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蒸汽掛燙機。
背景技術:
如
圖1所示的結構,為現有的一種掛燙機,其由水箱01—水泵02—汽化鍋03—電 磁閥04—熨刷05及起相互連接作用的管道06組成,汽化鍋底部設置有加熱裝置,此種結 構汽化鍋的水容量較大,要加熱至高溫就需要較多的能量輸入,由于汽化鍋加熱面積只在 汽化鍋底面,汽化鍋底部基本上為水平底面,加熱裝置下方的熱量難以有效利用,因此這種 結構也造成了加熱時間的延長,其熱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就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結構簡潔、成本低廉的蒸汽掛燙
機改進結構,其可以充分利用加熱裝置發出的熱量,從而可縮短大容量汽化鍋的加熱時間。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
構,包括殼體、安裝在殼體上的水箱、熨刷、蒸汽發生器、設在蒸汽發生器底部的發熱底盤、
控制蒸汽發生器加熱溫度的溫控器,發熱底盤內設有對蒸汽發生器起加熱作用的加熱裝
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發生器的底端面設有由至少一個下凹臺階構成的下凹加熱部,所
述加熱裝置環繞所述下凹加熱部的下凹臺階階梯設置,所述水箱通過進水管與蒸汽發生器
連通,水箱底壁設有進水自動控制總成控制進水管進水。這樣在蒸汽發生器的底端面設有
下凹加熱部,加熱裝置環繞所述下凹加熱部的下凹臺階階梯設置,從而增大加熱面積,尤其
在下凹轉角處增大了加熱面積,提高了熱利用效率。 優選的,所述下凹臺階從上到下為逐漸變小的結構。 優選的,所述下凹臺階為廣5個,下凹臺階的轉角部均通過圓弧過渡,減少污垢殘留。 優選的,所述溫控器安裝在發熱底盤上,溫控器的感應端穿過發熱底盤與蒸汽發 生器底壁接觸。 優選的,所述進水自動控制總成包括設在水箱底壁的出水孔,出水孔上設有開啟 閥,所述座體上設有用于插裝水箱的槽口 ,所述水箱底部插裝在槽口內,槽口底壁上設有出 口部,槽口內部底端面上對應所述開啟閥的位置設有凸起部,所述進水管與所述出口部連 通,所述水箱底部與槽口間設置有儲水空間,儲水空間上方與大氣連通。 優選的,所述開啟閥包括設在水箱底端面上的內凹腔,活絡穿裝在出水孔上的滑 桿,滑桿上端設有密封部件,內凹腔內設有連接在滑桿下端的頂板,所述頂板與水箱底壁間 設有壓簧。 優選的,所述進水管連接在蒸汽發生器底壁。 優選的,所述進水管入口從蒸汽發生器的上部穿入,在進水管管路上設有微型水 泵,提供進水輔助動力。[0012] 優選的,所述加熱裝置為電熱管,為了滿足用戶在熨燙不同面料時對蒸汽量不同 的要求,加熱裝置中的電熱管可設為相互并聯的兩根或多根電熱管并由設在殼體上的檔位 開關控制功率組合。 改進的,所述熨刷刷體內還設有再次加熱出汽的二次加熱裝置,二次加熱裝置的
電路與加熱裝置電路集成設計,二次加熱裝置與蒸汽發生器的多重功率可再組合生成更多
不同品質的出汽,豐富出汽品質組合種類,提高熨燙的適用范圍。 改進的,所述進水管與蒸汽發生器連接部還設有下行旁通的排污閥。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蒸汽發生器的底端面設有下凹加熱部,加熱裝
置環繞所述下凹加熱部的下凹臺階階梯設置,從而增大加熱面積,尤其在下凹轉角處增大
了加熱面積,提高了熱利用效率,縮短加熱時間,并且可以將汽化鍋橫向的容積轉化為縱
向,即適當減少橫向尺寸,轉化為縱向的下凹加熱部尺寸,從而保證汽化鍋的水容量不變。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現有蒸汽掛燙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的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發熱裝置內的電熱管布置圖; 圖4為圖2中I處放大圖; 圖5為下凹結構的另一種實施結構;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的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2、3、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的實施例一,包括水箱 8、熨刷9、蒸汽發生器1、設在蒸汽發生器底部的發熱底盤2、控制蒸汽發生器加熱溫度的溫 控器4、設在殼體7上控制加熱裝置動作的檔位開關3,所述溫控器4安裝在發熱底盤2上, 溫控器的感應端穿過發熱底盤與蒸汽發生器底壁接觸,所述發熱底盤內設有對蒸汽發生器 起加熱作用的加熱裝置,所述蒸汽發生器1的底端面設有由一個下凹臺階51構成的下凹加 熱部5,下凹臺階的轉角部均通過圓弧過渡,所述下凹臺階從上到下為逐漸變小的結構,所 述加熱裝置環繞所述下凹加熱部5的下凹臺階51階梯設置,所述水箱8通過進水管80與 蒸汽發生器1連通,進水管連接在蒸汽發生器1底壁,水箱底壁設有進水自動控制總成控制 進水管進水,所述進水管與蒸汽發生器連接部還設有下行旁通的排污閥6。所述加熱裝置為 電熱管21,加熱裝置中的電熱管設為相互并聯的兩根或多根電熱管并由檔位開關控制功率 組合,圖4中為兩根的結構,包括第一電熱管211和第二電熱管212,所述熨刷9刷體內設有 再次加熱出汽的二次加熱裝置。如圖2和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控制水箱給蒸汽發生器 自動供水的一種實施結構,所述進水管80連接在蒸汽發生器1底部,所述出水口總成包括 設在水箱8底壁的出水孔81,出水孔81上設有開啟閥,所述殼體7上設有用于插裝水箱的 槽口 71,所述水箱1底部插裝在槽口 71內,槽口底壁上設有出口部72,槽口內部底端面上 對應所述開啟閥的位置設有凸起部73,蒸汽發生器1通過連進水管80與所述出口部72連 通,所述水箱8底部與槽口 71間設置有儲水空間74,儲水空間上方與大氣連通,所述開啟閥包括設在水箱1底端面上的內凹腔82,活絡穿裝在出水孔81上的滑桿84,滑桿上端設有
密封部件15,內凹腔82內設有連接在滑桿下端的頂板86,所述頂板與水箱底壁間設有壓簧
87。當水箱注滿水插裝在座體上時,槽口內的凸起部將開啟閥頂起,從而水會流入水箱下部
的儲水空間,儲水空間內水位上升,水箱內氣壓降低,而由于大氣壓的作用,儲水空間內會
形成水封效果,水箱中的水便不能繼續流出,由于連通器原理,儲水空間內的水位始終與汽
化鍋內的水位保持相平,這樣一來,由于汽化鍋內的水位始終能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鍋內
的進水量能與發熱盤的加熱功率相匹配,使得鍋內能形成一個穩定的汽化水平。 上述實施例一中下凹加熱部的下凹臺階還可以設置為2 5個,如圖5所示為3個
下凹臺階的結構,下凹臺階的轉角部均通過圓弧52過渡,加熱管環繞所述下凹加熱部的下
凹臺階51階梯設置,在下凹轉角處增大了加熱面積,提高了熱利用效率。 如圖6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的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之區別
就在于進水管是從蒸汽發生器的上部穿入,在進水管管路上設有微型水泵10來提供進水
輔助動力。
權利要求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包括殼體(7)、安裝在殼體上的水箱(8)、熨刷(9)、蒸汽發生器(1)、設在蒸汽發生器底部的發熱底盤(2)、控制蒸汽發生器加熱溫度的溫控器(4),發熱底盤內設有對蒸汽發生器(1)起加熱作用的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發生器(1)的底端面設有由至少一個下凹臺階 (51) 構成的下凹加熱部(5),所述加熱裝置環繞所述下凹加熱部的下凹臺階階梯設置,所述水箱通過進水管與蒸汽發生器連通,水箱底壁設有進水自動控制總成控制進水管進水。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臺階(51) 從上到下為逐漸變小的結構。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臺階為1 5 個,下凹臺階的轉角部均通過圓弧過渡。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溫控器(4)安 裝在發熱底盤(2)上,溫控器的感應端穿過發熱底盤與蒸汽發生器底壁接觸。
5. 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 水自動控制總成包括設在水箱底壁的出水孔(81),出水孔上設有開啟閥,所述殼體上設有 用于插裝水箱的槽口 (71),所述水箱底部插裝在槽口內,槽口底壁上設有出口部(72),槽 口內部底端面上對應所述開啟閥的位置設有凸起部(73),所述進水管(80)與所述出口部 (72)連通,所述水箱底部與槽口間設置有儲水空間(74),儲水空間上方與大氣連通。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啟閥包括設 在水箱(8)底端面上的內凹腔(82),活絡穿裝在出水孔(81)上的滑桿(84),滑桿上端設有 密封部件(85),內凹腔(82)內設有連接在滑桿下端的頂板(86),所述頂板與水箱底壁間設 有壓簧(87)。
7.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連接在 蒸汽發生器底壁。
8.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入口從 蒸汽發生器的上部穿入,在進水管管路上設有微型水泵(10)。
9. 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熨刷 刷體內還設有再次加熱出汽的二次加熱裝置,二次加熱裝置的電路與加熱裝置電路集成設 計。
10. 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 裝置為電熱管(21),加熱裝置中的電熱管設為相互并聯的兩根或多根電熱管并由檔位開關 控制功率組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蒸汽掛燙機改進結構,包括水箱、熨刷、蒸汽發生器、設在蒸汽發生器底部的發熱底盤、控制蒸汽發生器加熱溫度的溫控器,發熱底盤內設有對蒸汽發生器起加熱作用的加熱裝置,所述蒸汽發生器的底端面設有由至少一個下凹臺階構成的下凹加熱部,所述加熱裝置環繞所述下凹加熱部的下凹臺階階梯設置,所述水箱通過進水管與蒸汽發生器連通,水箱底壁設有進水自動控制總成控制進水管進水。這樣在蒸汽發生器的底端面設有下凹加熱部,加熱裝置環繞所述下凹加熱部的下凹臺階階梯設置,從而增大加熱面積,尤其在下凹轉角處增大了加熱面積,提高了熱利用效率。
文檔編號D06F75/18GK201546087SQ20092019923
公開日2010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30日
發明者徐建群 申請人:浙江華光電器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