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設置在一紡紗機的牽伸裝置(牽伸部分)的下游側上并且適于收集由牽伸裝置牽伸的纖維束的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地,JP07-238425A公開了一種這樣類型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如圖7所示,在構成一牽伸裝置的一對最終羅拉61的下游側上設置有一對裝備有穿孔的皮圈62的輸送羅拉63,該穿孔皮圈62設置有一用于施加抽吸氣流給該穿孔皮圈62的輸送表面的空氣抽吸裝置。在這個纖維束集束裝置中,抽吸氣流通過一形成在一皮圈支架65上的抽吸槽孔,施加在該穿孔皮圈62的輸送表面上以便引導該穿孔皮圈62。
類似地,在DE19708410A1中公開了一種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如圖8所示,在一對構成一牽伸裝置的最終的羅拉71的下游側上設置有一對輸送羅拉73,該輸送羅拉裝備有一構成纖維束輸送表面的穿孔皮圈72,該輸送羅拉73設有一氣流抽吸裝置74以便向該穿孔皮圈72的輸送表面施加抽吸氣流。在這個裝置中,通過形成在一用于引導該穿孔皮圈72的皮圈導向裝置75中的槽孔,該抽吸氣流施加到該穿孔皮圈72的輸送表面。此外通過一導向元件76向該穿孔皮圈72施加張力,并且該張力在這種狀態下被旋轉。
此外,JP11-286837A公開了一種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在該最終羅拉的下游側上以及牽伸裝置的底側上設有一中空成型件(導向滾筒),該中空成型件形成一具有一抽吸間隙的靜止的滑動表面,并且其中圍繞該中空成型件卷繞有用于輸送的穿孔皮帶。在這個裝置中,在頂側,設置有一夾持羅拉,該羅拉保持與該穿孔皮帶接觸以便限定一夾持點。上述的夾持羅拉由上述的最終羅拉通過一傳送皮帶被驅動。代替夾持羅拉通過該輸送皮帶傳動的結構,還公開了一種通過與該最終的羅拉接觸的輸送羅拉進行驅動的結構。
與使用沒有裝備一纖維束集束裝置的紡紗機來紡制紗線的情況相比,使用裝備有這樣一纖維束集束裝置的紡紗機來通過紡制生產紗線導致了起毛形成的減少并且降低了紗線瑕疵,從而獲得了U%的增加。然而在這方面需要進一步的改進。
已經知道增加前羅拉包圍角可以有效地限定起毛的形成。然而,這可能導致產生紗線的斷裂,從操作的觀點看,該斷裂是非常不好的。這里,術語“前羅拉包圍角”是指連接該弧形表面的曲率中心和夾持點的部分與連接曲率中心和用于纖維束F的牽離點的部分構成的角,沿該弧形表面該已經通過夾持點的纖維束(棉束)被引導到牽離位置。
在上述的纖維束集束裝置中,沒有特別考慮由增加前羅拉包圍角取得通過抑制形成起毛改進紗線質量。例如,在上述的JP07-238425A中,如圖7所示該纖維束F大致切相地在該輸出羅拉對63的夾持點下游側上牽離,并且沒考慮增加前羅拉包圍角。在DE19708410A1中,還在輸出羅拉對73的下游側上大致相切地牽離該纖維束F,并且未考慮增加前羅拉包圍角。
發明內容
本申請準備了一種具有有效增加的前羅拉包圍角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并且裝備一具有這樣的纖維束集束裝置的紡紗機以便通過一高速攝像機拍攝由這個的紡紗機紡制的正在生產的紗線,以便將該紗線狀況與裝備有常規的纖維束集束裝置的紡紗機相比。因此,可以看到當增加前羅拉包圍角時,往復運動的紗線(纖維束)同時沿該輸出羅拉對的夾持點的下游側上的皮圈軋制,而在前羅拉包圍角較小的常規情況中,該紗線滑動地往復運動。此外,對該兩種情況進行毛羽程度和通過紡制獲得的紗線的U%方面的測量。測量結果顯示出U%在該兩種情況中非常相同,而在毛羽程度方面,證明具有有效增加的前羅拉包圍角的結構是優良的。根據該知識,本發明者完成了本發明。
本發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通過一簡單的結構,在該集束裝置中,與現有技術相比更加限定了絨毛的產生,使得可以獲得紗線質量方面的改進。
為了獲得上述的目標,根據本發明的一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涉及一種用于集束由該紡紗機的牽伸部分牽伸的纖維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該纖維束集束裝置包括一設置在該牽伸部分的最后的輸出羅拉對的下游側上的輸出部分,該輸出部分裝備有一夾持羅拉;一具有滑動表面的抽吸部分,該滑動表面裝備有一抽吸孔,該抽吸孔制成關于纖維束移動方向,在該輸出部分的夾持點的上游側延伸;和一構成該輸出部分的透氣的皮圈,在與滑動表面接觸時,該皮圈適于旋轉,相對于該纖維束移動方向在該抽吸部分的下游側上設置有一卷繞件,圍繞該卷繞件卷繞該透氣皮圈從而獲得前羅拉包圍角的增加。
在本發明中,在該牽伸部分中牽伸的該纖維束由設置在該牽伸部分的最后的輸出羅拉對的下游側上的纖維束集束裝置所收集,并且以集束狀態移動,使得與沒有纖維束集束裝置的紡紗機的情況相比,可以限制產生絨毛和廢棉,從而獲得紗線質量方面的改進。此外由于設置在該抽吸部分的下游側上并與之分開的的卷繞件,導致增加了前羅拉包圍角,因此該絨毛生成的限制效應被增強以便進一步限制絨毛的生成,從而獲得了紗線質量方面的改進。在纖維束通過該夾持點之后,該纖維束向該下游側移動,同時受到加捻作用。因為該纖維束從該夾持點抽出,同時由該抽吸孔的抽吸作用收集該纖維束,所以對于由卷取動作導致的加捻來說更易于到達靠近該夾持點處以便增加該紗線強度,使得即使當該前羅拉包圍角增加時,也可以限制斷紗的發生。
附圖的簡要說明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纖維束集束裝置的截面部分視圖;圖2a是從關于纖維束移動方向的前側看去的纖維束集束裝置的部分視圖;圖2b是旋轉軸的前視圖;圖3是圖1的局部放大視圖;圖4a是簡示出了存在卷繞件時的操作的截面視圖;圖4b是簡示出了不存在卷繞件時的操作的截面視圖;圖5a是簡示出了存在一卷繞件時操作的透視圖;圖5b是簡示出了不存在一卷繞件時操作的透視圖;圖6是表示毛羽程度測量結果的圖表;圖7是常規結構的側視圖;和圖8是另一個常規結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圖1-6下面將描述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圖1是示出一牽伸裝置的一個側面和一纖維束集束裝置的部分截面側視圖。圖2a是在夾持點處沿纖維抽出方向看的纖維集束裝置的簡示圖(正如從關于在該牽伸裝置中一纖維束移動方向的前側看去一樣)。圖3是圖1的局部放大視圖。
如圖1所示,作為一牽伸部分的牽伸裝置11是一裝備了前部下羅拉12,中間下羅拉13和后部下羅拉14的三排結構。該前部下羅拉12支撐在一構成一機器底部機架的羅拉支座15的預定位置處,而該中間下羅拉和后部下羅拉13和14通過緊固到羅拉支座15的支撐支架13a和14a中間,以便允許沿縱向方向調整位置。通過使螺栓和螺母(沒有全部示出)穿過一形成在該羅拉支座15中的細長孔,該支撐支架13a和14a緊固到預定的位置處。一下皮圈16圍繞一下張緊件17和該中間下羅拉13卷繞。
通過一穿過上羅拉支撐件的中間部分的重量臂支撐一前部上羅拉19,一中間上羅拉20和一后部上羅拉21,它們的位置分別對應于該前部下羅拉12,中間下羅拉13和后部下羅拉14。在一兩錠子單元中支撐每個上羅拉19-21。該前部下羅拉12和前部上羅拉19構成了該牽伸單元11的最后的輸送羅拉對。
在加重臂18上,設有一杠桿18a以便可旋轉到一加壓位置和一釋放位置。在該杠桿18a設置在該加壓位置處的條件中,保持一鎖止狀態,其中在該加壓位置中,該杠桿18a倚靠在示出在圖1中的加重臂18的框架18b上,在該鎖止狀態中由加重臂18支撐的上羅拉19-21處于加壓的位置(紡紗位置),在該加壓位置中這些上羅拉臂壓向該下羅拉12,13和14。在該杠桿18a已經從圖1示出的位置旋轉到上部的釋放位置的條件中,取消了該鎖止狀態。
如圖1所示,一纖維束集束裝置30設置在該牽伸裝置11的最后的輸送羅拉對的下游側。該纖維束集束裝置30裝備有一輸送部分31,一作為抽吸部分的抽吸管32,一卷繞元件33,一透氣皮圈34。該輸送部分31包括一形成在一旋轉軸35上的下夾持羅拉35a和一通過該透氣皮圈34的中間部分的壓靠在該下夾持羅拉35a上的上夾持羅拉31a,該旋轉軸35與前部下羅拉12平行設置。
如圖2a所示,在這個實施例的纖維束集束裝置30中,該上夾持羅拉31a類似于該牽伸裝置11的上羅拉19-21,由通過一支撐元件36(在圖1和圖3中示出)的中間部分的加重臂18在每兩個錠子中被支撐。注意到在這個實施例中,該支撐件36與該前部上羅拉19的支撐件構成一整體。
另一方面,在纖維束集束裝置30的下側上,設置在彼此相鄰的該牽伸裝置11的羅拉支座15之間的錠子中的一半,即在這個實施例中的4個錠子構成了一個單元。在該羅拉支座15的中間位置處,一支撐臂38(只在構成機器底部機架的圖2a中示出)設置在這樣的狀態中,即在該狀態下其底部端部由一沿該機器底部縱向方向延伸的支柱37支撐,并且該旋轉軸35支撐在羅拉支座15和支撐臂38之間,該羅拉支座15以預定的間隔沿該機器底部縱向方向設置。
如圖2b中所示,該旋轉軸35以相應于多個錠子(在這個實施例中是4個錠子)的預定長度形成,在其兩端固定一軸承39。該軸承39配合到端塞40中,如圖2a所示,端塞40由設置在該羅拉支座15和支撐臂38中的支撐部分15a和38a支撐在配合部分40a中,由此該旋轉軸35可旋轉地支撐在該羅拉支座15和支撐臂38之間。該支撐部分15a和38a形成為可以支撐兩個安裝在相鄰的旋轉軸35的端部上的端塞40。
該支撐部分15a由一固定到羅拉支座15上的擋塊形成,并且具有一在該機器底部的前側上傾斜向上延伸的配合凹槽。該支撐部分38a也具有一在該機器底部的前側上傾斜向上延伸的配合凹槽。然后,該端塞40具有一可以與該配合凹槽配合的配合部分40a,并且該端塞40形成為可以通過一單一運動相對該支撐部分15a和38a在該配合部分40a中鎖合到位。
該旋轉軸35在其縱向中心具有一齒輪41,該齒輪41與該旋轉軸35成一整體。如圖3所示,該前部下羅拉12在與該齒輪41的對置位置處具有一齒輪部分12a。此外與該齒輪部分12a和齒輪41嚙合的一中間齒輪43由一支撐臂42旋轉支撐,該支撐臂42的底部端部固定在類似支撐臂38的支柱37上。即,通過齒輪部分12a,中間齒輪43和齒輪41,該前部下羅拉12的扭矩臂傳遞到該旋轉軸35。
如圖1所示,在該紡紗機的機器底部,用于該纖維束集束裝置30的用作抽吸源(負壓源)的導管44設置成沿該機器底部的縱向方向延伸(沿垂直于圖1的平面的方向)。設置有多個導管44使得沿該紡紗機的底部的縱向方向延伸。用于保持每個管道44中的負壓的抽吸裝置45通過管道46與每個導管44連接。該抽吸裝置45包括風機馬達,在該風機馬達中通過馬達47驅動該風機47a。如圖1中所示,該導管44設置在該牽伸裝置11的上部后側上并且在該紡紗機的機器底部的中心處,而該抽吸裝置45設置在該導管44下面。該抽吸管32通過連接管48連接到該導管44上,以便平行于該導管44延伸。
該抽吸管32和卷繞件33也支撐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中,即它們的端部與支撐旋轉軸35的端塞40對配合。該抽吸管32具有滑動表面32b,在該滑動表面32b中形成有隙縫狀抽吸孔32a,該抽吸孔32a向該上游側關于纖維束(纖維網)F移動的方向延伸,該纖維束F關于下夾持羅拉35a的夾持點移動。該卷繞件33的滑動表面33a用于滑動引導該透氣皮圈34。并且,如圖3和4a所示,該抽吸管32關于該纖維束F的移動方向設置在上游側上,該卷繞件33設置在該下夾持羅拉35a的夾持點的下游側上。
該抽吸管32在這樣一種結構中,即該抽吸管可以引導該透氣皮圈34以便將透氣皮圈帶到該前部下羅拉12和前部上羅拉19的夾持點附近。該卷繞件33設置成使得在該夾持點和纖維束F與透氣皮圈34在該夾持點的下游側上分開的距離L不小于5mm,更好地是8-10mm。該卷繞件33包括一桿形實心元件。
每個透氣皮圈34被卷繞成與該抽吸管32部分接觸,與該卷繞元件33部分接觸,并且與該下部夾持羅拉35a部分接觸,并且每個透氣皮圈34在該滑動表面32b和33a上軋制時,適于隨著該下夾持羅拉35a的旋轉而旋轉。在這個實施例中,該透氣皮圈34由織造織物形成,這樣確保合適的透氣性。
如圖1,2a等所示,一單一類型的氣動裝置的該抽吸嘴49的前部端部設置在該卷繞元件33的下面和臨近處,該單一類型的氣動裝置適于在斷線時抽吸從該牽伸裝置11輸出的纖維束F。該抽吸嘴49的底部端部連接到一由所有錠子單元共用的氣動導管50上。
然后,將圖示所述構造的裝置的操作。
當該紡紗機被操作時,每個纖維束F由于在該下羅拉12-14和上羅拉19-21之間通過而被牽伸,然后引導纖維束F到纖維束集束裝置30處。輸出部分31的上夾持羅拉31a比該前部下羅拉12和前部上羅拉19中的任何一個的表面速度旋轉得略快,在以合適張力通過該輸出部分31的夾持點之后,纖維束F朝向下游側移動,同時進行加捻作用。
此外,該導管44的抽吸作用通過該連接管48施加在該抽吸管32上,形成在該滑動表面32b中的抽吸孔32a的抽吸作用通過該透氣皮圈34施加在該纖維束F上。并且,該纖維束一面在一對應該抽吸孔32a的位置處被抽吸和收集一面移動。因此與沒有纖維束集束裝置30的紡紗機的情況相比,可以限定絨毛和廢棉的生成,因此獲得了在紗線質量方面的改進。
由于出現了在該抽吸管32的下游側設置的并且與該抽吸管32分開地設置的卷繞件33,在圖4a中示出的前羅拉包圍角.1大于圖4b中不存在卷繞件33時的前羅拉包圍角.2。在前羅拉包圍角較大的該技術中,纖維束F在其通過該夾持點之后直到與該透氣皮圈34的表面分開為止所覆蓋的距離,相對較長。因此由于從卷取部分在纖維束F上施加了加捻作用,導致纖維束旋轉,同時纖維f易于捻入到該纖維束F中,從而限制了產生絨毛。此外如圖5a所示,在存在有卷繞件33的結構中,該纖維束一面在該皮圈上軋制一面往復運動。因此,從該纖維束F的外緣突出的纖維f易于被捻入到該纖維束F中。
相反,在前羅拉包圍角較小的技術中,纖維束F在其通過該夾持點之后直到與該透氣皮圈34的表面分開為止所覆蓋的距離較短。因此由于從卷取部分在纖維束F上施加了加捻作用,該纖維束很難與正在接觸的該透氣皮圈34的纖維束F的外緣突出的纖維捻在一起,該纖維沒有捻入到纖維束F中,使得易于發生毛絨的產生。此外在圖5b所示的不存在卷繞件33并且該透氣皮圈34圍繞下夾持羅拉35a和抽吸管32卷繞的結構中,纖維束F沒有在該皮圈上軋制而是滑動地往復運動。因此,從該纖維束F的外緣突出的纖維f不易于捻入該纖維束F中。
通過使用裝備有具有卷繞件33的該纖維束集束裝置30的紡紗機,和裝備有沒有有卷繞件33的該纖維束集束裝置30的紡紗機,生產紡制的棉紗支數為40的紗線以便進行對毛羽程度和U%的測量。測量結果顯示了一方面具有卷繞件33的紡紗機在U%方面稍微更令人滿意沒有觀察到任何大的優勢。相反,對于毛羽程度來說,具有卷繞件33的紡紗機提供了明顯的較好的結果。圖6示出關于毛羽程度的測量結果。注意到術語“毛羽程度”是指存在于1cm紗線中的絨毛的長度總和(cm)。通常不用單位表示該術語。在存在該卷繞件33的情況中,平均毛羽程度值為3.64,而在沒有卷繞件33的情況中,該平均毛羽程度值為3.96。一邊來說,毛羽程度值差0.1被認為是優良的。因此,在這個情況中毛羽程度值差到0.3,明顯表明了顯著的限制絨毛生成的效應。通過未裝備纖維束集束裝置30的紡紗機獲得的紗線情況中,該毛羽程度值為4.77。
一般地認為前羅拉包圍角的增加使得紗線斷裂。而在設有纖維束集束裝置30的情況中,該纖維束F被從該夾持點抽出,同時通過該抽吸孔32a的抽吸作用被收集,以便由該卷取動作導致的加捻易于到達該夾持點附近從而獲得紗線強度的增加,使得當增加前羅拉包圍角還是限定了紗線斷裂發生的增加。因此,可以限定由紗線斷裂導致的生產率的降低。
這個實施例提供了如下的優勢a)該纖維束集束裝置30裝備有關于纖維束F移動方向設置在該輸出部分31的夾持點的上游側上的抽吸管32,并且該透氣皮圈34適合于在與該抽吸管32的滑動表面32b接觸時被旋轉。并且,在關于纖維束F移動方向該抽吸管32的下游側上,與該抽吸管32分開地設置該卷繞件33,圍繞該卷繞件33卷繞該透氣皮圈34,從而增加了前羅拉包圍角。因此,增強了絨毛產生的限制效應,還限制了絨毛的生成,從而獲得紗線質量方面的改進。此外,即使增加該前羅拉包圍角,該纖維束F在由該抽吸孔32a的抽吸作用被收集的同時從該夾持點抽出,以便由卷取作用導致的加捻到達該夾持點附近,從而限定了在發生紗線斷裂的增加。
b)該卷繞件33設置成在該送出部分31的夾持點和纖維束在該夾持點的下游側上離開透氣皮圈34的位置之間的距離小于5mm。因此在纖維束F一面移動一面在透氣皮圈34上軋制時,從該纖維束F上突出的纖維f易于捻入到該纖維束F中,從而改善了該絨毛生成的限制效應。
c)卷繞有透氣皮圈34的該抽吸管32和卷繞件33,被支撐成,至少該抽吸管32和卷繞件33中的任一個的至少一個端部與相對設置在該機器底部機架上的支撐部分15a,38a被可拆卸支撐的支撐部分(端塞40)配合。因此容易設置抽吸管32和卷繞件33使得上述的距離小于5mm。
d)該卷繞件33包括一桿狀實心元件。因此與卷繞件33為管狀結構形式的情況相比,該卷繞元件33的制造容易。此外,即使該卷繞件33在安裝、拆卸和維修操作時與其它元件相撞,它也不會被毀壞。
e)上夾持羅拉31a壓該透氣皮圈34的力由下夾持羅拉35a承受,并且該上夾持羅拉31a的壓力不施加到該抽吸管32上。因此,與常規設備(JP11-286837A)情況相比,該抽吸管32所需的剛度較小,并且即使該抽吸管由樹脂制成,也可以保證充足的強度。
f)用作負壓源的導管44獨立于用作當紗線斷裂時抽吸從該牽伸部分輸出的毛絮的氣動裝置設置。因此該抽吸管32的抽吸壓力可以容易地調整為一合適的壓力。
上述的實施例不應該被限制地理解。例如,還可以采用如下的構造。
對于在該輸出部分31前端夾持點和纖維束F從該輸出部分31的夾持點的下游側上的透氣皮圈離開的位置之間的距離L來說,只要該距離L不小于5mm則該絨毛生成的限制作用就是令人滿意的。然而使該距離L太長并不能有助于改善絨毛生成的限制作用,而只是導致機器底部的尺寸的增加。因此,該距離最好范圍是8-10mm。
該纖維束集束裝置30的輸出部分的結構并不局限為裝備有該夾持羅拉對的結構。例如,還可以采用用于驅動該透氣皮圈34的結構,除去了該抽吸管32和下夾持羅拉35a,提供了截面為卵形的抽吸管,構成一在該抽吸管的預定位置處的抽吸孔,并且可滑動地圍繞該抽吸管和卷繞元件33的外邊緣卷繞該透氣皮圈34。然后,通過使該上夾持羅拉31a有效驅動,該透氣皮圈34由該上夾持羅拉31a驅動并且同時保持該上夾持羅拉與該透氣皮圈34壓緊接觸。這種情況中,可以賦予該卷繞元件33一張力調整功能以用于該透氣皮圈。
該抽吸管32,卷繞件33和旋轉軸35不局限于由四個錠子構成一個單元的結構。還可以采用一種由在相鄰羅拉支座15之間的錠子單元(例如八個錠子單元)構成一個單元的結構或者兩個錠子單元構成一個單元的結構。此外,對于所有的單元來說不總是必須具有相同數目的錠子單元;還可以使在相鄰羅拉支座15之間錠子單元的數目彼此不同(例如6或者2),提供了與之對應的兩種單元。
代替由一種實心元件構成該卷繞元件33,還可以以管形結構形成該卷繞元件33。在這個情況中,可以獲得重量的降低。
還可以關閉該抽吸管32的端部。在這種情況中,對于該端塞40來說無需氣密封該抽吸管32的端部,并且僅需提供一配合孔和多個配合部分(多個配合孔),該軸承39與該配合孔配合,而該抽吸管32和卷繞元件33的端部與這些配合部分配合,從而易于制造。
還可以采用一種結構,在該結構中,與該端塞40配合的該抽吸管32的端部和與那些端部相對的側面上的卷繞件33,進入與一連接元件配合,該連接元件連接到該連接管48上。
代替設置沿縱向方向延伸的多個導管44,還可以設置一在該紡紗機的機器底部的整個長度上延伸的單一導管。
該導管44的位置不局限于在該牽伸裝置11的后側和上部的導管44;還可以設置在該牽伸裝置11的后側或者后側和下部上。
代替導管44由設置在該紡紗機的右側和左側上的抽吸管32共用的構造,還可以采用導管設置成兩排,分別用于右側和左側的構造,以便沿該紡紗機的機器底部的縱向方向延伸。
該抽吸裝置的結構并不局限于風扇47a由馬達47驅動的結構。還可以例如使用一減壓泵(真空泵)。該真空泵可以為旋轉類型的泵或者往復運動類型。
代替由織造織物形成該透氣皮圈34,還可以由針織織物構成該透氣皮圈34。在這個情況中,可以獲得合適的透氣水平,而不用費力地在構成該透氣皮圈34的皮帶上形成穿孔,使得可以低成本地制造該透氣皮圈34。此外由于該針織織物的彈性,可以在合適的張力下轉動該透氣皮圈,而不必提供任何專門的張力設備。
代替由織造或者針織織物形成該透氣皮圈34,還可以通過使由橡膠或者彈性樹脂構成的穿孔樹脂帶形成該透氣皮圈34。
還可以采用一種結構,在該結構中,具有下夾持羅拉35a的旋轉軸35為一由所有的錠子單元共享并且由一馬達通過一排設置在該機器底部的機頭處的齒輪驅動的軸,正如在該牽伸裝置11的下羅拉12-14情況中那樣,該下夾持羅拉設置在該旋轉軸35上。
還可以使用共同的用于該抽吸管32和氣動裝置的負壓源。
作為氣動裝置,還可以采用一凹槽型結構,代替一單一的噴嘴型構造。
如上詳細描述的,與現有技術相比,根據本發明的纖維束集束裝置,還可以通過簡單的結構進一步限定絨毛的產生,從而在紗線質量方面得到改善。
權利要求
1.一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該裝置用于收集該紡紗機的牽伸部分牽伸的纖維束,該集束裝置包括一設置在該牽伸部分的最后的輸出羅拉對的下游側的、并且裝備有一夾持羅拉的輸出部分;一具有滑動表面的抽吸部分,該滑動表面裝備有一抽吸孔,該抽吸孔形成相對纖維束移動方向在該輸出部分的夾持點的下游側上延伸;和一構成該輸出部分并且適于在與該滑動表面接觸的同時轉動的透氣皮圈,與該纖維束移動方向有關的在該抽吸部分的下游側上,設有一卷繞件,圍繞該卷繞件卷繞該透氣皮圈從而取得了前羅拉包圍角的增加。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該卷繞件與該抽吸部分分開地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該卷繞件設置成使得在該夾持點和纖維束從該夾持點的下游側上的透氣皮圈上離開的位置之間的距離不小于5mm。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該卷繞件設置成使得在該夾持點和纖維束從該夾持點的下游側上的透氣皮圈上離開的位置之間的距離不小于8mm并且不大于10mm。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被該透氣皮圈環繞卷繞的該抽吸部分和卷繞件中任一個被支撐成,其至少一個端部與一支撐部分配合,該支撐部分關于一設置在底部機架上的支撐部分可拆卸地支撐。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紡紗機的纖維束集束裝置,其中該卷繞件由桿形實心元件構成。
全文摘要
一種纖維束集束裝置(30)裝備有一設置在一牽伸裝置的最后輸出羅拉對的下游側的輸出部分(31),和一具有滑動表面的吸管(32),該滑動表面裝備有一吸孔(32a),該吸孔(32a)制成可以關于纖維束移動方向在該輸出部分(31)的夾持點的上游側延伸。在該吸管(32)的對側,設置有一卷繞元件(33),該卷繞元件(33)具有一用于形成其間的輸出部分(31)的底部夾持羅拉(35a)。一透氣皮圈(34)圍繞該吸管(32),該卷繞元件(33),和底部夾持羅拉(35a)卷繞。該卷繞元件(33)設置為與該吸管(32)分開的元件以便增加該前羅拉包圍角。該吸管(32)通過一連接管(48)連接到一管道,而該抽吸裝置與該管道連接。
文檔編號D01H5/18GK1488791SQ0315674
公開日2004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02年9月10日
發明者河合泰之, 中野勉, 佐野彰俊, 石井隆久, 久, 俊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