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縫紉機,特別地,涉及具有使線分別穿過上打 環器和下打環器的線孔的穿線裝置的縫紉機。
背景技術:
目前,已知一種縫紉機,其具有下打環器,其通過與針的上 下移動聯動而進行進退,插入形成于針板下方的針線線環中;以及上打環器,其通過在針板上出沒,使上打環線穿過利用該下打環器插入 針線線環中的下打環線的線環中,該縫紉機構成為,通過切換上打環 器的使用和不使用,可以切換為以下兩種情況,即,利用縫針、下打 環器及上打環器的協同動作進行縫制的情況、以及不使用上打環器而 僅利用縫針和下打環器進行縫制的情況(例如,參照專利文獻l)。 該縫紉機具有在切換為上打環器為不使用時,使上打環器退避到下位 置的機構。另外,已知一種具有穿線機構的縫紉機,該穿線機構向分 別設于該下打環器或上打環器前端的線孔噴射壓縮空氣而進行穿線(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l:特開平7 —39668號公報 專利文獻2:專利第2865470號公報發明內容在以下打環器已搭上針線的狀態、或上打環器已搭上下打環線 的狀態,使線穿過各打環器的線孔的情況下,必須使被搭上的線靠近 各打環器,并考慮穿線的順序,使作業繁雜。另外,在以打環器已搭 上線的狀態,使線插入各打環器的線孔中的情況下,會出現在下一次 縫制時,線不互相纏繞而無法形成線跡的問題。因此,當使線穿過下 打環器或上打環器的線孔時,優選以各線都不纏繞的狀態,即縫針配置于上位置、下打環器配置于后位置、上打環器配置于下位置的狀態 進行穿線。也就是說,穿線機構優選在穿線時使上打環器退避到下位 置。在這里,使不使用時的上打環器退避到下位置的機構、和用于 使線(上打環線)穿過上打環器的穿線機構,均是希望搭載到縫紉機 上的機構,如果將上述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提出的現有技術分別 搭載到縫紉機上,則因為在各機構上需要使上打環器移動到作為退避 位置的下位置的單元,所以存在機構高度復雜化、部件數量也增加的 問題。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述的縫紉機中,因為用于切換上打 環器的使用和不使用的切換操作部配置于縫紉機的內側,所以為了操 作該切換操作部而進行的縫紉機罩的開閉動作很麻煩,除此之外,還 存在縫紉機罩內的作業區域狹小、操作性差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實現使線穿過打環器的穿線作業的容易化, 同時實現上打環器的使用和不使用的切換動作的容易化。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為一種縫紉機,其 特征在于,具有上打環器(31),其前端具有線孔,可以擺動;上打環器軸(36),連結前述上打環器,使其在上位置和下位 置間擺動;切換單元(160),其與前述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關聯配置, 可以將前述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切換為連結狀態或分離狀態;移動單元(163),其使利用前述切換單元從上打環器軸分離的 上打環器移動到下位置;線引導管(122),其貫通形成上打環線可以插入的路徑,可以 使線排出側的開口部,移動到與位于下位置的上打環器的線孔連通的 位置和分離的位置;以及第一操作單元,其可以進行操作,以使得前述切換單元處于分 離狀態,同時使前述線引導管的線排出側的開口部,移動到與位于下 位置的上打環器的線孔(31b)連通的位置。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為,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中,其特 征在于,具有第二操作單元(191),其可以使前述切換單元連接或 分離,切換上打環器的使用和不使用。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為,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中,其特 征在于,前述切換單元具有連桿機構,其對應于來自前述第一操作單 元或第二操作單元的輸入操作,傳遞用于將前述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 軸切換為連接或分離狀態的動力,前述連桿機構具有第一隔斷單元, 其使由來自前述第一操作單元的操作輸入引起的上打環器和上打環 器軸之間的連接或分離的切換,不會傳遞至前述第二操作單元;以及 第二隔斷單元,其使由來自前述第二操作單元的操作輸入引起的上打 環器和上打環器軸之間的連接或分離的切換,不會傳遞至前述第一操 作單元。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為,在技術方案1或2或3所述的發明 中,其特征在于,前述切換單元由可以相對于前述上打環器在軸線方 向上滑動的部件(34)、和利用該部件的軸線方向移動而與該部件卡 合或脫離的銷釘(162)構成。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為,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中,其特 征在于,前述移動單元(163)由彈性部件構成,該彈性部件進行預 緊,以使得利用前述切換單元而從上打環器軸分離的上打環器移動到 下位置。發明的效果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通過在穿線時操作第一操作單元, 利用切換單元使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分離,同時,:利用移動單元使上打環器移動到下位置。也就是說,利用第一操作單元的操作,可以 將上打環器配置于適于穿線的下位置。另外,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切換單元在操作第二操作 單元時也處于分離狀態。也就是說,無論有無由來自第一操作單元的 操作輸入進行的穿線操作,均可以通過操作第二操作單元使上打環器 和上打環器軸分離。因此,因為可以很容易地進行上打環器的使用和不使用的切換,所以可以實現操作性的提高。另外,因為作為用于使 上打環器為不使用的結構,可以共用在穿線時由聯動單元切換為分離 狀態的第二切換單元,所以抑制部件數量和成本,可以便宜地制造縫 紉機。根據技術方案3的發明,除了可以得到與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 明同樣的效果,特別地,可以利用第一隔斷單元,使由來自第一操作 單元的操作輸入進行的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的連接和分離的切換, 不被傳遞至第二操作單元,另外,還可以利用第二隔斷單元,使由來 自第二操作單元的操作輸入進行的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的連接和分離的切換,不被傳遞至第一操作單元。也就是說,通過根據需要操 作第一操作單元和第二操作單元,可以不給另一個操作單元造成影響地、平穩地實現穿線動作、上打環器的使用和不使用的切換動作。另 夕卜,通過將第二操作單元安裝在不妨礙操作的任意位置,可以實現操 作性的提高。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縫紉機的整體結構的概略正視圖。圖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穿線裝置及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 切換機構的要部結構的分解斜視圖。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的 要部結構(操作穿線控制桿的情況下)的分解斜視圖。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的 要部結構(操作上打環器切換旋鈕的情況下)的分解斜視圖。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穿線裝置的動作(穿線位置/噴氣 位置)的動作說明圖。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穿線裝置的概略正視圖。圖7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聯動機構的概略圖。圖8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噴氣單元的移動機構的概略正視圖。圖9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穿線裝置的動作(穿線位置/噴氣 位置)的動作說明圖(正面)。圖10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 的概略正視圖。圖11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 的概略俯視圖。圖12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 的要部結構的正視圖。圖13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 的要部結構的俯視圖。圖14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的動作的動作說明圖。圖15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的動作的動作說明圖。圖16是圖13中表示一部分連結構造的分解斜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圖1 圖16對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最佳方式詳細地進 行說明。但是,在以下所述的實施方式中,為了實施本發明而附加從 技術角度優選的各種限定,但并不是將發明范圍限定在以下的實施方 式及圖示例中。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以縫紉機1的垂直上下方向為Z軸方 向,以設置于水平面上的狀態下的縫紉機1的臂部2a的長度方向(左 右方向)為Y軸方向,以與未圖示的針板的板面平行并與Y軸方向 正交的前后方向為X軸方向。另外,X軸方向、Y軸方向和Z軸方 向相互正交。(第一實施方式整體結構)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縫紉機1的整體結構 的正視圖。如圖1所示,縫紉機1具有未圖示的針驅動機構,其利用縫紉機電動機(圖示省略)上下驅動縫針4 (針);下打環器驅動機構20及上打環器驅動機構30,其利用與縫針4的協同動作形成線跡; 穿線裝置100,其用于使下打環線Tl、上打環線T2分別穿過線孔21b、 31b,該線孔21b、 31b分別設于下打環器驅動機構20的下打環器21 及上打環器驅動機構30的上打環器31的前端;以及上打環器使用/ 不使用切換機構190,其切換上打環器31的使用和不使用。下面, 詳細說明各部分。(針驅動機構)未圖示的針驅動機構具有..上軸(圖示省略),其利用縫紉機 電動機而旋轉;以及上下傳遞機構,其利用轉動錘及曲柄桿,將該上 軸的旋轉運動變換為往復上下移動,并傳遞至針棒3。在針棒3的下 端保持縫針4。并且,如果上軸利用縫紉機電動機的驅動而旋轉,則 經由上下移動傳遞機構,使針棒3進行上下移動,從而使針棒3及縫 針4在上位置和下位置間進行往復上下移動。 (下打環器驅動機構)如圖2所示,下打環器驅動機構20具有下打環器驅動軸22, 其配置于未圖示的針板的下方,被支撐為可以沿X軸方向在底座部 2b內轉動;未圖示的旋轉傳遞機構,其從作為縫紉機主軸(主軸) 的下軸6分支,同時將該下軸6的旋轉驅動力變換為往復轉動驅動力, 傳遞至下打環器驅動軸22;下打環器驅動腕24,其固定安裝在下打 環器驅動軸22的前端部,以該下打環器驅動軸22為中心進行擺動; 下打環器支撐腕23,其可以與該下打環器驅動腕24嵌合或脫離;以 及下打環器21,其保持在該下打環器支撐腕23的擺動端部。下打環器驅動軸22,從沿Y軸方向延伸的下軸6,經由轉動傳 遞機構施加圍繞X軸的轉動力,與下軸6的轉動同步進行往復轉動。 該下打環器驅動軸22作為下打環器軸起作用,使后述的下打環器21 及線通路管IIO分別在前位,置和后位置間擺動。下打環器驅動腕24在與下打環器驅動軸22的連結部的上側, 具有沿上下方向的長孔24a,其可以使后述的第1切換機構150的釋 放銷152沿X軸方向插入,利用下打環器驅動軸22的轉動進行擺動。在該下打環器驅動腕24上,可自由拆卸地安裝對后述的線通路管110進行支撐的線引導板113。下打環器支撐腕23以與下打環器驅動腕24并列設置的方式, 可自由轉動地與下打環器驅動軸22嵌合。該下打環器支撐腕23在與 下打環器驅動軸22的連結部的上側、且與上述下打環器驅動腕24 的長孔24a對應的位置上,具有沿著上下方向的長孔23a,其可以使 后述的釋放銷152沿著X軸方向插入。下打環器21具有延伸部21a,其通過與縫針4的上下移動同步 進退,插入針線的線環中。在該延伸部21a的前端形成線孔21b,其 中穿過從后述的線通路管U0的線排出口 112排出的下打環線Tl。 另外,從線孔21b到與線排出口 112正對的位置形成線環槽21c。另 外,如果利用與縫紉機電動機聯動的下打環器驅動軸22的轉動,使 下打環器驅動腕24和下打環器支撐腕23同時擺動,則下打環器21 在針板的下方,以在縫針4的移動軌跡附近并通過其后方的方式移 動,捕捉穿過下降的縫針4中的針線的線環,使下打環線T1的線環 插入該線環中。 ■ (上打環器驅動機構)如圖l、圖2所示,上打環器驅動機構30具有上打環器31, 其在前端具有線孔31,其插入已被插入針線的線環內的下打環線Tl 的線環中,使上打環線T2與針線及下打環線Tl纏繞;上打環器保 持體32,其保持該上打環器31;支撐部件33,其支撐上打環器保持 體32,使其可以進行前進動作和兩個圍繞軸的旋轉動作;上打環器 支撐腕34,其使與上打環器保持體32的連結點在兩個位置間往復移 動;上打環器驅動軸36,其可以自由轉動地支撐上打環器支撐腕34 的一端;未圖示的轉動傳遞機構,其從下軸6分支,將該下軸6的旋 轉驅動力變換為往復轉動驅動力,傳遞至上打環器驅動軸36;以及 上打環器擺動腕35,其固定在上打環器驅動軸36上,向上打環器支 撐腕34施加擺動力。上打環器驅動軸36從下軸6通過轉動傳遞機構施加圍繞X軸的 轉動力,與下軸6同步進行往復轉動。該上打環器驅動軸36作為使上打環器31在上位置和下位置間擺動的本發明的上打環器軸起作 用。上打環器擺動腕35在圖2所示的F方向視圖中的與上述上打環 器驅動軸36的連結部的右側具有長孔35a,其可以使后述的第2切 換機構160的釋放銷162沿著X軸方向插入,并利用上打環器驅動 軸36的轉動而擺動。上打環器支撐腕34與上打環器擺動腕35并列設置,其一端可 自由轉動地嵌合在上打環器驅動軸36上。該上打環器支撐腕34,在 圖2所示的F方向視圖中,在與上述上打環器驅動軸36的連結部的 右側、與上打環器擺動腕35的長孔35a相對的位置,設有孔34a, 其可以使后述的釋放銷162沿著X軸方向插入。上打環器保持體32為圓棒體,在其一端(上端)部保持上打環 器31,同時,其下端部與上打環器支撐腕34的另一端連結,可以繞 X軸自由轉動。該上打環器保持體32由被支撐為可以在底座部2b 內圍繞X軸自由轉動的支撐部件33保持,可以相對于與X軸正交的 方向擺動,并且可以相對于該上打環器保持體32的長度方向自由滑 動。上打環器31利用伴隨下軸6旋轉的上打環器驅動軸36的轉動, 經由上打環器擺動腕35、上打環器支撐腕34及上打環器保持體32, 進行圓弧狀的上下往復移動,在其上下往復移動的一端即從底座部 2b內部向針板上凸出的上位置,和上下往復移動的另一端即下降到 底座部2b內的下位置之間移動。在該上打環器31的前端設置使上線 T2沿著X軸方向穿過的線孔31b。并且,上打環器31通過下打環器 21的移動軌跡的后方,從而插入已被插入針線環內的下打環線Tl的 線環中,使上打環線T2穿過,并且,使其前端部移動到縫針4的落 針位置,使縫針4及針線插入上打環線T2的線環中,形成線跡。在這里,如圖1所示,在縫紉機架2的外側延伸出的下軸6的 一端固定飛輪7,該飛輪7和下軸6可一體旋轉地連結。在該飛輪7 的端緣設置標記ml,在接近該標記ml的縫紉機架2的端緣設置標 記m2。并且,當下軸6位于規定的旋轉角度時,即,與下軸6的旋轉同步進行擺動的下打環器21配置在一個擺動端即該下打環器21的進退移動中的最前進位置(前位置)時,飛輪7的標記ml和縫紉 機架2的標記m2對齊。此時,縫針4及上打環器31配置在各自的 上位置(參照圖6)。(穿線裝置) ' 穿線裝置100設置在圖1所示的底座部2b內,用于將從縫紉機 架2的外部被引導通過線插入部101、 102的下打環線Tl和上打環 線T2,分別導入下打環器21的線孔21b和上打環器31的線孔31b 內。該穿線裝置100如圖1、圖2所示,具有線通路管110,其以 一端為線插入口 111,以另一端為線排出口 112,內部具有可以使下 打環線T1插入的線通路;作為氣體供給單元的噴氣單元,其使線引 導管121、 122前迸到分別與該線通路管110的線插入口 111及上打 環器31的線孔31b相對的噴氣位置(參照圖5),向該線插入口 111 和線孔31b供給空氣;作為第1切換單元的第1切換機構150,其進 行切換,以使得下打環器21和下打環器驅動軸22可以在前位置相互 連接或分離;作為第一移動單元的第1彈簧153,其使利用第1切換 機構150從下打環器驅動軸22分離的下打環器21移動到后位置;作 為第二切換單元的第2切換機構160,其進行切換,'以使得上打環器 31和上打環器驅動軸36可以相互連接或分離;作為第二移動單元的 第2彈簧163,其使利用第2切換機構160從上打環器驅動軸36分 離的上打環器31移動到下位置;主軸鎖止機構170,其將下軸6定 位在規定的旋轉角度,以經由下打環器驅動軸22,使線通路管110 處于前位置;以及作為聯動單元的聯動機構180,其使線引導管121、 122移動到噴氣位置,并且使第1、第2切換機構150、 160都處于分 離狀態,同時,使主軸鎖止機構170處于可動作狀態。線通路管110如圖1、圖2所示,是在側面視圖中形成大致S 字狀的管狀部件, 一端部成為插入下打環線Tl的線插入口 111,另 一端部成為排出下打環線Tl的線排出口 112。為了便于進行下打環 線T1的插入,線插入口 111直徑隨著接近該端部側而增大,另一端即線排出口 112的端部,向下打環器21側彎曲形成。該線通路管110 在縫制時,使線排出口 112在下打環器21的線槽21c的后端部側、 即下打環器21的延伸部21a上,配置于與線孔21b相反一側。該線 通路管110固定在線引導板113的側面,在縫制中,經由該線引導板 113、下打環器驅動腕24及下打環器支撐腕23,與下打環器21—體 地擺動,在前位置和后位置間進行往復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前 位置為線通路管110的穿線位置(參照圖5)。噴氣單元具有線引導管121、 122,其用于分別向線插入口 111 及線孔31b內噴氣;氣泵130,其向該線引導管121、 122內供給空 氣;以及移動機構140,其使線引導管121、 122在靠近線插入口 111 或線孔3]b的噴氣位置(參照圖5)、和遠離該噴氣位置的待機位置 (參照圖1)之間移動。線引導管121、 122,其一端開口在連結底座部2b和臂部2a的 縱向機體部內,在操作者的作業位置側開口,成為線插入口 101、 102, 用于分別插入從縫紉機外部導入的下打環線Tl及上打環線T2。另 外,線引導管121、 122的內部,成為可以分別插入下打環線Tl、上 打環線T2的線通路。線引導管121、 122的另一端,成為用于分別 將線插入線插入口 111、線孔31b內的排氣口 121a、 122a。該排氣口 122a構成線排出側的開口部、即線排出口。氣泵130如圖i所示,具有中空的蛇腹部131,其可以自由伸 縮;以及桿部132,其與該蛇腹部131的一端部連接,用于壓縮該蛇 腹部131。蛇腹部131的另一端部,經由空氣管133及未圖示的氣體 噴嘴與線引導管121、 122連接。并且,氣泵130,如果操作桿部132 而將蛇腹部131壓縮,則經由空氣管133及氣體噴嘴,將蛇腹部131 內的空氣送入線引導管121、 122內,從該線引導管121、 122的前端 (另一端)的排氣口 121a、 122a,順著壓縮空氣,排出下打環線T1 及上打環線T2。移動機構140如圖2所示,具有動作板142,其沿Y軸方向 保持線引導管121、 122;支撐基座141,其固定在縫紉機架2上,支 撐與動作板142—起沿著Y軸方向移動的線引導管121、 122,使其可以沿著Y軸方向在噴氣位置和待機位置間移動。支撐基座141為平面觀察呈大致-字狀的框體,如圖2所示, 用螺栓固定在底座部2b內。支撐基座141的左右兩端,向操作者的 作業位置即縫紉機前方側(圖1中的紙面前側)彎曲大致90。,相互 平行地延伸設置。動作板142,其一端(下端)成為向縫紉機1的前方即操作者的 作業位置側彎曲的彎曲部142a。該彎曲部142a的前端成為穿線控制 桿144,其從在縫紉機架2的前表面沿Y軸方向形成的桿槽9,向操 作者的作業位置側凸出。該穿線控制桿144由桿槽9卡止,可以沿Y 軸方向移動,操作者通過操作穿線控制桿144,可以使噴氣單元沿著 Y軸方向在待機位置和噴氣位置間移動。另外,在彎曲部142a上連 結后述的聯動機構180的釋放連桿182 (參照圖2)。由此,穿線控 制桿144作為手動操作聯動機構180的第一操作單元起作用,使后述 的第1、第2切換機構150、 160都處于分離狀態,并通過使線引導 管121、 122移動到噴氣位置,使排氣口 122a和位于下位置的上打環 器31的線孔31b位置對齊,并且,使后述的主軸鎖止機構170處于 可動作狀態。 "第1切換機構150如圖2所示,具有釋放滑動臺151,其從外 部插入下打環器驅動軸22;作為第一連結部件的釋放銷152,其從該 釋放滑動臺151的一個端面凸出設置,在下打環器21和線通路管110 都位于后位置時,進行滑動,連結下打環器支撐腕23和下打環器驅 動腕24;以及螺旋彈簧154,其將釋放滑動臺151向一個推力方向預 緊。釋放滑動臺151隔著下打環器支撐腕23,配置在與下打環器驅 動腕24相反一側,可以自由轉動地嵌合在下打環器驅動軸22上,并 且可以沿著推力方向自由移動。并且,在靠近下打環器支撐腕23的 釋放滑動臺151的一個端面上,凸出設置釋放銷152,在圖2所示的 D方向視圖中的左側端部,設置卡止后述的第1彈簧153的彈簧鉤掛 部。設置在后述的聯動機構180的驅動腕183上的凸部183b可從X 軸方向分離或連接移動地與該釋放滑動臺151的下端部抵接,該凸部183b在沿著箭頭C2方向移動時,施加朝向C2方向的移動力。釋放銷152在圖2所示的D方向視圖中,相對于下打環器驅動 軸22設置在上側,從與下打環器支撐腕23正對的釋放滑動臺151 的端面,向該下打環器支撐腕23側,與下打環器驅動軸22平行地凸 出設置。該釋放銷152,在釋放滑動臺151的端面與下打環器支撐腕 23接觸的狀態下,其前端可以通過設置在下打環器支撐腕23上的長 孔23a,插入至設置在下打環器驅動腕24上的長孔24a中,并且其 長度設定為,在利用后述的聯動機構180使釋放滑動臺151沿著箭頭 C2方向滑動移動時,可以解除與下打環器驅動腕24的卡合,成為僅 與下打環器支撐腕23卡合的狀態。也就是說,該釋放銷152具有下 述功能通過切換下打環器支撐腕23與下打環器驅動腕24的連接和 分離,切換下打環器驅動軸22與下打環器21的聯動和解除。螺旋彈簧154隔著釋放滑動臺151,在與下打環器支撐腕23相 反一側,從外部插入下打環器驅動軸22。該螺旋彈簧154, 一端卡止 在釋放滑動臺151的端面上,另一端卡止在固定于下打環器驅動軸 22的凸緣22a的端面上,始終將釋放滑動臺151向線環支撐腕23側 (圖2所示的箭頭Cl方向)預緊。并且,第1切換機構150,在使釋放滑動臺151沿著箭頭Cl方 向配置,釋放銷152插入下打環器支撐腕23的長孔23a和下打環器 驅動腕24的長孔24a這兩者中的狀態下,連結下打環器21和下打環 器驅動軸22而使其為連接狀態,另一方面,在使釋放滑動臺151沿 著箭頭C2方向配置,下打環器驅動腕24和下打環器支撐腕23的連 結被解除的狀態下,將下打環器21和下打環器驅動軸22切換為分離 狀態。 '第1彈簧153,在圖2所示的D方向視圖中,其一端(上端) 與相對于下打環器驅動軸22為左側的釋放滑動臺151的彈簧鉤掛部 連結,第1彈簧153的另一端與底座部2b內底面連結。該第1彈簧 153為拉力彈簧,以下打環器驅動軸22為中心,始終將釋放滑動臺 151向一個轉動方向即下打環器21的后退移動方向(圖2所示的箭 頭A方向)預緊。并且,第1彈簧153在利用第1切換機構150使下打環器21和下打環器驅動軸22成為分離狀態時,經由釋放滑動臺 151、釋放銷152及下打環器支撐腕23,使下打環器21配置在進退 移動中的最后退位置(后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下打環器21 處于向后位置傾倒的狀態下,該下打環器21的線孔21b與位于前位 置的線通路管110的線排出口 112對齊,使該最后退位置成為下打環 器2i的穿線位置(參照圖5)。第2切換機構160如圖2所示,具有釋放滑動臺161,其從外 部插入上打環器驅動軸36;作為第2連結部件的釋放銷162,其從該 釋放滑動臺161的一個端面凸出設置,通過滑動連結上打環器支撐腕 34和上打環器擺動腕35;以及螺旋彈簧164,其向一個推力方向預 緊釋放滑動臺161。釋放滑動臺161隔著上打環器支撐腕34,配置在與上打環器擺 動腕35相反一側,可以自由轉動地嵌合在上打環器驅動軸36中,并 且可以沿著推力方向自由移動。并且,在靠近上打環器支撐腕34的 一個端面上,凸出設置釋放銷162,在圖2所示的F方向視圖中,在 左側端部設置卡止后述的第2彈簧163的彈簧鉤掛部。設置在動作連 桿199上的凸部199b可以從X軸方向分離或連接移動地與該釋放滑 動臺161的下端部抵接,該動作連桿199由后述的聯動機構180的釋 放驅動腕184驅動。并且,凸部199b在向箭頭E2方向移動時,施 加朝向E2方向的移動力。釋放銷162在圖2所示的F方向視圖中,相對于上打環器驅動 軸36設置在右側,從與上打環器支撐腕34正對的釋放滑動臺161 的端面,向該上打環器支撐腕34側,與上打環器驅動軸34平行地凸 出設置。該釋放銷162,可以在釋放滑動臺161的端面與上打環器支 撐腕34接觸的狀態下,使其前端通過設置在上打環器支撐腕34上的 長孔34a,插入至設置在上打環器擺動腕35上的長孔35a中,并且 其長度設定為,當利用后述的聯動機構180使釋放滑動臺161向箭頭 E2方向滑動時,可以解除與上打環器擺動腕35的卡合,成為僅與上 打環器支撐腕34卡合的狀態。也就是說,該釋放銷162具有通過切 換上打環器支撐腕34與上打環器擺動腕35的連接和分離,切換上打環器驅動軸36和上打環器31的聯動和解除的功能。螺旋彈簧164隔著釋放滑動臺161,在與上打環器支撐腕34相 反一側,從外部插入上打環器驅動軸36。該螺旋彈簧164, 一端卡止 在釋放滑動臺161的端面上,同時另一端卡止在固定于上打環器驅動 軸36上的'連結體36a的端面上,始終將釋放滑動臺161向上打環器 支撐腕34側(圖2所示的箭頭E1方向)預緊。另外,第2切換機構160作為本發明的切換單元起作用,艮P, 在使釋放滑動臺161配置在箭頭E1方向、即上打環器支撐腕34偵U, 釋放銷162插入上打環器支撐腕34的長孔34a和上打環器擺動腕35 的長孔35a這兩者中的狀態下,使上打環器31和上打環器驅動軸36 成為連接狀態,另一方面,在使釋放滑動臺161沿著箭頭E2方向配 置,上打環器擺動腕35與上打環器支撐腕34的連結被解除的狀態下, 將上打環器31和上打環器驅動軸36切換為彼此分離的狀態。第2彈簧163,在圖2所示的F方向視圖中,其一端(上端)與 相對于上打環器驅動軸36為左側的釋放滑動臺161的彈簧鉤掛部連 結,第2彈簧163的另一端(下端)與底座部2b內底面連結。該第 2彈簧163為拉力彈簧,以上打環器驅動軸36為中心,始終將釋放 滑動臺161向一個轉動方向即上打環器31的后退移動方向(圖2所 示的箭頭G方向)預緊。該第2彈簧163是利用釋放滑動臺161的 滑動使從上打環器驅動軸36分離的上打環器31移動至下位置的第二 移動單元,作為本發明的移動單元起作用。并且,第2彈簧163在利 用第2切換機構160使上打環器31和上打環器驅動軸36成為分離狀 態時,經由釋放滑動臺161、釋放銷162及上打環器支撐腕34,將上 打環器31配置于上下移動的最下降位置(下位置)。在本實施方式 中,在上打環器31處于向下位置下降的狀態下,使該上打環器31 的線孔31b與位于噴氣位置的線引導管122的噴氣口 122a對齊,使 該最下降位置成為上打環器31的穿線位置(參照圖5)。主軸鎖止機構170具有主軸鎖止板171,其固定在下軸6上; 大致L字狀的連桿體173,其對應于來自穿線控制桿144的輸入操作, 可以以固定在底座部2b內的支點軸172為中心,在水平面內轉動;以及主軸鎖止體174,其同樣地可以以支點軸172為中心在水平面內 轉動,重疊設置在連桿體173上。在主軸鎖止板171上,沿著半徑方向將其外周的一部分切除而 置狹縫171a,作為卡合后述的板狀主軸鎖止體174的卡合部。該狹 縫171a的角度設置為,在使下軸6 (主軸)旋轉規定角度,即標記 ml和標記m2對齊,同時使與下軸6聯動的下打環器21配置在其進 退移動的前位置,并且,上打環器31配鞏在其上下往復移動的上位 置時,可以卡合主軸鎖止體174。連桿體173在L字狀的彎曲部上,由固定在縫紉機架2上的支 撐軸172支撐,可以自由轉動。在該連桿體173的L字的一端部上 表面,沿Z軸方向凸出設置銷釘173a,可以自由轉動地與后述的釋 放連桿182的一端部連結。另外,在連桿體173的L字的另一端設 置彈簧鉤掛部173b。當通過穿線控制桿144的操作而使釋放連桿182 沿著箭頭B1方向移動時,該連桿體173以支撐軸172為中心轉動, 其另一端側的一條邊配置為大致平行于下軸。另外,該另一端側的一 條邊的長度設定為,當連桿體173以支點軸172為中心轉動時,不會 和主軸鎖止板171接觸。主軸鎖止體174為板狀部件,其以支點軸172為中心在水平面 內轉動,從半徑方向與作為轉動體的主軸鎖止板171的狹縫171a卡 合。該主軸鎖止體174的長度設定為,當以支點軸172為中心轉動, 平行于下軸6配置時,可以在主軸鎖止板171的狹縫171a內卡合。 在主軸鎖止體174的一側設置彈簧鉤掛部174a,在該彈簧鉤掛部174a 處,連接一端與上述連桿體173的拉伸彈簧173b連結的作為預緊單 元的拉伸彈簧175的另一端。也就是說,該主軸鎖止體174和連桿體 173構成同軸且可以分別轉動的雙層構造,利用拉伸彈簧175的預緊 力,始終將主軸鎖止體174向彈簧鉤掛部173b側預緊。聯動機構180具有驅動連桿183,其使上述第1切換機構150 的釋放滑動臺151沿著X軸方向移動;驅動連桿184,其使第2切換 機構160的釋放滑動臺161沿著X軸方向移動;以及釋放連桿182, 其連結這些驅動連桿183、 184和上述移動機構140的動作板142及主軸鎖止機構170的連桿體173 (參照圖2)。釋放連桿182,如圖2所示,是沿著Y軸方向延伸設置的長條 狀連桿部件,在底座部2b的內部下方,沿著縫紉機l的長度方向延 伸。在該釋放連桿182的后端部(圖l、圖2的右端部)、中間部、 前端部(圖l、圖2的左端部),設置長孔182a、 182c、 182d,其分 別沿著X軸方向上下貫穿該釋放連桿182。另外,在釋放連桿182 的長度方向的大致中間部,設置沿著Y軸方向上下貫穿該釋放連桿 182的長孔182b。在長孔182a中可以自由滑動地嵌合在連桿體173的一端凸出設 置的銷釘173a,在長孔182b中可以自由滑動地嵌合沿著Z軸方向的 銷釘181a,其在固定于底座部2b的內部底面上的釋放連桿基座181 的上表面凸出設置。另外,在長孔182c中,可以自由滑動地嵌合在 驅動連桿184的一端部上表面凸出設置的銷釘184a,在長孔182d中 可以自由滑動地嵌合在驅動連桿183的一端部上表面凸出設置的銷 釘183a。另外,在釋放連桿182的后端部附近,由螺栓固定動作板 142的彎曲部142a,該彎曲部142a前端的穿線控制桿144嵌合在桿 槽9中。也就是說,釋放連桿182利用長孔182b和銷釘181a限制X 軸方向的移動,同時利用穿線控制桿144和桿槽9限制Z軸方向的 移動,設置為僅可以沿著Y軸方向移動。驅動連桿183,如圖2所示,在平面觀察大致呈L字狀,在該L 字狀的彎曲部上,經由軸183c由底座部2b的內部表面可以自由轉動 地支撐。在該驅動連桿183的一端部,向上方設置凸部183a,在驅 動連桿183的另一端,向上方設置凸部183b。并且,驅動連桿183 將沿著Y軸方向的釋放連桿182的移動,變換為沿著X軸方向的移 動,傳遞給釋放滑動臺151。驅動連桿1S4如圖2所示,俯視觀察大致呈L字狀,在該L字 狀的彎曲部上,經由軸184c由底座部2b的內部底面可以自由轉動地 支撐。在驅動連桿184的一端部,向上方凸出設置凸部184a,在驅 動連桿184的另一端,向上方設置凸部184b。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驅動連桿184的L字中,在凸部184b側的邊上,以其一條邊重合的方式,設置大致L字狀的動作連桿199。 動作連桿199,在L字狀的彎曲部上,由支撐驅動連桿184的軸184c, 以與該驅動連桿184同軸且可以自由轉動的方式支撐。在該動作連桿 199的L字狀中與驅動連桿184重合的一條邊的端部,向上方設置凸 部199b。另外,在與上述驅動連桿184重合的動作連桿199的一條 邊的中間部,設置上下貫穿該動作連桿199的大致扇形的動作連桿槽 部199a,在動作連桿槽部199a內,活動嵌合驅動連桿184的凸部 184b。動作連桿槽部199a構成以軸184c為中心的扇形,該扇形中, 沿著半徑方向的一個端緣與動作連桿199的一條邊平行。由此,聯動機構180經由釋放連桿182,使移動機構140、第1、 第2切換機構150、 160及主軸鎖止機構170相互聯動。此外,配置于前位置的線通路管110的線排出口 112和配置于 后位置的下打環器21的線孔21b對齊,并且,配置于前位置的線通 路管110的線插入口 lll和配置于噴氣位置的線引導管121的噴氣口 121a對齊,另外,配置于噴氣位置的引導管122的噴氣口 122a和上 打環器31的線孔31b對齊。(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 在這里,根據圖2 圖4,對于本實施方式涉及的上打環器使用 /不使用切換機構190詳細地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190具有上打環 器切換旋鈕軸192,其在底座部2b內部可沿X軸方向自由轉動地被 支撐;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其安裝在該上打環器切換旋鈕軸192 的一端;切換驅動腕193,其安裝在上打環器切換旋鈕軸192的另一 端;滑動板194,其利用該切換驅動腕193的擺動而沿著Y軸方向移 動;以及連桿機構195,其將沿著該滑動板194的沿Y軸方向的移動 變換為沿著X軸方向的移動,傳遞給釋放滑動臺161。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固定于向操作者作業位置側的縫紉機架 2的外部延伸出的上打環器切換旋鈕軸192的一端。在該上打環器切 換旋鈕191的周緣,設置凸起部191a及形成于兩側的凹部191aa、 191ab,以用于將該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的轉動位置,在使上打環器31和上打環器驅動軸36成為連接狀態的上打環器使用位置、和使 上打環器31和上打環器驅動軸36成為分離狀態的上打環器不使用位 置間切換并保持。該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作為本發明的第二操作單 元起作用,其可以僅使第2切換單元160連接或分離,切換上打環器 31的使用和不使用。另外,在凸起部191a上壓接板彈簧191b的凸 部191bb,該板彈簧191b的基端部安裝在縫紉機架2上,且前端部 向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的周緣以凸狀彎曲形成。在縫紉機架2上, 各凹部199aa或191ab卡合在凸部191bb中的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 的轉動位置配合,表示使用上打環器的線跡和不使用打環器的線跡的 線跡種類。切換驅動腕193,其上部由螺栓可拆卸地固定在上打環器切換旋 鈕軸192的另一端,在該切換驅動腕193的下部設置沿著X軸方向 的銷釘193a。并且,切換驅動腕193隨著上打環器切換旋鈕軸192 的轉動,使下部的銷釘193a大致沿著Y軸方向擺動?;瑒影?94在沿著ZY平面的直立設置部的上部具有沿著Y 軸方向的長孔194a,其沿著X軸方向貫穿該直立設置部;以及沿著 Z軸方向的長孔194b,其在該長孔194a的下側,沿著X軸方向貫穿 直立設置部。在長孔194b中嵌合切換驅動腕193的銷釘193a,使其 可以沿著上下方向滑動。另外,在長孔194a中插入上打環器切換旋 鈕軸192的另一端而可以自由轉動地支撐。另外,直立設置部的下端 向水平方向彎曲90。,以其一端沿著Y軸方向的方式,向縫紉機面部 側(圖2所示的F方向視圖中的左側)延伸設置。連桿機構195具有驅動連桿196a、 196b,其分別與沿著Z軸 方向的軸196c可以自由轉動地連結,并且,通過該軸196c而由底座 部2b內的底面分別可以自由轉動地支撐;彈簧197,其在該驅動連 桿196a、 196b之間施加拉力;L字狀的動作連桿199,其在一端從 凸出設置的凸部199b向釋放滑動臺161施加X軸方向的移動力;以 及驅動連桿198,其連結驅動連桿196b和動作連桿199的另一端。驅動連桿196a,其一端與從上述滑動板194的下部向縫紉機面 部側延伸設置的延伸部的端部連結,可以水平自由轉動。該驅動連桿196a的另一端,經由軸196c與沿著X軸方向設置的驅動連桿196b 的中間部連接,可以水平自由轉動。在該驅動連桿196a的一側(在 圖2所示的F方向視圖中為右側),向上方直立設置彈簧鉤掛部196d, 在該彈簧鉤掛部196d上連結作為拉力彈簧的彈簧197的一端。另一 方面,在驅動連桿196b的一側(在圖2所示的F方向視圖中為左側), 以驅動連桿196a、 196b相互平行配置為直線狀時與彈簧鉤掛部196d 相對的方式,直立設置彈簧鉤掛部196e,在該彈簧鉤掛部196e上連 結彈簧197的另一端。另外,彈簧鉤掛部196e通過卡止驅動連桿196a 的側端部,將以軸196c為中心的驅動連桿196a向相對于驅動連桿 196b的逆時針圓周方向轉動,限制為彼此配置為直線的狀態(參照 圖4)。并且,這些驅動連桿196a、 196b及彈簧197作為第一隔斷單元 起作用,其使由來自第一操作單元中的穿線控制桿144的操作輸入進行的上打環器31和上打環器軸36的連接和分離的切換,不傳遞至第 二操作單元中的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另一方面,動作連桿槽部 199a作為第二隔斷單元起作用,其使由來自第二操作單元中的上打 環器切換旋鈕191的操作輸入進行的上打環器31和上打環器軸36 的連接和分離,不傳遞至第一操作單元中的穿線控制桿144。 (穿線動作)下面,說明由具有上述結構的縫紉機1進行的穿線動作的說明。 首先,在縫制過程中,以將操作桿144配置為沿著箭頭B2方向, 同時將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配置為沿著箭頭H2方向的狀態,分別 進行定位。此時,動作板142、搭載在該動作板142上的線引導管121、 122及與動作板142連結的釋放連桿182都配置為沿著箭頭B2方向。 由此,因為線引導管121、 122配置在待機位置,連桿體173及主軸 鎖止體174都與主軸鎖止板171分離,所以下軸6的鎖止被解除。另 外,在該狀態下,釋放滑動臺151沿著箭頭Cl方向配置,釋放滑動 臺161沿著箭頭El方向配置,以成為經由釋放銷152使下打環器驅 動腕24和下打環器支撐腕23連結,并經由釋放銷162使上打環器驅 動軸36和上打環器支撐腕34連結的狀態。也就是說,下軸6是可以與縫紉機電動機的驅動同步而自由旋轉的狀態,下打環器21及上打環器31成為可以與該下軸6的旋轉同步擺動的狀態。并且,利用縫 針4、下打環器21和上打環器31的協同動作進行縫制。在這里,當進行使下打環線Tl、上打環線T2分別穿過下打環 器21的線孔21b及上打環器31的線孔31b的穿線動作時,首先,在 使縫紉機1停止的狀態下,通過操作者的手動使飛輪7旋轉,使標記 ml和標記m2對齊。由此,下軸6的轉動角度被定位為規定的轉動 角度,即縫針4被配置在其上下移動的上位置,下打環器21被配置 在其進退移動的最前進位置(前位置),上打環器31被定位在其上 下移動的上位置的角度。另外,在該狀態下,成為使主軸鎖止體174 可以沿著半徑方向與固定在下軸6上的主軸鎖止板171的卡合部 171a卡合的狀態。然后,如果通過操作者的手動,使穿線控制桿144沿著箭頭B1 方向移動,則釋放連桿182沿著箭頭Bl方向移動。此時,當下軸6 正確地被配置為標記ml和標記m2對齊的規定的旋轉角度時,連桿 體173及主軸鎖止體174都被配置為與下軸6平行,主軸鎖止體174 嵌合在主軸鎖止板171的狹縫171a內,下軸6的旋轉被鎖止。另一 方面,在下軸6的轉動角度偏離標記ml和標記m2對齊的規定轉動 角度的狀態下,當穿線控制桿144向箭頭B1方向移動時,主軸鎖止 體174在主軸鎖止板171的外周與狹縫171a以外的端緣抵接,僅連 桿體173配置為與下軸6平行。而且,主軸鎖止體174成為利用拉伸 彈簧175的預緊力而使其前端向主軸鎖止板171的中心側預緊的狀 態,但如果從該狀態開始使下軸6繼續轉動,則當該下軸6被配置為 上述規定的轉動角度時,主軸鎖止體174與卡合部171a嵌合,下軸 6的旋轉被鎖止。另外,當解除下軸6的鎖止狀態時,利用操作者的 手動,通過向B2方向移動穿線控制桿144,使釋放連桿182沿著箭 頭B2方向移動,使連桿體173及主軸鎖止體174向從主軸鎖止板171 分離的方向轉動,下軸6的鎖止狀態被解除。另一方面,在縫針4的下方的底座部2b內,通過使與動作板142 連結的釋放連桿182向箭頭B1方向移動,使驅動連桿183以凸部183c為中心,在平面視圖上圍繞順時針方向轉動。而且,抵抗螺旋彈簧154的預緊力而釋放滑動臺151向箭頭C2方向移動。而且,在本實 施方式涉及的縫紉機1中,利用向箭頭Bl方向的釋放連桿182的移 動,使驅動連桿184以凸部I84c為中心,在平面視圖內圍繞順時針 方向轉動。此時,驅動連桿184的凸部184b,通過與動作連桿槽部 199a內的一個端部抵接而按壓該端部,使動作連桿199以凸部184c 為中心在平面視圖內圍繞順時針方向轉動。而且,利用動作連桿199 的凸部199b,抵抗螺旋彈簧164的預緊力,釋放滑動臺161向箭頭 E2方向移動。在這里,如圖3所示,如果動作連桿199圍繞順時針方向轉動, 則經由與L字狀的另一端連結的驅動連桿198,驅動連桿196b的一 端向大致B2方向移動。也就是說,驅動連桿196b以軸196c為中心 在平面視圖上圍繞逆時針方向轉動,但通過使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 的凸起部191a保持在上打環器使用位置而限制滑動板194的前后移 動,對驅動連桿196a轉動來說成為很大的阻力。.因此,搭設在驅動 連桿196a、 196b的各彈簧鉤掛部196d、 196e之間的彈簧197伸長, 驅動連桿196b相對于驅動連桿196a大致彎曲為、字狀(參照圖3)。 也就是說,經由軸196c使驅動連桿196a、 196b相互上下分離,隔斷 動作連桿199圍繞順時針方向轉動時的傳遞力,通過采用這種構造, 由穿線控制桿144的操作引起的動作連桿199的轉動動作,不會傳遞 給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而且,如果釋放滑動臺151向箭頭C2方向移動,則釋放銷152 的前端從下打環器驅動腕24的長孔24a中拔出,成為僅插入下打環 器支撐腕23的長孔23a內的狀態。也就是說,在該狀態下,下打環 器驅動腕24和下打環器支撐腕23的連接被解除而成為分離狀態。而 且,因為下打環器支撐腕23及釋放滑動臺151都相對于下打環器驅 動軸22自由轉動,所以利用第1彈簧153的預緊力,釋放滑動臺15 及下打環器支撐腕23沿著箭頭A方向轉動(傾倒)。并且,利用該轉動,由下打環器支撐腕23支撐的下打環器21 被配置在后位置,線通路管110的線排出口 112和線孔21b對齊(參照圖5)。在該狀態下,通過操作氣泵130的桿部132,穿過線通路 管110而使下打環線Tl插入下打環器21的線孔21b中。另一方面,如果釋放滑動臺161向箭頭E2方向移動,則釋放銷 162的前端從上打環器擺動腕35的長孔35a中拔出,成為僅插入上 打環器支撐腕34的長孔34a內的狀態。也就是說,在該狀態下,上 打環器擺動腕35和上打環器支撐腕34的連接被解除,成為分離狀態。 而且,因為上打環器支撐腕34及釋放滑動臺161都相對于上打環器 驅動軸36自由轉動,所以由第2彈簧163的預緊力,使釋放滑動臺 161及上打環器支撐腕34都向箭頭G方向轉動(傾倒)。而且,利 用該轉動,由上打環器支撐腕34支撐的上打環器31配置在下位置, 上打環器31的線孔31b和線引導管122的噴氣口 122a對齊(參照圖 5)。在該狀態下,通過操作氣泵130的連桿部132,上打環線T2插 入上打環器31的線孔31b中。 (打環器的復位動作)下面,對于使倒向后位置的下打環器21和下降到下位置的上打 環器31復位,以與下軸6聯動的動作進行說明。如果操作者手動操作操作桿"4,使動作板142向箭頭B2方向 移動,則因為主軸鎖止體174從卡合部171a上脫開,下軸6的鎖止 狀態被解除,所以下軸6可以自由旋轉。另外,通過使動作板142 向箭頭B2方向移動,經由釋放連桿182使驅動連桿183、 184在平 面視圖內圍繞逆時針方向轉動。由此,凸部183b離開釋放滑動臺151 的端面,成為釋放滑動臺151可以沿著箭頭Cl方向移動的狀態。另 外,凸部199b離開釋放滑動臺161的端面,成為釋放滑動臺161可 以向箭頭El方向移動的狀態。在這里,在下打環器21向后位置傾倒的狀態下,釋放銷152的 前端位置和下打環器驅動腕24的長孔24a的位置不一致。因此,釋 放滑動臺151在釋放銷152的前端通過下打環器支撐腕23的長孔23a 而抵接在與下打環器支撐腕23正對的下打環器驅動腕24的側壁上的 狀態下,以利用螺旋彈簧154的預緊力向箭頭Cl方向預緊的狀態待 機。同樣地,在上打環器31下降到下位置的狀態下,因為釋放銷162的前端位置和上打環器擺動腕35的長孔35a的位置不一致,所以釋 放滑動臺161在釋放銷162的前端通過上打環器支撐腕34的長孔34a 而抵接在與上打環器擺動腕35正對的上打環器擺動腕35的側壁上的 狀態下,以利用螺旋彈簧164的預緊力向箭頭E1方向預緊的狀態待 機。然后,如果操作者手動使飛輪7旋轉,則與下軸6的旋轉聯動, 下打環器驅動軸22轉動,與該下打環器驅動軸22的轉動聯動,下打 環器驅動腕24擺動。而且,如果下打環器驅動腕24擺動到其擺動的 一個端部(下打環器21的進退移動中的最后退位置),則長孔24a 與釋放銷152對齊,利用螺旋彈簧154的預緊力,釋放滑動臺151 向箭頭C1方向移動,釋放銷152插入長孔24a內。由此,因為下打 環器驅動腕24與下打環器支撐腕23經由釋放銷152連結,所以下打 環器21和下軸6成為連接狀態而聯動,成為可以縫制狀態。同樣地,如果通過操作者的手動使飛輪7旋轉,則與下軸6的 旋轉聯動,上打環器驅動軸36轉動,與該上打環器驅動軸36的轉動 聯動,上打環器擺動腕35擺動。而且,如果上打環器擺動腕35擺動 到其擺動的一個端部(上打環器31的上下移動中的最下降位置), 則長孔35a與釋放銷162對齊,利用螺旋彈簧164的預緊力,釋放滑 動臺161向箭頭El方向移動,釋放銷162插入長孔35a內。由此, 因為上打環器擺動腕35和上打環器支撐腕34經由釋放銷162連結, 所以上打環器31和下軸6成為連接狀態而聯動,成為可以縫制狀態。 (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動作)下面,對于由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進行的上打環器的使用和 不使用的切換動作進行說明。如果使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沿著圖2所示的箭頭H2方向轉 動,而配置于上打環器使用位置,則經由上打環器切換軸192,切換 驅動腕193大致垂直地配置。該狀態下,與滑動板194連結的驅動連 桿196a、 196b,大致沿著X軸方向互為直線狀地配置。而且,L字 狀的動作連桿199及驅動連桿184,使L字狀的各邊均沿著X軸方 向或Y軸方向配置。在這種狀態下,釋放滑動臺161利用螺旋彈簧164的預緊力配置在上打環器支撐腕34偵ij,經由釋放銷162而上打 環器支撐腕34和上打環器擺動腕35成為連結狀態。也就是說,當將 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配置在上打環器使用位置時,上打環器31成 為與上打環器驅動軸36連接的狀態。然后,如果使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向圖2所示的Hl方向轉動, 而配置于上打環器不使用位置,則經由上打環器切換旋鈕軸192而切 換驅動腕193圍繞順時針方向轉動。由此,經由銷釘193a而滑動板 194向圖2所示的箭頭Jl方向移動。其結果,如圖4所示,驅動連 桿196a以軸196c為中心,在平面視掛上圍繞逆時針方向轉動。利用 該驅動連桿196a的轉動,經由彈簧鉤掛部196e向驅動連桿196b施 加轉動力,該驅動連桿196b維持與驅動連桿196a以直線狀配置的狀 態,以軸196c為中心,在平面視圖上圍繞逆時針方向轉動(參照圖 4)。而且,經由驅動連桿198向動作連桿199施加轉動力,該驅動 連桿199以凸部184c為中心,在平面視圖上圍繞順時針方向轉動。 利用該轉動,經由凸部199b而向釋放滑動臺161作用沿圖2所示的 箭頭E2方向的移動力。在這里,在本實施方式中,因為動作連桿199的動作連桿槽部 199a形成為扇形,所以無法向驅動連桿184的凸部184b傳遞動作連 桿199的轉動力。也就是說,即使通過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的操作 使動作連桿199轉動,也無法向驅動連桿184傳遞動力,不會影響穿 線動作。而且,通過使釋放滑動臺161向箭頭E2方向移動,釋放銷162 從上打環器擺動腕35的長孔35a中被拉出,成為僅與上打環器支撐 腕34的長孔34a卡合的狀態。其結果,利用第2彈簧163的預緊力, 上打環器31配置在下位置。也就是說,當將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 配置在不使用位置時,上打環器31成為與上打環器驅動軸36分離的 狀態。(第一實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縫紉機1,因為不單獨操作噴 氣單元、第1、第2切換機構150、 160及主軸鎖止機構170,而是可以通過一次操作使之聯動,所以可以實現穿線作業的大幅度簡化。特 別地,只要操作穿線控制桿144,即可將噴氣單元移動到噴氣位置,同時將下軸6鎖止在規定的轉動角度,并且,可以經由聯動機構180, 分別將下打環器21配置在后位置、將上打環器31配置在下位置。也 就是說,利用穿線控制桿144的操作,可以將上打環器31配置在利 于穿線的下位置。由此,使穿線作業大幅度簡化,可以實現該穿線作 業的容易化。另外,因為縫紉機1的操作者不需要使用兩只手,用單 手就可實現該下軸6的鎖止/解除、線引導管l21、 122的移動、下打 環器21的傾倒、上打環器31的下降及它們的復位動作,所以可以大 幅度提高縫紉機1的操作性。另外,通過采用使下打環器21向后位 置傾倒,從而使線通路管110的線排出口 112和下打環器21的線孔 21b對齊的結構,不需要例如使搭上的針線靠近下打環器21或解除 該針線的張力,可以以簡單的結構進行穿線作業。而且,因為可以與 穿線動作的有無或下軸6角度無關地,由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切換 上打環器31的使用和不使用,除此之外,還可以與上打環器切換旋 鈕191的配置是位于上打環器使用位置還是上打環器不使用位置無 關地,進行由穿線控制桿144的操作進行的穿線或復位動作,所以可 以實現縫紉機1的操作性提高。另外,通過采用使用共通的第2切換 機構160進行由該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和穿線控制桿144進行的上 打環器驅動軸36從上打環器31的分離動作的結構,可以實現構造簡 單化、裝置的節省空間化。另外,因為將上打環器切換旋鈕191配置 于縫紉機架2外部的操作者作業位置側,所以,可以例如不伴隨縫紉 機罩的開閉動作,容易地進行上打環器31的使用和不使用的切換。(第二實施方式結構)下面,根據圖6 圖16對采用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詳細 說明。而且,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對于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 構標注相同的標號,對于重復的記載省略圖示及說明。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在于,以 不同的高度支撐使下打環線Tl穿過下打環器21的線孔21b的線引導管121、和使上打環線T2穿過上打環器31的線孔31b的線引導管 122,設有相對于線引導管121的移動距離,確保線引導管122的移 動距離較大的移動機構240 (參照圖6)。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 驅動連桿283、 284和釋放連桿282經由設置在釋放連桿282上的圓 弧狀的長孔282c、 282d連結(參照圖ll)。移動機構240具有線引導管保持部件242 (以下稱為保持部件 242),其沿著Y軸方向保持用于使下打環線Tl穿過的線引導管121; 線引導管保持部件243 (以下稱為保持部件243),其沿著Y軸方向 保持用于使上打環線T2穿過的線引導管122;以及線引導基臺241, 其以互不相同的高度,支撐該保持部件242、 243,使其可以向Y軸 方向移動(參照圖6 圖8)。線引導基臺241與YZ平面平行地固定在基座部2b內。在該線 引導基臺241的一個端面即背面(在圖6、圖7中,為紙面里側)頂l 設置連桿體245,其下端部經由沿著X軸方向的軸245c,與該引導 基座241可以自由轉動地連結,該連桿體245設置為,可以沿著上述 一個端面擺動。另外,在線引導基臺241上設置長孔241a、 241b, 其形成為距離軸245c的半徑不同的兩個同心圓的圓弧狀。在連桿體245的長度方向中間部,經由穿過長孔241b而可以沿 著該長孔241b移動的銷釘245b,在線引導基臺241的另一個端面即 表面(在圖6、圖7中為紙面前側)偵ij,連接保持部件242。另外,在連桿體245的上端部,經由穿過長孔241a而可以沿著 該長孔241a移動的銷釘245a,在線引導基臺241的表面側連接保持 部件243。保持部件242和釋放連桿282的一部分連結,該釋放連桿282 利用來自穿線控制桿244 (第一操作單元)的輸入操作,與該穿線控 制桿244 —體地沿著Y軸方向移動(參照圖6、圖8)。該保持部件 242在大致-字狀的保持部上支撐線引導管121,并在上端的延伸設 置部上具有沿著上下方向的長孔242a,經由可自由滑動地嵌合在該 長孔242a內的銷釘245b,與連桿體245的中間部連結。長孔242a 的上下長度設定為,可以允許下述狀態的銷釘245b的上下移動,該銷釘245b被上述圓弧狀的長孔241b引導,一邊沿著Y軸方向移動, 一邊上下移動。而且,保持部件242利用隨著穿線控制桿244的操作 而朝向Y軸方向的釋放連桿282的移動,將沿著Y軸方向的移動力 傳遞給連桿體245,使其以軸245c為中心擺動,并且,以保持線引 導管121的狀態,在噴氣位置(參照圖9)和待機位置(參照圖6) 間進行往復移動。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用于利用壓縮空氣傳送穿 過未圖示的兩個打環器的線的線引導管123,以與線引導管121并列 設置的方式,由保持部件242支撐。保持部件243與線引導基臺241的上端部附近連結(參照圖6、 圖7),以沿著Y軸方向保持線引導管122,并使該線引導管I22的 排氣口 122a和配置于下位置的上打環器31的線孔31a成為相同高 度。該保持部件243由線引導基臺241支撐,可以沿著Y軸方向滑 動。另外,保持部件243在其下端具有沿著X軸方向貫穿該保持部 件243而沿著上下方向的長孔243a,經由可自由滑動地嵌合在該長 孔243a中的銷釘245a,與連桿體245的上端部連結。長孔243a的 上下長度設定為,可以容許下述狀態的銷釘245a的上下移動,該銷 釘245a由上述圓弧狀的長孔241a引導, 一邊沿著.Y軸方向移動, 一邊上下移動。而且,如果隨著穿線控制桿244的操作,釋放連桿 282向Y軸方向移動,則經由保持部件242及連桿體245傳遞Y軸 方向的移動力,保持部件243以保持線引導管122的狀態,在噴氣位 置和待機位置間進行往復移動。釋放連桿282如圖6、圖11所示,在基座部2b的底部,沿著該 基座部2b的長度方向延伸。在該釋放連桿282上,沿著Y軸方向設 置長孔282a、 282b,其分別與凸出設置在釋放基座板281的上表面 的軸281a、281b嵌合,該釋放基座板281固定于基座部2b的底面上。 另外,在釋放連桿282上設置圓弧狀的長孔282c、 282d,其用于使 驅動連桿283、 284在水平方向上轉動,該驅動連桿283、 284用于切 換第1、第2切換機構150、 160的連接和分離。該長孔282c、 282d 在使釋放連桿282向箭頭Bl方向(圖11中的左方向)移動時,經 由嵌合在該長孔282c、 282d內的銷釘283a、 284a,使驅動連桿283、284在平面視圖上分別以軸281a、 281b為中心圍繞順時針方向轉動。 在軸281b上可以自由轉動地支撐連桿284的中間部和形成為L字狀 的動作連桿299的其L字的彎曲部(參照圖16)。設置在驅動連桿 284的一個端部上表面上的凸部284b,活動嵌合在設置于動作連桿 299上的扇形動作連桿槽部299a內(參照圖13、圖16)。而且,通 過使驅動連桿284轉動,經由設置在動作連桿299的上表面的凸部 299b,使釋放基座161沿著X軸方向移動的結構,因為與上述第一 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說明。在從釋放連桿282的一端(圖6、圖 11中的右端)向上方立起的直立設置部上,連接作為第一操作單元 的穿線控制桿244的一端,在穿線控制桿244的另一端,可以在水平 面內自由轉動地連結主軸鎖止機構170的連桿體173的一端。也就是 說,利用該釋放連桿282,使驅動連桿283、 284、移動機構240、穿 線控制桿244及主軸鎖止機構170互相連結,對應于沿Y軸方向的 穿線控制桿244的操作,使各部分聯動。下面,對于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 290進行說明。如圖10、圖ll所示,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290具有 上打環器切換旋鈕軸292,其在基座部2b內可以繞X軸自由轉動地 被支撐;上打環器切換旋鈕291,其安裝在該上打環器切換旋鈕軸292 的一端,作為第二操作單元;切換驅動腕293,其安裝在上打環器切 換旋鈕軸292的另一端;以及連桿機構295,其將該切換驅動腕293 的擺動變換為沿著X軸方向的移動,并傳遞給釋放滑動臺161。切換驅動腕293如圖IO所示, 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上打環器切換 旋鈕軸292的另一端上,切換驅動腕293的另一端從操作者的作業位 置看,向右斜下方(圖IO中的右斜下方)延伸設置。在該切換驅動 腕293的另一端上,可以繞X軸自由轉動地連結構成連桿機構295 的連桿296的上端部。在連桿296的下端部可以繞X軸自由轉動地 連結L字狀的連桿297的一端部。連桿297在該L字的彎曲部上, 經由沿X軸的軸297a,由縫紉機架2可以自由轉動地支撐。在連桿 297的另一端部,沿著以軸297a為中心的半徑方向設置長孔297b,經由插入該長孔297b內的軸298a,可以圍繞X軸自由轉動地連結與 YZ平面平行配置的滑塊298?;瑝K298設置為,可以經由嵌合在沿 著Y軸方向形成于其下部的長孔298b內的軸,在基座部2b內沿著Y 軸方向移動。而且,如果從圖10及圖12所示的狀態,使上打環器切 換旋鈕291圍繞逆時針方向(H2方向)轉動,則上打環器切換旋鈕 軸292轉動,切換驅動腕293向圖14所示的箭頭H2方向轉動。由 此,經由連桿296而L字狀的連桿297在該圖中圍繞逆時針方向擺 動,滑塊298向右方向(J2方向)移動。另外,滑塊298如圖10 圖15所示,具有向操作者的作業位置 側延伸為大致-字狀的延伸部298c,在連桿300 —端上設置的沿著Z 軸的軸嵌合在該延伸部298c中。連桿300的另一端經由沿著Z軸方 向的軸300a,可以自由轉動地支撐在基座部2b內。在該連桿300上, 形成以軸300a為中心的圓弧狀的長孔300b,在長孔300b中,可以 自由滑動地嵌合沿著Z軸方向的軸301a。在軸301a上,連結大致沿 著Y軸方向配置的連桿301的一端(左端)和螺旋彈簧302的一端 (右端)。螺旋彈簧302的另一端在與連桿301相反一側(在圖13、 圖15中為左側),卡止在基座部2b上。而且,連桿301的另一端與 L字狀的動作連桿299的一端可以在水平面內自由轉動地連結。也就 是說,通過操作上打環器切換旋鈕291,使上打環器切換旋鈕軸292 轉動(參照圖14),經由連桿296、 297而使滑塊298沿著Y軸方向 移動,從而使L字狀的動作連桿299圍繞Z軸轉動(參照圖15), 切換上打環器31和上打環器驅動軸36的連接和分離。 (第二實施方式動作說明) 下面,對于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穿線動作進行說明。如圖6所示,在穿線控制桿244配置在箭頭B2方向上的狀態下, 主軸鎖止機構170被解除(參照圖11),線引導管.121、 122都配置 在待機位置。在這里,如果使飛輪7旋轉,使標記ml和m2對齊, 則下打環器21配置在前位置,上打環器31配置在下位置(參照圖6)。然后,在該狀態下,如果使穿線控制桿244向箭頭Bl方向移動,則連桿體173轉動,主軸鎖止機構170成為鎖止狀態,同時,釋放連 桿282向箭頭Bl方向移動。于是,沿著釋放連桿282的長孔282c、 282d,驅動連桿283、 284分別以對其進行支撐的軸281a、 281b為中 心,在平面視圖上分別圍繞順時針方向轉動。而且,因為釋放滑動臺 151向箭頭C2方向移動、釋放滑動臺161向箭頭E2方向移動,第1、 第2切換機構150、 160均處于分離狀態,所以利用第1、第2彈簧 153、 163的預緊力,下打環器21配置于后位置,上打環器31配置 于下位置。另外,利用向箭頭B1方向的釋放連桿282的移動,由保 持部件242保持的線引導管121的噴氣口 121a向箭頭Bl方向前進, 與處于前位置的線通路管110的線插入口 111相對配置,配置于噴氣 位置(參照圖9)。與此同時,經由保持部件242、銷釘245b,連桿 體245在正面視圖上以軸245c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擺動,而且,經 由銷釘245a和保持部件243,線引導管122的排氣口 122a和上打環 器31的線孔31a相對配置,配置在噴氣位置(參照圖9)。此時, 利用以下端的軸245c為中心擺動的連桿體245,保持在其上端側的 線引導管122,相對于保持在連桿體245的下端側的線引導管121大 幅度地前進移動。并且,通過使穿線控制桿244向箭頭B2方向移動, 進行與上述相反的動作。也就是說,下打環器2K上打環器31成為 分別與下打環器驅動軸22、上打環器驅動軸36聯動的可復位狀態, 主軸鎖止機構170成為解除狀態。另外,線引導管121、 122均配置 于待機位置(參照圖6)。下面,對于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290進行說明,在上 打環器切換旋鈕291向箭頭Hl方向配置的狀態下,連桿296下降, 經由L字狀的連桿297,滑塊298在圖12中配置于左側(Jl方向)。 因此,連桿體299成為在圖13所示的平面視圖上圍;繞逆時針方向轉 動的狀態,切換機構160成為連結狀態(連接狀態)。另一方面,如 果上打環器切換旋鈕291向箭頭H2方向轉動,則經由上打環器切換 旋鈕軸292、切換驅動腕293、連桿296及L字狀的連桿297,滑塊 298如圖14所示,向右側(J2方向)移動。由此,經由連桿300、 301,連桿體299在圖15所示的平面視圖上,以軸281b為中心,圍繞順時針方向轉動。由此,切換機構160成為分離狀態。如上所述,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縫紉機,可以在縫制過程中,使線引導管121、 122退避到不妨礙由縫針4、下打環器21及上打環 器31進行的縫制動作的后方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具有上打環器,其前端具有線孔,可以擺動;上打環器軸,連結前述上打環器,使其在上位置和下位置間擺動;切換單元,其與前述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關聯配置,可以將前述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切換為連結狀態或分離狀態;移動單元,其使利用前述切換單元從上打環器軸分離的上打環器移動到下位置;線引導管,其貫通形成上打環線可以插入的路徑,可以使線排出側的開口部,移動到與位于下位置的上打環器的線孔連通的位置和分離的位置;以及第一操作單元,其可以進行操作,以使得經由前述切換單元使前述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處于分離狀態,同時使前述線引導管的線排出側的開口部,移動到與位于下位置的上打環器的線孔連通的位置。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操作單元,其可以經由前述切換單元使前述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連接或分離,切換上打環器的使用和不使用。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前述切換單元具有連桿機構,其對應于來自前述第一操作單元或第二操作單元的操作,傳遞用于將前述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切換為連接或分離狀態的動力,前述連桿機構具有第一隔斷單元,其使由來自前述第一操作 單元的操作引起的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之間的連接或分離的切換, 不會傳遞至前述第二操作單元;以及第二隔斷單元,其使由來自前述 第二操作單元的操作引起的上打環器和上打環器軸之間的連接或分離的切換,不會傳遞至前述第一操作單元。
4. 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前述切換單元由可以相對于前述上打環器在軸線方向上滑動的部件、和利用該部件的軸線方向移動而與該部件卡合或脫離的銷釘構 成。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前述移動單元由彈性部件構成,該彈性部件進行預緊,以使得利用前述切換單元而從上打環器軸分離的上打環器移動到下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縫紉機,其可以實現使線穿過打環器的穿線作業容易化,并實現上打環器的使用和不使用的切換動作的容易化。其設有切換機構(160),其在進行由穿線控制桿(144)操作的穿線時,利用聯動機構(180)的釋放連桿(182),與噴氣單元的移動機構(140)、切換機構(150)及主軸鎖止機構(170)聯動,將上打環器(31)配置在下位置,實現上打環線(T2)向上打環器(31)的線孔(31b)的穿線動作的容易化。另外,還設有上打環器使用/不使用切換機構(190),其與有無穿線控制桿(144)的操作無關地,切換上打環器(31)的使用和不使用。
文檔編號D05B57/00GK101275347SQ20081008777
公開日2008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27日
發明者貞末數也 申請人:Juk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