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用于織機的梭口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34387閱讀:494來源:國知局
用于織機的梭口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織機的梭口形成裝置,該梭口形成裝置包括若干個由多個元件組成的運動系統,每個運動系統包括:可由驅動元件上下移動以將一根或多根經紗定位梭口中的至少一個導紗器、以及用于將每個驅動元件的運動傳遞至導紗器的傳遞元件,其中,每個運動系統包括第一施力元件,該第一施力元件一方面連接至導紗器,另一方面連接至固定點,以在導紗器上施加向下的第一力,其中,每個運動系統包括第二施力元件和能量緩沖件。



背景技術:

術語“施力元件”在本專利申請中用于指在其中可積聚位能、液壓能或氣壓能的元件。因此,這種元件能從其本身通過其自己的能量狀態在另一個元件或運動系統的一部分上“施加”力。

在織機上進行織造的過程中,執行連續的織造循環,在每個織造循環的過程中,一根或多根緯紗被插入到經紗之間的梭口中。在這種梭口形成過程中和每個織造循環過程中,必須相對于插入緯紗的每一層定位不同的經紗,使得經紗具有相對于以下緯紗的通路,從而獲得具有所需結構和具有所需設計或圖案的織物。

可在織機上利用具有被沿上下運動方向反相地互逆驅動的兩組刀片的已知提花裝置和一系列運動系統實現梭口的形成,其中,每個運動系統包括兩個相互作用鉤。這兩個鉤之中的每一個可由一組刀片中的特定刀片移動,或者可選擇為使鉤保持在固定高度。在每個運動系統中,兩個相互作用鉤的運動通過滑輪元件和滑輪繩傳遞至一根或多根通絲,所述通絲連接至相應的綜絲,所述綜絲包括綜眼。通過適當地選擇或不選擇兩個鉤之中的一個或兩個,可使所選的綜眼進入若干可能的不同位置之一。因此,可在每次織造循環中正確定位穿過綜眼的每根經紗。

為了保證綜眼的正確定位,綜絲連接至一復位彈簧的一端,該復位彈簧的另一端連接至處于較低位置的裝置的固定點。因此,在綜眼上施加持久的向下力。若必須使綜絲從較高位置轉至較低位置,則作用在傳遞元件上的摩擦力會抵抗這種下向運動,因而需要附加的力來保證這種運動。復位彈簧和作用在其上的預張拉力的大小和預張拉特性使得施加的最終向下力足以在正常工作狀況下使綜絲迅速可靠地移動至較低位置。

但是,在梭口形成裝置的工作過程中,復位彈簧有可能不能施加或不能完全施加預定的向下力。例如,復位彈簧可能因積塵等原因而卡住,因而不能再在其全長上發揮作用。而且,在鉤向上運動之后,復位彈簧在到達張力峰值之后可能發生張力驟降,因而由復位彈簧施加的向下力在短時間內變得很低,甚至幾乎為零。因此,運動系統中的張力可能有很低或消失的時候。因此,滑輪繩和通絲的豎直部分不再保持正確的拉緊狀態,可能與相鄰部分有不應有的相互作用,并且停在移動刀片上的鉤可能從此載紗位置跳出。這都會導致梭口形成裝置的操作可靠性降低,以及經紗的定位不精確或不正確等。

US 5,010,927說明了一種梭口形成裝置,該梭口形成裝置除了包括常規的復位彈簧外,還包括附加彈簧元件,該附加彈簧元件在連接至鉤的繩上施加向下力,以確保在梭口形成裝置的工作過程中鉤被向下拉。但是,鉤上的附加向下力不能提供因復位彈簧的作用下降而導致的問題的解決方案。運動系統的低于附加向下力的接觸點的元件當然不會由此而保持受張力狀態。豎直繩部分不會保持拉緊狀態。而且,鉤上的附加向下力在與鉤一起移動的刀片上產生附加載荷,導致裝置的能耗增加。另一個缺點是,附加向下力的大小取決于鉤的位置,并且附加的彈簧元件必須追隨綜絲的整個運動過程,因此其尺寸很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梭口形成裝置,該梭口形成裝置具有在本說明書的第一段中指明的特征,但是即使由復位彈簧施加的向下力劇烈減小或完全消失,在該梭口形成裝置中也能避免上述的問題,并且梭口形成裝置的載荷和與驅動元件的位置無關的力的增加量很小。

此目的是如下實現的:根據本發明,由第一施力元件施加的第一力通過使運動系統的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變形或位移而在能量緩沖件中引起供應能量的積聚,其中,每個運動系統包括止動裝置,該止動裝置用于防止因第一力引起的位移或變形超過預定的最大值,其中,在運動系統中布置有第二施力元件,用于將能量緩沖件中儲存的能量轉換為施加在運動系統的元件上的張拉力,并在導紗器上導致向上的第二力,其中,后一個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可在張拉力的影響下變形或位移,使得運動系統的元件保持受張力狀態。

由于上述張拉力是在導紗器上導致向上力的力,因此在導紗器上的向下的第一力不能或不足以將運動系統的元件保持在力的接觸點和受張力的導紗器之間的情況中,這個力還應能夠發揮此作用。而且,這個力還通過使運動系統的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位移或變形來確保運動系統的所有元件都保持受張力狀態。

由第二施力元件施加的張拉力與驅動元件的位置無關,并且可遠遠小于第一施力元件施加的向下力,從而這個第二施力元件確保在梭口形成裝置的驅動裝置上僅有很小的附加載荷,甚至沒有附加載荷。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的現有技術的缺點。

運動系統可研制為使得這種變形或位移以及相應積聚的供應能量在正常工作狀況下達到最大值。在此,正常工作狀況應理解為特指第一施力元件在導紗器上施加預定的第一力時的狀況。在這種狀況下,應利用止動裝置防止最大變形或位移部件或元件的位移或變形超過此最大值,其中,運動系統的不同元件和部件在運動系統中可具有彼此之間固定的相對位置,并能夠以穩定且可預測的方式向導紗器傳遞鉤的運動。通過這種方式,在梭口形成時,經紗的定位的正確性不會因在運動系統中存在可位移或可變形的元件或部件而受到不良影響。

若由第一施力元件在導紗器上施加的第一力消失或變得小于導紗器上的向上的第二力,則張拉力應確保所述位移或變形,使得錨固系統的元件保持受張力狀態。因此,運動系統的根據鉤的運動方向延伸的柔性元件(例如滑輪繩和通絲)應保持拉緊狀態。

第一施力元件優選布置為在導紗器上或在連接至導紗器的運動系統元件上施加向下的牽拉力。因此,在一種特定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施力元件位于導紗器之下。在一種很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施力元件是或包括可彈性變形的元件。

第一施力元件優選位于運動系統的最遠點,而第二施力元件位于第一施力元件和驅動元件之間。若在某些(不應有的)工作狀況下,第一施力元件(臨時性地)施加縮減的牽拉力,則第二施力元件會確保運動系統仍承受使系統保持拉緊的力。例如,在復位彈簧本身發生故障且不能產生足夠的力并且在第一和第二施力元件之間的運動系統中發生阻塞時,或者系統的慣性導致不能傳遞復位彈簧的張力時(例如在發生碰撞或振動時),可能出現上述的工作狀況。

在此強調,術語'上'和'下'以及'向上'和'向下'不意味著將本發明限于導紗器'豎直'上下移動并且導紗器承受'豎直向上'和'豎直向下'力的梭口形成裝置。

即使在導紗器可在傾斜表面上移動的梭口形成裝置中,導紗器也在最上和最下位置之間移動,因此上下移動。因此,在這種傾斜運動平面上,施加在導紗器上的斜向上和斜向下方向的力也必須被視為向上和向下的力。

在運動在完全水平的表面上發生的梭口形成裝置中,術語'上'和'下'必須分別解讀為'從導紗器觀察時朝向驅動元件的方向'和'從驅動元件觀察時朝向導紗器的方向'。因而,術語'豎直向上力'應解讀為從導紗器觀察時朝驅動元件的方向作用的力,而術語'豎直向下力'是從驅動元件觀察時朝導紗器的方向作用的力。

驅動元件優選與鉤協作向導紗器傳遞運動。例如,這些鉤被上下移動的驅動元件有選擇性地上下移動。但是,在一種可替代實施方式中,運動系統還可與用于有選擇性地卷繞和松開運動系統的柔性元件(例如繩)的可旋轉的驅動元件相互作用,以便將導紗器移動至所需位置。

例如,驅動元件可以是卷筒,在其上連續纏繞繩若干圈,例如滑輪繩。在此情況中,第二施力元件確保繩圈不會意外地脫離卷筒或者因運動系統中的元件失去張力而卷到另一繩圈上,以防止導紗器定位不精確。

若運動系統包含柔性元件(例如繩等)或稍有彈性的元件,則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使這些元件的豎直部分保持拉緊。因此,詞語'保持受張力狀態'在一方面用于'保持拉緊'的含義,因此所述'張拉力'應解讀為為了形成這種拉緊狀態而提供的力。

在某些情況下,運動系統中的張力可能極小,甚至基本上為零。在此強調,使運動系統的柔性或彈性元件的豎直部分'保持拉緊'應解讀為即使張力很小甚至完全失去張力也能使這些元件'保持受張力狀態'。

在此還強調,上述說明不排除具有不帶柔性或稍有彈性的元件的運動系統的梭口形成裝置,并且這種梭口形成裝置也屬于在所附權利要求中限定的本發明的范圍內。根據本發明,即使是運動系統的非柔性或相對非彈性的元件也可保持受張力狀態。

如上所述,張拉力導致元件或元件的一部分發生位移或變形,從而位于所述元件或元件部分與導紗器之間的運動系統元件被保持在受張力狀態。但是,顯而易見的是,若運動系統中的某個點發生局部阻塞因而元件不能沿豎直方向位移或變形或者這種位移或變形受限,則不屬于上述的情況。在此情況中,阻塞點和導紗器之間的運動系統部分當然不能保持受張力狀態,只有位于所述阻塞點和所述驅動元件之間的運動系統部分能保持受張力狀態。

所述位移或變形可能導致錨固點發生位移和/或橋接在驅動元件(刀片)和導紗器(綜眼)之間的運動系統的高度減小,如下文中參照多個實例進行的詳細說明所述。

張拉力可使運動系統的彈性元件的一部分發生變形,使得此部分處于非拉緊狀態,而另一個元件布置為平行于該非拉緊部分,并橋接非拉緊部分,以向運動系統中傳遞力和運動。彈性元件例如可為繩,橋接元件例如可為施力元件本身,如下文中參照附圖所述。在本文中已經強調,元件的這個非拉緊部分也通過橋接元件置于運動系統之外,并且不會防止所有其他元件和此時構成運動系統的一部分的彈性元件的部分保持受張力狀態并被拉緊。

在本發明的梭口形成裝置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中,每個運動系統包括可由驅動元件上下移動的至少一個鉤、用于定位梭口中的一根或多根經紗的至少一個導紗器、以及將每個鉤的運動傳遞到至少一個導紗器的傳遞元件。

第二施力元件優選是或包括能量緩沖件,并且,由第一施力元件施加的第一力在第二施力元件上導致引起供應能量在能量緩沖件中積聚的力。

能量緩沖件優選是勢能、液壓能或氣壓能蓄能器。能量緩沖件例如可用于以彈性能或引力勢能的形式儲存勢能。

在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供應能量可通過彈簧元件的簡單彈性變形積聚。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施力元件(例如是復位彈簧,即,例如螺旋彈簧)在正常工作狀況下可施加第一力,該第一力使彈簧元件變形到預定的最大變形量。此時,在變形的彈簧元件中積聚的彈性能即是所述供應能量。此能量被轉換為與所述最大變形量相關的復位彈簧力形式的張拉力。若由第一施力元件施加的第一力臨時性地變得小于最大復位彈簧力,則此復位彈簧力確保彈簧元件的回彈,從而至少部分地補償運動系統中的張力的降低。

在此梭口形成裝置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中,每個運動系統的至少一個元件是具有可相對于彼此位移的第一和第二張拉部分的張拉元件,并且每個運動系統布置有第二施力元件,用于在這些張拉部分之中的至少一個上施加所述張拉力,使得這些張拉部分被迫進入一個相對位置,在該相對位置,運動系統的元件保持受張力狀態。

因此,例如,張拉部分以特定方式集成到運動系統中,該集成方式使得張拉部分在張拉力的作用下被迫進入第一相對位置,從而使運動系統的元件保持受張力狀態。

因此,上述相對位置是導紗器和由運動系統橋接的運動系統驅動元件之間的高度差的決定因素,并且,張拉部分在張拉力的作用下被迫進入與最小高度差對應的第一相對位置,從而通過減少所述高度差,使運動系統的元件保持受張力狀態。

第一和第二施力元件的尺寸優選使得由第一施力元件施加的第一力在至少一個張拉部分上導致克服張拉力將這些張拉部分移入第二相對位置的力。第二相對位置優選與比第一相對位置大的較大高度差對應。

由第一施力元件施加的第一力優選比由第二施力元件施加的張拉力導致的相反的第二力大得多。

從而,張拉部分從第一相對位置移動至第二相對位置的位移優選在能量緩沖件中引起供應能量的積聚。

在一種非常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第二施力元件包括彈簧元件,該彈簧元件布置為使得張拉部分從第一相對位置移動至第二相對位置的位移引起彈簧元件的彈性變形。在一種特定實施方式中,第二施力元件是彈簧元件,優選是螺旋彈簧。該彈簧可以是壓縮彈簧和拉伸彈簧。

每個運動系統還包括止動裝置,該止動裝置用于防止張拉部分在第一力的影響下的位移量超過預定的第二相對位置。所述運動系統可設計為在正常工作狀況下(即,當第一施力元件施加必要的第一力時)使得張拉部分在第一力的作用下移動至第二相對位置。這樣,在此情況中,張拉元件可作為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向導紗器傳遞驅動元件的運動的穩定的傳遞元件,因此能夠在梭口中正確定位經紗。

若第一力臨時性地變得小于最大復位彈簧力,則此張拉力應確保所述位移或變形,以便至少部分地補償運動系統中的張力的降低。因此,運動系統的根據鉤的運動方向延伸的柔性元件(例如滑輪繩和通絲)應保持張緊狀態。

在第一種特殊實施方式中,張拉元件是運動系統的繩,其中,第一繩段和第二繩段彼此相距一定距離,分別在中間繩段的上方和下方,第二施力元件在上述兩個繩段其中的一個或兩個上施加張拉力,使得第一和第二繩段被迫彼此靠近。

所述運動系統優選包括至少一個滑輪,滑輪繩繞過該滑輪延伸,以向通絲傳遞驅動元件的運動(可能通過鉤來傳遞),并且張拉元件是滑輪繩。

而且,還可布置第二施力元件,以便使中間繩段保持拉緊狀態,從而處于拉緊狀態的該中間繩段作為止動裝置,防止所述繩段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增加。

在本發明的梭口形成裝置的第二種特殊實施方式中,張拉元件是具有兩個連接器部分的連接器,這兩個連接器部分形成所述張拉部分,并且這兩個連接器部分連接至相應的運動系統元件,或者分別連接至一個運動系統元件和一個固定機器部件。

一個連接器部分優選包括頭件,該頭件可位移地處在另一個連接器部分的定位空間中。

在本發明的梭口形成裝置的第三種特殊實施方式中,每個運動系統包括至少一個滑輪元件,該滑輪元件具有上下布置的兩個滑輪,用于向至少一根通絲傳遞驅動元件的運動,并且該滑輪元件包括可相對于彼此位移的兩個滑輪部分,從而滑輪元件形成所述張拉元件,并且兩個滑輪部分形成所述張拉部分。

最上和最下的滑輪繩優選分別繞過上下布置的兩個滑輪延伸,最上的滑輪繩的兩端可由相應的驅動元件(I)、(II)位移,最下的滑輪繩連接至一根或多根通絲,并且滑輪元件作為張拉元件,該滑輪元件具有彼此相隔一段距離的最上的滑輪部分和最下的滑輪部分,其中,所述滑輪部分可相對于彼此位移,并且第二施力元件在這些滑輪部分上施加減小所述距離的力。

在第四種特殊實施方式中,張拉元件是可由驅動元件驅動的鉤,所述鉤具有兩個鉤段,這兩個鉤段可相對于彼此位移,它們形成所述張拉部分。

在一種優選實施方式中,第二施力元件是拉伸彈簧元件,該拉伸彈簧元件在張拉元件的所述張拉部分上施加將這些張拉部分拉到一起的牽拉力,或者,第二施力元件是壓縮彈簧元件,該壓縮彈簧元件在所述張拉部分之一上施加迫使該張拉部分朝另一個張拉部分的方向移動的壓縮力。

第二施力元件優選布置為只要第一施力元件在能量緩沖件中具有積聚能量就始終施加張拉力。

第二施力元件優選在運動系統位于導紗器和驅動元件之間。在一種有利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施力元件位于運動系統的最遠點,優選位于導紗器和一固定點之間,并且第二施力元件在運動系統中位于驅動元件和第一施力元件之間。第一和第二施力元件可分別位于導紗器的上方和下方,以分別在導紗器上施加向下力或向上力。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在同一個運動系統中可結合上述的特殊實施方式之中的兩個或更多個。當然,運動系統的其它元件也可設計為張拉元件。

附圖說明

為了進一步示出本發明的特征,下面將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梭口形成裝置的多種優選實施方式。應理解,這些實施方式僅是本發明所涵蓋的多種可能的實施方式的一些實例,并且該說明不應視為對保護范圍的限制。在此詳細說明中,使用參考數字來引用附圖,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的提花裝置的運動系統的示意圖;

圖2和圖4是四個連接元件的局部橫截面的側視圖,這些連接元件彼此并排設置,分別形成最下的滑輪繩與提花裝置的固定部分之間的連接,并且設計為本發明的運動系統中的張拉元件,這些附圖示出了兩種不同的實施方式;

圖3是圖2中的圓圈區域的放大圖;

圖5是圖4中的圓圈區域的放大圖;

圖6A和6B、圖8A和8B、以及圖10A和10B分別是用作本發明的運動系統的張拉元件的滑輪元件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種實施方式的兩個不同狀態的側視圖;

圖7A和7B是圖6A和6B的滑輪元件的兩個狀態的透視圖;

圖9A和9B是圖8A和8B的滑輪元件的兩個狀態的透視圖;

圖11A和11B是圖10A和10B的滑輪元件的兩個狀態的透視圖;

圖12A和12B是用作本發明的運動系統的張拉元件的通絲連接器的插頭連接器部分的兩個不同狀態的側視圖;

圖13A和13B是用作本發明的運動系統的張拉元件的通絲連接器的兩個不同狀態的側視圖;

圖14A和14B是用作本發明的運動系統的張拉元件的滑輪繩的兩個不同情況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提花裝置(參見圖1)包括具有兩組刀片(I)、(II)的驅動機構,可往復驅動這兩組刀片在現有技術已知的最下位置和最上位置之間反相地上下運動。

所述提花裝置還包括一系列運動系統,這些運動系統用于在連續織造循環中的梭口形成過程中在織機上定位經紗。每個運動系統包括兩個相互作用鉤,這些鉤可被一組刀片中的相應刀片(I)、(II)攜帶。還可利用在附圖中未示出的選針單元來選擇每個鉤(1)、(2),以保持在固定高度,并且不被相應的刀片(I)、(II)攜帶。鉤(1)、(2)的運動通過運動系統的多種元件傳遞至一根或多根經紗,如下文中進一步詳述。通過適當地選擇或不選擇運動系統的兩個鉤(1)、(2)之中的每一個,在連續的織造循環過程中,可使每根經紗處于多個可能的位置。所述選針單元被控制為以一定的方式對經紗進行定位,從而編織出具有所需特征的織物。

為了向經紗傳遞鉤(1)、(2)的運動,每個運動系統不僅具有這些鉤(1)、(2),還具有布置在鉤下的滑輪元件(3),所述滑輪元件(3)具有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這兩個滑輪通過連接件(32)彼此結合在一起。兩個相互作用鉤(1)、(2)連接至最上的滑輪繩(4)的相應端,該滑輪繩(4)從鉤(1)、(2)向下延伸并繞過最上的滑輪(30)。最下的滑輪繩(5)從最下的滑輪(31)向下延伸并繞過該滑輪(31),所述繩的一端通過稱作錨件(6)的連接元件連接至提花裝置的固定部件(7),所述繩的另一端經由通絲連接器(8)連接至通絲(9),而通絲(9)又連接至包括綜眼(10a)綜絲(10)。由于經紗穿過此綜眼(10a),因此它們可由運動系統定位。綜絲(10)經由復位彈簧(11)連接至下側固定部件(12),該下側固定部件(12)可以直接連接至“外界”,也可以不連接。因此,在此為螺旋彈簧形式的復位彈簧(11)在綜絲(10)施加持久的向下力,以便能使綜絲(10)迅速可靠地位移至較低位置。

根據本發明,每個運動系統的一個或多個所述元件(1-9)可設計為張拉元件,以使運動系統的元件保持受張力狀態,和/或使滑輪繩(4)、(5)和通絲(9)的豎直部分保持拉緊狀態。下面以非限定性方式示出了多種可能情況。

在第一種可能情況中(參見圖2、3、4、5),在提花裝置包括的運動系統中,形成最下的滑輪繩(5)與提花裝置的固定部件(7)之間的連接的錨件(6)設計為張拉元件。一個相似的錨件(6)連接至運動系統的每個最下的滑輪繩(5)的最上端。

圖2和圖4示出了提花織機的四個運動系統的最下的滑輪繩(5)的上端以及連接至它們的錨件(6),這些運動系統具有交替布置的左側和右側錨固點。在每兩個分別具有左側和右側錨固點的錨固系統(以下稱為左右運動系統)之間布置有隔板(60),該隔板具有構成模塊化結構的一部分的豎直導向件(60a)、(60b)。這些導向件(60a)、(60b)構成這些左右運動系統的每個錨件(6)的豎直導軌(60a)、(60b)。

每個錨件(6)設計為具有豎直腿(6a)的基本上為L形的物體,在豎直腿(6a)中布置有槽道,在豎直腿(6a)中導引并鎖緊最下的滑輪繩(5)的最上端,豎直腿(6a)可調節地豎直連接至隔板(60)的導軌(60a)、(60b),并且豎直腿(6a)包括在下端朝其側面突出的腿(6b)。在朝側面突出的腿(6b)的上側布置有向上突出的指狀構造(6c)(尤其參考圖3)。在每個指狀構造(6c)周圍布置有螺旋彈簧(62),當螺旋彈簧(62)處于未壓緊狀態時,它延伸到超過指狀構造(6c)上側的位置。

在兩塊相鄰隔板(60)之間安裝有止動擋板(61),該止動擋板(61)在耦合至這兩塊隔板(60)的滑輪繩(5)所在的豎直表面之間延伸。每個止動擋板(61)位于這些滑輪繩(5)的兩個錨件(6)的上方,其布置位置使得當錨件(6)在其導軌(60a)、(60b)上向上移動時,這些錨件(6)的指狀構造(6c)和螺旋彈簧(62)與止動擋板(61)的下側(61a)接觸。每個止動擋板(61)通過安裝元件(在附圖中未示出)安裝,該安裝元件允許改變安裝高度,從而下側(61a)的高度可適應與其結合工作的運動系統。

螺旋彈簧(62)和復位彈簧(11)的彈性使得運動系統的復位彈簧(11)在正常工作狀況下施加在綜絲(10)上的向下力在錨件(6)上導致足以經由通絲(9)和最下的滑輪繩(5)(參見圖1)向上拉錨件(6)的向上力,直到指狀構造(6c)觸及止動擋板(61)的下側(61a),因而螺旋彈簧(62)緊靠此下側(61a)被壓縮。這是圖2中的第二和第四運動系統的錨件(6)的情況(左側運動系統被認為是第一運動系統),以及圖3中的左側錨件的情況。

由于復位彈簧(11)的作用,螺旋彈簧(62)緊靠下側(61a)被壓縮,并且以彈性能的形式積聚勢能。此能量確保錨件(6)上的持久的向下張拉力,以及在連接至所述錨件的最下滑輪繩(5)的端部上的持久的向下張拉力。在某些(不應有的)工作狀況下,復位彈簧(11)(臨時性地)施加縮減的牽拉力。在復位彈簧本身發生故障且不能產生足夠的力并且在復位彈簧(11)和螺旋彈簧(62)之間的運動系統中發生阻塞時,或者運動系統元件的慣性導致不能(完全地)向運動系統傳遞復位彈簧的張力時(例如在發生碰撞或振動時),會出現這種狀況。此時,復位彈簧(11)不能再使運動系統保持受張力狀態。一旦比最大復位彈簧力小的向下力施加在錨件(6)上,螺旋彈簧(62)可能變松更多,并將錨件(6)推至較低位置,使得指狀構造(6c)不再與止動擋板(61)的下表面(61a)接觸。由于錨件(6)以及附接的最下滑輪繩(5)的端部的這種向下位移,運動系統的繩(4)、(5)、(9)的所有豎直部分都保持其拉緊狀態。通過這種方式,即使由螺旋彈簧(11)施加的力幾乎完全損失,螺旋彈簧(62)也能使繩(4)、(5)、(9)保持拉緊狀態。實現這種張拉效果的原因是,當螺旋彈簧(62)位于運動系統的復位彈簧(11)和刀片(I)、(II)之間時,復位彈簧(11)位于運動系統的最遠點。

圖4中所示的運動系統與圖2中的運動系統的不同之處在于,每個錨件(6)的朝一側突出的腿(6b)具有平坦上側,因而此處的螺旋彈簧沒有指狀構造,同時,止動擋板的形式不同,即,止動擋板(63)的下側包括由中央凹槽(63c)分隔的兩個可彈性變形的翼片(63a)、(63b)。中央凹槽(63c)的下側是開放的。在松弛狀態中,翼片朝相對翼片的方向斜向下延伸(正如圖5中的與右側錨件接觸的翼片(63a)),并且可沿向上方向彈性變形。在每個翼片(63a)、(63b)的旁邊布置有緩沖件(63d)、(63e),從而在最大彈性變形時,每個翼片(63a)、(63b)與位于凹槽(63c)的另一側的緩沖件(63e)、(63d)接觸,和圖5中的被左側錨件(6)緊靠緩沖件(63d)按壓的翼片(63b)的情況一樣。

在每種情況中,在兩塊相鄰隔板(60)之間安裝有相似的止動擋板(63),該止動擋板(63)在耦合至這兩塊隔板(60)的滑輪繩(5)所在的豎直表面之間延伸。每個止動擋板(63)位于這些滑輪繩(5)的兩個錨件(6)的上方,其布置位置使得當錨件(6)在其導軌(60a)、(60b)上向上移動時,這些錨件(6)之中的每一個的向一側突出的腿(6b)的平坦上側與相應的翼片(63a)、(63b)接觸,并使此翼片變形。每個止動擋板(63)通過安裝元件(在附圖中未示出)安裝,該安裝元件允許改變安裝高度,從而翼片(63a)、(63b)的高度可適應與其結合工作的運動系統。

可變形的翼片(63a)、(63b)和復位彈簧(11)的彈性使得運動系統的復位彈簧(11)在正常工作狀況下施加的力足以將錨件(6)向上拉,直到翼片(63a)、(63b)緊靠相應的緩沖件(63e)、(63d)達到最大變形量。這是圖4中的第二和第四運動系統的錨件(6)的情況(左側運動系統被認為是第一運動系統),以及圖5中的左側錨件的情況。

翼片(63a)、(63b)的作用與圖2中所示的實施方式的螺旋彈簧(62)的作用對應。由于復位彈簧(11)的作用,相應運動系統的錨件(6)抵抗止動擋板(63)的翼片(63a)、(63b)向上位移,并且此翼片發生變形,從而以彈性能的形式積聚勢能。此能量確保錨件(6)上的持久的向下張拉力,以及在緊固至所述錨件的最下滑輪繩(5)的端部上的持久的向下張拉力。如上所述,可能出現某些(不應有的)工作狀況,在這些工作狀況下,復位彈簧(臨時性地)施加縮減的牽拉力,該牽拉力不足以使運動系統再保持受張力狀態。如上所述,在復位彈簧本身發生故障并且運動系統發生阻塞時,或者運動系統中的元件的慣性導致復位彈簧的張力不能(完全地)傳遞至運動系統時(例如在發生碰撞或振動時),可能發生這種狀況。復位彈簧(11)的縮減的牽拉力使錨件(6)承受較小的向上力。因此,變形的翼片(63a)、(63b)應能夠回彈,并將錨件(6)推入較低的位置,使得翼片(63a)、(63b)不再與其緩沖件(63e)、(63d)接觸。由于錨件(6)和最低的滑輪繩(5)的連接端的這種向下位移,此滑輪繩(5)保持其拉緊狀態。因此,其它繩(4)、(9)的豎直部分也保持受張力和拉緊狀態。通過這種方式,即使在由螺旋彈簧(11)施加的力幾乎完全損失時,翼片(63a)、(63b)也可使運動系統的所有元件保持拉緊狀態。實現這種張拉效果的原因是,當翼片(63a)、(63b)位于運動系統的復位彈簧(11)和刀片(I)、(II)之間時,復位彈簧(11)位于運動系統的最遠點。

在第二種可能情況中,提花裝置包括帶有滑輪元件(3)的運動系統,所述滑輪元件(3)設計為張拉元件。圖6A、6B、7A和7B示出了這種滑輪元件的第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圖8A、8B、9A和9B示出了第二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圖10A、10B、11A和11B示出了第三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在所有實施方式中,滑輪元件(3)都包括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這些滑輪在公共中段(32)上可樞轉地上下布置。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中段(32)由兩部分組成,即,最上的中間部分(320)和最下的中間部分(321)。在圖6A、6B、7A和7B中,已移除了中間部分的前壁的一部分,以便看清內部部件。

最上的中間部分(320)包括銷(320a),該銷在其端部具有盤狀體(320b)。在銷(320a)的周圍布置有螺旋彈簧(322)。在最下的中間部分(321)中具有筒狀腔室(321a、321b),最上的腔室段(321a)逐漸加寬并過渡為具有較大直徑的最下腔室段(321b),其中,腔室(321a、321b)可經由從最下的中間部分(321)的上端延伸并終止在最上的腔室段(321a)中的軸向通道訪問。

最上的中間部分(320)的銷(320a)經由所述通道延伸到最下的中間部分(321)的較寬的最下腔室段(321b)中,而盤狀體(320b)徑向配裝到較寬的腔室段(321b)中,并且螺旋彈簧(322)位于銷(320a)的周圍,并從盤狀體(320b)的上側延伸到較窄的最上腔室段(321a)中。由于盤狀體(320b)可在較寬的腔室段(321b)中豎向位移,因此最下的滑輪(31)也可相對于最上的滑輪(30)豎向位移。

在正常工作狀況下,復位彈簧(11)經由通絲(9)和最下的滑輪(31)上的最下滑輪繩(5)施加向下力,該向下力足以使最下的滑輪(31)相對于最上的滑輪(30)位移至盡可能遠的位置。在此位置(在圖6B和7B中示出),盤狀體(320b)緊靠較寬的腔室段(321b)的上壁,而螺旋彈簧(322)在較窄的腔室段(321a)中被壓縮。因此,此時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的轉軸之間的豎向距離(A)最大。螺旋彈簧(322)持久地施加張拉力,使得中間段(32)的兩個中間部分(320)、(321)被朝向彼此推動。因此,螺旋彈簧(322)的作用與壓縮彈簧類似。

在某些工作狀況下,復位彈簧(11)可能(臨時性地)在綜絲(10)上施加縮減的向下力,或者綜絲(10)上方的運動系統的阻塞或運動系統中的元件的慣性可能導致復位彈簧(11)的張力不能被(完全地)傳遞,因而若沒有張拉元件,則不能繼續保證運動系統的繩(4)、(5)、(9)保持拉緊狀態。由于張拉元件形式的滑輪元件(3)的存在,可通過如下方式防止這個問題。由于復位彈簧(11)的牽拉力縮減,最下的滑輪(31)上的向下力也變小,這個最下的滑輪(31)在螺旋彈簧(322)的力的作用下相對于最上的滑輪(30)向上位移。從而最上的中間部分(320)的盤狀體(320b)向下位移到最下的中間部分(321)的較寬腔室段(321b)中,到達一個新位置,在該位置,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更接近在一起。

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的這種相對位移使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之間的豎向距離(A)從最大距離(圖6B和7B中的情況)減小到一個較小的距離,從而運動系統的所有繩(4)、(5)、(9)都保持拉緊狀態。在圖6A和7A中示出了最下的滑輪(31)向上位移到最大距離時的極限位置,在該位置,盤狀體(320b)位移到緊靠較寬的腔室段(321b)的底部,因此距離(A)最小。

在設計為張拉元件的滑輪元件(3)的第二種實施方式中,也采用兩件式中間段(32)的原理,因而兩個中間部分(323)、(324)可在兩個位置之間彼此相對位移,在這兩個位置,滑輪(30)、(31)之間的距離(A)不同;并且,彈簧元件(325)確保滑輪(30)、(31)被迫進入具有最短距離(A)的相對位置。

在此,一個中間部分是臂(323),所述臂在一端連接至最下的滑輪(31),在另一端具有凹槽(323a、323e),該凹槽由具有不同寬度的兩個部分組成。較寬的最上部分(323a)逐步過渡為凹槽的較窄的最下部分(323e),從而形成與凹槽的較寬部分(323a)的下端鄰接的兩個橫向邊(323b)。這個較寬部分(323a)在其一側與兩個平行邊(323c)鄰接,這兩個平行邊過渡為弧狀上邊。這些平行邊(323c)具有彼此相對的突出部(323d),這些突出部僅在圖9A和9B中示出,它們的作用將在下文中更詳細地說明。

另一個中間部分是滑動體(324),最上的滑輪(30)可樞轉地連接至該滑動體,并且該滑動體位于凹槽的較寬最上部分(323a)中。滑動體(324)的寬度與凹槽的較寬部分(323a)的寬度對應,而滑動體(324)具有較小的高度,從而可豎向位移地處于凹槽的此部分(323a)中。滑動體(324)的側邊被上述的突出部(323d)可平移地約束。

較窄部分(323e)在下端以端邊(323f)為界。在滑動體(324)的下側和此端邊(323f)之間布置有彈簧元件(325),該彈簧元件設計為例如由塑料制成的之字形形式的可彈性變形元件。在圖8A和9A中示出了此彈簧元件(325)的未變形形態。在圖8B和9B中,彈簧元件(325)處于最大彈性變形形態。

在正常工作狀況下,復位彈簧(11)經由通絲(9)和最下的滑輪(31)上的最下滑輪繩(5)施加向下力,該向下力足以使最下的滑輪(31)相對于最上的滑輪(30)位移至盡可能遠的位置。在此位置(在圖8B和9B中示出),滑動體(324)緊靠在上端與凹槽(323a)鄰接的弧狀壁,因此向上位移到最大距離處,而彈簧元件(325)具有最大變形量。因此,此時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的轉軸之間的豎向距離(A)最大。在彈簧元件中積聚的勢能導致持久的張拉力,使得連接件(32)的兩個中間部分(323)、(324)以及連接的滑輪(30)、(31)被迫朝彼此靠近。彈簧元件(325)在此作為拉伸彈簧。

因此,與第一種實施方式類似的是,此滑輪元件(3)的存在可防止在復位彈簧(11)的牽拉力縮減的情況下繩(4)、(5)、(9)的豎直部分不保持拉緊狀態。在此,縮減的牽拉力自然也導致最下的滑輪(31)上的向下力減小,因而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在彈簧元件(325)的力的作用下朝彼此位移。從而滑動體(324)向下位移到凹槽的較寬部分(323a)中,進入一個新位置,在該位置,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更接近在一起。

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的這種相對位移使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之間的豎向距離(A)從最大距離(圖8B和9B中的情況)減小到一個較小的距離(A),從而運動系統的所有繩(4)、(5)、(9)都保持拉緊狀態。在圖8A和9A中示出了兩個滑輪(30)、(31)朝彼此位移最大距離時的極限位置,在該位置,滑動體(324)向上位移到緊靠與凹槽的較寬部分(323a)的下側鄰接的橫邊(323b),因此所述距離(A)最小。

在第三種實施方式中也運用上述原理。在此,中間段(32)由可樞轉地連接至相應的滑輪(30)、(31)的兩個細長連接件(326)、(327)組成。這兩個連接件沿運動系統的豎直方向直線延伸,并且彼此接合。最上的連接件(326)具有T形耦合元件(326a、326b),該T形耦合元件向下延伸超過連接件的自由端。該耦合元件具有頸部(326a)和附接的頭件(326b)。最下的連接件(327)在自由端附近具有內部空間(327a),該內部空間在其上端被上壁(327b)限定,在其下端被下壁(327c)限定。內部空間(327a)可經由上壁中的通路訪問。頸部(326a)經由此通路延伸到內部空間(327a)中,而頭件(326b)位于內部空間(327a)中。這種連接還允許滑輪(30)、(31)沿豎直方向相對位移。

在兩個滑輪(30)、(31)之間布置有單件式彈簧體(328),該彈簧體具有兩個可彈性變形的側翼(328a)、(328b),這些側翼形成最上的橋接段(328c)和最下的橋接段(328d)之間的連接。最上的橋接段(328c)連接至最上的滑輪(30),而最下的橋接段(328d)連接至最下的滑輪(31)。在圖10A和11A中示出了此彈簧體(328)的未變形形態。在圖10B和11B中,彈簧體(328)處于最大彈性變形形態。

在正常工作狀況下,復位彈簧(11)經由通絲(9)和最下的滑輪(31)上的最下滑輪繩(5)施加向下力,該向下力足以使最下的滑輪(31)相對于最上的滑輪(30)位移至盡可能遠的位置。在此位置(在圖10B和11B中示出),內部空間(327a)中的頭件(326b)與上壁(327b)接觸,因此向上位移到最大距離處,而彈簧體(328)的側翼(328a)、(328b)具有最大變形量。因此,此時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的轉軸之間的豎向距離(A)最大。在彈簧元件(328)中積聚的勢能導致持久的張拉力,使得中間段(32)的兩個中間部分(326)、(327)以及連接的滑輪(30)、(31)被迫朝彼此靠近。因此,彈簧體(328)在此也作為拉伸彈簧。

與第一和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功能類似,最下的滑輪(31)上的向下力減小會導致彈簧體(328)回彈,因而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朝彼此位移。從而頭件(326b)向下位移到內部空間(327a)中,進入一個新位置,在該位置,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更接近在一起。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的這種相對位移使最上的滑輪(30)和最下的滑輪(31)之間的豎向距離(A)從最大距離(圖10B和11B中的情況)減小到一個較小的距離,從而運動系統的所有繩(4)、(5)、(9)都保持拉緊狀態。圖10A和11A中示出了兩個滑輪(30)、(31)朝彼此位移到最大距離時的最極限位置,在該位置,頭件(326b)位移到緊靠內部空間(327a)的下壁(327c),因此距離(A)最小。

在第三種可能情況中,提花裝置包括帶有通絲連接器(8)的運動系統,所述通絲連接器(8)設計為張拉元件。通絲連接器(8)由連接至滑輪繩(5)的插頭連接器部分(81)和連接至一根或多根通絲(9)的插孔連接器部分(82)組成。這兩個連接器部分(81)、(82)可耦合在一起,以形成滑輪繩(5)和通絲(9)之間的連接。插頭連接器部分(81)包括基本為圓柱狀的基部(81a),該基部過渡為細長的桿(81b),在桿的端部上形成有可彈性變形的頭部(81c)。插孔連接器部分(82)包括用于插頭連接器部分(81)的頭部(81c)的定位空間(820a),該定位空間(820a)可通過從連接器部分(82)的一端延伸并終止在定位空間(820a)中的槽道訪問。在插孔連接器部分(82)的另一端具有用于連接至一根或多根通絲(9)(在圖12A至13B中未示出)的鉤(821c)。

插頭連接器部分(81)的桿(81b)可經由上述槽道移入定位空間(820a)中,直到頭部(81c)處于定位空間(820a)中的預定耦合位置,從而插頭連接器部分(81)和插孔連接器部分(82)耦合。圖12A和12B示出了在第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設計為張拉元件的這種連接器(8)的插頭連接器部分(81)。

在插頭連接器部分(81)中,有從一端軸向延伸的圓筒狀槽道(81d、81e、81f、81g),該槽道具有逐步向彼此過渡的四個不同直徑的部分:第一部分(81d)從端部延伸,第二部分(81e)的直徑大于第一部分(81d)的直徑,第三部分(81f)的直徑大于第二部分(81e)的直徑,并且第三部分(81f)構成連接至滑輪繩(5)的圓柱體(84)的運動空間,如下文中進一步詳述。最后,第四部分(81g)的直徑又小于第三部分(81f)的直徑。直徑的逐步變化在槽道中形成斜壁。

滑輪繩(5)經由構成槽道的第一部分(81d)和第二部分(81e)的通道延伸到最寬的第三部分(81f)中,在第三部分(81f)中,滑輪繩(5)連接至徑向地位于槽道的第三部分(81f)中的圓柱體(84)。圓柱體(84)的高度小于槽道的第三部分(81f)的高度,而圓柱體(84)的直徑只稍稍小于槽道的直徑,并且在任何情況下都大于槽道的第二部分(81e)和第四部分(81f)的直徑。因此,圓柱體(84)可在槽道的第三部分(81f)中在與鄰接第三部分(81f)的下端的斜壁(81h)接觸的最下位置和與鄰接第三部分(81f)的上端的斜壁(81i)接觸的上側位置之間上下位移。

在滑輪繩(5)的周圍布置有螺旋彈簧(83),該螺旋彈簧從圓柱體(84)的上側軸向延伸到槽道的第二部分(81e)中,在第二部分(81e)中,螺旋彈簧(83)的最上端與鄰接槽道的第二部分(81e)的上端的斜壁(81j)接觸。

由于圓柱體(84)可在槽道的第三部分(81f)中豎向位移,因此滑輪繩(5)的錨固點可相對于插頭連接器部分(81)豎向位移。

在正常工作狀況下,復位彈簧(11)經由通絲(9)和插孔連接器部分(82)在插頭連接器部分(81)上施加向下力,該向下力足以使槽道的第三部分(81f)中的圓柱體(84)克服螺旋彈簧(83)的彈力位移到其最上位置,在該位置,圓柱體(84)與鄰接槽道(81f)的第三部分的上端的斜壁(81i)接觸。在此狀態中(在圖12A中示出),螺旋彈簧(83)在鄰接槽道的第二部分的上端的斜壁(81j)與圓柱體(84)的上側之間的槽道(81e)的第二部分中具有最大壓縮量。

螺旋彈簧(83)持久地施加張拉力,從而在圓柱體(84)上施加向下力。因此,螺旋彈簧(83)的作用與壓縮彈簧類似。

當復位彈簧(11)的牽拉力縮減時,插頭連接器部分(81)上的向下力也變小,此圓柱體(84)在螺旋彈簧(83)的力的作用下位移到槽道(81f)的第三部分中的較低位置。圖12B中示出了這種狀況。由于滑輪繩(5)的錨固點更靠近通絲(9)的錨固點,因此運動系統的所有繩(4)、(5)、(9)保持拉緊狀態。

圖13A和13B示出了具有處于耦合狀態的插頭連接器部分(81)和插孔連接器部分(82)的通絲連接器。在此實施方式中,插孔連接器部分(82)設計為張拉元件。插孔連接器部分(82)由兩部分構成:基部(820)和端部(821),在基部(820)中有用于插頭連接器部分(81)的頭部的定位空間(820a),在端部(821)上有用于連接一根或多根通絲(在圖13A和13B中未示出)的鉤(821c)。

端部(821)包括銷(821a)和銷(821a)周圍的螺旋彈簧(83),銷(821a)具有盤狀體(821b),其端部的直徑較大。在基部(820)中,在定位空間(820a)下具有運動腔室(820b),該運動腔室可從基部(820)的最下端經由槽道訪問。端部(821)的銷(821a)經由此槽道延伸到運動腔室(820b)中。盤狀體(821b)位于運動腔室(820b)中,并可在此空間中軸向位移。螺旋彈簧(83)的一端支撐在斜壁(820c)上,另一端與盤狀體(821b)的下側接觸,并在盤狀體(821b)上施加向上力。螺旋彈簧(83)是壓縮彈簧。

由于盤狀體(821b)可在運動腔室(820b)中豎向位移,因此通絲(9)的錨固點可相對于插孔連接器部分(82)的基部(820)豎向位移,因而也可相對于滑輪繩(5)的錨固點位移。

在正常工作狀況下,復位彈簧(11)經由通絲(9)在端部(821)上施加向下力,該向下力足以使運動腔室(820b)中的盤狀體(821b)克服螺旋彈簧(83)的彈力位移到其在運動腔室(820b)中的最下位置。在此狀態中(在圖13A中示出),盤狀體(821b)與鄰接運動腔室的下端的斜壁(820d)接觸,并且螺旋彈簧(821c)在支撐螺旋彈簧(63)的斜壁(820c)與盤狀體(821b)的下側之間具有最大壓縮量。

螺旋彈簧(83)持久地施加張拉力,從而在圓柱體(821b)上施加向上力。當復位彈簧(11)的牽拉力縮減時,端部(821)上的向下力也變小,盤狀體(821b)在螺旋彈簧(83)的力的作用下在運動腔室(820b)中位移到較高位置。圖13B中示出了盤狀體(821b)位移到緊靠運動腔室的上壁時的最極限位置。由于通絲(9)的錨固點更靠近滑輪繩(5)的錨固點,因此運動系統的所有繩(4)、(5)、(9)保持拉緊狀態。

在第四種可能情況中,提花裝置包括帶有滑輪繩(5)的運動系統,所述滑輪繩(5)設計為張拉元件。滑輪繩(5)由兩個獨立的繩段(5a)、(5b)組成,這兩個繩段連接至螺旋彈簧(50)的相應端部(50a)、(50b),并連接至穿過螺旋彈簧(50)內的軸向空間的中間繩(51)的相應端部(51a)、(51b)。為了形成與螺旋彈簧(50)的連接,在每個繩段(5a)、(5b)的端部通過回折繩端并使用夾持元件(52)將其緊固至同一根繩的平行段上而形成繩圈。螺旋彈簧(50)的鉤狀端(50a)、(50b)鉤入如此形成的繩圈中。中間繩(51)的端部(51a)、(51b)利用相同的夾持元件(52)緊固到滑輪繩(5)的相應繩段(5a)、(5b)上。

當螺旋彈簧(50)處于其松弛狀態時(參見圖14A),錨固點之間的中間繩(51)的長度使得中間繩(51)不處于拉緊狀態。當繩段(5a)、(5b)克服螺旋彈簧(50)的彈力彼此遠離時,螺旋彈簧(50)變形,從而達到較大長度。當中間繩(51)如圖14B所示被拉直時,達到繩段(5a)、(5b)的最大相對位移。

在正常工作狀況下,復位彈簧(11)經由通絲(9)在滑輪繩(5)的最下繩段(5b)上施加向下力,該向下力足以使繩段(5b)克服螺旋彈簧(50)的彈力相對于最上繩段(5a)向下位移。在此狀態中(圖14B),螺旋彈簧(50)具有最大伸長量,并且中間繩(51)被拉緊。螺旋彈簧(51)持久地施加張拉力,從而在最下繩段(5b)上施加向上力。當復位彈簧(11)的牽拉力縮減時,最下繩段(5b)上的向下力也變小,最下繩段(5b)在螺旋彈簧(50)的力的作用下向更靠近最上繩段(5a)的較高位置位移。此時,中間繩(51)當然不再處于拉緊狀態。圖14A中示出了處于松弛狀態的螺旋彈簧(50)已達到其最小長度因而最上繩段(5a)和最下繩段(5b)之間的距離最小時的最極限位置。由于滑輪繩(5)的有效長度減小,因此運動系統的所有繩(4)、(5)、(9)都保持拉緊狀態。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偏关县| 新沂市| 汤原县| 宜宾县| 丰县| 汨罗市| 务川| 临桂县| 扎鲁特旗| 永济市| 沂水县| 城市| 卫辉市| 永寿县| 郓城县| 甘泉县| 山东| 肃宁县| 含山县| 宜都市| 武隆县| 郁南县| 开鲁县| 法库县| 凌海市| 灵丘县| 玉屏| 广宗县| 阳城县| 皮山县| 洛浦县| 延川县| 安岳县| 信宜市| 新田县| 沙洋县| 松阳县| 土默特左旗| 寻甸| 前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