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送紗輪的改良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送紗輪的結構,尤指一種用于圓編織機的送紗輪的改良結構。
背景技術:
過去送紗輪大體上分為(I)光滑送紗表面的送紗周面;(2)柵欄式送紗周面及(3)附膠圈的送紗周面。光滑送紗周面雖構造簡單,但紗線全面繞設在光滑送紗外周的摩擦送紗周面時,遇有纏紗情況時,操作員便直接以刀具割除纏紗,因而一不小心便極易割傷光滑送紗周面而使送紗輪周面構造受損,其使用壽命較短;附膠圈的送紗輪,其構造雖也簡單,但生命周期也不長,受紗線的磨擦作用約3-6個月要更新一次;至柵欄式送紗輪使用周期較長,但其構造較為復雜,在裝配上每一根鐵棒均須一一定位才能固定裝配完成,故裝配上費工、費時,且其輪體與鐵棒間的組配不易精準,快速運轉時,屢有恍動情形發生,影響送紗品質,而有待改善。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具有似若柵欄式送紗周面構造的功能,又具有光滑送紗周面的簡單構造的優點并可延長送紗輪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在組裝時,快速又準確,裝配快速,而可省工、省時。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在正常運轉時,送紗輪的轉動精準,無任何晃動的缺點,是突破現有不規則送紗張力不穩定及需經常更換送紗輪上膠圈的困擾,將不規則送紗的優點結合于積極送紗技術的穩定性優點而構成一種新穎積極定量送紗與不規則(消極)變量送紗的兩用送紗輪裝置。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在正常運轉時,可自然散熱通風,且可將聚積在送紗輪上的棉絮自行吹凈,因此本實用新型可自行清理送紗輪上的棉絮并可延長送紗輪的使用壽命。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方案中,送紗輪的送紗周面包括一具多數連續式凹凸部圓周面或一具凹弧邊多角形一體成形的圓周面,其中該凸部或角形部(取代柵欄式鐵棒)的弧寬度較小或角形部較陡尖,而其整個送紗周面是以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形長管后,再行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長度,然后再與上下蓋組合為一體(另加入導電片,以防止靜電產生),因而裝配快速,使之具有似若柵欄式構造的功能,又具有光滑送紗周面的簡單構造的優點,在組裝時,快速又準確,因而在正常運轉時,送紗輪的轉動精準,無任何恍動的缺點,實為突破長久以來送紗輪所具諸缺點因而深具實用性。為達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包話該送紗輪具有一上輪蓋與一下輪蓋,且該送紗輪藉一中心軸桿以可旋轉地設置于一架體的下方,其特征為該送紗輪包括一具縱向凹凸圓周面的送紗套筒、一上輪蓋及一下輪蓋組合為一體,該送紗套筒為一多數縱向凹凸部相間連成一體而成型的送紗周面,該送紗周面的凸部寬度較小于凹部,以構成送紗輪的儲紗段送紗圓周面。其中,該送紗套筒的多數縱向凹凸部中,該凹部為縱向凸形長弧面,而該凸部為縱向凸形短弧面。其中,該送紗套筒的多數縱向凹凸部中,該凹部為縱向凹形長弧面,而該凸部為縱向極小弧面。為達上述目的所采用的另一技術手段包話該送紗輪具有一上輪蓋與一下輪蓋,且該送紗輪藉一中心軸桿可旋轉地設置于一架體的下方,其特征為該送紗輪包括一送紗套筒、一上輪蓋及一下輪蓋組合為一體,該送紗套筒為一體成型為光滑面,而在光滑面上設至少一縱向溝的送紗套筒,以構成送紗輪的儲紗段送紗圓周面。其中,該上輪蓋外周具有向內傾斜延伸入該送紗輪儲紗段的導紗段,送紗時,藉由該傾斜導紗段的引導,使紗線沿著導紗段開始下滑導入并循序向下繞設于該送紗套筒,再行出紗。其中,進一步包括于該上、下輪蓋間夾設一具有導電彈片的導電板,該導電板外周設有多數個突出的導電片用以與該送紗套筒內壁達成電的接觸,該導電板藉該導電彈片與中心軸桿達成電的接觸,使紗線和送紗套筒上的磨擦所產生的靜電,經該導電片、導電板本體、導電彈片以及中心軸桿導引至架體接地而消除靜電。其中,進一步包括于該上、下輪蓋分別設有多數個通風隔板,以形成多數個通風口,且該上、下輪蓋間夾設一具有導電彈片的導電板,該導電板的外周設葉片,使送紗輪旋轉時,葉片隨之旋轉,熱氣流的對流藉該通風口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以達良好自然散熱通風。其中,進一步包括于該上、下輪蓋分別設有多數個斜向的通風隔板,以形成多數個通風口,且該上、下輪蓋間夾設一具有導電彈片的導電板,送紗輪旋轉時,該上、下輪蓋隨之旋轉,熱氣流的對流藉該通風口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以達良好自然散熱通風。其中,該送紗套筒是以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多數縱長凹凸部,凸部寬度較小的長管后,再行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長度所構成。其中,該送紗輪的送紗套筒為多數縱長凹凸部一體成形,并以其兩端分別嵌合在上、下輪蓋的環狀槽。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及詳細說明,是配合如下附圖的實施例說明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部分組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實施狀態的橫剖面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實施狀態的縱剖面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紗線繞設縱剖面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安裝配置立體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安裝配置平面示意圖;[0027]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1OA為第二實施例中上輪蓋的另面立體示意圖;圖1OB為第二實施例中上輪蓋的另一立體示意圖;圖1OC為第二實施例中下輪蓋的另一立體示意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實施狀態的橫剖面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實施狀態的橫剖面示意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16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16A為第四實施例中上輪蓋的另面立體示意圖;圖17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實施狀態的橫剖面示意圖;圖18為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18A為第五實施例中上輪蓋的另面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5,為本實用新型送紗輪的改良構造的第一實施例,其中送紗輪I包括有一上輪蓋10、一下輪蓋30、一導電板40及嵌設于上輪蓋10與下輪蓋30之間的一送紗套筒20所構成。上、下輪蓋10、30被一中心軸桿50穿經上輪蓋10的中心軸孔11與下輪蓋30的中心軸孔311,而以螺桿80穿經墊片81及襯套70鎖合固定而隨中心軸桿50旋轉,上輪蓋10的凹槽14套設襯套60以防止灰塵或棉絮進入,下輪蓋30的底部以具有凸耳91及凹槽92的底座90配合扣固組合而成。于本實施例中如圖2、圖3所示,上輪蓋10的凸座12上設有凸柱121以插入下輪蓋30的凸座31對應的插孔312,上輪蓋10設一傾斜導紗段13,該導紗段13傾斜延伸入送紗輪I內,可引導紗線Y如圖6中所示依其傾斜方向導入送紗輪I的外周。本實施例主要改良部份是在送紗輪I的上、下輪蓋10、30間所嵌設送紗套筒20,送紗套筒20具有一縱向凹凸圓周面,圓周面由一多數縱向凹凸部相間連成一體而成型的送紗周面。上述多數縱向凹凸部即為本實施例中的多數個弧形凹部22與弧形凸部23,送紗套筒20的送紗周面由多數個弧形凹部22與弧形凸部23凹凸一體成型,且弧形凸部23弧寬度較小于弧形凹部22。縱向凹凸部并不限于本實施例中圖中所示結構,即凡符合縱向凹凸部的凹部為一縱向凸形長弧面形狀,而凸部為一縱向凸形短弧面形狀定義的結構均可為本實施例中弧形凹部22與弧形凸部23。該上輪蓋10的凸座12與導紗段13間設有環狀槽131及對應送紗套筒20的多數個弧形凸部23的嵌合槽132,以供送紗套筒20嵌合用。下輪蓋30的凸座31與蓋面32間設有環狀槽321及對應送紗套筒20多數個弧形凸部23的嵌合槽322,以供送紗套筒20嵌合用。該送紗套筒20是以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長管后,再行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長度,然后再與上、下輪蓋10、30組合為一體;送紗套筒20具有一中空部以套入上、下輪蓋10、30之間。本實用新型中的送紗套筒20由于其藉外周突設有多數圓滑的弧形凸部23,以取代前案中的柵欄式鐵棒,故弧形凸部23宜另行硬化處理,如陽極硬化處理,令其使用壽命周期更長。送紗套筒20可如圖5中所示以兩端分別嵌合在上輪蓋10的環狀槽131、嵌合槽132及下輪蓋30的環狀槽321、嵌合槽322之間。本實用新型由于送紗輪I的送紗套筒20為多數個弧形凹部22與弧形凸部23凹凸部一體成形,并以兩端分別嵌合在上輪蓋10的環狀槽131、嵌合槽132與下輪蓋30的環狀槽321、嵌合槽322之間,因此在組裝時,快速又準確,裝配快速,而可省工、省時,且組配精準,并因送紗套筒20嵌合在上、下輪蓋10、30,故在正常運轉時,送紗輪I的轉動精準,無任何晃動的缺點,實為突破目前送紗輪所具的諸缺點,因而深具實用性。同參圖4中所示,送紗輪I的導電板40于其導電板本體41外圍設多數個凸出的導電片411、長弧形孔412及導電彈片43。于安裝后,導電片411剛好與送紗套筒20的內壁21發生電的接觸,而導電彈片43一端連接于導電板本體41的中心孔42的邊際處,中心孔42及長弧形孔412用以對應套入中心軸桿50及上輪蓋10的凸柱121,而使導電彈片43與中心軸桿50發生電的接觸。藉由上述發生電接觸的結構,使因紗線Y與送紗套筒20的弧形凸部23磨擦所產生的靜電,可以經由導電片411、導電板本體41、導電彈片43、中心軸桿50導引至架體100接地,而可消除靜電,使紗線Y在送紗時不致因靜電吸附現象而使紗線糾纏成團。同參圖6中所示,送紗時,送紗輪I藉由上輪蓋10所設的傾斜導紗段13,該導紗段13傾斜延伸入送紗輪I內,可引導紗線Y依其傾斜方向導入送紗輪I外周,引導入紗時的紗線Y沿著傾斜的導紗段13開始下滑,使紗線Y循序向下繞設于送紗套筒20外周的凸部23上,而借助凸部23材質硬化處理的高耐磨性,較不磨損,而不易刮傷紗線Y表面,以提高針織布的成型品質,并可延長送紗輪I的使用壽命,對新式紗線結構具有良好的送紗效果。如圖7、圖8所示,送紗輪I是以可旋轉地固定于架體100的下方,并被同軸固定于架體100上的皮帶輪101所驅動,以進行送紗作業。請參閱圖9至圖11,為本實用新型送紗輪的改良構造的第二實施例,于本實施例中送紗輪IA主要兀件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均標以相同符號并省略其說明。于圖10、圖1OA中所示,送紗輪IA為了散熱良好,其進一步于上、下輪蓋10A、30A分別設有多數個垂直的通風隔板16A、34A,以形成多數個通風口 15A、33A。再者,導電板40A具有一環狀的導電板本體41A,導電板本體4IA的導電片41IA可往兩側各延伸有一葉片413A,使導電板40A的外周設有多數個葉片413A,導電板40A隨送紗輪IA旋轉時,熱氣流的對流經通風口 15A、33A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視旋轉方向)自然散熱通風。上、下輪蓋10A、30A其垂直的通風隔板16A、34A也可由垂直關系改為如圖10B、圖1OC中所示的斜向關系,當送紗輪IA旋轉時,該上、下輪蓋10A、30A隨之旋轉并藉斜向的通風隔板17A、35A使其通風效果更佳,熱氣流的對流藉該通風口 15A、33A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如此以達良好自然散熱通風,第二實施例中的導電板40A可免設葉片413A,或改用第一實施例的導電板40即可。該導電板40A的導電彈片43A —端連接于導電板40A的中心孔42A邊際處,且中心孔42A及導電板本體41A上圓形孔412A對應套入中心軸桿50及下輪蓋30A的凸柱312A,而使導電彈片43A穿經下輪蓋30A的通槽313A與中心軸桿50發生電的接觸。導電板本體4IA外圍所設凸出的導電片411A,于套入安裝后,導電片41IA剛好接觸送紗套筒20的內壁21發生電的接觸,使因紗線Y與送紗套筒20A的凸部23A磨擦所產生的靜電,可以經由導電片411A、導電板40A本體41A、導電彈片43A、中心軸桿50導引至架體100接地,而可消除靜電,使紗線Y在送紗時不致因靜電吸附現象而使紗線糾纏成團,以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效果。請參閱圖12至圖14,為本實用新型送紗輪的改良構造的第三實施例,本實施例中送紗輪IB主要元件與第二實施例相同,故標以相同符號并省略其說明。第三實施例的送紗輪IB與第二實施例主要差異之處在于送紗輪IB的送紗套筒20B其送紗面24B設成一光滑面,并在光滑面上設至少一縱向溝241B以便纏紗時,可利用刀具沿著縱向溝241B割開,否則刀具直接往上一拉,送紗輪IB很容易被刀具刮出刀痕,而使送紗輪IB損壞。上、下輪蓋10B、30B對應送紗套筒20B分別設有一較窄的環狀槽131B、321B,以供送紗套筒20B可如圖14中所示以兩端分別嵌合在上、下輪蓋10B、30B的環狀槽131B、321B之間。請參閱圖15至圖17,為本實用新型送紗輪的改良構造的第四實施例,本實施例中送紗輪IC主要元件與第二實施例相同,故標以相同符號并省略其相關說明。第四實施例的送紗輪IC與第二實施例差異處在于將第二實施例中導電片41IA改為第四實施例中往一側各延伸出葉片413C,使導電板40C的外周設有多數個葉片413C,第四實施例發生電接觸的結構與第二實施例相同。再者,將第四實施例中的送紗套筒20C與第二實施例中的送紗套筒20差異在于其送紗面的弧形凹部22C與多角形凸角部25C之間的凹凸部差異較小,將送紗面的凹凸部差距做成較為圓滑的形狀,即凹凸部間的差距較小,介乎第二、三實施例之間,且即一體成型為多角形弧邊凹部22C與多角形凸角部25C間的高度差距較小的送紗套筒20C,該多角形凸角部25C宜另行硬化處理,如陽極硬化處理,讓使用壽命周期更長,而形成送紗輪的儲紗段,對現代新功能紗非常適用,即凸角部25C高度較小的角部的對紗線張力(向外)較為緩和,因而送紗、出紗較為順滑而相當實用。縱向凹凸部并不限于本實施例中圖中所示結構,即凡符合縱向凹凸部的凹部為一縱向凹形長弧面形狀,而凸部為一縱向極小弧面形狀定義的結構均可為本實施例中弧形凹部22C與凸角部25C。該上輪蓋IOC對應送紗套筒20C設有環狀槽131C并對應多角形的凸角部25C設有嵌合槽132C,而下輪蓋30C對應送紗套筒20C的凸角部25C設有一較寬的環狀槽321C,以供送紗套筒20C可如圖17中所示以兩端分別嵌合在上輪蓋IOC的環狀槽131C、嵌合槽132C與下輪蓋30C較寬的環狀槽321C之間。請參閱圖18、圖18A,為本實用新型送紗輪的改良構造的第五實施例,本實施例中送紗輪ID主要元件與前述第四實施例實施例相同,故標以相同符號并省略其說明。第五實施例的送紗輪ID與前述實施例所不同之處僅在于將前述實施例的凹凸部間的高度形狀變化差距更趨于緩和的凹弧形邊多角形外周,即其凹部22D與凸角部25D間的高度差距又更小且凹部22D弧度又更接近圓形的送紗套筒20D (如圖18所示),非常適合新功能紗的送紗運轉。該上輪蓋IOD對應送紗套筒20D設有環狀槽131D并對應多角形的凸角部2 設有嵌合槽132D,而下輪蓋30D對應送紗套筒20D的凸角部2 設有一較寬的環狀槽321D,以供送紗套筒20D可以兩端分別嵌合在上輪蓋IOD的環狀槽131D、嵌合槽132D與下輪蓋30D較寬的環狀槽32ID之間。送紗套筒20D是用鋁材以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長管后,再行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長度所構成,當然也可以用鋁材或鋁合金一體成型為單獨的送紗套筒20D,以獲得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效果。綜上所述,凡此說明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實施例的具體說明,惟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精神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案的專利范圍中。
權利要求1.一種送紗輪的改良構造,該送紗輪具有一上輪蓋與一下輪蓋,且該送紗輪藉一中心軸桿以可旋轉地設置于一架體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該送紗輪包括一具縱向凹凸圓周面的送紗套筒、一上輪蓋及一下輪蓋組合為一體,該送紗套筒為一多數縱向凹凸部相間連成一體而成型的送紗周面,該送紗周面的凸部寬度較小于凹部,以構成送紗輪的儲紗段送紗圓周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送紗套筒的多數縱向凹凸部中,該凹部為縱向凸形長弧面,而該凸部為縱向凸形短弧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送紗套筒的多數縱向凹凸部中,該凹部為縱向凹形長弧面,而該凸部為縱向極小弧面。
4.一種送紗輪的 改良構造,該送紗輪具有一上輪蓋與一下輪蓋,且該送紗輪藉一中心軸桿可旋轉地設置于一架體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該送紗輪包括一送紗套筒、一上輪蓋及一下輪蓋組合為一體,該送紗套筒為一體成型為光滑面,而在光滑面上設至少一縱向溝的送紗套筒,以構成送紗輪的儲紗段送紗圓周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該上輪蓋外周具有向內傾斜延伸入該送紗輪儲紗段的導紗段,送紗時,藉由該傾斜導紗段的引導,使紗線沿著導紗段開始下滑導入并循序向下繞設于該送紗套筒,再行出紗。
6.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送紗輪進一步包括于該上、下輪蓋間夾設一具有導電彈片的導電板,該導電板外周設有多數個突出的導電片用以與該送紗套筒內壁達成電的接觸,該導電板藉該導電彈片與中心軸桿達成電的接觸,使紗線和送紗套筒上的磨擦所產生的靜電,經該導電片、導電板本體、導電彈片以及中心軸桿導引至架體接地而消除靜電。
7.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送紗輪進一步包括于該上、下輪蓋分別設有多數個通風隔板,以形成多數個通風口,且該上、下輪蓋間夾設一具有導電彈片的導電板,該導電板的外周設多數個葉片,使送紗輪旋轉時,葉片隨之旋轉,熱氣流的對流藉該通風口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以達良好自然散熱通風。
8.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送紗輪進一步包括于該上、下輪蓋分別設有多數個斜向的通風隔板,以形成多數個通風口,且該上、下輪蓋間夾設一具有導電彈片的導電板,送紗輪旋轉時,該上、下輪蓋隨之旋轉,熱氣流的對流藉該通風口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以達良好自然散熱通風。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送紗套筒是以鋁擠型方式一體成型多數縱長凹凸部,凸部寬度較小的長管后,再行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長度所構成。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紗輪的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送紗輪的送紗套筒為多數縱長凹凸部一體成形,并以其兩端分別嵌合在上、下輪蓋的環狀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送紗輪的改良構造,是在上輪蓋、下輪蓋間嵌設表面為多個凹凸部一體成型而凸部寬度較小的送紗套筒,該送紗套筒的凸部予以硬化處理,在送紗時,儲紗段的紗線繞設在硬化處理的凸部上而出紗,因凸部具耐摩性高,磨損率較低,而不易刮傷紗線表面,對新式紗線結構具有良好的送紗效果。且該送紗套筒為一體成型,在組裝時,快速又準確,因而在正常運轉時,送紗輪的轉動精準,無任何恍動的缺點,實為突破目前送紗輪所具的諸缺點,因而深具實用性。
文檔編號D04B15/48GK202913178SQ201220569410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31日
發明者陳仁惠, 陳伯霖 申請人:陳仁惠, 陳伯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