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縫紉機和油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20346閱讀:42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縫紉機和油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收容油的油箱以及包括油箱的縫紉機。
背景技術
包括油箱的縫紉機是公知的。油箱收容用于供給到縫紉機的機構的潤滑用的油。 例如日本專利特許第4135136號公報披露了在豎立位置與放倒位置之間能轉換的縫紉機。 油箱包括接油部和存油部。接油部能積留油。當將縫紉機從豎立位置轉換為放倒位置時, 存油部能收容積留于接油部的所有的油。例如在將縫紉機從放倒位置返回到豎立位置時或移動縫紉機時,存在油箱內的油振動較大而向油箱的外部泄漏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防止從油箱漏油的縫紉機和油箱。技術方案1的縫紉機包括能收容油的油箱,所述油箱包括外周壁,該外周壁形成開口部,該開口部供在所述縫紉機內部落下的油通過;底壁,該底壁與所述開口部相對;相對壁,該相對壁設于所述外周壁的內側且設于所述開口部與所述底壁之間離開所述底壁的位置上,并且是與所述底壁相對的壁部;以及孔部,該孔部在從所述開口部朝所述底壁的方向上貫穿所述相對壁。該油箱能在底壁與相對壁之間的空間中收容油。在縫紉機內部落下的油經過開口部到達相對壁。到達相對壁之后的油經過孔部,積留于底壁與相對壁之間的空間。縫紉機的振動傳遞到在底壁與相對壁之間的空間存在的油。由于縫紉機包括相對壁,因此油即使振動,也不會從開口部向外部泄漏。因此,縫紉機能防止油從油箱泄漏。技術方案2的縫紉機能在豎立位置與從所述豎立位置放倒的放倒位置之間以水平軸為中心轉動,所述孔部位于離開第一端部的位置,該第一端部是所述相對壁的位于所述水平軸的一側的端部。在縫紉機處于放倒位置時,油在底壁與相對壁之間的空間中積留于水平軸的一側。在縫紉機處于放倒位置時,油積留于孔部的下方。因此,油不會從孔部向外部泄漏。在技術方案3的縫紉機中,所述孔部位于離開第二端部的位置,該第二端部是所述相對壁的與所述第一端部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在縫紉機從放倒位置轉動到豎立位置時, 積留于油箱的水平軸一側的油向離開水平軸的方向移動。移動的油在油箱的第二端部的一側容易飛濺。由于孔部位于離開第二端部的位置,因此飛濺的油不會從孔部向外部泄漏。在技術方案4的縫紉機中,所述相對壁的與所述開口部相對的面具有傾斜部,該傾斜部從所述外周壁朝向所述孔部、向所述底壁的方向傾斜。在縫紉機內部落下而到達相對壁的油沿著傾斜部朝向孔部流動。傾斜部能可靠地將油朝向孔部引導。因此,油經過孔部而可靠地積留于底壁與相對壁之間的空間。技術方案5、6的縫紉機包括過濾件,該過濾件設于所述孔部,并去除攙到油里面的異物。過濾件對攙到穿過孔部的油中的異物進行去除。因此,能將去除異物之后的油積留于底壁與相對壁之間的空間。在技術方案7至10中任一項縫紉機中,所述開口部與所述底壁的有油落下的部分相對。因此,油不會向油箱的外部落下。技術方案11至18中任一項縫紉機在底部包括膝操作機構,該膝操作機構對按壓加工布的壓布構件進行驅動,所述油箱具有凹部,該凹部防止所述油箱與所述膝操作機構干擾。油箱為了避免其與膝操作機構干擾而凹進去。因此,膝操作機構不需要配置于油箱的下方。在膝操作機構的下方能確保配置控制裝置等機構的空間。技術方案19的縫紉機用油箱包括外周壁,該外周壁形成開口部,該開口部供在縫紉機內部落下的油通過;底壁,該底壁與所述開口部相對;相對壁,該相對壁設于所述外周壁的內側且設于所述開口部與所述底壁之間離開所述底壁的位置上,并且是與所述底壁相對的壁部;以及孔部,該孔部在從所述開口部朝所述底壁的方向上貫穿所述相對壁。該油箱能在底壁與相對壁之間的空間中收容油。在縫紉機內部落下的油經過開口部而到達相對壁。到達相對壁之后的油經過孔部,積留于底壁與相對壁之間的空間。縫紉機的振動傳遞到在底壁與相對壁之間的空間存在的油。由于縫紉機包括相對壁,因此油即使振動,也不會從開口部向外部泄漏。因此,縫紉機能防止油從油箱泄漏。


圖1是縫紉機2的主視圖。
圖2是縫紉機2的縱剖視圖。
圖3是縫紉機2的外觀和底座部21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
圖4是壓腳48的驅動機構的主視圖。
圖5是縫紉機2內部的驅動機構的立體圖。
圖6是縫紉機2處于豎立位置時的沿圖9的I-I線剖切的向視方向剖視圖。
圖7是圖6的縫紉機2移動到放倒位置時的剖視圖。
圖8是處于拆下油箱10狀態時的底座部21的仰視圖。
圖9是底座部21的仰視圖。
圖10是油箱10的立體圖。
圖11是油箱10的立體圖。
圖12是油箱10的俯視圖。
圖13是沿圖12的II-II線剖切的向視方向剖視圖。
圖14是圖7的縫紉機2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15是處于安裝過濾件1134狀態時的油箱10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的表面側、背面側、上側、下側、左側、右側分別是縫紉機2的前側、后側、右側、左側、上側、下側。圖10的表面側、背面側、右下側、左上側、左下側、右上側分別是油箱10的上側、下側、右側、左側、前側、后側。參照圖1 圖5對縫紉機2進行說明。縫紉機2配置于縫紉機臺板15上。如圖 2所示,縫紉機臺板15在其大致中央部分具有矩形孔151。縫紉機2設置于矩形孔151的內側。縫紉機2包括底座部21、立柱部22、機臂部23。底座部21在其內部包括油箱10、存油部70(參照圖7)、下轉軸36、軸承部50、旋梭46等。油箱10收容潤滑用的油。油箱10 設置于立柱部22的下方。縫紉機2處于放倒位置時,存油部70對沿著立柱部22內部的后部滴落的油進行貯存(參照圖14)。油箱10、存油部70、下轉軸36、軸承部50、旋梭46等將在后面說明。立柱部22從底座部21的右側向上方豎立設置。機臂部23從立柱部22的上部向左方延伸,并與底座部21相對。機臂部23的左端部在其下方包括壓腳48、機針42。機臂部23的左端部在其內部包括壓桿44、彈簧45、夾線驅動機構63、壓腳驅動機構64等。壓桿44在機臂部23內沿上下方向延伸,壓桿44的下端從機臂部23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壓腳48設置于壓桿44的下端。彈簧45與壓桿44的上端連接。設置于機臂部23的上端的捏持部49對彈簧45的上端進行固定。彈簧45對壓桿44向下方施力。壓腳驅動機構64 驅動壓桿44,以使壓腳48上下運動。夾線驅動機構63驅動夾線器(未圖示),從而調節面線的張力。參照圖4,對壓腳驅動機構64進行說明。壓腳驅動機構64包括柄構件91、軸92、 卡合構件93、壓腳提升桿94。卡合構件93設置于壓桿44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卡合構件93呈桿狀,向后方延伸。壓桿44用螺釘固定卡合構件93的前側。柄構件91安裝于卡合構件93的右下側。柄構件91是曲折的板構件。軸92將柄構件91的曲折部分支承成能擺動。壓腳提升桿94設置于柄構件91的后側。壓腳提升桿94供操作者用手動使壓腳 48上下運動。柄構件91的向上方延伸的部分的上端與連接桿95的左端連接。連接桿95在機臂部23的內部向右方延伸。連接桿95的右端與設置于立柱部22內部的柄構件97連接。 柄構件97是曲折的板構件。軸96將柄構件97的曲折部分支承成能擺動。桿構件98與柄構件97的向右方延伸部分的右端連接。桿構件98通過油箱10的圓筒孔601(參照圖9) 向油箱10的下方延伸。膝操作機構99與桿構件98的下端連接。膝操作機構99與操作者能操作的膝操作構件(未圖示)連接。操作者用膝蓋部分操作膝操作構件。膝操作機構99 隨著膝操作構件的操作而轉動。桿構件98隨著膝操作機構99的轉動而上下運動。柄構件 91、97、連接桿95隨著桿構件98的上下運動而動作。柄構件91的向左方延伸的部分朝下方移動,則彈簧45以施力將卡合構件93壓下。與下降的卡合構件93連接的壓桿44和壓腳48向下方移動。下降后的壓腳48按壓布。柄構件91的向左方延伸的部分朝上方移動, 則柄構件91將卡合構件93上推。與上升的卡合構件93連接的壓桿44和壓腳48向上方移動。參照圖5,對縫紉機2的驅動機構進行說明。縫紉機2包括上轉軸31、連接轉軸 33、下轉軸36。上轉軸31在機臂部23 (參照圖2)內沿左右方向延伸。連接轉軸33在立柱部22(參照圖2)內沿上下方向延伸。下轉軸36在底座部21 (參照圖2)內沿左右方向延伸。縫紉機馬達(未圖示)設置于上轉軸31的右端。縫紉機馬達使上轉軸31旋轉。軸承部47支承上轉軸31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軸承部47呈圓筒形。軸承部47能從設置于其前側的孔引入潤滑用的油。后述的第二供給路82與設于軸承部47前側的孔連接。傘狀的齒輪32設置于上轉軸31且軸承部47的右側。針桿上下運動機構41設置于上轉軸31的左端。針桿上下運動機構41支承針桿43。針桿43在機臂部23 (參照圖2)內沿上下方向延伸。機針42設置于針桿43的下端。針桿上下運動機構41隨著上轉軸31 的旋轉而驅動。針桿43隨著針桿上下運動機構41的驅動而上下運動。傘狀的齒輪34設置于連接轉軸33的上端。齒輪34與齒輪32嚙合。連接轉軸33 隨著上轉軸31的旋轉而旋轉。傘狀的齒輪35設置于連接轉軸33的下端。連接轉軸33將上轉軸31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后述的下轉軸36。傘狀的齒輪37設置于下轉軸36的右端。齒輪37與齒輪35嚙合。下轉軸36隨著連接轉軸33的旋轉而旋轉。旋梭46 (參照圖幻設置于下轉軸36的左端。旋梭46隨著下轉軸36的旋轉而驅動,與機針42的上下運動同步地旋轉。軸承部50設置于旋梭46的右側。軸承部50支承下轉軸36。軸承部50呈圓筒形。下轉軸36穿過沿左右方向貫穿軸承部50的孔。柱塞泵(未圖示)設置于軸承部50的內部。柱塞泵通過第一供給路81吸入收容于后述油箱10的油,并向第二供給路82送出。第二供給路82在底座部21內從支承軸承部50的機框向右方延伸,在油箱10的上側向上方曲折。第二供給路82在立柱部 22(參照圖幻內向上方延伸,與軸承部47前側的孔連接。上轉軸31具有與軸承部47的孔連通的軸孔(未圖示)。該軸孔與在上轉軸31的內部沿軸向形成的橫孔(未圖示)連通。 上轉軸31在固定有齒輪32的附近具有與該橫孔連通的孔。柱塞泵送出的油通過第二供給路82流入到軸承部47內,該油能通過形成于上轉軸31的軸孔、橫孔、齒輪32附近的孔供給到齒輪32。供給到齒輪32的油能抑制齒輪32與齒輪34的摩擦產生發熱,從而能防止燒結現象。油箱10設置于齒輪35、37的下方。油箱10收容向縫紉機2的各驅動機構供給的潤滑用的油。通過第二供給路82、軸承部47供給到齒輪32的油滴落時,油箱10的接油部 11(后述)接住滴落的油。隨著齒輪32、34的旋轉,油變成霧狀,并向周圍散布。散布的霧狀的油飛濺到立柱部22內。當飛濺到立柱部22內的霧狀的油向下方落下時,接油部11接住落下的油。參照圖6、圖7,對縫紉機2的豎立位置(參照圖6)以及從豎立位置轉換為放倒位置(參照圖7)進行說明。兩處鉸鏈機構27將底座部21的后部與矩形孔151的后部連接。鉸鏈機構27包括水平軸271和轉動構件272。縫紉機臺板15具有面對矩形孔151的孔152。水平軸271沿左右方向設置于孔152內。換言之,水平軸271設置為在底座部21 的后端部的一側與機臂部23平行。縫紉機臺板15支承水平軸271的左右方向的端部。轉動構件272的一端沿著水平軸271的周圍彎曲。轉動構件272能在水平軸271的周圍轉動。 轉動構件272的另一端與底座部21的后部連接。縫紉機2能以水平軸271為中心在豎立位置與放倒位置之間轉動。如圖6所示,縫紉機2處于豎立位置時,底座部21的上表面與縫紉機臺板15的上表面處于相同的高度位置。在縫紉機臺板15上,方柱153豎立設置在縫紉機2的后方。如圖7所示,方柱153對處于放倒位置的縫紉機2進行支承。操作者在縫紉機2處于放倒位置的情況下進行維修工作。參照圖2、圖3、圖6 圖14,對油箱10進行說明。從立柱部22內部的機構落下的油落下到底座部21的油箱10里。在底座部21中,油可能落下的范圍是圖8的油落下部 215。在圖8中,涂黑色部分表示油落下部215。在圖8中,油箱10未被圖示。油箱10由半透明的樹脂形成,固定于立柱部22下方的底座部21。油箱10包括底壁102、外周壁101、第一相對壁113、第二相對壁114等。外周壁101從底壁102的邊緣向大致鉛垂方向豎立。第一相對壁113、第二相對壁114分別與外周壁101連接。底壁102 包括第一底壁1021、第二底壁1022。第一底壁1021形成于底座部21的前后方向整體,大致呈矩形狀。第二底壁1022從第一底壁1021的左側后端部分向左方突出。凹部1213設于第一底壁1021左端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凹部1213比第一底壁1021左端的其他部分向右端側凹下。底壁凹部1212設于第一底壁1021的凹部1213 的后側下表面。底壁凹部1212從第一底壁1021的下表面呈矩形狀地向上方凹上去。未圖示的磁鐵從油箱10的外側嵌合于底壁凹部1212。磁鐵能在底壁凹部1212附近吸附油收容部12內的油中的鐵粉等。第一底壁1021的右側前端、后端呈圓角的形狀。第二底壁1022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狀。第二底壁1022的右端與第一底壁1021的后左端連接。外周壁101與第一底壁1021、第二底壁1022的外周緣連接。外周壁101向大致鉛垂方向豎立。外周壁101具有側壁1011 1016等。側壁1011與第一底壁 1021的右端連接。側壁1012與第一底壁1021的前端連接。側壁1013與第一底壁1021的左端連接。側壁1014與第一底壁1021的后端、第二底壁1022的后端連接。側壁1015與第二底壁1022的前端連接。側壁1016與第二底壁1022的左端連接。側壁1011、1012、1014 的高度大致相同。側壁1013、1015、1016的高度大致相同,并且是側壁1011、1012、1014的高度大致二分之一。側壁1013是使第一底壁1021向鉛垂方向延伸的形狀,具有凹部1213。 側壁1012的左端部分從其高度方向的中間部到上端朝左方突出。側壁1016的與側壁1014 連接的部分和側壁1014的高度相同。側壁1016的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側的部分與側壁 1015的高度大致相同。第一相對壁113設于側壁1011、1012、1014的高度方向大致中間部。第一相對壁 113與第一底壁1021大致平行,俯視呈大致矩形狀。第一相對壁113設于箱開口部103(后述)與第一底壁1021之間且離開第一底壁1021的位置。第一相對壁113在外周壁101的內側與第一底壁1021相對。側壁1017從第一相對壁113的左端向鉛垂方向延伸。側壁 1017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第一相對壁113的前后方向的長度短。側壁1017的前后端與側壁1012、1014不連接。第一相對壁113與側壁1013的上端連接。第一相對壁113具有第一端部1136、第二端部1137、第一傾斜部1132、槽部1133、 凹部1135、基礎部112。第一端部1136是水平軸271—側的端部。第二端部1137是與第一端部1136相反的一側的端部。收容孔部1131設于比第一相對壁113的前后方向中央靠前側并且比左右方向中央靠右側的位置。收容孔部1131位于離開外周壁101、第一端部 1136、第二端部1137的位置。收容孔部1131沿上下方向貫穿第一相對壁113。第一傾斜部 1132從側壁1012、1014向收容孔部1131的一側朝下方傾斜。第一傾斜部1132將落下到第一相對壁113上表面的油引導到收容孔部1131。槽部1133沿著收容孔部1131周圍設置。 槽部1133去除經過收容孔部1131移動到第一底壁1021的油中的灰塵、線屑等的異物。操作者能利用槽部1133安裝過濾件1134(參照圖15)。過濾件1134在后述的變形例中再說明。凹部1135設于第一相對壁113后部的左右兩處。凹部1135是用于防止設于底座部21的未圖示螺釘的頭部與第一相對壁113接觸的避讓部。基礎部112設于第一相對壁 113的左側前方。基礎部112位于側壁1013的左側,即凹部1213形成部的上方。向上方延伸的圓筒部60豎立設置于基礎部112。圓筒部60具有圓筒孔601。圓筒孔601是沿上下方向貫穿圓筒部60內側的孔。桿構件98貫穿圓筒孔601。圓筒部60的高度與側壁1011、 1012、1014、1017的高度大致相同。第二相對壁114設于第二底壁1022的上方。第二相對壁114與側壁1014 1016、第一相對壁113連接。第二相對壁114的大致前側一半向上方鼓起。第二相對壁114的大致后側一半是第二傾斜部1141 (參照圖1 。第二傾斜部1141 較平坦,并且其右端比左端低。第二相對壁114的右端與第一相對壁113連接。油箱10具有油收容部12、接油部11。油收容部12被第一底壁1021、第二底壁 1022、第一相對壁113、第二相對壁114、側壁1011 1016包圍。接油部11被第一相對壁 113、第二相對壁114、側壁1011,1012,1014 1017包圍。接油部11用側壁1011,1012, 1014,1017覆蓋油落下部215(參照圖8)。接油部11用側壁1011、1012、1014、1017的上端形成箱開口部103。接油部11通過箱開口部103接住從立柱部22內滴落的油。供給到縫紉機驅動部的油經過第一傾斜部1132、收容孔部1131而積留于油收容部12。第一傾斜部 1132將油引導到收容孔部1131。因此,落下到接油部11的油能可靠地積留于油收容部12。 形成油收容部12的側壁1012具有前面孔1211。前面孔1211在與側壁1013連接的部分上貫穿側壁1012。操作者將縫紉機2轉換為放倒位置,將油供給用的軟管(未圖示)插入到前面孔1211而向油箱10供給油。油箱10具有傾斜部1221、圓筒部1223。傾斜部1221從第二底壁1022的右側前端設置到側壁1015上。傾斜部1221以使第二底壁1022向上方凹上去的方式形成。當縫紉機2轉換為放倒位置時,傾斜部1221能防止油箱10與膝操作機構99 (參照圖2)干擾。 膝操作機構99與操作者用膝蓋部分操作的膝操作構件連接。膝操作機構99包括通過膝操作構件的操作而轉動的水平軸、固定于水平軸的驅動桿992。縫紉機臺板15在矩形孔151 的下方附近能轉動地支承膝操作機構99的水平軸。壓腳驅動機構64的桿構件98貫穿圓筒孔601,載放在膝操作機構99的驅動桿992上。圓筒部1223從側壁1016向左方延伸。形成于圓筒部1223的孔與油收容部12的內部連通。圓筒部1223與第一供給路81連接。柱塞泵通過第一供給路81吸上油收容部 12內部的油。油箱10具有三處螺釘固定部61 (參照圖10)。一個螺釘固定部61設于側壁1011 的上端。該螺釘固定部61從側壁1011的沿前后方向中央的后部向右方突出。兩個螺釘固定部61設于側壁1017的上端。該螺釘固定部61分別從側壁1017的前后方向中央的前部、 后部向左方突出。各螺釘固定部61具有供螺釘62 (參照圖9)的軸部穿過的螺釘用孔611。 底座部21在與螺釘用孔611對應的位置上具有螺釘用孔四(參照圖8)。操作者從螺釘固定部61下方將螺釘62的軸部插入到螺釘用孔611J9,從而使油箱10固定于底座部21 (參照圖9)。操作者通過拆下螺釘62,從底座部21拆下油箱10。如上所述,在油箱10中,接油部11覆蓋立柱部22的下側。接油部11接住供給到齒輪32的油。油收容部12通過收容孔部1131接住積留于第一相對壁113、第二相對壁114 上的油。因此,油箱10能可靠地回收供給到齒輪32的油。在下面說明中,油收容部12所收容的油稱為油521 (參照圖6)。縫紉機2的振動傳遞到油收容部12內所收容的油521。 油箱10的第一相對壁113、第二相對壁114能防止振動的油521向油收容部12的外部泄漏。
下面,對油在縫紉機2內部循環的路徑進行說明。油收容部12預先積留油。柱塞泵通過第一供給路81吸入油收容部12內的油,向第二供給路82送出油。油對齒輪32、34 等進行潤滑,并穿過立柱部22的內部,向下方落下。落下后的油經過設于立柱部22下方的油箱10的箱開口部103,到達接油部11的第一相對壁113等。第一相對壁113的第一傾斜部1132將到達接油部11的油引向到收容孔部1131。油經過收容孔部1131積留于油收容部12。縫紉機2將積留于油收容部12的油作為潤滑用的油再使用。因此,油在縫紉機2 內部循環。參照圖7、圖14,對縫紉機2從豎立位置轉換為放倒位置時的油521的動向進行說明。當縫紉機2從豎立位置向后方轉動到放倒位置時,油521積留于油收容部12的后部。 轉動的中心軸即水平軸271位于縫紉機2后側。因此,油521在油收容部12中積留于水平軸271的一側。收容孔部1131位于離開第一端部1136的位置。第一端部1136是第一相對壁113的水平軸271 —側的端部。因此,油521積留于第一相對壁113的收容孔部1131 的下方,不會從收容孔部1131向油收容部12的外部泄漏。當縫紉機2從放倒位置向豎立位置轉動時,積留于油收容部12后部的油521向前方移動。移動到的油521在油收容部12的前部容易飛濺。第一相對壁113設于油收容部 12的前部。第一相對壁113防止飛濺的油521向油收容部12的外部泄漏。收容孔部1131 位于離開第二端部1137的位置。第二端部1137是第一相對壁113的前側的端部。因此, 飛濺的油521不會從收容孔部1131向油收容部12的外部泄漏。傾斜部1221從第二底壁1022的右側前端設置到側壁1015上。當縫紉機2轉換為放倒位置時,傾斜部1221能防止油箱10與膝操作機構99(參照圖幻干擾。因此,膝操作機構99 不需要配置于油箱10的下方,能在膝操作機構99的下方確保配置控制裝置等機構的空間。參照圖14,對在存油部70積留油的狀態進行說明。當在圖14表示的放倒位置較長時間保持縫紉機2時,對機構進行潤滑后的油向重力方向移動。在油的重力方向有縫紉機2的后部。因此,油沿著縫紉機2內部的后部滴落。滴落的油經過路徑75積留于存油部 70。在圖14中,積留于存油部70的油稱為油76。當縫紉機2從放倒位置轉動到豎立位置 (參照圖6)時,積留于存油部70的油76從存油部70前方的端部滴落。油箱10的箱開口部103位于存油部70的下方(即重力方向)。因此,滴落后的油76落下到油箱10的接油部11。落下到接油部11的油76經過收容孔部1131到達油收容部12。油收容部12積留從存油部70落下的油76。如上所述,存油部70在縫紉機2處于放倒位置時積留油76。因此,在縫紉機2處于放倒位置時,油76不會從油箱10的側壁1014向縫紉機2的外部泄漏。收容孔部1131相當于本發明的孔部。箱開口部103相當于本發明的開口部。第一傾斜部1132相當于本發明的傾斜部。傾斜部1221相當于本發明的凹部。過濾件1134也可以設于收容孔部1131。下面參照圖15,對過濾件1134進行說明。圖15所示的過濾件1134是金屬絲網。過濾件1134俯視呈圓形。過濾件1134具有與槽部1133(參照圖10)對應形狀的固定部(未圖示)。過濾件1134能將該固定部插入到槽部1133而固定。過濾件1134去除經過收容孔部1131之后從接油部11移動到油收容部 12的油中的異物。因此,油收容部12能積留已去除異物的油。過濾件1134也可以是例如樹脂。過濾件1134也可以固定于例如形成在側壁1012的前面孔1211周圍的槽部。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包括能收容油的油箱(10),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包括外周壁(101),該外周壁形成開口部(103),該開口部供在所述縫紉機內部落下的油通過;底壁(102),該底壁與所述開口部相對;相對壁(113),該相對壁設于所述外周壁的內側且設于所述開口部與所述底壁之間離開所述底壁的位置上,并且是與所述底壁相對的壁部;以及孔部(1131),該孔部在從所述開口部朝所述底壁的方向上貫穿所述相對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縫紉機能在豎立位置與從所述豎立位置放倒的放倒位置之間以水平軸071)為中心轉動,所述孔部位于離開第一端部(1136)的位置,該第一端部是所述相對壁的位于所述水平軸的一側的端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部位于離開第二端部(1137)的位置,該第二端部是所述相對壁的與所述第一端部相反的一側的端部。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對壁的與所述開口部相對的面具有傾斜部(1132),該傾斜部從所述外周壁朝向所述孔部、向所述底壁的方向傾斜。
5.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過濾件(1134),該過濾件設于所述孔部,并去除攙到油里面的異物。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過濾件(1134),該過濾件設于所述孔部,并去除攙到油里面的異物。
7.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部與所述底壁的有油落下的部分(215)相對。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部與所述底壁的有油落下的部分015)相對。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部與所述底壁的有油落下的部分(215)相對。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部與所述底壁的有油落下的部分(215)相對。
11.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縫紉機在底部包括膝操作機構(99),該膝操作機構對按壓加工布的壓布構件08)進行驅動,所述油箱具有凹部(1221),該凹部防止所述油箱與所述膝操作機構干擾。
12.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縫紉機在底部包括膝操作機構 (99),該膝操作機構對按壓加工布的壓布構件08)進行驅動,所述油箱具有凹部(1221),該凹部防止所述油箱與所述膝操作機構干擾。
13.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縫紉機在底部包括膝操作機構 (99),該膝操作機構對按壓加工布的壓布構件08)進行驅動,所述油箱具有凹部(1221),該凹部防止所述油箱與所述膝操作機構干擾。
14.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縫紉機在底部包括膝操作機構 (99),該膝操作機構對按壓加工布的壓布構件08)進行驅動,所述油箱具有凹部(1221),該凹部防止所述油箱與所述膝操作機構干擾。
15.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縫紉機在底部包括膝操作機構 (99),該膝操作機構對按壓加工布的壓布構件08)進行驅動,所述油箱具有凹部(1221),該凹部防止所述油箱與所述膝操作機構干擾。
16.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縫紉機在底部包括膝操作機構 (99),該膝操作機構對按壓加工布的壓布構件08)進行驅動,所述油箱具有凹部(1221),該凹部防止所述油箱與所述膝操作機構干擾。
17.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縫紉機在底部包括膝操作機構 (99),該膝操作機構對按壓加工布的壓布構件08)進行驅動,所述油箱具有凹部(1221),該凹部防止所述油箱與所述膝操作機構干擾。
18.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縫紉機在底部包括膝操作機構 (99),該膝操作機構對按壓加工布的壓布構件08)進行驅動,所述油箱具有凹部(1221),該凹部防止所述油箱與所述膝操作機構干擾。
19.一種縫紉機用油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周壁(101),該外周壁形成開口部(103),該開口部供在縫紉機內部落下的油通過; 底壁(102),該底壁與所述開口部相對;相對壁(113),該相對壁設于所述外周壁的內側且設于所述開口部與所述底壁之間離開所述底壁的位置上,并且是與所述底壁相對的壁部;以及孔部(1131),該孔部在從所述開口部朝所述底壁的方向上貫穿所述相對壁。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能防止從油箱漏油的縫紉機和油箱。油箱固定于縫紉機的底座部。油箱分為接油部和油收容部這上下兩層。接油部接住從縫紉機的立柱部落下的油。油收容部收容潤滑用的油。油箱包括外周壁、底壁、第一相對壁、收容孔部。外周壁形成箱開口部。與箱開口部相對的底壁設于油箱的底部。第一相對壁設于外周壁的內側且設于箱開口部與底壁之間離開底壁的位置上。收容孔部設于第一相對壁上。
文檔編號D05B71/00GK102587051SQ201110463028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7日
發明者世古祥吾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贵港市| 壤塘县| 海淀区| 日喀则市| 尼勒克县| 玉溪市| 阿拉尔市| 夏津县| 额济纳旗| 丽江市| 巫溪县| 镇巴县| 乌拉特中旗| 手机| 大邑县| 巴马| 闸北区| 体育| 乌海市| 阿克苏市| 开化县| 乌恰县| 云林县| 陕西省| 博湖县| 南投县| 松溪县| 荔浦县| 阳高县| 望奎县| 台前县| 彭水| 太仓市| 临武县| 宕昌县| 建湖县| 林西县| 东乌珠穆沁旗| 伊通|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