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保鮮材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食材抗菌保鮮包裝布。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除了關心商品除了包裝、氣味、顏色、形狀等附加值以外,越來越關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也越來越擔心保鮮膜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滋生細菌的潛在危險,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種帶有天然抗菌保鮮膜,使得保鮮膜具有抗菌性能,抑制纖維制品表面細菌生長,保持保鮮膜表面自身清潔。
近些年,國內對保鮮膜的抗菌性研究逐漸增多,其主要在保鮮膜中添加少量抗菌劑的方法獲得,抗菌劑是一類可以殺死或抑制細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功能材料,經檢索文獻,目前應用的抗菌劑按結構主要分為無機抗菌劑、有機抗菌劑和天然抗菌劑三大系列。其中:
1)有機抗菌劑包括季銨鹽類、咪唑類、吡啶類、有機金屬類等,雖然殺菌速度快,抗菌效果顯著,但存在易產生耐藥性,熱穩定性差,抗菌持久性短,毒性大等不足,從而給纖維及其制品帶來新的健康隱患。
2)與有機抗菌劑相比,無機抗菌集具有安全性能好、熱分解溫度高、穩定性好、抗菌能力強及抗菌持久等特點,目前研究的最多最廣泛。
無機抗菌劑是一般由抗菌組分和載體組成,具有抗菌活性的金屬離子有銀、鉻、鈷、鎳、銅、鋅及鐵等離子,從安全性和抗菌性共同考慮,銀離子最好。但銀離子抗菌劑直接以銀離子作為抗菌劑,存在以下缺陷:首先,銀離子容易被還原呈單質而變為黑色,影響銀離子抗菌劑在淺色制品中的應用,抗變色能力差。其次,在堿性環境中易生成氧化銀沉淀,緩釋性能差,影響抗菌持久性。再次,銀離子遇氯離子的物品或環境時,容易生成氯化銀沉淀而失去活性,耐鹽性能較差。最后,載銀量較低,工藝復雜,所需助劑種類繁多。
由此可見,銀離子抗菌劑主要是通過物理吸附或離子交換的方法,將具有抗菌能力的金屬或金屬離子固定在一定載體的表面如沸石、活性炭、磷酸鹽、硅酸鹽、溶解性玻璃、多孔金屬等載體上而制成的物質。
然而,以銀離子為主的無機抗菌劑,雖具有抗菌效率高,耐熱性強的優點,但其價格昂貴,環保欠缺,同時,長期使用及觸摸含有銀離子的制品,特別是抗菌保鮮膜接觸到食品過程中,容易將抗菌保鮮膜上的抗菌劑轉移至食品中,其將會對人體的肝臟、消化系統造成負面影響;這些缺陷限制了銀離子抗菌劑在產品中的應用。基于前述原因,天然抗菌劑應勢而生,與前述抗菌劑相比,天然抗菌劑是從植物、動物或生物中提取,其來源廣泛、成本低,具有安全無毒、抗菌效率高,耐熱性好,不易產生耐藥性,具有環境友好性等優點,故其應用和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公告號為CN103800928B的發明專利公開了抗菌除臭劑,其主要是一種以植物白葉藤來源的生物堿和新白葉藤堿類似物為主要的有效成份的抗菌劑除臭產品,包括弱酸調節劑、磷酸氫二鉀、增溶劑、金屬螯合鹽、環糊精、活性成分、香精,能消除布制品中異味,同時有效去除布制品中或附著在布制品中的細菌和病毒,且安全有效,從根本上去除由于細菌引起的臭味。
綜上所述,本發明通過在包裝復材中設置具有天然抗菌活性成分的抗菌層,該抗菌層能消除食物中異味,同時有效去除包裝中或附著在包裝復材中的細菌和病毒,且安全有效,從根本上去除由于細菌引起的臭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提供一種食材抗菌保鮮包裝布,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食材抗菌保鮮包裝布,其結構特點為所述食材抗菌保鮮包裝布包括抗菌保鮮膜層、抗菌打孔非織造布層,所述抗菌保鮮膜層、抗菌打孔非織造布層之間設置設置活性炭抗菌層;所述抗菌打孔非織造布層以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為基材層,在所述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的表層上或底層上涂設抗菌層;所述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以高卷曲度長纖維定向隨機排列、交錯、穿插、纏繞且交叉層疊而形成的纖維網絡為纖維結構網,在所述纖維結構網內的纖維交錯處設有纖維結合點,所述纖維結合點將所述纖維結構網固定連接為紡粘非織造布層,然后在所述紡粘非織造布上設置垂直貫穿紡粘非織造布層的表層與底層的孔隙;所述高卷曲度長纖維為皮芯結構,包括芯層,在所述芯層外設皮層,在所述皮層外設置疏水層;所述抗菌層內的抗菌微膠囊植入與抗菌層相鄰的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的纖維結構網與孔隙內,并分別與纖維結構網內的纖維結合固定,進而將抗菌層、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連為一體。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抗菌層為谷物氨基酸抗菌微膠囊涂層。所述抗菌層的厚度為15-50微米。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高卷曲度長纖維是呈皮芯結構的PP/PE纖維或PET/PE纖維,所述PE為芯層,PP或PET為皮層。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抗菌保鮮膜層為抗菌聚乙烯膜層。
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抗菌活性成分安全可靠,高效阻隔外部細菌的進入,能夠抑制細菌的入侵和滋生,同時,抑制食材滋生細菌和霉變,抗菌防霉及除臭效果突出。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食材抗菌保鮮包裝布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抗菌打孔非織造布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是抗菌保鮮膜層,2是抗菌打孔非織造布層,3是活性炭抗菌層,21是紡粘非織造布層,22是表層抗菌層,23是底層抗菌層,31是抗菌微膠囊,32是纖維網絡,33是抗菌微膠囊。
具體實施方式
在具體優選實施方式中,活性炭抗菌層3以納米活性炭為載體,在活性炭載體上負載殼聚糖、甲殼素或抗菌性海藻酸鈉而形成的活性炭抗菌層,所述納米活性炭是由CO2或H2O法活化而成具有超高比表面積和吸附活性的功能碳材料。
在具體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谷物氨基酸抗菌微膠囊涂層為鋅氨基酸螯合物微膠囊,其中,囊芯為鋅氨基酸螯合物,所述鋅氨基酸螯合物由所述氨基酸與鋅離子經過螯合工藝以共價鍵結合而成,作為更進一步的優選實施方案,所述鋅氨基酸螯合物優選甘氨酸鋅、蘇氨酸鋅、賴氨酸鋅或蛋氨酸鋅,囊壁為聚氨酯樹脂膜、明膠膜、環糊精膜、低熔點聚酰胺膜、環氧樹脂膜、脲醛樹脂膜或阿拉伯膠膜。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了解,現結合附圖對其作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1
如附圖1及圖2所述,所述食材抗菌保鮮包裝布包括抗菌保鮮膜層1、抗菌打孔非織造布層2,所述抗菌保鮮膜層1、抗菌打孔非織造布層2之間設置設置活性炭抗菌層3;所述抗菌打孔非織造布層2以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21為基材層,在所述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21的表層上涂設抗菌層22或底層上涂設抗菌層23。
其中,抗菌打孔非織造布2優選單層的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21,以及在該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21的表層上涂設抗菌層22。該紡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21以高卷曲度長纖維定向隨機排列、交錯、穿插、纏繞且交叉層疊而形成的纖維網絡32為纖維結構網,在所述纖維結構網內的纖維交錯處設有纖維結合點,所述纖維結合點將所述纖維結構網固定連接為紡粘非織造布層,然后在所述紡粘非織造布上設置垂直貫穿紡粘非織造布層的表層與底層的孔隙而形成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21;抗菌層22內的抗菌微膠囊31植入與抗菌層22相鄰的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21的纖維網絡32與孔隙內,并分別與纖維網絡32內的纖維結合固定,進而將抗菌層22、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21連為一體。其中,所述高卷曲度長纖維是呈皮芯結構的PP/PE纖維或PET/PE纖維,所述PE為芯層,PP或PET為皮層。
其中,所述抗菌層22為谷物氨基酸抗菌微膠囊涂層,該抗菌層22的厚度為15-50微米。
在本實施例,抗菌保鮮膜層1為抗菌聚乙烯膜層。
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高卷曲度長纖維是呈皮芯結構的PP/PE纖維或PET/PE纖維,所述PE為芯層,PP或PET為皮層,在所述皮層外涂設有一層疏水層,所述疏水層是將高卷曲度長纖維置于疏水劑中整理后,經瀝水、干燥固化而成,所述疏水劑優選疏水烷基硅烷化合物,所述疏水層與水的接觸角大于150°,動角小于10°。用該疏水性高卷曲度長纖維經過鋪網、整理、熱定型制得疏水性的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21。
除打孔紡粘非織造布層21外,本實施例的食材抗菌保鮮包裝布的結構及其實施方式同實施例1。
雖然本實用新型描述了具體的實施案例,但是,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并不局限于上述具體實施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實質的情況下,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變型、變化和替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