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紡紗單元及紡紗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紡紗單元及紡紗機的技術。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這樣的領域的技術,日本特開2011-38225號公報中記載的紡紗單元為 我們所知。在該紡紗單元中,在紡紗裝置的下游側設置有臨時存積紡紗的紗線存積輥。該紡 紗單元為了將紡紗卷繞到紗線存積輥的外周面上,具備與紗線存積輥一體旋轉的生頭部。 在生頭部與紡紗卡合的狀態下,通過生頭部與紗線存積輥一體旋轉,紡紗被卷繞到紗線存 積輥的外周面上。紡紗單元具備紗線摘除部。紗線摘除部在紡紗與生頭部卡合的狀態下在 紡紗的紗道上移動,從生頭部摘除紡紗。
但是,在用紗線摘除部從生頭部摘除紡紗之際,假定紡紗沒有被從生頭部摘除的 時候。以往,在使紗線摘除部動作的時候沒有進行紡紗是否從生頭部摘除的檢測。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能夠檢測紡紗是否從生頭部摘除了的紡紗單元及 紡紗機。
紡紗單元具備紡紗裝置、紗線存積輥、生頭部、紗線摘除部和紗線摘除檢測部。紡 紗裝置給纖維束付與捻生成紡紗。紗線存積輥設置在紡紗行走方向上紡紗裝置的下游側, 通過將紡紗卷繞到外周面上而旋轉臨時存積紡紗。生頭部被配置在紗線存積輥的下游側, 通過在與紡紗接觸的狀態下與紗線存積輥一體旋轉將紡紗卷繞到紗線存積輥的外周面上。 紗線摘除部能夠從生頭部摘除紡紗。紗線摘除檢測部檢測紡紗被紗線摘除部從生頭部摘 除。
該紡紗單元能夠用紗線摘除檢測部檢測紡紗是否被從生頭部摘除。由此,能夠防 止在不能檢測紡紗摘除的情況下產生的問題。
紡紗單元還具備配置在紗線存積輥的下游側,將蠟付與行走的紡紗的蠟付與裝 置。紗線摘除檢測部被設置在蠟付與裝置中,檢測紡紗的行走狀態,根據紡紗的行走狀態檢 測紡紗被從生頭部摘除了。使用設置在蠟付與裝置中的檢測部能夠檢測紡紗從生頭部摘除 了。
紗線摘除檢測部檢測通過生頭部在與紡紗接觸的狀態下旋轉而在紗線存積輥的 外周面上沿該紗線存積輥的圓周方向移動的紡紗,根據沿紗線存積輥的圓周方向移動的紡 紗的檢測結果檢測紡紗被從生頭部摘除了。使用檢測在紗線存積輥的外周面上沿該紗線存 積輥的圓周方向移動的紡紗的檢測部能夠檢測紡紗從生頭部摘除了。
紡紗裝置優選為利用捻回氣流給纖維束付與捻生成紡紗的氣流紡紗裝置。即使在 具備氣流紡紗裝置的紡紗單元中也能夠檢測紡紗是否從生頭部摘除了。
紡紗機具備裝備有多個的上述紡紗單元,以及能夠在多個紡紗單元之間移動地設 置的作業臺車。紗線摘除檢測部設置在作業臺車上,檢測通過生頭部在與紡紗接觸的狀態下旋轉沿紗線存積輥的圓周方向移動的紡紗,根據沿紗線存積輥的圓周方向移動的紡紗的 檢測結果檢測紡紗被從生頭部摘除了。通過使用設置在作業臺車上的檢測部檢測沿紗線存 積輥的圓周方向移動的紡紗,能夠檢測紡紗從生頭部摘除了。
作業臺車優選為進行紡紗的接頭的接頭臺車以及使通過卷繞由紡紗裝置生成的 紡紗而形成的卷裝移動的落紗臺車中的至少任一個。在接頭臺車或落紗臺車中設置紗線摘 除檢測部,從而能夠檢測紡紗從生頭部摘除了。
發明的效果
能夠檢測紡紗是否從生頭部摘除了。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形態的紡紗機的主視圖2為圖1的紡紗機的縱剖視圖3為表示圖1的紡紗機的主要結構的框圖4為圖1的紗線存積裝置的縱剖視圖5為圖1的紗線存積裝置的外觀立體圖6為示意地表示圖1的紗線存積輥周圍的結構的主視圖7為示意地表示圖1的紗線存積輥周圍的結構的側視圖8為說明從紗線存積輥退繞紡紗質量不穩定部分的控制的前半部分的流程圖9為說明從紗線存積輥退繞紡紗質量不穩定部分的控制的后半部分的流程圖10為從紗線存積輥退繞紡紗質量不穩定部分時的時序圖11為表示了用圖1的吸管和吸嘴捕捉上紗和下紗的樣子的縱剖視圖12為表示了從圖1的紗線存積輥退繞紡紗質量不穩定部分的樣子的縱剖視 圖13為示意地表示圖7的紗線摘除桿位于上升位置時紗線存積輥周圍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
本發明一個實施形態的紡紗單元及紡紗機。另外,在本說明書 中,“上游”和“下游”意指紡紗時紗線的行走方向的上游和下游。
紡紗機I具備并列設置的多個紡紗單元2。紡紗機I具備接頭臺車(yarn joining car) 3、鼓風箱80和動力箱(motor box) 5。在設置紡紗機I的工廠,對接頭臺車(作業臺 車)3在紡紗10的紗道一側設置有沿紡紗單元2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作業者通道。作業者能 夠從作業者通道一側進行各紡紗單元2的操作和監視等。
各紡紗單元2從上游向下游依次具備牽伸裝置(draft device) 7、氣流紡紗裝置 (air-jet spinning device) 9、紗線存積裝置(yarn accumulating device) 12、上臘裝置 (蠟付與裝置)30和卷繞裝置13。牽伸裝置7被設置在紡紗機I所具備的框體6的上端附 近。從牽伸裝置7送來的纖維束8在氣流紡紗裝置9中被紡紗。從氣流紡紗裝置9送出的 紡紗10在經過清紗器52后,用紗線存積裝置12進一步送到下游側,用上蠟裝置30付與蠟。 然后,紡紗10用卷繞裝置13卷繞,形成卷裝45。
牽伸裝置7牽伸紗條15變成纖維束8。如圖2所示,牽伸裝置7具備后輥對16、第三輥對17、安裝了龍帶18的中間輥對19、以及前輥對20這4個輥對。各輥對16、17、19 和20的底輥由來自動力箱5或另外設置的未圖示的驅動源的動力驅動。各輥對16、17、19 和20使旋轉速度不同地被驅動,結果能夠牽伸從上游側提供的紗條15變成纖維束8,送到 下游側的氣流紡紗裝置9。牽伸裝置7所具備的輥對16、17、19和20中由來自另外設置的 未圖示的驅動源的動力驅動的輥對(在本實施形態中為輥對16和17),如圖3所示地由單元 控制器60控制。但是,在設置在動力箱5中的未圖示的驅動源驅動全部輥對16、17、19和 20的情況下,進行設置在動力箱5中的驅動源的驅動控制的控制部也可以進行輥對16、17、 19和20的驅動控制。
氣流紡紗裝置9利用捻回氣流給纖維束8付與捻,生成紡紗10。氣流紡紗裝 置9詳細說明和圖示省略,具備纖維引導部(ber guiding section)、搶回氣流產生噴嘴 (whirling airflow generating nozzle)、和中空弓I導軸體(hollow guide shaft body)。 纖維引導部將從牽伸裝置7送來的纖維束8引導到氣流紡紗裝置9內部形成的紡紗室 (spinning chamber)內。搶回氣流產生噴嘴被配置在纖維束8的路徑周圍,使紡紗室內產 生捻回氣流。由該捻回氣流使紡紗室內的纖維束8的纖維端翻轉、旋轉。中空引導軸體將 紡紗過的紡紗10從紡紗室向氣流紡紗裝置9的外部引導。捻回氣流的產生和停止如圖3 所示由單元控制器60控制。
在氣流紡紗裝置9的下游設置有紗線存積裝置12。紗線存積裝置12具有給紡 紗10付與規定的張力地從氣流紡紗裝置9拉出的功能,在接頭臺車3進行接頭時等使從 氣流紡紗裝置9送出的紡紗10滯留、防止紡紗10松弛的功能,以及使卷繞裝置13側的張 力變動不會傳到氣流紡紗裝置9側地調節張力的功能。如圖2所示,紗線存積裝置12具 備紗線存積輥21、生頭部22、上游側導紗器23、電動機25、下游側導紗器26、存積量傳感器 (accumulated amount detecting sensor) 27、以及紗線摘除桿(紗線摘除部)28。
生頭部22能夠與紡紗10卡合(鉤掛)。生頭部22通過在與紡紗10卡合了的狀態 下與紗線存積輥21 —體旋轉,能夠將紡紗10引導到該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
紗線存積輥21能夠將紡紗10卷繞到外周面21a上來存積。紗線存積輥21由被 單元控制器60控制的電動機25以一定的旋轉速度旋轉驅動。被生頭部22引導到紗線存 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的紡紗10通過紗線存積輥21旋轉勒緊該紗線存積輥21地卷繞, 拉伸比紗線存積裝置12靠上游側的紡紗10。由此,能夠從氣流紡紗裝置9連續地拉出紡紗 10。
如果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達到一定量以上,則紗線存積輥21與紡紗10之 間的接觸面積變大,幾乎不產生滑移等。因此,通過在一定量以上的紡紗10卷繞到紗線存 積輥21上的狀態下旋轉驅動該紗線存積輥21,紗線存積裝置12不產生滑移等,能夠以穩定 的速度從氣流紡紗裝置9拉出紡紗10。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將該一定量(不產生滑 移,拉伸紡紗10的力穩定的紗線存積量)稱為必要最低存積量。
存積量傳感器27以非接觸式檢測存積在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的存積量,發 送給單元控制器60。
上游側導紗器23配置在紗線存積輥21的稍微上游側。上游側導紗器23起將紡 紗10恰當地引導到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的引導部件的作用。上游側導紗器23 還兼起防止從氣流紡紗裝置9傳播來的紡紗10的捻傳播到比該上游側導紗器23靠下游側的止捻的作用。
下游側導紗器26配置在紗線存積輥21的稍微下游側。下游側導紗器26限制被 旋轉的生頭部22沿紗線存積輥21的圓周方向舞動的紡紗10的軌道。下游側導紗器26使 下游側的紡紗10的行走路徑穩定,引導紡紗10。
紗線摘除桿28被配置在紗線存積輥21的下游側端部附近、下游側導紗器26的上 游側。紗線摘除桿28能夠以擺動軸(swing shaft) 28b為中心擺動。
在氣流紡紗裝置9與紗線存積裝置12之間的位置上設置有清紗器52。清紗器52 監視行走的紡紗10的粗細,在檢測到紡紗10的紗疵的情況下,將紗疵檢測信號向單元控制 器60發送。接收到紗疵檢測信號的單元控制器60使使用了氣流紡紗裝置9產生的捻回氣 流的纖維束8的加捻動作停止,切斷紡紗10。
如圖1和圖2所示,接頭臺車3具備捻接器(接頭裝置)43、吸管44、吸嘴46、推舉臂 (pushing arm)47、氣壓缸(移動部)49、和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yarn movement detecting sensor)(紗線摘除檢測部)50。當某個紡紗單元2發生斷紗或紡紗切斷時,接頭臺車3在 固定于框體6上的軌道41上行走到該紡紗單元2,停止下來進行接頭動作(捻接動作)。接 頭動作為到捕捉因斷紗或紗線切斷而產生的紗端,使這些紗端接在一起之前的動作,將該 一連串的工序稱為接頭動作周期。
吸管44能夠以軸為中心沿上下方向轉動,能夠吸引并捕捉從氣流紡紗裝置9送出 的紡紗10的紗端(上紗),向捻接器43引導。吸嘴46能夠以軸為中心沿上下方向轉動,能 夠從支承在卷繞裝置13上的卷裝45吸引并捕捉紗端(下紗),向捻接器43引導。吸管44 和吸嘴46中的紗端的吸入動作由單元控制器60控制。有關詳細結構省略,捻接器43在將 兩紗端解捻后,通過用捻回氣流將紗端互相捻在一起,將上紗和下紗接在一起。
推舉臂47配置在作為致動器的氣壓缸49的頂端部分。通過氣壓缸49的驅動,使 推舉臂47移動到上方的進入位置推頂紗線摘除桿28,能夠使該紗線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 位置。氣壓缸49的驅動由單元控制器60控制。
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檢測因在紡紗10與生頭部22卡合的狀態下生頭部22旋 轉而沿紗線存積輥21的圓周方向移動的紡紗10 (由于生頭部22旋轉圍著紗線存積輥21 的下游側端部附近轉地移動的紡紗10)。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檢測的結果被發送給單元 控制器60。
在紗線存積裝置12與卷繞裝置13之間的位置上設置有上蠟裝置30。行走檢測傳 感器(travelling detecting sensor)(紗線摘除檢測部)31設置在上臘裝置30中。行走 檢測傳感器31檢測被上蠟裝置30付與了蠟的紡紗10是在紗道上行走還是停止行走中的 至少某個。行走檢測傳感器31檢測的結果發送給單元控制器60。
卷繞裝置13具備能夠圍繞支軸(supporting shaft)70轉動地被支承著的搖架臂 71。搖架臂71能夠旋轉地支承著用來卷繞紡紗10的筒管48。
卷繞裝置13具備卷繞鼓72和橫動裝置75。卷繞鼓72能夠與筒管48的外周面 或卷裝45的外周面接觸而進行驅動。橫動裝置75具備能夠與紡紗10卡合的橫動導紗器 76。通過邊用圖示省略的驅動機構使橫動導紗器76往復運動邊用圖示省略的電動機驅動 卷繞鼓72,使與卷繞鼓72接觸的卷裝45旋轉,邊橫動邊卷繞紡紗10。
鼓風箱80中容納有產生提供給紡紗單元2的各部分或接頭臺車3等的空氣的圖示省略的空氣供給源(負壓源)。
接著參照圖4和圖5說明紗線存積裝置12的詳細結構。
紗線存積輥21為用具有耐磨性材料構成的輥部件,被固定在電動機25的電機軸 25a上。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如果將具有生頭部22的一側作為頂端、將配置有電動 機25的一側作為根端,則從根端向頂端依次具備根端側圓錐部21b、圓筒部21c和頂端側圓 錐部21d。
圓筒部21c構成為頂端側稍微變細的形狀,并且相對于兩側的圓錐部21b和21d 成為沒有臺階地連續的形狀。圓筒部21c的尺寸至少能夠存積必要最低存積量以上的紡 紗10地被適當設定。存積量傳感器27具備最低存積量檢測傳感器(minimum accumulated amount detecting sensor) 27a 和過存積檢測傳感器(excessive accumulation detecting sensor)(紗線摘除檢測部)27b。最低存積量檢測傳感器27a和過存積檢測傳 感器27b與圓筒部21c相對置地設置。
根端側圓錐部21b和頂端側圓錐部21d分別構成為使端面側為大徑側的平緩的圓 錐狀。在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根端側圓錐部21b通過使提供的紡紗10從大徑 部分向小徑部分順暢地移動到達中間的圓筒部21c,將紡紗10整齊地卷繞到圓筒部21c的 表面上。頂端側圓錐部21d防止在來自紗線存積輥21的紡紗10退繞之際,卷繞的紡紗10 一下子脫落的脫圈(sloughing phenomenon)現象。頂端側圓錐部21d具有將紡紗10從小 徑部分向端面側的大徑部分依次傳送地重新卷繞,確保紡紗10順暢地拉出的功能。
如圖4和圖5所示,配置在紗線存積輥21頂端一側的生頭部22使軸線與紗線存 積輥21 —致地配置。生頭部22具備錠翼軸(flyer axis)33和固定在錠翼軸33頂端的錠 翼38。
錠翼軸33被能夠相對于紗線存積輥21旋轉地支承著。永久磁鐵(未圖示)被安裝 在錠翼軸33或紗線存積輥21的某一個上,磁滯材料(未圖示)被安裝在另一個上。利用這 些磁性機構產生抗拒生頭部22相對于紗線存積輥21相對旋轉的扭矩。利用該阻力扭矩, 生頭部22追隨紗線存積輥21的旋轉而旋轉,結果生頭部22與紗線存積輥21 —體地旋轉。 在克服該阻力扭矩的力施加到生頭部22上的情況下,生頭部22相對于紗線存積輥21相對 地旋轉。
錠翼38朝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適當彎曲,構成為能夠與紡紗10卡合(鉤 掛紡紗10)的形狀。在紗線存積輥21上沒有卷繞紡紗10的狀態下,如果錠翼38與紗線存 積輥21 —體旋轉,錠翼38與紡紗10卡合。與旋轉的錠翼38卡合的紡紗10被該錠翼38 舞動,被向旋轉的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引導并卷繞。
接著說明被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的樣子。經過了上游側導紗器23的 紡紗10被從紗線存積輥21的根端側引導到外周面21a上,多次卷繞到圓筒部21c上。從 外周面21a的頂端側拉出的紡紗10在經過錠翼38后經過下游側導紗器26被送到下游。
在像圖5那樣紗線存積輥21上卷繞有紡紗10的狀態下,如果付與將與錠翼38卡 合的紡紗10拉到下游側的力,則從紗線存積輥21的頂端部退繞紡紗10地欲使生頭部22 旋轉的力施加給錠翼38。因此,如果紗線存積裝置12下游側的紗線張力(紗線存積裝置12 與卷繞裝置13之間的紗線張力)大到克服阻力扭矩的程度的話(即與錠翼38卡合的紡紗10 受到規定值以上的紗線張力),則通過生頭部22獨立于紗線存積輥21地旋轉,紡紗10從紗線存積輥21的頂端通過錠翼38漸漸退繞。
在紗線存積裝置12的下游側的紗線張力沒有大到克服阻力扭矩的情況下,生頭 部22與紗線存積輥21 —體旋轉。生頭部22阻止紡紗10從旋轉的紗線存積輥21的頂端 側退繞地動作。
紗線存積裝置12當下游側的紡紗10的張力增大時將紡紗10退繞,當紗線的張力 減小(紡紗10要松弛)時,阻止紡紗10的退繞。由此,紗線存積裝置12能夠消除紡紗10的 松弛,給紡紗10付與適當的張力。通過吸收生頭部22施加給紗線存積裝置12與卷繞裝置 13之間的紡紗10的張力的變動地動作,能夠防止該張力的變動給從氣流紡紗裝置9到紗線 存積裝置12之間的紡紗10帶來影響。能夠利用紗線存積裝置12從氣流紡紗裝置9將紡 紗10以更穩定的速度拉出。
由于紗線存積輥21被以規定的速度旋轉驅動,因此紡紗10以規定的速度被卷繞 到該紗線存積輥21的根端一側上去。在紡紗10從紗線存積輥21的頂端側退繞的速度比 卷繞到根端側的速度快的情況下,紗線存積量減少。在紡紗10沒有從紗線存積輥21的頂 端側退繞的情況下,紗線存積量逐漸增加。
紗線存積裝置12具備紗線摘除桿28。紗線摘除桿28如圖5所示形成為具有水平 配置的細長部分(作用部(operating section) 28a)的近似L字形的部件。紗線摘除桿28 的根端用擺動軸28b支承著。紗線摘除桿28能夠以擺動軸28b為中心在上升位置(紗尾摘 除位置)與下降位置(待機位置)之間沿上下方向擺動。當紗線摘除桿28位于下降位置時, 紗線摘除桿28不與紡紗10的紗道接觸。當紗線摘除桿28位于上升位置時,作用部28a將 紡紗10的紗道往上推,能夠將紡紗10從錠翼38摘下。紗線摘除桿28通過用圖示省略的 彈性部件施力,平時被保持在下降位置。通過接頭臺車3所具備的氣壓缸49被驅動,紗線 摘除桿28被推舉臂47推壓,移動到上升位置。
通過使紗線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位置,能夠從生頭部22摘下紡紗10。由于從紗 線存積輥21的頂端側退繞紡紗10之際的阻力(作用于生頭部22的阻力扭矩)沒有作用于 紡紗10,因此即使在紗線存積輥21的下游側的紗線張力弱的時候,也能夠從該紗線存積輥 21退繞紡紗10。如果在紗線存積輥21上沒有卷繞紡紗10的狀態下使紗線摘除桿28上升 的話,則能夠阻止錠翼38與紡紗10卡合。結果,能夠使紡紗10不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上 地進行控制。
接著參照圖6和圖7說明設置在接頭臺車3中的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的詳細。 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被設置在接頭臺車3的上部位置。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非接觸 地檢測由于在紡紗10與生頭部22卡合的狀態下生頭部22旋轉而圍繞紗線存積輥21的頂 端側端部旋轉地移動的紡紗10。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從紗線存積輥21的下方位置朝覆 蓋紗線存積輥21側部的蓋12a照射激光L50。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使圍繞紗線存積輥 21的頂端側端部旋轉地移動的紡紗10橫切激光L50的光路地照射激光L50。由此,在紗線 存積輥21的頂端側端部沿該紗線存積輥21的圓周方向移動的紡紗10間歇地遮擋紗線移 動檢測傳感器50照射的激光L50。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檢測間歇地遮擋激光L50的紡 紗10。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檢測的結果被發送給單元控制器60。
接著參照圖6和圖7說明存積量傳感器27的詳細。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設置 在紗線存積輥21中的頂端側端部附近。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朝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照射激光L27b。激光L27b的照射位置取將預先確定的規定長度的紡紗10從根端一側向頂端一側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時的紡紗10的頂端側位置。該預先確定的規定長度的紡紗10為必要最低存積量以上的長度,取向紗線存積輥21的卷繞所允許的最大長度。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檢測在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的激光L27b的照射位置上是否存在紡紗10。在激光L27b的照射位置上存在紡紗10的情況下,能夠判定為將紡紗10過多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上,即紡紗10為過存積。
如果在紡紗10與生頭部22卡合了的狀態下生頭部22旋轉,則紡紗10在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與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之間的空間中移動。S卩,通過生頭部22的旋轉,紡紗10在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沿紗線存積輥21的圓周方向移動。沿紗線存積輥21的圓周方向移動的紡紗10間歇地遮擋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照射的激光L27b。 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還進行間歇地遮擋激光L27b的紡紗10的檢測。過存積檢測傳感器 27b檢測的結果被發送給單元控制器60。
最低存積量檢測傳感器27a設置在比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靠紗線存積輥21的根端一側的位置上。最低存積量檢測傳感器27a與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 —樣,朝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照射激光L27a。激光L27a的照射位置取將必要最低存積量的紡紗 10從根端一側向頂端一側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時的紡紗10的頂端一側的位置。最低存積量檢測傳感器27a檢測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的激光L27a照射的位置上是否存在紡紗10。在激光L27a的照射位置上存在紡紗10的情況下,能夠判定為在紗線存積輥21上卷繞有必要最低存積量以上的紡紗10。最低存積量檢測傳感器27a的檢測結果被發送給單元控制器60。
接著參照圖8至圖12說明本實施形態的紡紗機I中接頭動作時的紡紗處理方法。
在圖10中,用“0N”表示吸管44為吸引狀態時,用“OFF”表示吸引為停止狀態時。 用“0N”表示紗線摘除桿28上升的狀態,用“OFF”表示紗線摘除桿28下降的狀態。
如果在紡紗10的卷繞中清紗器52檢測到紗疵,該清紗器52將紗疵檢測信號向單元控制器60發送。單元控制器60如果接收到紗疵檢測信號(步驟SlOl中為“是”),使牽伸裝置7或氣流紡紗裝置9等進行的纖維束8的紡紗停止,將紡紗10切斷(步驟S102)。卷繞裝置13繼續進行卷裝45的卷繞,比切斷位置靠下游側的紡紗10暫且卷繞到卷裝45上。 由此,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也被卷繞到卷裝45上,該紗線存積輥21上沒有紡紗10。紡紗10中包含紗疵的部位也被暫且卷繞到卷裝45上。
接著,單元控制器60給接頭臺車3發送控制信號,使接頭臺車3行走到檢測到紗疵的紡紗單元2的跟前(步驟S103)。
然后開始接頭動作周期。具體為,單元控制器60使吸嘴46轉動到卷裝45的表面附近(參照圖11),用卷繞裝置13使卷裝45逆旋轉。由此,下紗的紗端從卷裝45的外周面被拉出,該紗端被吸嘴46捕捉(步驟S104)。通過從卷裝45拉出紡紗10的紗疵部分吸入到來自吸嘴46的吸引流中,能夠將紡紗10中包含紗疵的部分從卷裝45除去。
接著,單元控制器60使卷裝45逆旋轉,并且在吸引了下紗的狀態下使吸嘴46轉動到上方,將該下紗向捻接器43引導。隨著下紗被引導到捻接器43,卷裝45的旋轉停止 (步驟 S105)。
單元控制器60在吸嘴46轉動前后使吸管44轉動到氣流紡紗裝置9的下游側附近(參照圖11)。單元控制器60使氣流紡紗裝置9等再次動作生成紡紗10 (步驟S107)。 單元控制器60在開始該紡紗10的生成的前后從吸管44產生吸引流,用吸管44捕捉由氣 流紡紗裝置9生成的紡紗10 (上紗)的紗端(步驟S108)。
當吸管44捕捉上紗時,單元控制器60通過邊繼續進行吸引邊使吸管44轉動到下 方,從氣流紡紗裝置9拉出紡紗10并向捻接器43引導(步驟S109)。雖然在圖8的流程圖 中在捕捉下紗的工序(步驟S104和步驟S105)之后進行捕捉上紗的工序(步驟S106和步驟 S109),但該流程圖只是表示動作的一例。既可以在捕捉上紗后捕捉下紗,也可以同時捕捉 上紗和下紗。
當紡紗10向捻接器43的引導結束時,氣流紡紗裝置9與吸管44之間的紡紗10 與錠翼38卡合,開始紡紗10向紗線存積輥21的卷繞。接頭動作中卷繞裝置13進行的卷 裝45的卷繞停止,但即使在該期間紡紗10也被連續地從氣流紡紗裝置9送出。如果就這 樣放任紡紗10的話,則產生了紡紗10的松弛。因此,通過將紡紗10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 上來防止紡紗10松弛。在該時刻以后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紗線存積量增加,從氣流紡紗裝 置9牽引紡紗10的力增加。
在紗線存積輥21上存積必要最低存積量以上的紡紗10之前的期間,在紗線存積 輥21與紡紗10之間容易產生打滑,紡紗10被牽引的力是不穩定的。在紗線存積輥21上 存積足夠量(必要最低存積量)的紡紗10之前的期間從氣流紡紗裝置9拉出的紡紗10紗線 強度低的地方多,為紡紗質量不穩定的部分。
現有的紡紗機中,紗端一被吸管44弓丨導到捻接器43,就立即開始捻接器43進行的 接頭動作。接頭動作為通過對被配置在捻接器43的規定位置上的上紗和下紗進行切斷、解 捻及加捻,將紡紗10捻接在一起的動作。如果在上述時機下進行接頭動作,由于如上所述 地在紗線存積輥21上存在不穩定的紡紗部分,因此該不穩定的紡紗部分被卷繞到了卷裝 45上。
為了防止該不穩定的紡紗部分混入卷裝45,本實施形態的紡紗機I如下地構成。
單元控制器60即使上紗被吸管44引導到捻接器43也不立即開始接頭動作,用最 低存積量檢測傳感器27a監視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紗線存積量,判斷是否達到了必要最低 存積量(步驟S110)。在紗線存積量為不到必要最低存積量的時候(步驟SllO中為“否”), 通過使紗線摘除桿28變成下降狀態,紡紗10被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上,紗線存積量增加 下去。當用最低存積量檢測傳感器27a檢測紗線存積量變成了必要最低存積量以上(步驟 SllO中為“是”)時,單元控制器60使氣壓缸49上升,使紗線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位置(步 驟S111),從錠翼38將紡紗10摘除。
如果在紗線存積輥21旋轉的狀態下紡紗10從錠翼38摘除,則阻止紡紗10從紗 線存積輥21的頂端側端部退繞的阻力消失。即使吸管44等微弱的吸引力也能夠將紡紗10 從紗線存積輥21退繞。因此在圖12所示的狀態下,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被退繞并 且被吸管44吸引。由此,能夠將紗線存積輥21上的不穩定的紡紗10通過吸管44除去。
在紗線存積輥21的根端側,通過紗線存積輥21的旋轉,紡紗10被重新卷繞。由 于僅與被吸管44吸引的量相當的紡紗10被重新卷繞,因此紗線存積輥21上的存積量被保 持在大致一定。
因此,邊保持必要最低存積量以上的紡紗10被存積的狀態邊進行從氣流紡紗裝置9的紡紗10的拉出。結果,重新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的根端側的紡紗10的質量穩定。 從紗線存積輥21的根端側卷繞穩定的紡紗10,另一方面不穩定的紡紗10從紗線存積輥21 的頂端側被退繞。結果,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被依次置換成穩定質量的紡紗10。
單元控制器60中預先輸入有從通過使紗線摘除桿28上升開始不穩定的紡紗10 的退繞開始到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全部置換成穩定質量的紡紗10所需要的時間(換 言之將質量不穩定的紡紗10從紗線存積輥21上全部丟棄所需要的時間)。單元控制器60 判斷是否經過了該規定的時間(步驟S112)。如果經過了規定時間(步驟S112中為“是”), 則單元控制器60使氣壓缸49下降,使紗線摘除桿28下降(步驟S113)。然后,單元控制器 60開始捻接器43進行的接頭動作(步驟S114)。
由于通過使紗線摘除桿28下降使錠翼38與紡紗10卡合,因此從紗線存積輥21 的頂端側不退繞紡紗10,能夠防止該紡紗10松弛。
即使捻接器43進行的接頭動作中,從吸嘴46和吸管44也產生吸引流,吸引紡紗 10。在接頭動作的途中,不要的紡紗10被捻接器43切斷,該不要的紡紗10被吸引除去。
接頭動作一結束,單元控制器60就重新開始卷繞裝置13進行的紡紗10的卷繞。
這樣,通過使紗線摘除桿28上升從生頭部22將紡紗10摘除,將紗線存積輥21上 的質量不穩定的紡紗10通過吸管44除去,能夠將滯留在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置換 成質量穩定的紡紗10。但是,即使使紗線摘除桿28上升也有紡紗10沒有從生頭部22摘除 的時候。下面用圖13說明檢測紗線摘除桿28進行的從生頭部22摘除紡紗10的動作失敗 的結構。
單元控制器60根據上述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行走檢測傳感器31和/或紗線移 動檢測傳感器50的檢測結果能夠檢測紗線摘除桿28進行的紡紗摘除的失敗。
首先,說明使用了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的檢測結果的紡紗摘除失敗的檢測。過 存積檢測傳感器27b能夠檢測在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沿該紗線存積輥21的圓周 方向移動的紡紗10。當紗線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位置從而紡紗10從生頭部22上摘除時, 如圖13所示,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通過紗線摘除桿28和下游側導紗器26流 動到下游側。紡紗10變得不在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沿該紗線存積輥21的圓周 方向移動。當使紗線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位置時,在用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沒有檢測到 間歇地遮擋激光L27b的紡紗10時,能夠判定為紡紗10從生頭部22摘除。在盡管使紗線 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位置,但用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檢測到間歇地遮擋激光L27b的紡 紗10的情況下,能夠判定為從生頭部22的紗線摘除失敗了。
說明使用了行走檢測傳感器31的檢測結果的紗線摘除失敗的檢測。行走檢測傳 感器31檢測紡紗10是否在上蠟裝置30上的紗道行走。在紡紗10切斷以后,在使紗線存 積量為必要最低存積量地使紡紗10與生頭部22卡合、將紡紗10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上 期間(使紗線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位置之前的狀態),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的 下游側端部被吸管44吸引。但是,吸管44產生的吸引力弱,不能夠從紗線存積輥21的頂 端側端部將紡紗10退繞。在紗線存積裝置12的下游側紡紗10不行走,行走檢測傳感器31 檢測紡紗10的行走為停止狀態。當使紗線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位置,紡紗10被從生頭部 22摘除時,阻止紡紗10從紗線存積輥21的頂端側端部退繞的阻力消失。即使吸管44等 弱的吸引力也能夠將紡紗10退繞。由此,在紗線存積裝置12的下游側紡紗10在紗道上行走,行走檢測傳感器31檢測紡紗10在上蠟裝置30的紗道上行走。當使紗線摘除桿28移 動到上升位置時,在用行走檢測傳感器31檢測到紡紗10的行走的時候,能夠判定為紡紗10 被從生頭部22摘除了。在盡管使紗線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位置,但用行走檢測傳感器31 檢測不到紡紗10的行走的情況下,能夠判定為從生頭部22的紗線摘除失敗了。
說明使用了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的檢測結果的紗線摘除失敗的檢測。紗線移 動檢測傳感器50檢測在紗線存積輥21的頂端側端部沿該紗線存積輥21的圓周方向移動 的紡紗10。當紗線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位置,紡紗10從生頭部22摘除時,如圖13所示, 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上的紡紗10通過紗線摘除桿28和下游側導紗器26流到下游側。紡 紗10不在紗線存積輥21的頂端側端部沿該紗線存積輥21的圓周方向移動。因此,當使紗 線摘除桿28移動到上升位置時,在用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檢測不到間歇地遮擋激光L50 的紡紗10的情況下,能夠判定為紡紗10從生頭部22摘除了。在盡管使紗線摘除桿28移 動到上升位置,但用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檢測到間歇地遮擋激光L50的紡紗10的情況 下,能夠判定為從生頭部22的紗線摘除失敗了。
單元控制器60根據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行走檢測傳感器31和紗線移動檢測傳 感器50中的任一個的檢測結果能夠檢測紗線摘除桿28進行的紗線摘除的失敗。在檢測到 紗線摘除桿28進行的紗線摘除失敗的情況下,單元控制器60進行例如在使紗線摘除桿28 返回到下降位置后再次移動到上升位置,從生頭部22將紡紗10摘除等的控制。
本實施形態的紡紗機I和紡紗單元2中,通過設置用來檢測從生頭部22的紗線摘 除的傳感器(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行走檢測傳感器31和/或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 能夠由用來檢測紗線摘除的傳感器檢測紡紗10是否從生頭部22被摘除。由此,能夠防止 在不能檢測從生頭部22的紗線摘除的情況下產生的問題。
使用設置在上蠟裝置30中的行走檢測傳感器31或檢測紡紗10的過存積的過存 積檢測傳感器27b能夠檢測紡紗10從生頭部22被摘除。由此,沒有設置用來檢測從生頭 部22的紗線摘除的新的傳感器的必要。
在具備氣流紡紗裝置9的紡紗單元2中也能夠檢測紡紗10是否從生頭部22摘除。
通過用設置在接頭臺車3中的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檢測在紗線存積輥21的頂 端側端部沿該紗線存積輥21的圓周方向移動的紡紗10,能夠檢測紡紗10是否從生頭部22 被摘除。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也可以 是在不改變各權利要求記載的旨意的范圍內變形的形態。
實施形態的紡紗機I和紡紗單元2在紗疵檢測時使氣流紡紗裝置9的捻回氣流停 止來執行紡紗10的切斷。本發明也可以應用于使用紗線切斷器來進行紡紗10的切斷的類 型的紡紗機及紡紗單元。
實施形態的紡紗機I和紡紗單元2在機體的高度方向上從上部的牽伸裝置7向下 部的卷繞裝置13使紡紗10向下行走地設置紗道。本發明也可以應用于配置了紡紗在機體 的高度方向上,從下向上行走的紗道的紡紗機和紡紗單元。
雖然實施形態的紡紗機I和紡紗單元2中使用過存積檢測傳感器27b、行走檢測傳 感器31和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這3個傳感器進行從生頭部22的紗線摘除的檢測,但既 可以僅使用它們中的一個進行紗線摘除的檢測,也可以組合使用規定的2個傳感器。
實施形態的紡紗機I和紡紗單元2中,作為驅動紗線摘除桿28的機構在接頭臺車 3中設置了推舉臂47和氣壓缸49。也可以例如各紡紗單元2分別具備用來驅動紗線摘除 桿28的結構。也可以用例如齒輪齒條機構或凸輪機構等適當的結構取代氣壓缸49作為使 紗線摘除桿28移動的結構。
實施形態的紡紗機I和紡紗單元2中,牽伸裝置7的多個底輥中的至少一部分或 橫動裝置75的橫動機構在各紡紗單元2中被共同驅動。本發明也可以應用于紡紗單元的 各部分(例如牽伸裝置、氣流紡紗裝置和紗線卷繞裝置等)在各紡紗單元2中獨立驅動的類 型的紡紗機和紡紗單元。
實施形態的紡紗機I和紡紗單元2中,氣流紡紗裝置9也可以具備保持在纖維引 導部內、突出到紡紗室內地配置的針。該針防止纖維束8的捻傳播到氣流紡紗裝置9的上 游側。氣流紡紗裝置9也可以利用纖維引導部的下游側端部取代針來防止纖維束8的捻的 傳播。氣流紡紗裝置9也可以具備沿互相相反的方向加捻的一對空氣噴嘴。實施形態的紡 紗機I和紡紗單元2設置使用捻回氣流進行紡紗的氣流紡紗裝置9,但也可以設置用除此以 外的方法進行紡紗的紡紗裝置。
實施形態的紡紗機I和紡紗單元2中,在進行接頭的接頭臺車3中設置紗線移動 檢測傳感器50。也可以在將變成滿卷的卷裝45從卷繞裝置13中取出向規定的場所移動的 落紗臺車中設置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也可以在接頭臺車和落紗臺車以外的作業臺車中 設置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也可以將設置了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的接頭臺車3和設 置了紗線移動檢測傳感器50的落紗臺車組合到一個紡紗機I內使用。
實施形態的清紗器52監視紡紗10的粗細來檢測紡紗10的紗疵。清紗器52也可 以監視紡紗10中有無包含異物,將包含異物的情況檢測為紗疵。
圖1中圖示了紡紗機I具有I個接頭臺車3,但也可以根據紡紗機I中設置的紡紗 單元2的數量而設置多個接頭臺車3。同樣,也可以設置多個落紗臺車。
權利要求
1.一種紡紗單元,其特征在于,具備紡紗裝置,給纖維束付與捻而生成紡紗;紗線存積輥,設置在紡紗行走方向上上述紡紗裝置的下游側,通過將上述紡紗卷繞到外周面上而旋轉來存積上述紡紗;生頭部,配置在上述紗線存積輥的下游側,通過在與上述紡紗接觸的狀態下與上述紗線存積輥旋轉來將紡紗卷繞到上述紗線存積輥的外周面;紗線摘除部,能夠從上述生頭部上摘除上述紡紗;以及紗線摘除檢測部,檢測紡紗被從上述生頭部上摘除。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紡紗單元,其特征在于,還具備配置在上述紗線存積輥的下游側,將蠟付與上述紡紗的蠟付與裝置;上述紗線摘除檢測部設置在上述蠟付與裝置中,檢測上述紡紗的行走狀態,根據上述紡紗的上述行走狀態檢測上述紡紗被從上述生頭部摘除了。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紡紗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紗線摘除檢測部檢測通過上述生頭部在與上述紡紗接觸的狀態下旋轉而在上述紗線存積輥的外周面上沿該紗線存積輥的圓周方向移動的上述紡紗,根據沿上述紗線存積輥的圓周方向移動的上述紡紗的檢測結果來檢測紡紗被從上述生頭部摘除了。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紡紗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紡紗裝置為利用捻回氣流給上述纖維束付與捻來生成上述紡紗的氣流紡紗裝置。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紡紗單元,其特征在于,還具備使上述紗線摘除部移動到上述紗線摘除部從上述紡紗的紗道退避的待機位置與上述紗線摘除部將上述紡紗從上述生頭部摘除的紗線摘除位置的移動部;在上述紗線摘除檢測部檢測到上述紡紗從上述生頭部的摘除失敗的情況下,上述移動部使上述紗線摘除部回到上述待機位置后使該紗線摘除部移動到上述紗線摘除位置。
6.一種紡紗機,其特征在于,具備裝備有多個的權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紡紗單元、以及能夠在上述多個紡紗單元之間移動地設置的作業臺車;上述紗線摘除檢測部設置在上述作業臺車上,檢測通過上述生頭部在與上述紡紗接觸了的狀態下旋轉而沿上述紗線存積輥的圓周方向移動的上述紡紗,根據沿上述紗線存積輥的圓周方向移動的上述紡紗的檢測結果檢測到紡紗被從上述生頭部摘除了。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上述作業臺車為進行上述紡紗的接頭的接頭臺車以及落紗臺車中的至少任一個,該落紗臺車使通過卷繞由上述紡紗裝置生成的上述紡紗而形成的卷裝移動。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紡紗機具備給纖維束(8)付與捻來生成紡紗(10)的氣流紡紗裝置(9),設置在氣流紡紗裝置(9)的下游側、通過將紡紗(10)卷繞到外周面(21a)上并旋轉來暫時存積紡紗(10)的紗線存積輥(21),配置在紗線存積輥(21)的下游側、通過在與紡紗(10)接觸的狀態下與紗線存積輥(21)一體旋轉而將紡紗(10)卷繞到紗線存積輥(21)的外周面(21a)上的生頭部(22),能夠從生頭部(22)摘除紡紗(10)的紗線摘除桿(28),以及檢測紡紗(10)被紗線摘除桿(28)從生頭部(22)摘除的紗線摘除檢測部。
文檔編號D01H13/32GK103014961SQ20121031070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1日
發明者岡正毅, 須佐見浩之 申請人:村田機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