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體育器材領域,尤其是一種乒乓球拍。
背景技術:
當前,乒乓球作為一種球類體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推廣流行。乒乓球拍分為直拍和橫拍,由球拍和拍柄組成,拍柄包括抓握部和桿部 ,在球拍靠近所述抓握部的部位設有左、右肩部,左、右肩部對稱布置于抓握部的左右側。
一般而言,直拍的握法為:在球拍的正面,以食指第二指節和拇指第一指節在拍柄的抓握部前面構成一個開口鉗型,兩指尖距離1-2公分,拍柄的桿部貼住虎口;在球拍的背面,剩下的三指自然彎曲,貼于球拍的球拍面上端的三分之一處;橫拍的握法分為三點:(1)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自然地握住拍柄,(2)拇指在球拍的正面輕貼在中指旁邊,食指自然伸直,斜放于球拍的背面,(3)握時,虎口輕微貼拍,深握時,虎口緊貼球拍。
與此同時,乒乓球的打法也有多種樣式,常見的有快攻型打法中的直拍橫打,利用橫拍正、反手拉弧圈球的打法等,但是無論乒乓球的那種打法,都離不開四個基本要素:力量、速度、旋轉和落點。
然而,現有的乒乓球拍結構簡單、可操控性差,由于在乒乓球拍上沒有較好的著力點,無論是采用直拍握法,還是橫拍握法,都不能確保很好地握緊球拍,以進一步地追求擊球的力量和速度,在擊球時常常出現脫拍的現象,這也同樣使得球員的擊球時不便于快速調整好手握姿勢,并確保相應站姿的快速變換,從而不能確保乒乓球落點的多樣性,進而降低了球員比賽的進攻能力。
使用當前的球拍在進行直拍橫打時,一般由手腕配合手臂操控球拍,以確保擊球的力量和乒乓球的旋轉性,在此過程中手指沒有起到的相應的輔助效果,對球員而言,往往直拍橫打也是最容易受傷的一種打法。
與此同時,在申請號為:200610124461.5的專利文件中公開了“一種全能型乒乓球拍”,這種乒乓球拍在拍柄處設置拇指定位塊,在反手位拍柄下方的中指處設有錐狀半圓形控制棒,通過對拇指定位塊和錐狀半圓形控制棒的設計,使得球拍便于輔助抓握和控制拍形的角度,但是,該球拍只適用于直拍,并且只能用中指輔助發力以控制拍形的角度,力度不夠,并且著力點少。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乒乓球拍,以改善球拍手握不穩,沒有輔助著力點或著力點少的問題,確保球員擊球的安全性,進而確保擊球的力量、速度、旋轉和落點,以提高球員比賽的進攻能力。
本實用新型對現有的乒乓球拍進行改進,包括有三種技術方案,第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乒乓球拍,包括球拍和拍柄,拍柄包括抓握部和桿部,在球拍靠近所述抓握部的部位設有左、右肩部,左、右肩部對稱布置于抓握部的左右側;其特征是:所述右肩部的正反面分別設有凸起A、凸起B,在球拍的反面設有凸起C,凸起C靠近所述抓握部。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左肩部的側面設有凸起D。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凸起A和凸起B呈正反相對布置,所述凸起C布置于拍柄的軸對稱線上。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凸起A、凸起B、凸起C分別為柱狀凸起,并且凸起A、凸起B、凸起C的端部具有球面結構。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凸起A、凸起B、凸起C的位置設計適用于直拍,具體手握方法為:在球拍的正面,拇指的第二指節按壓在凸起D上;食指彎曲,以食指第二指節勾住凸起A,并且食指和拇指在拍柄的抓握部前面構成一個開口鉗型,拍柄的桿部貼住虎口;在球拍的背面,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自然彎曲,在緊貼于球拍的球拍面的同時勾住凸起B和凸起C。
由此可見,這種直拍的拍形設計合理,使得球員的右手握住球拍時,手指更容易發力,通過凸起A、B配合凸起C發力以橫向撥動球拍,從而增加了乒乓球的球速和旋轉性,提高了擊球的力量,并防止比賽時出現脫拍現象,也減小了手腕受傷的概率。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技術方案是:一種乒乓球拍,包括球拍和拍柄,拍柄包括抓握部和桿部,在球拍靠近所述抓握部的部位設有左、右肩部,左、右肩部對稱布置于抓握部的左右側;其特征是:在所述抓握部的正面設有凸起E,左肩部的側面設有凸起F。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凸起E布置于拍柄的軸對稱線上。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凸起E和凸起F分別為柱狀凸起,凸起E與球拍的球拍面相垂直,凸起F與拍柄相垂直,并且凸起E和凸起F的端部具有球面結構。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凸起E、凸起F的位置設計適用于橫拍,具體手握拍的方法為:在球拍的正面,拇指的第一指節按壓在凸起E上;食指自然伸直置于球拍的反面,并且用中指第二指節勾壓在凸起F上,虎口與右肩部的側面貼近;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自然地握住拍柄。
由此可見,這種橫拍的拍形設計合理,使得球員的右手握住球拍,確保了擊球的力量,并防止比賽時出現脫拍現象;在擊球時,食指可配合手腕用力,通過凸起E和凸起F撥動球拍,增加了乒乓球的旋轉性;同時也方便了球員在比賽時快速變換方位,確保了乒乓球落點的多樣性,進而提高了球員的進攻能力。
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技術方案是:一種乒乓球拍,包括球拍和拍柄,拍柄包括抓握部和桿部,在球拍靠近所述抓握部的部位設有左、右肩部,左、右肩部對稱布置于抓握部的左右側;其特征是:所述左肩部的背面設有凸起G;所述右肩部的正面設有凸起H。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凸起G和凸起H分別為柱狀凸起,并且凸起G和凸起H的端部具有球面結構。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凸起G、凸起H的位置設計適用于橫拍,具體手握拍的方法為:在球拍的正面,拇指指節勾壓在凸起H上,虎口與右肩部的側面貼近;在球拍的背面,食指自然彎曲,并且用指節鉤壓在凸起H上,虎口與右肩部的側面貼近;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自然地握住拍柄。
由此可見,這種橫拍的拍形設計合理,使得球員的右手握住球拍,確保了擊球的力量,并防止比賽時出現脫拍現象;在擊球時,食指可配合手腕用力,通過凸起G和凸起H撥動球拍,增加了乒乓球的旋轉性;同時也方便了球員在比賽時快速變換方位,確保了乒乓球落點的多樣性,進而提高了球員的進攻能力。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乒乓球拍進行改進,結構簡單、拍形設計合理,使得球拍不易脫手,在擊球時實現了手指配合手腕發力,有效提高了擊球的力量、速度、旋轉性和落點的多樣性,并增強了球員比賽時的進攻性。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中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2中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3中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球拍,1a—左肩部,1b—右肩部,2—拍柄,2a—抓握部,2b—桿部,3—凸起A,4—凸起B,5—凸起C,6—凸起D,7—凸起E,8—凸起F,9—凸起G,10—凸起H。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參見圖1,一種乒乓球拍,包括球拍1和拍柄2,拍柄2包括抓握部2a和桿部2b,在球拍1靠近所述抓握部2a的部位設有左、右肩部1a、1b,左、右肩部1a、1b對稱布置于抓握部2a的左右側;特別是:所述右肩部1b的正反面分別設有凸起A3、凸起B4,在球拍1的反面設有凸起C5,凸起C5靠近所述抓握部2a。
本實施例中所述左肩部1a的側面設有凸起D6,凸起D6具有弧形結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凸起A3和凸起B4呈正反相對布置,所述凸起C5布置于拍柄2的軸對稱線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凸起A3、凸起B4、凸起C5分別為柱狀凸起,并且凸起A3、凸起B4、凸起C5的端部具有球面結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凸起A3、凸起B4、凸起C5的位置設計適用于直拍,具體手握方法為:在球拍1的正面,拇指的第二指節按壓在凸起D6上;食指彎曲,以食指第二指節勾住凸起A3,并且食指和拇指在拍柄2的抓握部2a前面構成一個開口鉗型,拍柄2的桿部2b貼住虎口;在球拍1的反面,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自然彎曲,在緊貼于球拍1的球拍面的同時勾住凸起B4和凸起C5。
由此可見,這種直拍的拍形設計合理,使得球員的右手握住乒乓球拍,確保了擊球的力量,并防止比賽時出現脫拍現象,同時在直拍橫打時,中指和拇指配合手腕發力,通過凸起A3和凸起B4配合凸起C5發力以橫向撥動球拍,從而增加了乒乓球的球速和旋轉性,也減小了手腕受傷的概率。
實施例2
參見圖2,一種乒乓球拍,包括球拍1和拍柄2,拍柄2包括抓握部2a和桿部2b,在球拍1靠近所述抓握部2a的部位設有左、右肩部1a、1b,左、右肩部1a、1b對稱布置于抓握部2a的左右側;特別是:在所述抓握部2a的正面設有凸起E7,左肩部1a的側面設有凸起F8。
本實施例中所述凸起E7布置于拍柄2的軸對稱線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凸起E7和凸起F8分別為柱狀凸起,凸起E7與球拍1的球拍面相垂直,凸起F8與拍柄2相垂直,并且凸起E7和凸起F8的端部具有球面結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凸起E7、凸起F8的位置設計適用于橫拍,具體手握拍方法為:在球拍1的正面,拇指的第一指節勾壓在凸起E7上;食指自然伸直置于球拍1的反面,并且用中指勾壓在凸起F8上,虎口與右肩部1b的側面貼近;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自然地握住拍柄2。
由此可見,這種橫拍的拍形設計合理,使得球員的右手握住乒乓球拍,確保了擊球的力量,并防止比賽時出現脫拍現象;在擊球時,食指可配合手腕用力,通過凸起E7和凸起F8撥動球拍,增加了乒乓球的旋轉性;同時也方便了球員在比賽時快速變換方位,確保了乒乓球落點的多樣性,進而提高了球員的進攻能力。
實施例3
參見圖3,一種乒乓球拍,包括球拍1和拍柄2,拍柄2包括抓握部2a和桿部2b,在球拍1靠近所述抓握部2a的部位設有左、右肩部1a、1b,左、右肩部1a、1b對稱布置于抓握部2a的左右側;特別是:所述左肩部1a的背面設有凸起G9;所述右肩部1b的正面設有凸起H10。
本實施例中所述凸起G9和凸起H10分別為柱狀凸起,并且凸起G9和凸起H10的端部具有球面結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凸起G9、凸起H10的位置設計適用于橫拍,具體手握拍方法為:在球拍1的正面,拇指的指節勾壓在凸起H10上,虎口與右肩部1b的側面貼近;在球拍1的背面,食指自然彎曲,并且用指節勾壓在凸起H10上,虎口與右肩部的側面貼近;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自然地握住拍柄2。
由此可見,這種橫拍的拍形設計合理,使得球員的右手握住乒乓球拍,確保了擊球的力量,并防止比賽時出現脫拍現象;在擊球時,食指可配合手腕用力,通過凸起G9和凸起H10撥動球拍,增加了乒乓球的旋轉性;同時也方便了球員在比賽時快速變換方位,確保了乒乓球落點的多樣性,進而提高了球員的進攻能力。
與此同時,對于左手打球的球員而言,只需對上述三個方案中乒乓球拍上各個凸起的位置進行鏡像對應設計,即可滿足左手球員的需求。應當指出的時,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上實施例,只要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內所作出的改進或變形,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