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環形噴氣助力引緯的噴水織機。
背景技術:
織機是紡織系統中的重要機械設備,在整個織造過程中需要完成開口、引緯、打緯、送經、卷取等運動,這五個主要機構的運動統稱為織機的五大運動。從引緯方式上織機可大致分為無梭織機和有梭織機兩種,無梭織機又包括噴水和噴氣兩種射流引緯方式,其中,噴水織機中的引緯機構是利用高速流動的空氣對紗線表面所產生的摩擦牽引力,將緯紗引過梭口,由于氣體的質量較小,因此噴氣織機具有速度高以及入緯率高的特點。
目前,使用較多的噴水引緯通常采用柱塞泵或加壓泵等對通道內的水進行加壓,然后經過安裝在織機機架上的噴頭進行引緯,由于射流水存在紊流或容留有氣體,因此容易導致加壓后的引緯存在延遲等問題,不利于擴大筘幅的寬度,對此,現有的解決措施一般是采用加壓和擴大射流的直徑,但會增大功耗和水耗,提高生產成本。已有的噴氣或噴水織機均為獨立配套的引緯系統,從而未能有效發揮兩種射流引緯的優點。
如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 205907442 U)公開了“一種新型噴水織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左側殼體內部設置有引緯模塊,引緯模塊上方機架上還設置有沿著緯線飛行方向布置的噴嘴,所述機架上方還設置有定位梁,通過吊桿與鋼筘相連,所述鋼筘下方還設置有脫水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之間還設置有導向輥和出料輥,兩個導輥之間分別設置有筒體以及壓桿,而靠近出料輥的導向輥與出料輥之間均還設置有壓桿,所述出料輥一側還設置有調整壓輥。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噴水織機,通過優化其內部引緯模塊的結構來控制噴射水流的量,并且通過引緯模塊與脫水模塊相互結合來實現節約水資源的效果,并通過在出料輥一側增強調整壓輥來確保了其出料的平整度及密實度。該織機主要通過對射流進行多余回收來實現節約用水,但對于噴水引緯的射流擴散問題未有涉及。
如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 204714986 U)公開了“一種噴水織機單泵雙噴引緯與雙泵雙噴引緯轉換裝置”,包括兩個水泵、四個轉向閥、兩個噴嘴以及水管,其中一個噴嘴通過兩個轉向閥連通一個水泵,另一個噴嘴通過轉向閥連通兩個水泵;每個水泵有路水管連接水箱;這樣的結構組合簡單,制作成本低,可以直接有效地實現噴水織機根據實際引緯需求在雙泵雙噴引緯與單泵雙噴引緯之間切換,若織物由二種纖度差異很大緯紗組成,則使用雙泵雙噴織造,若織物由二種纖度相近的緯紗組成,則使用單泵雙噴高速織造。該裝置可根據不同纖度差緯紗進行引緯切換,用以提高生產效率、方便使用,但對于噴水引緯射流中存在的擴散問題未有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環形噴氣助力引緯的噴水織機,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環形噴氣助力引緯的噴水織機,包括開口機構、送經機構、打緯機構、引緯機構和卷取機構,所述引緯機構包括儲水罐、柱塞泵、儲氣罐和引緯噴嘴,引緯噴嘴上設有進水口和進氣口,進水口外安裝柱塞泵,柱塞泵通過出水管道連接儲水罐,進氣口通過輸氣管連接儲氣罐;所述引緯噴嘴由噴嘴座、導緯管、噴嘴芯、導流管構成,所述導緯管設在噴嘴座后端,噴嘴芯設在噴嘴座內腔并固定在導緯管的前端,導緯管與噴嘴芯上設有同軸的引緯通道,噴嘴座前端固定安裝導流管,噴嘴芯前端伸入導流管內,導流管、噴嘴芯均通固定套與噴嘴座固定;所述導流管前部為雙層結構,包括內筒和外筒,內筒與外筒之間形成環形噴氣腔,噴氣腔與引緯噴嘴上的進氣口連通;所述引緯噴嘴上的進水口與噴嘴芯上的引緯通道連通。
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如上所述的環形噴氣助力引緯的噴水織機,所述環形噴氣腔的截面積與引緯通道的截面積相同。
如上所述的環形噴氣助力引緯的噴水織機,所述導流管、環形噴氣腔為同軸的錐形體,所述導流管前端內筒內徑與引緯通道的內徑相等。
如上所述的環形噴氣助力引緯的噴水織機,所述導流管、環形噴氣腔的錐角為2°~6°。
如上所述的環形噴氣助力引緯的噴水織機,所述導流管內安裝集流環,集流環位于噴嘴芯的前端,集流環的內圈與引緯通道同軸,引緯通道的直徑小于集流環的內圈。
如上所述的環形噴氣助力引緯的噴水織機,所述引緯噴嘴上設置有與引緯通道連通的回水口,回水口通過回水管連接回收罐。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1、本噴水織機中設置的引緯噴嘴,使用時,采用內部為噴水射流進行引緯,在噴水射流的外部同時配置環形的噴氣射流作為噴水射流的保護,由于噴水射流受到的阻力與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氣流在噴水射流的外周流動,可為噴水射流打開環形的流動通道,以減輕噴水射流的阻力,同時形成的環形氣流通道還具有向前的牽引力和四周向內側的擠壓力,因而能較好防止噴水射流的擴散,提高噴水引緯的準確性。
2、為了提高環形噴氣射流與噴水射流的貼合度,可將導流管設置成錐形體,即形成的環形噴氣射流具有向內的傾角,在噴水射流引緯時能夠提供更穩定的擠壓力,增強噴水射流的集束性;而向內具有傾角的環形噴氣射流對其本身來說,也具有更好的防擴散作用。
3、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可結合現有的噴水織機進行改造安裝和使用,以降低設備的整體投資,增加使用效益;由于采用環形噴氣射流作為保護和助力,相對于現有的噴水引緯機構,可進一步減少用水和降低能耗。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引緯機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所述的引緯噴嘴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即所述導流管為錐形體)
附圖標記:1-儲水罐,2-柱塞泵,3-儲氣罐,4-出水管,5-輸氣管,6-噴嘴座,7-導緯管,8-噴嘴芯,9-導流管,10-引緯通道,11-固定套,12-進氣口,13-環形噴氣口,14-風道,15-進水口,16-集流環,17-引緯噴嘴。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如圖1-圖3所示,環形噴氣助力引緯的噴水織機,包括開口機構、送經機構、打緯機構、引緯機構和卷取機構,引緯機構包括儲水罐1、柱塞泵2、儲氣罐3和引緯噴嘴17,引緯噴嘴17上設有進水口15和進氣口12,進水口15外安裝柱塞泵2,柱塞泵2通過出水管4道連接儲水罐1,進氣口12通過輸氣管5連接儲氣罐3;引緯噴嘴17由噴嘴座6、導緯管7、噴嘴芯8、導流管9構成,導緯管7設在噴嘴座6后端,噴嘴芯8設在噴嘴座6內腔并固定在導緯管7的前端,導緯管7與噴嘴芯8上設有同軸的引緯通道10,噴嘴座6前端固定安裝導流管9,噴嘴芯8前端伸入導流管9內,導流管9、噴嘴芯8均通固定套11與噴嘴座6固定;導流管9前部為雙層結構,包括內筒和外筒,內筒與外筒之間形成環形噴氣腔,噴氣腔與引緯噴嘴17上的進氣口12連通;引緯噴嘴17上的進水口15與噴嘴芯8上的引緯通道10連通。
其中環形噴氣口13位于導流管9的前端,用于和從噴嘴芯8經過導流管9流出的噴水射流保持同軸,環形噴氣射流的啟動可以稍早于噴水射流的動作,以形成有效的氣流牽引力。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公開的環形噴氣助力引緯的噴水織機,噴水織機中的開口機構完成開口運動,使經紗按一定規律分成上下兩片,以形成梭口;引緯機構將緯紗引入梭口;打緯機構將引入梭口的緯紗打向織口;送經機構均勻地從織軸上送出具有一定張力的經紗;卷取機構將織成的織物按一定的速度引離織口,并卷取織物。使用時,采用內部為噴水射流進行引緯,在噴水射流的外部同時配置環形的噴氣射流作為噴水射流的保護,由于噴水射流受到的阻力與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氣流在噴水射流的外周流動,可為噴水射流打開環形的流動通道,以減輕噴水射流的阻力,同時形成的環形氣流通道還具有向前的牽引力和四周向內側的擠壓力,因而能較好防止噴水射流的擴散,提高噴水引緯的準確性。引緯噴嘴17利用噴射水流與紗線之間的摩擦牽引力,引導緯紗飛越梭口。柱塞泵2或高壓泵從儲水罐1中吸收水,然后經過控制和加壓送入引緯噴嘴17中,引緯噴嘴17的后部設置導緯管7用于送入緯紗,水流經過進水口15后可引導緯紗依次穿過噴嘴芯8,然后從引緯通道10、導流管9中帶領緯紗一起飛出,完成引緯的作用。
如圖2、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環形噴氣腔的截面積與引緯通道10的截面積相同。兩者設置的截面積相同,便于控制噴氣和噴水的流速保持一致。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導流管9、環形噴氣腔為同軸的錐形體,導流管9前端內筒內徑與引緯通道10的內徑相等。導流管9設置成錐形體,即形成的環形噴氣射流具有向內的傾角,在噴水射流引緯時能夠提供更穩定的擠壓力,增強噴水射流的集束性;而向內具有傾角的環形噴氣射流對其本身來說,也具有更好的防擴散作用。進一步優選的,本實施例中導流管9、環形噴氣腔的錐角為2°,此時可將導流管9設置較長,以起到較好的噴射射流的穩壓導流作用。
如圖2、圖3所示,本實施例在導流管9內安裝集流環16,集流環16位于噴嘴芯8的前端,集流環16的內圈與引緯通道10同軸,引緯通道10的直徑小于集流環16的內圈。設置集流環16,一方面可以對噴氣射流進行整流集聚,另一方面集流環16的內圈和引緯通道10保持同軸,且直徑相對比引緯通道10要收縮,因而對隨后的噴水射流具有校準和穩壓整流作用,以保證緯紗引導的性能,提高該噴水織機的紡織效率和質量。
進一步的,為了節約用水,還可以在引緯噴嘴17上設置有與引緯通道10連通的回水口,回水口通過回水管連接回收罐,以有效回收多余的噴水。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可結合現有的噴水織機進行改造安裝和使用,以降低設備的整體投資,增加使用效益;由于采用環形噴氣射流作為保護和助力,相對于現有的噴水引緯機構,可進一步減少用水和降低能耗。
本實用新型未詳盡描述的技術內容均為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