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紡紗器,特別是涉及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點是兩套分梳裝置并置并同時具有兩套喂給裝置及兩個通道且共用一個轉杯的轉杯紡紡紗器。本實用新型中兩套分梳裝置及喂給裝置分別置于紡紗器殼體的左右兩側,呈交錯排列方式,并分別單獨傳動;兩個通道分別與兩個分梳裝置相配合,并分別通過出纖口與轉杯相連。本實用新型的紡紗器克服了現有轉杯紡紗器結構和性能方面的缺陷,使轉杯紡紗由原來的單根條子喂入梳理變為雙根條子喂入梳理,從而擴大了轉杯紗的種類,提高了轉杯紗的質量,并有效提高了轉杯紡紗的速度。
【專利說明】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屬于紡紗機【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紡紗器,特別是涉及一種轉杯紡紗機 的紡紗器,具體來說就是兩套喂給分梳裝置并置并具有兩個通道且只有一個轉杯的轉杯紡 紗機的紡紗器。
【背景技術】
[0002] 隨著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新型紡紗 方式。其中,轉杯紡紗機由于其具有紡紗速度高、卷裝容量大、適紡性較好和能夠兼紡優低 原料和低級原料的特點,已成為新型紡紗技術中技術最成熟、應用面最廣、經濟性較高的紡 紗形式。從20世紀70年代投入大規模工業應用至今,經過40多年的發展,轉杯紡產品從 初期的粗布、鞋面布、臺布等,發展到如今的牛仔布、竹節布、府綢以及針織品等,各種非棉 產品也在積極地開發中。
[0003] 轉杯紡紗屬于自由端紡紗工藝領域。自由端紡紗早在1872年在美國就有人申 請過專利,但由于各種原因,在以后的四五十年間,一直都處在研制和試驗階段,因而沒有 達到工業化生產的要求。隨著原捷克斯洛伐克在上世紀60年代首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 KS-200型轉杯紡紗機樣機,在以后的幾年中又不斷完善和改進,1967年生產制造出第一臺 性能較先進,可用于工業化生產的BD-200型轉杯紡紗機。隨后日本、德國進行研究和改進, 轉杯紡紗的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進展,出現了自排風和抽氣式轉杯紡紗機。且隨著自動化 水平的提高,轉杯紡紗也實現了自動化接頭,盡管結果多次改進,轉杯紡的關鍵部件--紡 紗器的整體結構卻始終無較大變化。現有紡紗器的基本結構包括殼體、罩殼、一個安裝在紡 紗機主機紡紗機主梁上的含吸氣腔的轉杯座、一個位于轉杯座中的轉杯以及安裝在殼體上 的分梳輥、喂給羅拉、引紗管和分梳輥與轉杯之間的輸纖通道。由于傳統紡紗器單套分梳的 特點,使轉杯紡在棉紡純紡產品方面有較大的應用,但同時也采用轉杯紡生產混紡紗、短粗 竹節紗、花式紗等新型紗線時有較大的限制和問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型號分梳輥對 原料的適用范圍是不同的,同一分梳裝置很難對不同性能纖維同時有良好的梳理,因此,在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轉杯紡紗品種的多樣性。因此擴大轉杯紡的應用范圍,豐富轉杯紗的種 類,必須要對轉杯紡的關鍵部件--紡紗器進行改進,特別是設計雙喂給分梳機構。
【發明內容】
[0004]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紡紗器,特別是提供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具體地說 是一種兩套喂給分梳裝置并列并具有兩個通道的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本實用新型克服 了傳統轉杯紡紗器的喂給分梳及輸送機構在結構和性能上的缺陷,提供了一種具有較強實 用性和較高經濟價值的轉杯紡紗器。
[0005]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包括一帶有左分梳腔體和右分梳腔體的 殼體以及轉杯座;
[0006] 在殼體上設有一將纖維條送入左分梳腔體的左喂給裝置和一將纖維條送入右分 梳腔體的右喂給裝置;所述左喂給裝置位于所述殼體的左側,由左喂給羅拉和左喂給板組 成;所述右喂給裝置位于所述殼體的右側,由右喂給羅拉和右喂給板組成;所述左喂給羅 拉的作用是將左纖維條牽引進入所述左分梳腔體內,所述左喂給板的作用是將所述左纖維 條引導進入所述左喂給羅拉;所述右喂給羅拉的作用是將右纖維條牽引進入所述右分梳腔 體,所述右喂給板的作用是將所述右纖維條引導進入所述右喂給羅拉;
[0007] 所述左分梳腔體內設有一將所述左喂給裝置送入左分梳腔體的左纖維條進行梳 理并能將纖維條梳理成單纖維狀態的左分梳輥,所述右分梳腔體內設有一將所述右喂給裝 置送入右分梳腔體的右纖維條進行梳理并能將纖維條梳理成單纖維狀態的右分梳輥。
[0008] 所述殼體的左側開設有一條形的與所述左分梳腔體相連通的左排雜腔,所述左排 雜腔的作用是將所述左分梳輥梳理出的短纖維及雜質排出所述左分梳腔體;所述殼體的右 側開設有一條形的與所述右分梳腔體相連通的右排雜腔,所述右排雜腔的作用是將所述右 分梳輥梳理出的短纖維及雜質排出所述右分梳腔體。
[0009] 在所述殼體上鉸接有一轉杯座,所述轉杯座上開設有一負壓腔,在所述負壓腔的 中心底部開設有一貫穿負壓腔底部的貫穿孔,在所述的貫穿孔中安裝固定有一轉杯,所述 轉杯的作用是將輸纖通道輸送的單根纖維聚集加捻在一起,所述轉杯通過貫穿孔與外界電 機相連,在所述負壓腔的底部還開設有一貫穿轉杯底座的吸風口,外界風機通過所述吸風 口吸風為紡紗器正常紡紗提供所必需的負壓。
[0010] 所述殼體與所述轉杯座之間安裝有一獨立分離的輸纖通道,在所述輸纖通道上分 別開設有兩個獨立的通道,所述輸纖通道的作用是連通所述分梳腔體與所述負壓腔體,并 為所述左、右分梳裝置梳理成的單纖維進入轉杯提供必要的通道。在所述輸纖通道上安裝 有一螺旋狀的假捻盤,所述假捻盤的作用是輔助所述轉杯將單根纖維加捻成紗線,在所述 輸纖通道上還安裝有一管狀的引紗管,所述引紗管的作用是將所述轉杯與外界相連通,為 所紡成的紗線引出轉杯提供必要的通道。
[0011] 所述左分梳輥和所述右分梳輥分別由伺服電機通過龍帶傳動,左分梳輥傳動龍帶 和右分梳輥傳動龍帶在紡紗機上平行交錯排列,這樣不僅保證了所述紡紗器在傳統紡紗機 上的正常安裝,同時確保所述紡紗器能夠正常打開與關閉,而且實現了所述左分梳輥和所 述右分梳輥轉動速度和方向的單獨控制。
[0012] 所述左喂給羅拉和所述右喂給羅拉分別由伺服電機通過龍帶傳動,左喂給羅拉傳 動龍帶和右喂給羅拉傳動龍帶在紡紗機上平行交錯排列,這樣不僅保證了所述紡紗器在傳 統紡紗機上的正常安裝,同時也確保所述紡紗器能夠正常打開與關閉,并實現了左喂給羅 拉和右喂給羅拉單獨傳動控制的目標。
[0013]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
[0014]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所述殼體上設有一控制所述左喂給板和所 述左喂給羅拉之間隔距的左喂給板壓力控制彈簧,所述殼體上設有一控制所述右喂給板和 所述右喂給羅拉之間隔距的右喂給板壓力控制彈簧。所述左分梳腔體和所述右分梳腔體的 中下部分別開設有一圓形的左分梳輥定位孔和右分梳輥定位孔,所述左、右分梳輥分別通 過插設在所述定位孔中的左、右定位螺絲安裝固定。
[0015]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所述左喂給裝置相對于所述右喂給裝置位 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所述左分 梳腔體相對于所述右分梳腔體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 ;所述左分梳棍 相對于所述右分梳棍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方 便所述紡紗器在傳統轉杯紡紗機上的安裝,方便所述左、右喂給羅拉和所述左、右分梳輥的 單獨傳動。
[0016]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所述左分梳輥的針布的齒形為直齒或直齒 平底齒或弧背齒,所述右分梳輥的針布的齒形為短工作面齒或凸背齒或山型齒;所述左分 梳輥和所述右分梳輥的針布的工作角的比例為1:1?1. 3 ;所述左分梳輥和所述右分梳輥 的針布的齒高的比例為1:1?1. 3 ;所述左分梳輥和所述右分梳輥的針布的齒頂面積的比 例為1:1?1. 2 ;所述左分梳棍和所述右分梳棍的針布的齒密度的比例為1:1?1. 5。
[0017]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所述輸纖通道通過兩個定位凹槽與殼體下 部相連,并通過一連接桿與所述殼體上部所固定,左、右通道分別開設在所述輸纖通道的 左、右兩側,均呈漸縮形漏斗狀,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增加左右兩個通道的長度,集束氣流, 以利于單根纖維在所述輸纖通道內的伸直,所述左、右通道內部均呈絕對光潔狀態,無污垢 及缺口的存在。
[0018]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所述左通道和右通道通過出纖口與所述轉 杯相連通,所述左、右通道分別通過左、右入纖口與所述左、右分梳腔體相連,所述左入纖口 和所述右入纖口分別開設在所述輸纖通道的背面,所述左入纖口與所述輸纖通道左側邊緣 的距離為6cm,上側邊緣距離為4cm ;所述右入纖口與所述輸纖通道右側邊緣的距離為6cm, 上側邊緣距離為4cm ;所述左入纖口和所述右入纖口均呈矩形狀;
[0019]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所述左、右通道在所述輸纖通道上可有兩 種形式,一種是所述左通道和所述右通道先在輸纖通道上相連成一個總的通道,然后共用 一個總出纖口;另一種形式是所述左通道和所述右通道完全相互獨立,既所述左通道通過 一左出纖口與所述轉杯相連通,所述右通道通過一右出纖口與所述轉杯相連通,所述左、右 通道不相連;所述出纖口開設在假捻盤上,所述假捻盤安裝在所述輸纖通道的正面,并處于 所述輸纖通道的中央位置。
[0020]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所述左出纖口與所述右出纖口在所述假捻 盤上相對位置關系為三種之一:一種是所述左出纖口與所述右出纖口在所述假捻盤上的朝 向相反;一種是所述左出纖口與所述右出纖口在所述假捻盤上的朝向相同;一種是所述左 出纖口與所述右出纖口在所述假捻盤上的朝向呈一定角度。
[0021] 如上所述的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中,所述的轉杯座與所述殼體之間通過一銷棒相 鉸接,所述銷棒保證了所述轉杯座與所述殼體之間連接的穩定性,避免殼體與轉杯座之間 產生松動現象,以保證所述負壓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此外,銷棒鉸接的方式還可以使所述 轉杯座與所述殼體之間靈活轉動,從而保證紡紗器的正常打開與閉合。
[0022] 在上述的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中,所述負壓腔的上部設有一彈性密封裝置,所述 彈性密封裝置包括一鑲嵌在所述轉杯座上的環形密封橡膠圈,所述環形密封橡膠圈的上部 呈倒錐形的彈性密封唇,在所述轉杯座上開設有一環形鑲嵌槽,所述環形密封橡膠圈鑲嵌 在所述環形鑲嵌槽中,當紡紗器閉合時,所述彈性橡膠圈的彈性密封唇緊貼在所述輸纖通 道的表面。由于所述彈性密封唇具有向外翻的傾斜度,當所述轉杯座與輸纖通道貼合時,能 更好的避免外界的空氣進入負壓腔內,這是由于當外界空氣進入負壓腔時,會使彈性密封 唇向內翻轉,從而提高了其密封性,而保證了所述負壓腔內的負壓。
[0023] 有益效果
[0024]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具有以下優點:
[0025] 1本紡紗器具有兩個獨立的分梳裝置,可根據原料的性質選用合理型號的分梳輥, 對原料的梳理效果好,損傷小,因此有效解決了轉杯紡紡混紡紗的技術難題,且所紡紗線質 量高,且可生產具有獨特風格的轉杯紗。
[0026] 2本紡紗器具有兩個獨立的喂給裝置,因此相當多加一道并條工序,可有效提高紗 線的條干均勻度,減少有害毛羽的數量,提1?紗線的質量。并可提1?喂給速度,進而提1?引 紗速度,提高轉杯紡的效率。
[0027] 3本紡紗器可生產一定比例的混紡紗和各式花式紗線,所紡紗線條干均勻,毛羽 少。由于是兩根條子喂入,尤其適合粗支紗的生產。
[0028] 4本紡紗器具有左、右兩個通道,且左、右通道的長度相較其他紡紗器長度長,因此 更有利于纖維的伸直。
[0029] 5本紡紗器左、右喂給裝置及左、右分梳裝置交錯排列,有利于在實現在傳統轉杯 紡紗機上的安裝,且實現了左、右喂給裝置和左、右分梳裝置的單獨傳動,因此,提高了喂給 及分梳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紡紗器立體機構示意圖
[0031]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紡紗器殼體部分平面結構示意圖
[0032]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輸纖通道平面結構示意圖
[0033]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左、右通道形式一
[0034]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左、右通道形式二
[0035]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左、右出纖口朝向相反平面結構示意圖
[0036] 圖7是本實用新型中左、右出纖口朝向相同平面結構示意圖
[0037] 圖8是本實用新型中左、右出纖口朝向呈一定角度平面結構示意圖
[0038] 圖9是本實用新型中輸纖通道與轉杯座相互配合平面結構示意圖
[0039] 圖10是本實用新型中轉杯與假捻盤相互配合示意圖
[0040] 圖11是本實用新型中傳動龍帶位置示意圖
[0041] 圖中1紡紗器殼體2左分梳腔體3右分梳腔體4左分梳輥5右分梳輥6左喂給羅 拉7右喂給羅拉8左喂給板9右喂給板10左排雜腔11右排雜腔12左喂給板壓力控制彈 簧13右喂給板壓力控制彈簧14左入纖口 15右入纖口 16左通道17右通道18總通道19 總出纖口 20左出纖口 21右出纖口 22假捻盤23輸纖通道24輸纖通道固定桿25轉杯座 26負壓腔27密封圈28轉杯29吸風口 30橡膠墊圈31引紗管32輸纖通道左定位凹槽33 輸纖通道右定位凹槽34分梳輥定位孔35左分梳輥傳動龍帶36右分梳輥傳動龍帶37左喂 給羅拉傳動龍帶38右喂給羅拉傳動龍帶39銷棒
【具體實施方式】
[0042]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 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講授的內 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 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0043]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如圖1所示:包括一帶有左分梳腔體(2) 和右分梳腔體(3)的殼體(1)以及轉杯座(25);
[0044] 如圖2所示:在殼體(1)上設有一將纖維條送入左分梳腔體(2)的左喂給裝置和 一將纖維條送入右分梳腔體(3)的右喂給裝置;左喂給裝置位于殼體(1)的左側,由左喂給 羅拉(6)和左喂給板(8)組成;右喂給裝置位于殼體(1)的右側,由右喂給羅拉(7)和右喂 給板(9)組成;左喂給羅拉(6)的作用是將左纖維條牽引進入左分梳腔體(2)內,左喂給板 (8)的作用是將左纖維條引導進入左喂給羅拉(6);右喂給羅拉(7)的作用是將右纖維條牽 引進入右分梳腔體(3),右喂給板(9)的作用是將右纖維條引導進入右喂給羅拉(7);
[0045] 如圖2所示:左分梳腔體(2)內設有一將左喂給裝置送入左分梳腔體(2)的左纖 維條進行梳理并能將纖維條梳理成單纖維狀態的左分梳輥(4),右分梳腔體(3)內設有一 將右喂給裝置送入右分梳腔體(3)的右纖維條進行梳理并能將纖維條梳理成單纖維狀態 的右分梳棍(5);
[0046] 如圖2所示:殼體(1)的左側開設有一條形的與左分梳腔體(2)相連通的左排雜 腔(10);殼體(1)的右側開設有一條形的與右分梳腔體(3)相連通的右排雜腔(11)。
[0047] 如圖1所示:在殼體⑴上鉸接有一轉杯座(25);如圖9所示:轉杯座(25)上開 設有一負壓腔(26),在負壓腔(26)的中心底部開設有一貫穿負壓腔(26)底部的貫穿孔,在 的貫穿孔中安裝固定有一轉杯(28),轉杯(28)的作用是將輸纖通道輸送的單根纖維聚集 加捻在一起,轉杯(28)通過貫穿孔與外界電機相連,在負壓腔(26)的底部還開設有一貫穿 轉杯座(25)的吸風口(29),外界風機通過吸風口(29)吸風為紡紗器正常紡紗提供所必需 的負壓;
[0048] 如圖1所示:殼體⑴與轉杯座(25)之間安裝有一獨立的輸纖通道(23);如圖 3所示:在輸纖通道(23)上分別開設有左、右兩個通道,左、右通道連通分梳腔體與負壓腔 體;在輸纖通道(23)上安裝有一螺旋狀的假捻盤(22),在輸纖通道(23)上還安裝有一管 狀的引紗管(31);
[0049] 如圖11所示:左分梳輥(4)和右分梳輥(5)分別由伺服電機通過龍帶傳動,左分 梳輥傳動龍帶(35)和右分梳輥傳動龍帶(36)在轉杯紡紗機上平行交錯排列;伺服電機安 裝在轉杯紡紗機的機架上;
[0050] 如圖11所示:左喂給羅拉(6)和右喂給羅拉(7)分別通過伺服電機帶動龍帶傳 動,左喂給羅拉傳動龍帶(37)和右喂給羅拉傳動龍帶(38)在轉杯紡紗機上平行交錯排列; 伺服電機安裝在轉杯紡紗機的機架上。
[0051] 如圖2所示:殼體(1)上設有一控制左喂給板⑶和左喂給羅拉(6)之間隔距的 左喂給板壓力控制彈簧(12),殼體(1)上設有一控制右喂給板(9)和右喂給羅拉(7)之間 隔距的右喂給板壓力控制彈簧(13);如圖1所示:左分梳腔體(2)和右分梳腔體(3)的中 下部分別開設有一圓形的左分梳輥定位孔和右分梳輥定位孔(34),左、右分梳輥分別通過 插設在定位孔中的左、右定位螺絲安裝固定。
[0052] 如圖1和圖2所示:左喂給裝置相對于右喂給裝置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 凸出5?10cm ;左分梳腔體(2)相對于右分梳腔體(3)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 5?10cm ;左分梳棍⑷相對于右分梳棍(5)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
[0053] 如圖2所示:左分梳輥(4)針布的齒形為直齒或直齒平底齒或弧背齒,右分梳輥 (5)針布的齒形為短工作面齒或凸背齒或山型齒;左分梳輥(4)和右分梳輥(5)的針布的 工作角的比例為1:1?1. 3 ;左分梳輥(4)和右分梳輥(5)的針布的齒高的比例為1:1? 1. 3 ;左分梳輥(4)和右分梳輥(5)的針布的齒頂面積的比例為1:1?1. 2 ;左分梳輥(4) 和右分梳輥(5)的針布的齒密度的比例為1:1?1. 5。
[0054] 如圖1所示:輸纖通道(23)通過左定位凹槽(32)和右定位凹槽(33)與殼體(1) 底部相連,并通過一固定桿(24)與殼體(1)上部所固定;如圖3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 道(17)分別開設在輸纖通道(23)的左、右兩側,均呈漸縮形漏斗狀,其目的是延長輸纖通 道(23)的長度,集束輸纖通道(23)內的氣流,以利于單根纖維在輸纖通道(23)內的伸直; 輸纖通道(23)內部均呈絕對光潔狀態,無污垢及缺口的存在。
[0055] 如圖2、圖3所示:左通道(16)通過左入纖口(14)與左分梳腔體⑶相連通,右通 道(17)通過右入纖口(15)與右分梳腔體(4)相連通;左入纖口(14)和右入纖口(15)分 別開設在輸纖通道(23)的背面,假捻盤(22)安裝在輸纖通道(23)的正面,左入纖口(14) 和右入纖口(15)分別開設在輸纖通道(23)的背面,左入纖口(14)與輸纖通道(23)左側 邊緣的距離為6cm,上側邊緣距離為4cm;右入纖口(15)與輸纖通道(23)右側邊緣的距離 為6cm,上側邊緣距離為4cm;左入纖口(14)和右入纖口(15)均呈矩形狀。
[0056] 如圖4、圖5和圖10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通過出纖口與轉杯(28)相 連通,左、右通道在輸纖通道(23)上的形式為:如圖4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在 輸纖通道(23)上相連成一個總的通道(18),共用一個總出纖口(19);或者,如圖5所示,左 通道(16)和右通道(17)完全相互獨立,既左通道(16)通過一左出纖口(20)與轉杯(28) 相連通,右通道(17)通過一右出纖口(21)與轉杯(28)相連通,左、右通道不連通;如圖9 所示,總出纖口(19)或者左出纖口(20)和右出纖口(21)開設在假捻盤(22)上,假捻盤 (22)安裝在輸纖通道(23)上。
[0057] 如圖6、圖7和圖8所示:左出纖口(20)與右出纖口(21)在假捻盤(22)上相對 位置關系為三種之一:一種是如圖6所示,左出纖口(20)與右出纖口(21)在假捻盤(22) 上的朝向相反;一種是如圖7所示,左出纖口(20)與右出纖口(21)在假捻盤(22)上的朝 向相同;一種是如圖8所示,左出纖口(20)與右出纖口(21)在假捻盤(22)上的朝向呈一 定角度。
[0058] 如圖1和圖9所示:轉杯座(25)與殼體⑴之間通過一銷棒(39)相鉸接。
[0059] 如圖9所示:負壓腔(26)的上部設有一彈性密封裝置,彈性密封裝置包括一鑲嵌 在轉杯座(25)上的環形密封橡膠圈(27),環形密封橡膠圈(27)的上部呈倒錐形的彈性密 封唇,在轉杯座(25)上開設有一環形鑲嵌槽,環形密封橡膠圈(27)鑲嵌在環形鑲嵌槽中, 當紡紗器閉合時,環形密封橡膠圈(27)的彈性密封唇緊貼在輸纖通道(23)的表面。由于 彈性密封唇具有向外翻的傾斜度,當轉杯座(25)與輸纖通道(23)貼合時,能更好的避免外 界的空氣進入負壓腔(26)內,這是由于當外界空氣進入負壓腔(26)時,會使彈性密封唇向 內翻轉,從而提高了其密封性,而保證了負壓腔(26)內的負壓。
【權利要求】
1. 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帶有左分梳腔體(2)和右分梳腔體 ⑶的殼體⑴以及轉杯座(25); 在殼體(1)上設有一將纖維條送入左分梳腔體(2)的左喂給裝置和一將纖維條送入右 分梳腔體(3)的右喂給裝置;所述左喂給裝置位于所述殼體(1)的左側,由左喂給羅拉(6) 和左喂給板(8)組成;所述右喂給裝置位于所述殼體(1)的右側,由右喂給羅拉(7)和右喂 給板(9)組成;所述左喂給羅拉(6)的作用是將左纖維條牽引進入所述左分梳腔體(2)內, 所述左喂給板(8)的作用是將所述左纖維條引導進入所述左喂給羅拉(6);所述右喂給羅 拉(7)的作用是將右纖維條牽引進入所述右分梳腔體(3),所述右喂給板(9)的作用是將所 述右纖維條引導進入所述右喂給羅拉(7); 所述左分梳腔體(2)內設有一將左喂給裝置送入左分梳腔體(2)的左纖維條進行梳理 并能將纖維條梳理成單纖維狀態的左分梳輥(4),所述右分梳腔體(3)內設有一將右喂給 裝置送入右分梳腔體(3)的右纖維條進行梳理并能將纖維條梳理成單纖維狀態的右分梳 輥(5); 所述殼體(1)的左側開設有一條形的與所述左分梳腔體(2)相連通的左排雜腔(10); 所述殼體(1)的右側開設有一條形的與所述右分梳腔體(3)相連通的右排雜腔(11); 在所述殼體(1)上鉸接有一轉杯座(25),所述轉杯座(25)上開設有一負壓腔(26),在 所述負壓腔(26)的中心底部開設有一貫穿所述負壓腔(26)底部的貫穿孔,在所述的貫穿 孔中安裝固定有一轉杯(28),所述轉杯(28)的作用是將輸纖通道輸送的單根纖維聚集加 捻在一起,所述轉杯(28)通過貫穿孔與外界電機相連,在所述負壓腔(26)的底部還開設有 一貫穿所述轉杯座(25)的吸風口(29),外界風機通過所述吸風口(29)吸風為紡紗器正常 紡紗提供所必需的負壓; 所述殼體(1)與所述轉杯座(25)之間安裝有一獨立的輸纖通道(23),在所述輸纖通 道(23)上分別開設有左、右兩個通道,所述左、右通道連通所述分梳腔體與所述負壓腔體; 在所述輸纖通道(23)上安裝有一螺旋狀的假捻盤(22),在所述輸纖通道(23)上還安裝有 一管狀的引紗管(31); 所述左分梳輥(4)和所述右分梳輥(5)分別由伺服電機通過龍帶傳動,左分梳輥傳動 龍帶(35)和右分梳輥傳動龍帶(36)在轉杯紡紗機上平行交錯排列;伺服電機安裝在轉杯 紡紗機的機架上; 所述左喂給羅拉(6)和所述右喂給羅拉(7)分別通過伺服電機帶動龍帶傳動,左喂給 羅拉傳動龍帶(37)和右喂給羅拉傳動龍帶(38)在轉杯紡紗機上平行交錯排列;伺服電機 安裝在轉杯紡紗機的機架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上設有 一控制所述左喂給板(8)和所述左喂給羅拉(6)之間隔距的左喂給板壓力控制彈簧(12), 所述殼體(1)上設有一控制所述右喂給板(9)和所述右喂給羅拉(7)之間隔距的右喂給板 壓力控制彈簧(13);所述左分梳腔體(2)和所述右分梳腔體(3)的中下部分別開設有一圓 形的左分梳輥定位孔和右分梳輥定位孔(34),所述左、右分梳輥分別通過插設在所述定位 孔中的左、右定位螺絲安裝固定。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喂給裝置相 對于所述右喂給裝置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 ;所述左分梳腔體(2)相 對于所述右分梳腔體(3)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 ;所述左分梳棍(4) 相對于所述右分梳棍(5)位置向下低于5?10cm,向前凸出5?10cm。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梳輥(4) 的針布的齒形為直齒或直齒平底齒或弧背齒,所述右分梳棍(5)的針布的齒形為短工作面 齒或凸背齒或山型齒;所述左分梳輥(4)和所述右分梳輥(5)的針布的工作角的比例為 1:1?1. 3 ;所述左分梳輥(4)和所述右分梳輥(5)的針布的齒高的比例為1:1?1. 3 ;所 述左分梳輥(4)和所述右分梳輥(5)的針布的齒頂面積的比例為1:1?1. 2 ;所述左分梳 輥(4)和所述右分梳輥(5)的針布的齒密度的比例為1:1?1. 5。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輸纖通道(23) 通過左定位凹槽(32)和右定位凹槽(33)與所述殼體(1)底部相連,并通過一固定桿(24) 與所述殼體(1)上部所固定;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分別開設在所述輸纖通 道(23)的左、右兩側,均呈漸縮形漏斗狀,其目的是延長輸纖通道(23)的長度,集束所述輸 纖通道(23)內的氣流,以利于單根纖維在所述輸纖通道(23)內的伸直。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通道(16)通 過左入纖口(14)與所述左分梳腔體(3)相連通,所述右通道(17)通過右入纖口(15)與所 述右分梳腔體(4)相連通;所述左入纖口(14)和所述右入纖口(15)分別開設在所述輸纖 通道(23)的背面,所述假捻盤(22)安裝在所述輸纖通道(23)的正面,所述左入纖口(14) 和所述右入纖口(15)分別開設在所述輸纖通道(23)的背面,所述左入纖口(14)與所述輸 纖通道(23)左側邊緣的距離為6cm,上側邊緣距離為4cm;所述右入纖口(15)與所述輸纖 通道(23)右側邊緣的距離為6cm,上側邊緣距離為4cm;所述左入纖口(14)和所述右入纖 口(15)均呈矩形狀。
7.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通道(16) 和所述右通道(17)通過出纖口與所述轉杯(28)相連通,所述左、右通道在所述輸纖通道 (23)上的形式為: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在所述輸纖通道(23)上相連成一 個總的通道(18),共用一個總出纖口(19);或者,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完全 相互獨立,既所述左通道(16)通過一左出纖口(20)與所述轉杯(28)相連通,所述右通道 (17)通過一右出纖口(21)與所述轉杯(28)相連通,左、右通道不連通;總出纖口(19)或 者左出纖口(20)和右出纖口(21)開設在假捻盤(22)上,所述假捻盤(22)安裝在所述輸 纖通道(23)上。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出纖口(20) 與所述右出纖口(21)在所述假捻盤(22)上相對位置關系為三種之一:一種是所述左出纖 口(20)與所述右出纖口(21)在所述假捻盤(22)上的朝向相反;一種是所述左出纖口(20) 與所述右出纖口(21)在所述假捻盤(22)上的朝向相同;一種是所述左出纖口(20)與所述 右出纖口(21)在所述假捻盤(22)上的朝向呈一定角度。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杯座(25) 與所述殼體(1)之間通過一銷棒(39)相鉸接。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杯紡紗機的紡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負壓腔(26) 的上部設有一彈性密封裝置,所述彈性密封裝置包括一鑲嵌在所述轉杯座(25)上的環形 密封橡膠圈(27),所述環形密封橡膠圈(27)的上部呈倒錐形的彈性密封唇,在所述轉杯座 (25)上開設有一環形鑲嵌槽,所述環形密封橡膠圈(27)鑲嵌在所述環形鑲嵌槽中,當紡紗 器閉合時,所述環形密封橡膠圈(27)的彈性密封唇緊貼在所述輸纖通道(23)的表面,由于 彈性密封唇具有向外翻的傾斜度,當轉杯座(25)與輸纖通道(23)貼合時,能更好的避免外 界的空氣進入負壓腔(26)內,這是由于當外界空氣進入負壓腔(26)時,會使彈性密封唇向 內翻轉,從而提高了其密封性,而保證了負壓腔(26)內的負壓。
【文檔編號】D01H4/38GK203890550SQ201420134490
【公開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4日
【發明者】汪軍, 張玉澤, 虞叔良, 閆進祥, 傅婷, 龔以煒, 林惠婷 申請人:東華大學, 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