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金屬異物檢測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應用于紡織、服裝行業的針檢設備。
背景技術:
當前,在服裝生產中大多采用流水線自動化生產方式,其生產成本低、生產效率高、生產質量優且便于管理、控制。而無論是人工縫制加工還是自動化機械流水線,在生產過程中都可能存在服裝中混入雜物的現象,如鋼針或其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金屬物,所以對于加工生產完成的服裝需要進行檢測。
現有技術提出一種手持式高效、快速檢針器,包括外殼,及設置在外殼一側的手持部,及設置在外殼內部的傳感器、信號處理裝置、顯示裝置、報警裝置和供電裝置,其中傳感器、顯示裝置、報警裝置和供電裝置分別與信號處理裝置連接,顯示裝置、報警裝置分別與供電裝置連接,及用于固定供電裝置的定位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布料針檢設備,其能快速、高效、精準的檢測出金屬異物。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布料針檢設備,其特征是,包括機床、信號處理器、安裝在機床上的傳送帶、帶動傳送帶傳輸布料的動力裝置以及位于傳送帶的上方檢測金屬異物的金屬探測器;所述機床上安裝有與信號處理器電信連接并控制動力裝置正反轉的操作盤以及報警裝置;所述報警裝置與信號處理器電信連接。
動力裝置采用步進電機。采用本布料針檢設備,布料放置在傳送帶輸送,金屬探測器對下方的布料進行檢測;如果檢測到金屬異物;則報警裝置會發出警報聲,并且傳送帶停止輸送;人通過操作盤控制步進電機反轉帶動傳送帶,把傳送帶上的布料回到入口處;再通過人把布料里的金屬異物取出。
進一步設置,位于傳送帶的上方設置有支撐架并固定于所述機床上;所述金屬探測器安裝在支撐架上。
進一步設置,所述支撐架有兩臺且前后對稱設置;每臺支撐架上均安裝有金屬探測器。
如此設置,前后兩臺支撐架安裝金屬探測器,布料進行前后兩次檢測,減少漏檢的情況發生,使布料不含有金屬異物。
進一步設置,位于傳送帶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導向板;所述導向板固定于所述機床上。
進一步設置,所述導向板的背面上設置有帶有滑槽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與位于機床側壁上的滑塊連接并用螺絲固定。
如此設置,導向板對布料在傳送帶上輸送起到導向作用;不會讓布料從邊縫漏檢過去。
進一步設置,位于傳送帶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導向板;所述導向板上設置有與支撐架連接的扣接部;該扣接部能帶導向板沿支撐架滑行。
如此設置,導向板可以通過扣接部沿支撐架滑行,調節布料在傳送帶上的輸送通道的寬度。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布料針檢設備結構簡單、檢測快速、高效,同時實現智能檢測并傳送帶能反轉把檢測到布料回到入口處,方便人把金屬異物取出。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體現布料針檢設備的整體結構;
圖2是實施例1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2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床;2、動力裝置;3、信號處理器;4、報警裝置;5、傳送帶,6、支撐架,7、金屬探測器,8、導向板;9、操作盤;10、滑塊;11、連接部;12、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的布料針檢設備,包括機床1、信號處理器3、傳送帶5、動力裝置2以及金屬探測器7和報警裝置4。傳送帶5安裝在機床1上。動力裝置2采用步進電機。步進電機通過傳動軸帶動傳送帶5運動。
支撐架6位于傳送帶5的上方并通過螺栓固定在機床1上。支撐架6具有兩臺,并前后對稱設置。每臺支撐架6上都具有金屬探測器7。金屬探測器7與信號處理器3電信號連接。
在機床1并靠近入口處安裝有操作盤9。操作盤9控制步進電機正反轉。報警裝置4與信號處理器3電信連接。
如圖2所示,在位于傳送帶5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導向板8。導向板8的背面上設置有帶有滑槽的連接部11。連接部11與位于機床1側壁上的滑塊10連接并用螺絲固定。導向板8可以通過連接部11上的滑槽沿滑塊10滑動;方便人定位、安裝、拆卸。
工作原理:布料放置在傳送帶5輸送,金屬探測器7對下方的布料進行檢測;如果檢測到金屬異物;則報警裝置4會發出警報聲,并且傳送帶5停止輸送;人通過操作盤9控制步進電機反轉帶動傳送帶5,把傳送帶5上的布料回到入口處;人再把布料里的金屬異物取出。通過操作盤9開動步進電機正轉,進入下一個檢測環節。
實施例2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如圖3所示,導向板8貼合在機床1的內側壁上;不與它固定連接。導向板8是通過設置在它上端部上的扣接部12與支撐架6連接。該扣接部12能帶導向板8沿支撐架6滑行;從而調節布料在傳送帶5上的輸送通道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