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熱毯縫制模具。
背景技術:
現有的電熱毯制造工藝中,采用手工縫制定點和定邊。在定點縫制中,采用與毯體一樣大小的模毯,在模毯上開有為點縫制模孔,方便工人手工定點縫制,以避免縫到發熱絲,然而由于縫制時需要將模毯鋪在毯布上并與毯布對齊,在轉換縫制點時,移動毯布容易導致模毯與毯布錯位,而且人工縫制效率低下,難以滿足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在定邊縫制中,想保持縫邊的直線形狀需要技術很熟練的車工,而且在縫邊、移動和整邊的重復過程中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亟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實現電熱毯定點、定邊縫制的自動化生產的電熱毯縫制模具。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電熱毯縫制模具,包括底模板和上夾模板,所述底模板與上夾模板之間形成電熱毯型腔,所述底模板上設有以底模板端部中線對稱設置的第一定邊縫制槽,所述上夾模板上設有與第一定邊縫制槽相應的第二定邊縫制槽;所述底模板中部設有第一定點縫制孔,所述上夾模板上設有與第一定點縫制孔相對應的第二定點縫制孔。
作為優選,所述底模板由在端部一體連接的底模內板和底模外框構成,所述第一定邊縫制槽設在底模內板與底模外框之間,所述第一定點縫制孔設置在底模內板上。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定點縫制孔有12個,并以4排3列等距離分布。
作為優選,所述上夾模板包括以底模內板側邊中線對稱設置并拼合后覆蓋底模內板的兩塊上壓夾板、與上壓夾板端部連接的端邊夾板和設在上夾壓板兩側的側邊夾板,所述上壓夾板及端邊夾板與底模外框的端邊連接,所述側邊夾板與底模外框的側邊連接,所述第二定邊縫制槽由上壓夾板與端邊夾板及側邊夾板圍成,所述第二定點縫制孔設置在上壓夾板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采用由兩者之間形成電熱毯型腔底模板與上夾模板構成的模具,模具上設有定邊縫制槽和定點縫制孔,可用于實現電熱毯定點、定邊縫制的自動化生產。
作為改進,所述底模外框兩端部固定有用于供自動縫紉機機械手夾持的夾持柱。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本優選實施例如圖1所示為一種電熱毯縫制模具,包括底模板和上夾模板,底模板與上夾模板之間形成電熱毯型腔,底模板上設有以底模板端部中線對稱設置的第一定邊縫制槽13,上夾模板上設有與第一定邊縫制槽13相應的第二定邊縫制槽;底模板中部設有第一定點縫制孔(圖中未示出),上夾模板上設有與第一定點縫制孔相對應的第二定點縫制孔24。
其中,底模板由在端部一體連接的底模內板11和底模外框12構成,第一定邊縫制槽13設在底模內板11與底模外框12之間,第一定點縫制孔設置在底模內板11上。第一定點縫制孔有12個,并以4排3列等距離分布。
其中,上夾模板包括以底模內板11側邊中線對稱設置并拼合后覆蓋底模內板11的兩塊上壓夾板21、與上壓夾板21端部連接的端邊夾板22和設在上夾壓板21兩側的側邊夾板23,上壓夾板21及端邊夾板22與底模外框12的端邊連接,側邊夾板23與底模外框12的側邊連接,第二定邊縫制槽由上壓夾板21與端邊夾板22及側邊夾板23圍成,第二定點縫制孔24設置在上壓夾板21上。
另外,底模外框12兩端部固定有用于供自動縫紉機機械手夾持的夾持柱3,夾持柱3可設置防滑紋。在本實施例中,以電熱毯較短邊為端部,較長邊為側部作為區分,但不得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簡單替換應視為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