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紡織領域的橫機中,具體為一種雙絲桿無軌式橫機傳動機構,用于雙絲桿傳動上。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
例如:
中國專利[實用新型] 針織橫機的針床橫移機構 - 03280872.0;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針織橫機的針床橫移機構,包括伺服電機,它還包括一套傳動帶輪和一套滾珠絲桿,傳動帶輪的兩個同步帶輪分別安裝在伺服電機和滾珠絲桿的軸上,兩個同步帶輪之間以同步帶連接;滾珠螺母安裝在滾珠絲桿的絲桿部分并可隨滾珠絲桿的旋轉而移動。
該申請中,為針織橫機中的橫向移動結構,且對絲桿結構進行了公開,但是該申請中,采用單根絲桿進行傳動,且采用托架即導軌結構,該結構中導軌提供支撐的同時也會增加傳動中的復雜,結構件較多或影響傳動的穩定性。
又例如:
中國專利[實用新型] 一種針織橫機的針床移動裝置 - 201220721665.8;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針織橫機的針床移動裝置,屬于紡織針織機械領域,包括針床體,針床體的下方安裝有移床絲桿座,移床絲桿座的內部安裝有驅動滾珠絲桿副的驅動裝置,驅動裝置安裝在滾珠絲桿副的下方,滾珠絲桿副上方安裝有導向鍵;滾珠絲桿副包括滾珠絲桿。
該申請中,對針織橫機中的移動結構進行了詳細公開,為本申請的最接近現有技術,但是在使用中,雖然已經將導軌省略,但是該結構中的導向鍵依舊需要進行導向,且使用中因導向定位問題,導致該結構整體不穩定。
以上專利申請由于它們的技術方案目的以及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均不同,為此導致它們的技術方案包括結構和方法的不同,它們也不能簡單地組合用以本專利申請,否則會導致結構設計更復雜,或者不能實施,等等。
鑒于此,如何設計出一種雙絲桿無軌式橫機傳動機構,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雙絲桿無軌式橫機傳動機構。
本申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一種雙絲桿無軌式橫機傳動機構,包括兩個絲桿部即第一絲桿部與第二絲桿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絲桿部、第二絲桿部之間連接有用于安裝兩者的支撐座,兩個絲桿部之間還設有同步帶進行同步傳動,兩個絲桿部的任一絲桿部上設有傳動部,兩個絲桿部豎向設置且在兩者的橫向上設有運動部,運動部上設有起底板,兩個絲桿部的下部設有機架。
所述起底板下部設有由起底板左端向右下側延伸的左固定件,由起底板右端向左下側延伸的右固定件,左固定件與右固定件的下端分別固定在運動部的左右兩端上。
所述左固定件與運動部的左端之間固定有左固定塊,右固定件與運動部的右端之間固定有右固定塊。
所述第一絲桿部包括豎向板以及固定在豎向板側面的絲桿,豎向板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上軸承座、下軸承座,絲桿沿著上軸承座、下軸承座的中心位置進行插接固定。
所述第一絲桿部的絲桿上套接有運動件,運動件與運動部的一端頭連接,第二絲桿部的絲桿上也設有運動件與運動部的另一端頭連接。
所述豎向板的上下兩側分別固定有用于檢測運動件位置的上傳感器、下傳感器。
第二絲桿部的絲桿下端設有前傳動輪,第二絲桿部的豎向板側部安裝有步進電機,步進電機向下設有后傳動輪,前傳動輪與后傳動輪之間設有傳動帶。
所述豎向板與步進電機之間固定連接有傳動架,傳動架與步進電機下部的電機支架之間固定有螺桿。
所述第一絲桿部的絲桿下端設有第一同步輪,第二絲桿部的絲桿的下端設有第二同步輪,第一同步輪、第二同步輪上套接有同步帶進行同步旋轉運動。
本申請與現有技術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顯優點和效果:
1、采用無導軌的雙絲桿機構,支撐性穩定,上下位置均雙側受力均勻。
2、不卡滯,步進式控制,拉伸速度快,可進行速率的即時調整。
3、雙豎向絲桿結構,平行穩定,傳輸時不抖動,整體式安裝。
4、結構簡單,易于拆卸與組合,便于維修與保養,成本低。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申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的整體分解結構圖
圖3為本申請中第一絲桿部的分解圖。
圖4為本申請中第二絲桿的分解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申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申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本申請中所述的一種雙絲桿無軌式橫機傳動機構,包括兩個絲桿部即第一絲桿部1與第二絲桿部2,所述第一絲桿部1、第二絲桿部2之間連接有用于安裝兩者的支撐座3,兩個絲桿部之間還設有同步帶4進行同步傳動,兩個絲桿部的任一絲桿部上設有傳動部5,兩個絲桿部豎向設置且在兩者的橫向上設有運動部6,運動部6上設有起底板7,兩個絲桿部的下部設有機架8;至少具有采用無導軌的雙絲桿機構,,支撐性穩定,上下位置均雙側受力均勻的效果。
本申請實施例中,采用兩根絲桿部,對運動部6進行定位,不僅保證了雙向傳動的穩定性,且省略現有技術中的軌道,以及對運動部6進行定位的問題。
該結構的傳動上,從根本上克服現有技術,無法在豎向上進行傳動的缺點,將其兩根絲桿部豎向安裝,進而豎向傳動。
參見圖1~圖4中所示,一種雙絲桿無軌式橫機傳動機構,包括兩個絲桿部即第一絲桿部1與第二絲桿部2,采用兩根絲桿部進行豎向平行的安裝進行豎向傳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第一絲桿部1、第二絲桿部2之間連接有用于安裝兩者的支撐座3,利用橫向的支撐座3沿著兩根絲桿部的后側或左側對其進行固定安裝。
其中,支撐座3為長條形的橫梁結構。
兩個絲桿部之間還設有同步帶4進行同步傳動,沿著第一絲桿部1、第二絲桿部2的下部套接一根同步帶4,利用同步帶4將兩個絲桿部同步的連接在一起,進行同步傳動。
兩個絲桿部的任一絲桿部上設有傳動部5,通過傳動部5對第一絲桿部1以及第二絲桿部2中的絲桿進行傳動。
兩個絲桿部豎向設置且在兩者的橫向上設有運動部6。
運動部6連接在第一絲桿部1與第二絲桿部2的橫向上,利用第一絲桿部1與第二絲桿部2對橫向長條形板狀的運動部6進行帶動,或者利用兩根絲桿12對運動部6的上下或高低位置進行推動。
運動部6上設有起底板7,起底板7主要用于對布料的進行起底或拉絲,利用運動部6與起底板7之間固定連接并帶動起底板7上進行運動即工作。
其中,
兩個絲桿部的下部固定設有機架8,通過n形的機架8的左右兩側對第一絲桿部1與第二絲桿部2的下部進行固定,即對第一絲桿部1與第二絲桿部2的兩個豎向板11底端進行固定支撐,保證第一絲桿部1與第二絲桿部2不僅上部位置進行穩定的支撐與固定,下部位置也能實現固定連接。
且利用機架8對兩個絲桿部的下部固定提高下部的穩定性,并將第一絲桿部1與第二絲桿部2固定在橫機中。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起底板7下部設有由起底板7左端向右下側延伸的左固定件71,由起底板7右端向左下側延伸的右固定件72,左固定件71與右固定件72的下端分別固定在運動部6的左右兩端上。
左右兩側向下延伸的呈條形或弧形的機構即左固定件71與右固定件72,利用左右兩個固定件,當起底板7與運動部6的長度不同時,可以通過兩個固定件將起底板7與運動部6連接在一起,且還可以利用左固定件71與右固定件72的反彈或者彎曲作用對起底板7與運動部6之間的間隙或位置進行調節或緩沖。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
左固定件71與運動部6的左端之間固定連接有左固定塊711。
通過左固定塊711將起底板7左下端與運動部6左端固定連接為一體,避免兩者之間在安裝時發生錯位。
右固定件72與運動部6的右端之間固定有連接有右固定塊712。
通過右固定塊712將起底板7右下端與運動部6右端固定連接為一體,避免兩者之間在安裝時發生錯位。
本申請實施例中,
第一絲桿部1與第二絲桿部2的上部結構相同,都包括有豎向板11、絲桿12、上軸承座13、下軸承座14、運動件15、上傳感器17、下傳感器18。
在第二絲桿部2的下部與第一絲桿部1的下部之間區別,其區別點在于第二絲桿部2的下部設有傳動部5。
其中,所述第一絲桿部1包括豎向板11以及固定在豎向板11側面的絲桿12,通過豎向板11的上部與支撐座3的右側進行固定。
第二絲桿部2的豎向板11上部與支撐座3的左側進行固定。
利用支撐座3的左右兩側,保證兩個絲桿部的豎向平行結構。
豎向板11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上軸承座13、下軸承座14,
通過上下兩側固定安裝的上軸承座13、下軸承座14將絲桿12固定在豎向上。
絲桿12沿著上軸承座13、下軸承座14的中心位置進行插接固定。
采用插接的結構,或套接的結構,將絲桿12固定在上軸承座13、下軸承座14之間,通過上軸承座13、下軸承座14保證絲桿12處在豎向的轉動位置上。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第一絲桿部1的絲桿12上套接有運動件15,運動件15的中心位置與絲桿12進行調節,利用絲桿12上的螺紋與運動件15中心位置的螺紋配合,兩者實現螺紋旋轉時的推動效果。即運動件15可以跟隨絲桿12的轉動而進行上下運動。
第一絲桿部2的運動件15與運動部6的右端頭固定連接,第二絲桿部2的絲桿12上也設有運動件15與運動部6的另一端頭連接。
第二絲桿部2的運動件15與運動部6的左端頭固定連接。
其中,第一絲桿部2與第二絲桿部2上的兩個運動件15處在橫向登高的位置上。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豎向板11的上下兩側分別固定有用于檢測運動件15位置的上傳感器17、下傳感器18。
沿著豎向板11的上下兩側或者上下兩端對運動件15的上下位置進行檢測并實現限位效果,即當運動件15移動至上部或下部的上傳感器17、下傳感器18檢測位置時,通過上傳感器17、下傳感器18對步進電機51提示或發送終止或停止信號,進而避免運動件15抵觸在上軸承座13、下軸承座14上。
其中,上傳感器17、下傳感器18固定在上軸承座13與下軸承座14之間的豎向板11上。
本申請實施例中,
第二絲桿部2的絲桿12下端設有傳動輪19,通過傳動輪19與步進電機51之間進行連接,進而形成步進電機51對傳動輪19的傳動。
第二絲桿部2的豎向板11側部安裝有步進電機51,步進電機51向下設有傳動輪53,傳動輪19與傳動輪53之間設有傳動帶54。
利用步進電機51的電機軸與傳動輪53進行固定,通過傳動輪53對傳動輪53上的傳動帶54進行傳動,進而帶動傳動帶54另一側套接的傳動輪19進行旋轉。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豎向板11與步進電機51之間固定連接有傳動架52,利用矩形的框架即傳動架52向上對步進電機51的下部進行固定,
其中,
步進電機51下部固定設有電機支架511,利用步進電機51下部的電機支架511與傳動架52之間進行固定。
在傳動架52上設置長條向的螺桿槽,將電機支架511上固定的螺桿512插接在螺桿槽中,可以實現對傳動輪53與傳動輪19之間傳動帶54的張緊性調節。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第一絲桿部1的絲桿12下端設有第一同步輪16,第二絲桿部2的絲桿12的下端設有第二同步輪191,第一同步輪16、第二同步輪191上套接有同步帶4進行同步旋轉運動。
在第一同步輪16、第二同步輪191上固定套接一根橫向的同步帶4,通過同步帶4將兩者的絲桿12固定在一根同步帶4上,進行同步旋轉。
其中,
第一同步輪16下部的絲桿12上固定有第一同步輪螺絲162,通過兩個第一同步輪螺絲162將第一同步輪16鎖死在絲桿12的下部。
第二同步輪191下部設有第二同步輪螺絲192,
第二同步輪191下部的絲桿12上固定有第二同步輪螺絲192,通過兩個第二同步輪螺絲192將第二同步輪191以及第二同步輪191上部的傳動輪19鎖死在絲桿12的下部。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實施例而已,而且,本申請中零部件所取的名稱也可以不同,并不限制本申請中的名稱。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構思和原理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