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竹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和工藝。
背景技術:
竹加工是指以竹子為原材料進行產品加工的過程,而為了滿足各種形狀竹制品的需求,需要對竹子進行熱彎處理。熱彎原竹是我國民間竹藝的一種傳統工藝中重要的一個部分,但原竹內的竹隔及受熱不均勻容易影響原竹的熱彎而使原竹竹面破裂。
對原竹打通竹隔和灌沙的傳統方法是由竹匠人在熱彎前通過無尖嘴的鐵棒進行打通竹隔,再輔以人手往竹內灌沙以使受熱均勻。但該傳統工藝需手工藝人的手部力量大,且工藝步驟不連貫;由于制作所需的原竹長度不一,導致所需的打通竹隔的工具不統一;為能打通盡可能多的竹隔,現有工具普遍偏長,影響操作且占用空間;由打通竹隔到灌沙步驟,操作者需要再次更換工具,使整個工藝操作不連貫,費時且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和工藝,通過將打擊件、手持管及漏斗連接組合形成長度大于或等于原竹長度一半的裝置,然后對原竹進行打通,并在打通后進行灌沙,解決了傳統工藝需手工藝人的手部力量大且工藝步驟不連貫、由于制作所需的原竹長度不一導致的打通竹隔的工具不統一、為能打通盡可能多的竹隔選用偏長的工具影響操作且占用空間、由打通竹隔到灌沙步驟操作者需要再次更換工具造成的整個工藝操作不連貫且費時麻煩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包括:打擊件、與所述打擊件連接的漏斗;
所述打擊件兩端開口、內部中空且與所述漏斗連接一端的對端為尖端。
優選地,
所述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還包括:由若干個圓管連接形成的手持管;
所述打擊件通過所述手持管與所述漏斗連接。
優選地,
若干個所述圓管均相同。
優選地,
每個圓管的一端設置有內螺口,另一端設置有外螺口;
所述手持管的相鄰兩個圓管之間通過一個圓管的內螺口與另一個圓管的外螺口螺紋連接。
優選地,
所述漏斗下端設置有外螺口,所述打擊件與所述手持件連接一端設置有內螺口;
所述漏斗下端與所述打擊件設置有內螺口一端連接;
所述打擊件與所述手持件設置有外螺口一端連接。
優選地,
所述漏斗下端設置有內螺口,所述打擊件與所述手持件連接一端設置有外螺口;
所述漏斗下端與所述打擊件設置有外螺口一端連接;
所述打擊件與所述手持件設置有內螺口一端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工藝,包括:
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選擇長度大于或等于1/2l的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
利用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的尖端從原竹一端m端開始打通竹隔,直至1/2l長度的原竹內的竹隔完全被打通;
從原竹內抽取出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利用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的尖端從原竹另一端n端繼續打通竹隔,直至原竹內全部竹隔完全被打通;
堵住原竹一端m端;
取沙石并從漏斗倒入,直至沙石灌滿原竹內部,從原竹內抽取出儀器;
堵住原竹另一端n端。
優選地,
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選擇長度大于或等于1/2l的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具體為:
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打擊件的長度以及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長度需大于或等于1/2l的要求選擇是否需要連接手持管;
若需要連接手持管,則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打擊件的長度、圓管長度以及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長度需大于或等于1/2l的要求確定所述手持管中圓管的連接數量。
優選地,
在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選擇長度大于或等于1/2l的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之前,還包括:
測量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
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實施例具有以下優點: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和工藝,通過將打擊件、手持管及漏斗連接組合形成長度大于或等于原竹長度一半的裝置,然后利用打擊件的尖端對原竹進行打通,使得打通操作更省力,并在打通后進行灌沙,使打通竹隔和灌沙兩個操作連貫,方便操作,實現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組成的模塊化,從而適用于多種原竹,且使用完后將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拆卸,節省占用空間,解決了傳統工藝需手工藝人的手部力量大且工藝步驟不連貫、由于制作所需的原竹長度不一導致的打通竹隔的工具不統一、為能打通盡可能多的竹隔選用偏長的工具影響操作且占用空間、由打通竹隔到灌沙步驟操作者需要再次更換工具造成的整個工藝操作不連貫且費時麻煩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中打擊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中手持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中漏斗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中內螺口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中外螺口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工藝的一個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工藝的另一個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和工藝,通過將打擊件1、手持管2及漏斗3連接組合形成長度大于或等于原竹長度一半的裝置,然后對原竹進行打通,并在打通后進行灌沙,解決了傳統工藝需手工藝人的手部力量大且工藝步驟不連貫、由于制作所需的原竹長度不一導致的打通竹隔的工具不統一、為能打通盡可能多的竹隔選用偏長的工具影響操作且占用空間、由打通竹隔到灌沙步驟操作者需要再次更換工具造成的整個工藝操作不連貫且費時麻煩的技術問題。
為使得本發明的發明目的、特征、優點能夠更加的明顯和易懂,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下面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非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至圖5,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打擊件1、手持管2、漏斗3;打擊件1兩端開口、內部中空且與漏斗3連接一端的對端為尖端6;手持管2由若干個相同的圓管連接形成。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為模塊化設計,通過多個模塊組合而成,適用于多種原竹,節省占用空間,且打擊件1的尖端6設計使操作更省力,并使打通竹隔和灌沙兩個操作連貫,方便操作。
如圖2所示,每個圓管的一端設置有內螺口5,另一端設置有外螺口4;手持管2的相鄰兩個圓管之間通過一個圓管的內螺口5與另一個圓管的外螺口4螺紋連接。
如圖1和圖3所示,打擊件1、手持管2及漏斗3之間的連接方式有多種,其中一種連接方式是:漏斗3下端設置有外螺口4,打擊件1與手持件連接一端設置有內螺口5;漏斗3下端與打擊件1設置有內螺口5一端連接;打擊件1與手持件設置有外螺口4一端連接。
另一種連接方式是漏斗3下端設置有內螺口5,打擊件1與手持件連接一端設置有外螺口4;漏斗3下端與打擊件1設置有外螺口4一端連接;打擊件1與手持件設置有內螺口5一端連接。
請參閱圖6,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工藝的一個實施例,包括:
101,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選擇長度大于或等于1/2l的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
102,利用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的尖端從原竹一端m端開始打通竹隔,直至1/2l長度的原竹內的竹隔完全被打通。
103,從原竹內抽取出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利用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的尖端從原竹另一端n端繼續打通竹隔,直至原竹內全部竹隔完全被打通。
104,堵住原竹一端m端。
105,取沙石并從漏斗倒入,直至沙石灌滿原竹內部,從原竹內抽取出儀器。
106,堵住原竹另一端n端。
在本發明中,首先要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選擇長度大于或等于1/2l的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然后利用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的尖端從原竹一端m端開始打通竹隔,直至1/2l長度的原竹內的竹隔完全被打通,再從原竹內抽取出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利用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的尖端從原竹另一端n端繼續打通竹隔,直至原竹內全部竹隔完全被打通,堵住原竹一端m端,接著取沙石并從漏斗倒入,直至沙石灌滿原竹內部,從原竹內抽取出儀器,堵住原竹另一端n端,需要說明的是,原竹的m端和n端只是為了區分所作的說明,不是特指,以下不再贅述。
請參閱圖7,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工藝的另一個實施例,包括:
201,測量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
202,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打擊件的長度以及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長度需大于或等于1/2l的要求選擇是否需要連接手持管;若需要連接手持管,則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打擊件的長度、圓管長度以及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長度需大于或等于1/2l的要求確定手持管中圓管的連接數量。
203,利用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的尖端從原竹一端m端開始打通竹隔,直至1/2l長度的原竹內的竹隔完全被打通。
204,從原竹內抽取出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利用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的尖端從原竹另一端n端繼續打通竹隔,直至原竹內全部竹隔完全被打通。
205,堵住原竹一端m端。
206,取沙石并從漏斗倒入,直至沙石灌滿原竹內部,從原竹內抽取出儀器。
207,堵住原竹另一端n端。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首先需要測量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然后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打擊件的長度以及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長度需大于或等于1/2l的要求選擇是否需要連接手持管;若需要連接手持管,則根據待加工原竹的長度l、打擊件的長度、圓管長度以及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長度需大于或等于1/2l的要求確定手持管中圓管的連接數量,通過依次連接打擊件、手持管及漏斗組成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之后再利用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的尖端從原竹一端m端開始打通竹隔,直至1/2l長度的原竹內的竹隔完全被打通;接著從原竹內抽取出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利用手持式打通竹隔、灌沙的裝置的尖端從原竹另一端n端繼續打通竹隔,直至原竹內全部竹隔完全被打通,堵住原竹一端m端,取沙石并從漏斗倒入,直至沙石灌滿原竹內部,從原竹內抽取出儀器,堵住原竹另一端n端。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