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電碳兩用衣物烘干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烘干設備,具體涉及一種電碳兩用衣物烘干機。
背景技術:
常用的衣物烘干機都是采用電加熱烘衣法,但是比較耗電,在停電的時候,或者不能使用電能的場合,如室外,則衣物烘干機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對于農村來說,大部分家庭都使用柴火,而柴火用完了之后剩余未燃盡的木炭卻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很多時候這些碳被浪費了。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現有衣物烘干機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碳兩用衣物烘干機,充分利用資源,并且使用范圍廣。為了實現上述技術任務,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電碳兩用衣物烘干機,包括箱體上開設有透氣孔的烘干箱,烘干箱上還設置有開關和旋鈕,在烘干箱的頂部的箱體上設置有開口,開口上安裝有第一隔層網,所述的烘干箱的底部設有抽屜,抽屜中設置有火盆,在抽屜上方的箱體上安裝有第三隔層網,在第一隔層網和第三隔層網之間的箱體上安裝有第二隔層網,第二隔層網的下方安裝有電熱棒;在第一隔層網和第二隔層網下方的箱體上均安裝有掛衣架。本實用新型采用電能和固體燃料作為熱能來源,使得烘干機的使用條件較大地降低,可在不同情況下均能對衣物進行快速、有效的烘干。在不需要衣物烘干的季節,該烘干機還可以作為儲物柜使用。本實用新型適用范圍廣,在南北方都可以進行有效地利用,尤其適合農村家庭使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的含義:1-烘干箱,2-開關,3-旋鈕,4-第一隔層網,5-透氣孔,6_掛衣架,7-第二隔層網,8-電熱棒,9-第三隔層網,10-火盆,11-抽屜,12-箱門;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遵從上述技術方案,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給出一種電碳兩用衣物烘干機,包括箱體上開設有透氣孔5的烘干箱1,烘干箱I上安裝有箱門12,箱體上還設置有開關2和旋鈕3,在烘干箱I的頂部的箱體上設置有開口,開口上安裝有第一隔層網4,所述的烘干箱I的底部設有抽屜11,抽屜11中設置有火盆10,在抽屜11上方的箱體上安裝有第三隔層網9,在第一隔層網4和第三隔層網9之間的箱體上安裝有第二隔層網7,第二隔層網7的下方安裝有電熱棒8 ;在第一隔層網4和第二隔層網7下方的箱體上均安裝有掛衣架6。[0011]本實施例中,第一隔層網4、第二隔層網7和第三隔層網9均采用鐵制格網,能有效地對熱能進行傳遞。該烘干箱I的箱體和箱門12也采用鐵制材料制成,因此在箱體中進行衣物的烘干時,箱壁能對熱能進行反射,從而提高烘干效率;箱體上的透氣孔5可將水蒸氣迅速地排出。在第一隔層網4和第二隔層網7的下方安裝有掛衣架6,在進行衣物烘干時先將衣服疊好,然后掛在箱體中的掛衣架6上。對于鞋襪等較小的物件,可以直接放置在三個隔層網上進行烘干。本實用新型進行衣物的烘干有兩種方式:第一種,采用碳烘干。這種方法 尤其適用于農村家庭,在農村家庭使用柴火后,將未燃盡的木炭放在烘干箱I下方抽屜11里的火盆10中,然后蓋上箱門12對衣物進行烘干。使用時可以用適量的灰蓋住發紅的碳使其溫度適中。第二種,采用電烘干。給烘干機通電后,按下箱體上的開關2,烘干箱I中的電熱棒8開始工作,即可進行衣物的烘干。通過箱體上的旋鈕3可調節電熱棒8的加熱功率,使箱內達到合適的烘干溫度。在烘干機不使用時,清洗烘干機后還可以將其作為儲物柜使用。本實用新型用途多,實用性強,適宜推廣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電碳兩用衣物烘干機,包括箱體上開設有透氣孔(5)的烘干箱(1),烘干箱(I)上還設置有開關(2)和旋鈕(3),其特征在于,在烘干箱(I)的頂部的箱體上設置有開口,開口上安裝有第一隔層網(4),所述的烘干箱(I)的底部設有抽屜(11),抽屜(11)中設置有火盆(10),在抽屜(11)上方的箱體上安裝有第三隔層網(9),在第一隔層網(4)和第三隔層網(9)之間的箱體上安裝有第二隔層網(7),第二隔層網(7)的下方安裝有電熱棒(8);在第一隔層網(4)和 第二隔層網(7)下方的箱體上均安裝有掛衣架(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碳兩用衣物烘干機,包括箱體上開設有透氣孔的烘干箱,烘干箱上還設置有開關和旋鈕,在烘干箱的頂部的箱體上設置有開口,開口上安裝有第一隔層網,所述的烘干箱的底部設有抽屜,抽屜中設置有火盆,在抽屜上方的箱體上安裝有第三隔層網,在第一隔層網和第三隔層網之間的箱體上安裝有第二隔層網,第二隔層網的下方安裝有電熱棒;在第一隔層網和第二隔層網下方的箱體上均安裝有掛衣架。本實用新型采用電能和固體燃料作為熱能來源,使得烘干機的使用條件較大地降低,可在不同情況下均能對衣物進行快速、有效的烘干。本實用新型適用范圍廣,在南北方都可以進行有效地利用,尤其適合農村家庭使用。
文檔編號D06F58/10GK203128892SQ201220746708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張守林, 魏橋, 付建峰, 張健 申請人: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