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紡織領域,更具體的講是一種超聲輔助經紗上漿的方法。
背景技術:
漿紗是織造工程中的重要工序,對于織造能否順利進行、織造效率的高低及最終產品質量的優劣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除很少一部分粗支股線、強捻絲和一些變形絲的經紗不需上漿即可直接用于織造外,其它形式經紗都需要上漿。經紗上漿提高可提高其可織性,使紗在織布過程中不起毛、少斷頭,生產出優質的織物。
超聲波技術近年來在紡織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例如在紡織品退漿過程中,應用超聲波技術可加速織物上漿膜的膨化和脫離,從而提高織物的退漿效率;在漂白工藝中,超聲波的空化作用可以使藥劑與纖維充分接觸,提高漂白效率;此外,超聲波在煮練、洗滌、染色和后整理等環節也有應用,對提高產品質量,保障生產安全和設備安全運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特別具有潛在的能力。
但是超聲波技術在經紗上漿中的應用報道極少,作為紡織加工過程中的關鍵工序,國內外對經紗上漿工藝的研究已有較長的歷史。除了傳統沿用的軸對軸的“浸漿方式”上漿外,還出現了溶劑上漿、泡沫上漿等。近年來還出現了高壓上漿、預濕上漿、冷上漿、拖漿式上漿等新型上漿方法。這些研究對提高上漿效果,降低漿料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節約漿紗成本方面都有一定作用,但也普遍存在著成本較高、工藝設備復雜、產品適應性有限等缺點,并且大多仍處于探索試驗階段。因此需要開發一種對降低紡織廠生產成本、漿紗能耗、提升環保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的新上漿工藝。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超聲輔助經紗上漿的方法,目的在于解決現有上漿方法普遍存在著成本較高、工藝設備復雜、產品質量差、產品適應性有限等缺點的問題。
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超聲輔助經紗上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復數個超聲波振子陣列于浸沒輥正下方的漿槽外底部,并且相鄰兩列的超聲波振子之間在漿槽的長度方向上相互間隔且交錯排列;(2)通過超聲波發生器使復數個超聲波振子產生頻率范圍為25KHz至45KHz,在漿槽寬度方向上的功率密度范圍為200W/m至700W/m的超聲振動;(3)將漿液導入漿槽中,對經紗進行上漿并形成漿紗。
進一步,所述漿液為含固率為6%至10%的氧化淀粉漿液,所述經紗為30tex至40tex的純棉紗,所述超聲振動的頻率為28KHz,在漿槽寬度方向上的功率密度為300W/m。
更進一步,所述漿液為含固率為8%氧化淀粉漿液,所述經紗為34.5tex的純棉紗。
進一步,所述漿液為含固率為7%至11%的酯化淀粉、聚乙烯醇混合漿液,所述經紗為20tex至30tex的滌棉混紡紗,所述超聲振動的頻率為30KHz,在漿槽寬度方向上的功率密度為560W/m。
更進一步,所述漿液為含固率為9%的酯化淀粉、聚乙烯醇混合漿液,所述經紗為24tex的滌棉混紡紗。
進一步,所述漿液為含固率為8%至12%的復合變性淀粉、丙烯酸酯混合漿液,所述經紗為25tex至35tex的滌粘膠混紡紗,所述超聲振動的頻率為25KHz,在漿槽寬度方向上的功率密度為700W/m。
更進一步,所述漿液為含固率為10.2%的復合變性淀粉、丙烯酸酯混合漿液,上述經紗為30tex的滌粘膠混紡紗。
由上述對本發明創造的描述可知,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包括以下步驟:(1)將復數個超聲波振子陣列于浸沒輥正下方的漿槽外底部,并且相鄰兩列的超聲波振子之間在漿槽的長度方向上相互間隔且交錯排列;(2)通過超聲波發生器使復數個超聲波振子產生頻率范圍為25KHz至45KHz,在漿槽寬度方向上的功率密度范圍為200W/m至700W/m的超聲振動;(3)將漿液導入漿槽中,對經紗進行上漿并形成漿紗。超聲波振子產生的超聲振動透過漿槽底板對漿液與漿紗過程進行作用;漿紗工藝過程中,這種一定頻率與功率密度的超聲波通過空化效應使漿液粘度降低,并提高漿液對經紗的浸透性能,使漿液更好地向經紗內部浸透,從而改善最終漿紗各項性能。
本發明相比于傳統上漿方法具有以下優勢:(1)由于超聲波的空化作用,在上漿過程中可以促進漿液對紗線的潤濕、被覆和滲透,從而在相同含固率情況下,可獲得更高的上漿率;(2)使用本發明得到的漿紗表面形成更為完整的漿膜,各項性能均優于傳統上漿方法,因此采用本發明可以適度降低漿液的含固率,從而節省原料;(3)工藝方法操作簡單,能耗成本低廉,適合工業化生產和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超聲輔助經紗上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復數個超聲波振子陣列于浸沒輥正下方的漿槽外底部,并且相鄰兩列的超聲波振子之間在漿槽的長度方向上相互間隔且交錯排列;(2)通過超聲波發生器使復數個超聲波振子產生頻率范圍為25KHz至45KHz,在漿槽寬度方向上的功率密度范圍為200W/m至700W/m的超聲振動;(3)將漿液導入漿槽中,對經紗進行上漿并形成漿紗。
實施例一
一種超聲輔助經紗上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復數個超聲波振子陣列于浸沒輥正下方的漿槽外底部,并且相鄰兩列的超聲波振子之間在漿槽的長度方向上相互間隔且交錯排列;(2)通過超聲波發生器使復數個超聲波振子產生頻率為30KHz,在漿槽寬度方向上的功率密度為300W/m的超聲振動;(3)將含固率為6%至10%的氧化淀粉漿液導入漿槽中,對30tex至40tex的純棉紗進行上漿并形成漿紗。作為優選方案:上述漿液為含固率為8%氧化淀粉漿液,上述經紗為34.5tex的純棉紗。
與傳統的上漿方法相比,采用本方法形成的漿紗更好,漿紗上漿率由13.35%提高至15.53%,漿紗強力由275.78cN提高至303.54cN,漿紗平均耐磨次數由38次提高至50次。
實施例二
一種超聲輔助經紗上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復數個超聲波振子陣列于浸沒輥正下方的漿槽外底部,并且相鄰兩列的超聲波振子之間在漿槽的長度方向上相互間隔且交錯排列;(2)通過超聲波發生器使復數個超聲波振子產生頻率范圍為30KHz,在漿槽寬度方向上的功率密度為560W/m的超聲振動;(3)將含固率為7%至11%的酯化淀粉、聚乙烯醇混合漿液導入漿槽中,對20tex至30tex的滌棉混紡紗進行上漿并形成漿紗。作為優選方案:上述漿液為含固率為9%的酯化淀粉、聚乙烯醇混合漿液,上述經紗為24tex的滌棉混紡紗。
與傳統的上漿方法相比,采用本方法形成的漿紗更好,漿紗上漿率由7.54%提高至9.53%,漿紗強力由380.12cN提高至408.07,漿紗平均耐磨次數由45次提高至60次。
實施例三
一種超聲輔助經紗上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復數個超聲波振子陣列于浸沒輥正下方的漿槽外底部,并且相鄰兩列的超聲波振子之間在漿槽的長度方向上相互間隔且交錯排列;(2)通過超聲波發生器使復數個超聲波振子產生頻率范圍為25KHz,在漿槽寬度方向上的功率密度為700W/m的超聲振動;(3)將8%至12%的復合變性淀粉、丙烯酸酯混合漿液導入漿槽中,對25tex至35tex的滌粘膠混紡紗進行上漿并形成漿紗。作為優選方案:上述漿液為含固率為10.2%的復合變性淀粉、丙烯酸酯混合漿液,上述經紗為30tex的滌粘膠混紡紗。
與傳統的上漿方法相比,采用本方法形成的漿紗更好,漿紗強力由569.9cN提高至597.65cN,漿紗平均耐磨次數由56次提高至73次。
上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發明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發明保護范圍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