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木工數控鉆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雙作用氣缸浮動式夾頭。
背景技術:
現在越來越多家具廠使用數控鉆孔機開料,現今市場上的數控鉆孔機,其夾料裝置由夾頭和夾手構成,夾頭和夾手共同安裝在同一個部件上,可沿水平方向行走,夾頭的上端與臺面共面且不可浮動,夾手可上下運動。工作中,工件被水平放置于臺面上,當需要工件作前進或后退動作時,夾頭和夾手同時移動到工件位置,夾手下降,在夾頭的共同作用下夾緊工件,并帶動工件前進或后退。當工件到達某一定位位置,而夾頭和夾手需要執行下一個動作時,夾手向上運動離開工件上部平面,并和夾頭一起行走,但由于夾頭上端固定于和臺面共面的位置,行走過程中當夾頭和夾手位于工件投影范圍內時,夾頭上端和工件底部平面發生摩擦,有可能帶動工件移位,導致工件定位不準確,或者把工件底部刮花。針對于此,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浮動式夾頭,但是現有的浮動式夾頭均只有一個氣腔,活動板需要上升時,只需要通入壓縮氣體,下降時只需要停止通入氣體,依靠重力讓活動板下降,采用這種方式,在氣缸下降時速度過慢或者有些因為氣壓原因,下降不充分,穩定性較差,大大的降低了生產效率,或者是使用彈性原件讓其下降,但是使用彈性原件容易導致金屬疲勞,時間長了彈性也會減弱,減少了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穩定性高、不會刮花物料和可以實現自動化生產的雙作用氣缸浮動式夾頭。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作用氣缸浮動式夾頭,包括有底板以及設置在所述底板頂部的缸體,所述缸體的內部設置有若干空腔,每個所述空腔內均設置有活塞,所述缸體的頂部設置有缸蓋,所述缸蓋的頂部設置有活動板,所述底板上設置有數個第一通氣槽,所述第一通氣槽底部設置與所述第一通氣槽連通的第二氣孔,所述底板內還設置有第三氣孔、第四氣孔、第六氣孔和第七氣孔,所述第二氣孔與第三氣孔連通,所述第三氣孔與所述第四氣孔連通,所述第六氣孔與所述第七氣孔連通;所述活塞的下端的外壁上嵌入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空腔通過所述活塞、第一密封圈分隔為第一氣腔和第二氣腔,所述第一氣腔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氣腔連通的第一氣孔;所述缸體的頂部設置有第二通氣槽和第三通氣槽,所述缸體內設置有若干個第五氣孔,所述第五氣孔與所述第六氣孔連通,所述第五氣孔通過所述第二通氣槽與所述第二氣腔連通,所述第三通氣槽與所述第二氣腔連通。
優選地,上述的一種雙作用氣缸浮動式夾頭,其中所述活塞通過螺釘與所述活動板連接。
優選地,上述的一種雙作用氣缸浮動式夾頭,其中所述缸蓋的內壁上嵌入有第二密封圈。
優選地,上述的一種雙作用氣缸浮動式夾頭,其中所述缸體與所述底板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墊,所述缸體與所述缸蓋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墊。
優選地,上述的一種雙作用氣缸浮動式夾頭,其中所述第一氣腔、第一氣孔、第一通氣槽、第二氣孔、第三氣孔、第四氣孔連通成為第一條氣路。
優選地,上述的一種雙作用氣缸浮動式夾頭,其中所述第三通氣槽、第二氣腔、第二通氣槽、第五氣孔、第六氣孔、第七氣孔連通成為第二條氣路。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有益效果是:當需要夾緊工件時,壓縮空氣由底板的第四氣孔,通過第三氣孔、第二氣孔、第一通氣槽和缸體的第一氣孔進入第一氣腔中,由于氣體壓強和第一密封圈的密封作用,推動活塞向上運動,帶動活動板往上運動,直到活塞的軸肩頂住缸蓋的底部;當需要松開工件時,壓縮空氣通過第七氣孔、第六氣孔、第五氣孔、第二通氣槽、第三通氣槽進入第二氣腔,推動活塞向下運動,此時第一氣腔中的壓縮空氣通過第一氣孔、第一通氣槽、第二氣孔、第三氣孔、第四氣孔的路徑排出,活塞帶動活動板往下運動,直到活塞底部和第一氣腔底部接觸。實現了不需要夾緊工件時夾頭與工件的互相分離,提高了工件定位精度,避免了工件底部被刮花,同時可實現自動化的生產,通過使用雙向氣路驅動,同時避免了使用彈性元件帶來的高疲勞強度要求,穩定性更高,使用壽命更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圖2是圖1中沿A-A處方向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4是圖3中沿B-B處方向的剖視圖。
圖中:1、底板 2、缸體 3、缸蓋
4、活動板 5、第一通氣槽 6、第二通氣槽
7、第三通氣槽 8、第二密封墊 9、活塞
10、螺釘 11、第一氣孔 12、第二氣孔
13、第三氣孔 14、第四氣孔 15、第五氣孔
16、第六氣孔 17、第七氣孔 18、第一密封墊
19、第二密封圈 20、第二氣腔 21、第一密封圈
22、第一氣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一種雙作用氣缸浮動式夾頭,包括有底板1以及設置在底板1頂部的缸體2,缸體2的內部設置有若干空腔,每個空腔內均設置有活塞9,活塞9通過螺釘10與活動板4連接,缸體2的頂部設置有缸蓋3,缸蓋3的內壁上嵌入有第二密封圈19,缸體2與底板1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墊18,缸體2與缸蓋3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墊8,缸蓋3的頂部設置有活動板4,底板1上設置有數個第一通氣槽5,第一通氣槽5底部設置與第一通氣槽5連通的第二氣孔12,底板1內還設置有第三氣孔 13、第四氣孔14、第六氣孔16和第七氣孔17,第二氣孔12與第三氣孔13連通,第三氣孔13與第四氣孔14連通,第五氣孔15與第六氣孔16連通,第六氣孔16與第七氣孔17連通;活塞9的下端的外壁上嵌入有第一密封圈21,空腔通過活塞9、第一密封圈21分隔為第一氣腔22和第二氣腔20,第一氣腔22的底部設置有與第一氣腔22連通的第一氣孔11;缸體2的頂部設置有第二通氣槽6和第三通氣槽7,缸體2內設置有若干個第五氣孔15,第五氣孔15通過第二通氣槽6與第二氣腔20連通,第三通氣槽7與第二氣腔20連通。其中第一氣腔22、第一氣孔11、第一通氣槽5、第二氣孔12、第三氣孔13、第四氣孔14連通成為第一條氣路;第三通氣槽7、第二氣腔20、第二通氣槽6、第五氣孔15、第六氣孔16、第七氣孔17連通成為第二條氣路。
當需要夾緊工件時,壓縮空氣由底板1的第四氣孔14,通過第三氣孔13、第二氣孔12、第一通氣槽5和缸體2的第一氣孔11進入第一氣腔22中,由于氣體壓強和第一密封圈21的密封作用,推動活塞9向上運動,帶動活動板4往上運動,直到活塞9的軸肩頂住缸蓋3的底部;當需要松開工件時,壓縮空氣通過第七氣孔17、第六氣孔16、第五氣孔15、第二通氣槽6、第三通氣槽7進入第二氣腔20,推動活塞9向下運動,此時第一氣腔22中的壓縮空氣通過第一氣孔11、第一通氣槽5、第二氣孔12、第三氣孔13、第四氣孔14的路徑排出,活塞9帶動活動板4往下運動,直到活塞9底部和第一氣腔22底部接觸。實現了不需要夾緊工件時夾頭與工件的互相分離,提高了工件定位精度,避免了工件底部被刮花,同時可實現自動化的生產,通過使用雙向氣路驅動,同時避免了使用彈性元件帶來的高疲勞強度要求,穩定性更高,使用壽命更長。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 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