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竹棉混紡面料的生產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竹棉混紡面料的生產工藝,將竹纖維和棉纖維經混紡制成紗線,然后再織部即得。所得面料經印染加工處理后,做出的服裝具有吸濕透氣、懸垂保形、易洗易干、涼爽舒適、光澤柔和和抑菌保健等特性。加之竹纖維具有特殊的結構,截面呈高度“中空”被稱為“會呼吸的面料”和“綠色面料”,有關方面檢測竹纖維還,有獨特的抗菌功能。
【專利說明】一種竹棉混紡面料的生產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竹棉混紡面料的生產工藝,屬于紡織【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人們物質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們對衣著的需求已從耐穿轉向追求良好的服用性能,這已成為未來紡織面料發展的主要趨勢。因此,利用新型纖維與棉纖維混紡改善面料的服用性能是產、學、研發展的方向。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竹棉混紡面料的生產工藝,利用經緯紗均為精梳的竹棉混紡紗制織,經印染加工處理后,做出的服裝具有吸濕透氣、懸垂保形、易洗易干、涼爽舒適、光澤柔和和抑菌保健等特性。
[0004]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一種竹棉混紡面料的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06]( I)竹棉混紡紗的制備
[0007]開清棉:輕打多松,適當減慢A092給棉機與A076成卷機的打手速度,以減輕纖維損傷及返花造成的棉結;
[0008]梳棉:采用“輕定量、低車速、較大隔距,降低錫林刺輥轉速,適當放大錫林與蓋板、刺輥與給棉板的隔距”。以減少纖維損傷,保證纖維伸直、平行分離;
[0009]并條:采用“輕加壓、大隔距、中定量、低車速”的工藝;
[0010]粗紗:采用“大隔距、小張力、中加壓、后區牽伸偏大、輕定量”的工藝原則,同時粗紗捻系數比正常純棉紗加10 - 20% ;
[0011]細紗:主要降低成紗條干cv%、細節、粗節和棉結為重點,采用合理的后區牽伸倍數,適當的鉗口隔距,并使用軟彈性皮輥;
[0012]筒子工序:要控制好車間溫濕度,防止紗線吸濕過大伸長變形,同時工藝上采用較大的張小的張力配置;
[0013](2)織部
[0014]整經工序:選用貝寧格整經機,穩定車速500-600轉/分,要求各班車速一致,以控制三均勻;
[0015]配漿工藝:漿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磷酸酯變性淀粉70-80、PVA 20-30,SL-90丙稀酸漿料20-30、SL — O丙稀酸漿料2_4,將上述原料混合后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制成固含量為10-15%的漿料即可;
[0016]漿紗工藝:采用“中上漿、低粘度、重被覆、求滲透、小張力、輕加壓”的工藝,選擇祖克S432漿紗機,漿槽溫度88 - 920C,烘房溫度100 — 115°C ;漿紗分區張力:退繞張力5OO-55O N、喂入張力200_250N、濕區張力400-450N、干區張力1200_1300N、卷繞張力2000-2200N、壓紗力2200-2500N ;車速和回潮需相配合,車速稍慢在35 — 55米/分,回潮率在 7.5 — 9% ;
[0017]織造工序:在舒美特噴氣織機上織造,采用“小張力、中開口、低后梁”的工藝,開口時間為280-300°,溫度為25-28°C,車速控制在550 — 600轉/分,相對濕度控制在65 —68%,該織物為(I / 1+3 / I)小提花組織,即為I / I平紋在前3 / I在后的穿綜方法,邊部穿法由原來利用3 / I地組織,后另外增加1、2兩頁綜框,用2 / 2獨立邊。
[001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19]本發明竹棉混紡面料就是利用經緯紗均為精梳的竹棉混紡紗制織,所得面料經印染加工處理后,做出的服裝具有吸濕透氣、懸垂保形、易洗易干、涼爽舒適、光澤柔和和抑菌保健等特性。加之竹纖維具有特殊的結構,截面呈高度“中空”被稱為“會呼吸的面料”和“綠色面料”,有關方面檢測竹纖維還,有獨特的抗菌功能。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一種竹棉混紡面料的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21 ] (I)竹棉混紡紗的制備
[0022]開清棉:輕打多松,適當減慢A092給棉機與A076成卷機的打手速度,以減輕纖維損傷及返花造成的棉結;
[0023]梳棉:采用“輕定量、低車速、較大隔距,降低錫林刺輥轉速,適當放大錫林與蓋板、刺輥與給棉板的隔距”。以減少纖維損傷,保證纖維伸直、平行分離;
[0024]并條:采用“輕加壓、大隔距、中定量、低車速”的工藝;
[0025]粗紗:采用“大隔距、小`張力、中加壓、后區牽伸偏大、輕定量”的工藝原則,同時粗紗捻系數比正常純棉紗加15% ;
[0026]細紗:主要降低成紗條干CV%、細節、粗節和棉結為重點,采用合理的后區牽伸倍數,適當的鉗口隔距,并使用軟彈性皮輥;
[0027]筒子工序:要控制好車間溫濕度,防止紗線吸濕過大伸長變形,同時工藝上采用較大的張小的張力配置;
[0028]竹棉混紡紗的質量指標如下表:
[0029]
【權利要求】
1.一種竹棉混紡面料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竹棉混紡紗的制備 開清棉:輕打多松,適當減慢A092給棉機與A076成卷機的打手速度,以減輕纖維損傷及返花造成的棉結; 梳棉:采用“輕定量、低車速、較大隔距,降低錫林刺輥轉速,適當放大錫林與蓋板、刺輥與給棉板的隔距” 以減少纖維損傷,保證纖維伸直、平行分離; 并條:采用“輕加壓、大隔距、中定量、低車速”的工藝; 粗紗:采用“大隔距、小張力、中加壓、后區牽伸偏大、輕定量”的工藝原則,同時粗紗捻系數比正常純棉紗加10 - 20% ; 細紗:主要降低成紗條干CV%、細節、粗節和棉結為重點,采用合理的后區牽伸倍數,適當的鉗口隔距,并使用軟彈性皮輥; 筒子工序:要控制好車間溫濕度,防止紗線吸濕過大伸長變形,同時工藝上采用較大的張小的張力配置; (2)織部 整經工序:選用貝寧格整經機,穩定車速500-600轉/分,要求各班車速一致,以控制三均勻; 配漿工藝:漿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磷酸酯變性淀粉70-80、PVA 20-30、SL—90丙稀酸漿料20-30、SL — O丙稀酸漿料2-4,將上述原料混合后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制成固含量為10-15%的漿料即可; 漿紗工藝:采用“中上漿、低粘度、重被覆、求滲透、小張力、輕加壓”的工藝,選擇祖克S432漿紗機,漿槽溫度88 — 92°C,烘房溫度100 — 115°C;漿紗分區張力:退繞張力500-550N、喂入張力200_250N、濕區張力400-450N、干區張力1200-1300N、卷繞張力2000_2200Ν、壓紗力2200-2500Ν ;車速和回潮需相配合,車速稍慢在35 — 55米/分,回潮率在7.5 — 9%; 織造工序:在舒美特噴氣織機上織造,采用“小張力、中開口、低后梁”的工藝,開口時間為280-300°,溫度為25-28°C,車速控制在550 — 600轉/分,相對濕度控制在65 - 68%,該織物為(I / 1+3 / I)小提花組織,即為I / I平紋在前3 / I在后的穿綜方法,邊部穿法由原來利用3 / I地組織,后另外增加1、2兩頁綜框,用2 / 2獨立邊。
【文檔編號】D03D13/00GK103451803SQ201310347457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0日
【發明者】郭淑華, 任學超, 李飛 申請人:郭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