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服裝下擺縫制設備與設施,具體涉及一種具有自動調偏功能的下擺縫制裝置的主動旋轉軸。
背景技術:
:
全自動縫紉機是縫制服裝下擺的必要設備,全自動縫紉設備能夠有效的解決下擺的縫制問題,能夠大大的提高縫制的工作效率,而且使縫紉成一流程化,但是現有的全自動縫紉設備采用的主軸都是普通的主軸,主軸的作用只能做到簡單的帶動服裝下擺行走,而在行走的過程中下擺是不能進行移動的,經常會出現縫紉設備不能對下擺進行完美的縫制,也經常會出現下擺有些地方是縫制不到的,經常會有廢品出現,使返工率大大的增加,不僅增加了成本而且還增加了工序,給使用者帶來諸多不便,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特提出一種新的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具有自動調偏功能的下擺縫制裝置的主動旋轉軸。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具有自動調偏功能的下擺縫制裝置的主動旋轉軸,包括保護殼、與保護殼連接的連接座及與保護殼側壁連接保護殼固定座,保護殼內部設有電動機B且電動機B通過電動機支撐座固定在保護殼內壁上,電動機B輸出軸與皮帶輪B連接,皮帶輪B與皮帶輪A連接,皮帶輪A與中空軸連接且兩者為固定連接,中空軸與傳動桿連接且中空軸與傳動桿為一體式結構,傳動桿穿過固定盤與外殼連接且傳動桿與固定盤通過軸承連接,固定盤上連接有兩根支撐桿,兩根支撐桿與外殼處于同一側,外殼與調偏齒輪支座通過螺栓連接,調偏齒輪支座與連接桿一端連接,連接桿另一端與旋轉輥連接,旋轉輥上套有O型圈,所述的調偏齒輪支座上設有調偏齒輪,調偏齒輪與調偏齒輪傳動裝置連接,所述的保護殼側壁上設有傳感裝置,保護殼側壁上開有腰型孔,腰型孔正下方位置設有不少于兩個傳感器C且每個傳感器C均固定在保護殼上。
所述的調偏齒輪傳動裝置包括圓形齒桿、推桿、中轉塊、指示桿、渦輪塊、蝸桿、聯軸器、電動機A及電機固定架,所述的圓形齒桿與位于調偏齒輪支座上的調偏齒輪相嚙合,圓形齒桿穿過傳動桿與推桿連接,推桿穿過中空軸與中轉塊連接且推桿與中轉塊之間所成的角度為90度,中轉塊與渦輪塊通過螺栓連接或中轉塊與渦輪塊通過焊接連接或中轉塊與渦輪塊為一體式結構,渦輪塊與指示桿一端連接,指示桿另一端穿過位于保護殼上的腰型孔,所述的渦輪塊與蝸桿相嚙合,蝸桿一端與保護殼內壁通過軸承連接,蝸桿另一端穿過保護殼與聯軸器連接且蝸桿與保護殼通過軸承連接,聯軸器與電動機A輸出軸連接,電動機A通過電機固定架固定在保護殼外壁上。
所述的調偏齒輪的數量不少于兩個,調偏齒輪均勻分布在調偏齒輪支座上,調偏齒輪圍繞著調偏齒輪支座的中心軸成周向分布。
所述的傳感裝置包括連接塊、支撐座、傳感器支撐座、傳感器B、傳感器固定座及傳感器A,所述的連接塊一端與保護殼外壁連接,連接塊另一端與支撐座連接且兩者之間所成的角度為90度,連接座上設有傳感器固定座及傳感器支撐座且傳感器固定座與傳感器支撐座位于連接座的同一側,所受的傳感器支撐座上設有傳感器B,傳感器固定座上設有傳感器A。
所述的位于傳感器支撐座上的傳感器B位置與位于旋轉輥上的O型圈位置相對應,所述的位于傳感器固定座上的傳感器A的數量不少于一個,傳感器A的位置與位于固定盤上的支撐桿位置相對應。
所述的兩根支撐桿的位置關系為上下放置,兩根支撐桿豎直方向對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將筒狀的服裝下擺套在旋轉輥上,并將下擺底端位置放置到兩支撐桿末端位置,通過位于傳感裝置中的傳感器B對骨位進行檢測來確定縫紉機縫紉的位置,通過位于傳感裝置中的傳感器A對位于兩支撐桿末端上的下擺進行檢測,再通過調偏齒輪對下擺進行調偏使服裝下擺處于最佳的縫制狀態,能有效的避免縫制過程中廢品的出現,能夠有效的節約工序,使生產效率增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電動機B傳動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為了更好說明本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代表實際產品的尺寸;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構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參照各圖,一種具有自動調偏功能的下擺縫制裝置的主動旋轉軸,包括保護殼3、與保護殼3連接的連接座17及與保護殼3側壁連接保護殼固定座22,保護殼3內部設有電動機B31且電動機B31通過電動機支撐座32固定在保護殼3內壁上,電動機B31輸出軸與皮帶輪B35連接,皮帶輪B35與皮帶輪A34連接,皮帶輪A34與中空軸30連接且兩者為固定連接,中空軸30與傳動桿15連接且中空軸30與傳動桿15為一體式結構,傳動桿15穿過固定盤16與外殼14連接且傳動桿15與固定盤16通過軸承連接,固定盤16上連接有兩根支撐桿4,兩根支撐桿4與外殼14處于同一側,外殼14與調偏齒輪支座13通過螺栓連接,調偏齒輪支座13與連接桿12一端連接,連接桿12另一端與旋轉輥9連接,旋轉輥9上套有O型圈18,所述的調偏齒輪支座13上設有調偏齒輪8,調偏齒輪8與調偏齒輪傳動裝置連接,所述的保護殼3側壁上設有傳感裝置,保護殼3側壁上開有腰型孔19,腰型孔19正下方位置設有不少于兩個傳感器C20且每個傳感器C20均固定在保護殼3上。
所述的調偏齒輪傳動裝置包括圓形齒桿23、推桿29、中轉塊27、指示桿26、渦輪塊25、蝸桿24、聯軸器28、電動機A1及電機固定架2,所述的圓形齒桿23與位于調偏齒輪支座13上的調偏齒輪8相嚙合,圓形齒桿23穿過傳動桿15與推桿29連接,推桿29穿過中空軸30與中轉塊27連接且推桿29與中轉塊27之間所成的角度為90度,中轉塊27與渦輪塊25通過螺栓連接或中轉塊27與渦輪塊25通過焊接連接或中轉塊27與渦輪塊25為一體式結構,渦輪塊25與指示桿26一端連接,指示桿26另一端穿過位于保護殼3上的腰型孔19,所述的渦輪塊25與蝸桿24相嚙合,蝸桿24一端與保護殼3內壁通過軸承連接,蝸桿24另一端穿過保護殼3與聯軸器28連接且蝸桿24與保護殼3通過軸承連接,聯軸器28與電動機A1輸出軸連接,電動機A1通過電機固定架2固定在保護殼3外壁上。
所述的調偏齒輪8的數量不少于兩個,調偏齒輪8均勻分布在調偏齒輪支座13上,調偏齒輪8圍繞著調偏齒輪支座13的中心軸成周向分布。
所述的傳感裝置包括連接塊21、支撐座5、傳感器支撐座11、傳感器B10、傳感器固定座6及傳感器A7,所述的連接塊21一端與保護殼3外壁連接,連接塊21另一端與支撐座5連接且兩者之間所成的角度為90度,連接座17上設有傳感器固定座6及傳感器支撐座11且傳感器固定座6與傳感器支撐座11位于連接座17的同一側,所受的傳感器支撐座11上設有傳感器B10,傳感器固定座6上設有傳感器A7。
所述的位于傳感器支撐座11上的傳感器B10位置與位于旋轉輥9上的O型圈18位置相對應,所述的位于傳感器固定座6上的傳感器A7的數量不少于一個,傳感器A7的位置與位于固定盤16上的支撐桿4位置相對應。
所述的兩根支撐桿4的位置關系為上下放置,兩根支撐桿4豎直方向對齊。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在使用的過程中,將筒狀的服裝下擺套在旋轉輥9上,并將下擺底端位置放置到兩支撐桿4末端位置,通過位于傳感裝置中的傳感器A7對位于兩支撐桿4末端上的下擺進行檢測,啟動電動機B31,電動機B31帶動皮帶輪B35,皮帶輪B35通過皮帶33帶動皮帶輪A34,皮帶輪A34帶動中空軸30,中空軸帶動傳動桿15,傳動桿15帶動外殼14,外殼14帶動調偏齒輪支座13帶動連接桿12,連接桿12帶動旋轉輥9,旋轉輥9帶動下擺,下擺進行行走,通過位于傳感裝置中的傳感器B10對位于下擺上的骨位進行檢測,通過檢測骨位來確定縫紉機縫紉的位置,在下擺行走的過程中,會由于旋轉輥9的旋轉發生移動,此時位于傳感裝置上的傳感器A7對支撐桿4末端的的下擺進行檢測,檢測出現偏移的情況時,電動機A1開始旋轉,電動機A1帶動聯軸器28,聯軸器28帶動蝸桿24,蝸桿24與渦輪塊25相嚙合,使渦輪塊25在蝸桿24上運動,渦輪塊25帶動中轉塊27,中轉塊27帶動推桿29,由于推桿29與圓形齒桿23連接,使圓形齒桿23做直線運動,由于圓形齒桿上設有螺旋形的齒,當圓形齒桿23做直線運動時,調偏齒輪8就會旋轉,通過調偏齒輪8的旋轉可以對下擺進行調偏,同時通過傳感器C20檢測指示桿26的位置,指示桿26與渦輪塊25連接,能夠有效的避免渦輪塊25超出最大行程,有效避免裝置損壞,通過此裝置能夠有效的做到對下擺的調偏,使服裝下擺處于最佳的縫制狀態,能有效的避免縫制過程中廢品的出現,能夠有效的節約工序,使生產效率增加。
圖中,描述位置關系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