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新材料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現代化的進步,紡織功能紡織品的發展,以及可用耕地面積的減少,都要求紡織品開發的方向趨向于功能健康化、節能環保化和時尚美觀化。因此在“十二五”期間,再生纖維得到大量的應用,天然纖維的缺陷由再生纖維來彌補,而再生纖維的功能健康化是我們近些年紡織領域的研究主題。功能性纖維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紡織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紡織產品的功能和檔次,滿足多元化的服用需求,所以開發和設計新型的功能性纖維已成為紡織行業研究熱點,其中包括耐高溫阻燃、抗菌防臭、冰涼觸感、吸濕發熱、抗靜電、防紫外線、磁療保健及綠色環保等功能性纖維。其中開發有效屏蔽紫外線的功能織物,已經成為國際化纖紡織業的熱點。
現有技術中,專利文獻cn10393840a中公開了一種抗紫外線面料,其采用由木纖維和竹纖維混合形成抗紫外線面料層。但其抗紫外線效果不強,且持續效果不佳。專利文獻cn10601220a中公開了一種耐水性襯衫用面料,其公開了由經紗和緯紗交織紡織而成,所述經紗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氧化石墨烯2-4份、棉纖維25-32份、艾草纖維11-15份、側柏葉纖維5-8份、墨旱蓮纖維5-8份、十二烷基磺酸鈉1-2份、鹿銜草纖維6-10份、地耳草纖維6-10份、納米氫氧化鋁1-2份;所述緯紗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棉纖維30-38份、磁療纖維4-8份、乙氧基月桂酷胺0.5-2份、鉤藤纖維8-13份、2、3-二溴丙基1-2份、竹纖維8-13份、百芯草纖維5-7份、開米兒纖維5-7份、云龍桑葉纖維5-7份。該方法只是將氧化石墨烯直接加入到天然纖維中,由于加入組分過多,石墨烯分散不均勻容易導致石墨烯的功能無法真正發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主要是將石墨烯纖維加入后,利用石墨烯纖維的長久性超強抗紫外性,解決市面上抗紫外面料,抗紫外性能效果差,不耐久的問題,可普遍應用到家紡、戶外、軍工中。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所述面料由經紗和緯紗紡織得到;所述經紗和緯紗中的至少一種為石墨烯紗線;所述石墨烯紗線包括以下質量百分含量的各組分:
石墨烯纖維40-50%;
其他纖維50-60%。
優選地,所述緯紗為石墨烯紗線,所述的經紗為滌綸紗線、尼龍紗線、腈綸紗線、棉紗線、麻紗線、黏膠紗線中的一種或其混紡紗線。
優選地,所述的緯紗和經紗均為石墨烯紗線。
優選地,所述石墨烯纖維為石墨烯錦綸長絲、石墨烯尼龍混紡紗線、石墨烯滌綸長絲、石墨烯滌綸混紡紗線中的一種或其組合物。
優選地,所述石墨烯纖維中,石墨烯質量含量為3-10%;所述石墨烯纖維采用的石墨烯原料為石墨烯、氧化石墨烯、氨基改性石墨烯中的一種或者其組合物;
所述的石墨烯纖維采用熔融紡絲法、干法紡絲法、靜電紡絲法、溶液紡絲法中的一種方法制得。
優選地,所述其他纖維包括其他纖維包括棉纖維、黏膠纖維、蠶絲纖維、天絲纖維、亞麻纖維中的一種或幾種。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1、準備經紗和緯紗,利用織機進行織造;
a2、織造完成后退漿;
a3、在90-100℃下保溫40-45分鐘;
a4、染色;
a5、利用清水進行清洗;
a6、脫水烘干;
a7、進行定型;
a8、進行壓光,即得。
優選地,步驟a1中,所述織造時上機幅寬為147cm,上機緯密為152/in,利用穿棕法1-12頁順穿,文版采用平紋織造。采用平紋織造更利于石墨烯與光的接觸,更利于對紫外的吸收。
優選地,所述步驟a3中,在90-95℃下保溫40-45分鐘,浴比:1:10-15,溶液ph值控制在4-5;所述步驟a4中,染色溫度不能高于90℃;染色溫度如高于90℃會引起改性石墨烯的變性,影響面料性能效果。
優選地,所述步驟a6中,利用定型機烘干,溫度90-95℃,烘干時間5-110分鐘;溫度不能高于95℃,否側影響石墨烯的性能。
所述步驟a7中,定型時加適量防水劑和柔軟劑,帶液率2%,在100℃下,以布料傳輸速度2-3m/min進行定型;若帶液率高于2%,在石墨烯表面形成一層膜,影響石墨烯對光的吸收。
所述步驟a8中,在90-100℃下進行壓光。若高于100℃將造成織物表面變黑,影響性能。
本發明采用的是將石墨烯與滌綸、尼龍等化纖結合,利用在紡絲階段加入,混合均勻,保證了石墨烯能均勻的分布在纖維表面,再利用特殊的織造使纖維均勻的分布在面料表面,特殊的處理工藝將石墨烯與纖維結合,使石墨烯在纖維表面裸露最大化,增大石墨烯吸收紫外的能力,極大的提高抗紫外能力,同時由于與纖維結合,不存在牢度的問題,可以高效持久的提供抗紫外能力。
本發明突破傳統抗紫外性能面料的制作方法,采用新型的石墨烯纖維材料,進一步加強吸收抗紫外性能,使面料在染整過程中不使用抗紫外屏蔽劑,不做圖層處理,不受水洗次數的影響,達到永久性的抗紫外性能。因此,本發明具有永久性抗紫外線效果,材料新穎,實用性強。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相比普通抗紫外面料,能提供高效長久性抗紫外效果,不受染整、水洗次數的影響。
2)本發明的抗紫外系能比普通抗紫外面料的抗紫外效果高出很多。
3)本發明可廣泛的應用到家紡、戶外運動、泳裝、環衛、交警、帳篷、土工布、軍工產品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發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所述面料由經紗和緯紗紡織得到;所述緯紗為石墨烯紗線;所述石墨烯紗線包括以下質量百分含量的各組分:石墨烯石墨烯尼龍混紡紗線40%;棉纖維60%。石墨烯石墨烯尼龍混紡紗線中,石墨烯質量含量為3%;采用的石墨烯原料為石墨烯。所述的石墨烯纖維采用熔融紡絲法制得。所述的經紗為滌綸紗線。
所述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1、準備經紗和緯紗,利用織機進行織造;織造時上機幅寬為147cm,上機緯密為152/in,利用穿棕法1-12頁順穿,文版采用平紋織造。
a2、織造完成后退漿。
a3、在90-90℃下保溫40-45分鐘;控制ph值為4-5。
a4、染色;染色溫度90℃。
a5、利用清水進行清洗。
a6、脫水烘干;利用定型機烘干,溫度90℃,烘干時間30分鐘。
a7、進行定型;定型時加適量防水劑和柔軟劑,帶液率2%,在100℃下,以布料傳輸速度2-3m/min進行定型。
a8、在90℃下進行壓光,即得。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所述面料由經紗和緯紗紡織得到;所述緯紗為石墨烯紗線;所述石墨烯紗線包括以下質量百分含量的各組分:石墨烯滌綸長絲45%;黏膠纖維55%。石墨烯滌綸長絲中,石墨烯質量含量為4.5%;采用的石墨烯原料為氧化石墨烯。所述的石墨烯纖維采用干法紡絲法制得。所述的經紗為尼龍紗線。
所述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1、準備經紗和緯紗,利用織機進行織造;織造時上機幅寬為147cm,上機緯密為152/in,利用穿棕法1-12頁順穿,文版采用平紋織造。
a2、織造完成后退漿。
a3、在90-90℃下保溫40-45分鐘;控制ph值為4-5。
a4、染色;染色溫度80℃。
a5、利用清水進行清洗。
a6、脫水烘干;利用定型機烘干,溫度90℃,烘干時間100分鐘。
a7、進行定型;定型時加適量防水劑和柔軟劑,帶液率2%,在100℃下,以布料傳輸速度2-3m/min進行定型。
a8、在90℃下進行壓光,即得。
實施例3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所述面料由經紗和緯紗紡織得到;所述緯紗和經紗均為石墨烯紗線;所述石墨烯紗線包括以下質量百分含量的各組分:石墨烯尼龍混紡紗線50%;蠶絲纖維40%。石墨烯尼龍混紡紗線中,石墨烯質量含量為5%;采用的石墨烯原料為氨基改性石墨烯。所述的石墨烯纖維采用溶液紡絲法制得。所述的經紗為腈綸紗線。
所述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1、準備經紗和緯紗,利用織機進行織造;織造時上機幅寬為147cm,上機緯密為152/in,利用穿棕法1-12頁順穿,文版采用平紋織造。
a2、織造完成后退漿。
a3、在90-90℃下保溫40-45分鐘;控制ph值為4-5。
a4、染色;染色溫度70℃。
a5、利用清水進行清洗。
a6、脫水烘干;利用定型機烘干,溫度95℃,烘干時間60分鐘。
a7、進行定型;定型時加適量防水劑和柔軟劑,帶液率2%,在100℃下,以布料傳輸速度2-3m/min進行定型。
a8、在100℃下進行壓光,即得。
對比例1
本對比例提供了一種普通梭織面料的制備方法,其與實施例1相比,差別僅在于:本對比例采用的緯紗為普通尼龍混紡紗線。
對比例2
本對比例提供了一種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及其制備方法,其余實施例3相比,差別僅在于:本對比例采用的制備方法中,步驟a7的帶液率為5%。
對比例3
本對比例提供了一種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及其制備方法,其余實施例3相比,差別僅在于:本對比例采用的制備方法中,步驟a5的染色溫度為95℃。
對比例4
本對比例提供了一種高效長久石墨烯抗紫外面料及其制備方法,其余實施例3相比,差別僅在于:本對比例采用的石墨烯原料為溴代十二烷改性石墨烯。
效果驗證
將上述實施例和對比例制得的面料進行測試,其結果upf值如表1所示。
本發明具體應用途徑很多,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