便于在拉練過程中對力度的變化,有助于鍛煉,能夠有效的鍛煉爆發力和持續力,本申請整個拉練過程穩定性強,不會存在力量過大的拉傷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向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說明。
圖中序號:1為底板、2為左支架、3為右支架、4為橫撐板、5為支撐桿、6為固定螺母、7為拉桿、8為壓縮彈簧、9為導向套、10為上聯板、11為上橫梁、12為導向輪、13為拉繩、14為拉環、15為緩沖阻尼器、16為防滑板、17為下聯板。
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一種可調式臂力拉練裝置,包括底板1、設置在底板上的左支架2和右支架3、以及設置在左支架2與右支架3之間的橫撐板4,所述的橫撐板上橫向開設有兩條平行的支撐通孔,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上開設有與支撐通孔對應的連接通孔,所述的連接通孔和支撐通孔內匹配穿設有支撐桿5,支撐桿兩端設置有固定螺母6,橫撐板4上左右對稱設置有兩拉練單元,所述的拉練單元包括縱向穿設在橫撐板上的多根拉桿7、套設在橫撐板下部的拉桿上的壓縮彈簧8、設置在橫撐板上部的導向套9、連接設置在拉桿頂端的上聯板10和連接設置在拉桿底端的下聯板17,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的頂部設置有上橫梁11,上橫梁11上設置有與拉練單元對應的導向輪12,所述的上聯板上設置有拉繩13,拉繩繞過導向輪,且在拉繩的端部設置有拉環14。
所述的拉練單元中設置有2~5根拉桿7,所述的上聯板10與橫撐板之間設置有緩沖阻尼器15,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間的底部設置有防滑板16。
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緊湊,其通過采用不同的彈性系數的壓縮彈簧和不同的數量,能夠實現力度的調整,從而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通過設置緩沖阻尼器,能夠有效的實現力度的均勻變化,便于在拉練過程中對力度的變化,有助于鍛煉,能夠有效的鍛煉爆發力和持續力,本申請整個拉練過程穩定性強,不會存在力量過大的拉傷的問題。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