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及其建造方法

文檔序號:2013575閱讀:137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及其建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一種在建筑物的平頂上設置新設屋頂的平頂建筑物(flat-roofed building)的屋頂改造構造及其建造方法。
背景技術
先前,對于鋼筋混凝土大廈或公寓等建筑物的平頂,一般采用卷材(sheet)防水或瀝青(asphalt)防水來作為防水構造。
但是,當這些防水層老化廢舊時,因龜裂或剝離等的產生而導致雨水等滲入防水層下部,根據情況有時發生向室內的漏水,從而對居住者的生活造成不便。
鑒于這樣的狀況,一直以來,為了改善建筑物的防水性,進行在原有建筑物的平頂上新設新的屋頂的改造工程。
作為該平頂的改造構造,例如,如圖14所示,已知有下述構造(參照專利文獻1)在原有建筑物1的平頂1a上設置由桁架構造體(trussstructure)所構成的臺架2,并在該臺架2上形成新設屋頂。
該臺架2形成為剖面呈大致斗笠形狀,通過在該臺架2上配設新設屋頂部3,從而將屋頂設計由平頂改造為人字形屋頂。
而且,臺架2是以如下方式而形成的,即,利用連接構件2c及連結部材2d將左右臺架部2a、2b搭設成剖面呈大致斗笠形狀,并且該左右臺架部2a、2b分別是由上弦部材2e、下弦部材2f、及支承桁架(lattice)部材2g所構成的立體桁架構造體。
進而,在臺架2的左右屋檐頂側的下接合部7處垂直設置有腳部8,該腳部8安裝并固定在平頂1a上的臺座部9上。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98035號公報但是,所述先前的平頂改造構造,其是僅通過腳部8、及平頂1a上的臺座部9來支撐新設屋頂的構造,因此,導致由新設屋頂對平頂1a施加的負重集中在腳部8、及平頂1a上的臺座部9上,從而在耐力方面存在問題。
而且,存在以下問題在原有的平頂建筑物中,并不具備能夠支撐由新設屋頂對成為屋頂面的屋頂板(slab)部分所施加的垂直負重的耐力。
進而,對于建設后歷經年月的原有平頂建筑物而言,有時會難以特別指定在屋頂面的哪個位置上設置梁或壁,因此存在無法特別指定支撐新設屋頂的位置的問題。
另一方面,一直以來,也采用將新設屋頂設置在原有平頂的護墻(parapet)部上來加以支撐的平頂改造方法。
但是,由于護墻部原本并不具備能夠支撐新設屋頂對水平方向施加的水平力的耐力,因此必須進行護墻部自身的加強或者在平頂上設置新橫梁等加強工程,從而存在施工性較差、成本也會增加的問題。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及屋頂改造方法,此屋頂改造構造及屋頂改造方法能夠形成將對原有平頂建筑物所造成的負擔抑制到最小限度的屋頂改造構造,并且能夠實現工期的縮短及低成本的施工。
為了達成所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是,在建筑物的原有平頂上設置覆蓋該平頂的新設屋頂。所述新設屋頂是由包括下部梁的骨架構造所形成,成為所述骨架構造的多個構造體并列設置在所述平頂上。用來連結固定所述下部梁與所述平頂的連結支撐構件是設置在由所述建筑物的外壁所支撐的所述平頂的被支撐部分上。
而且,所述被支撐部分是沿著所述建筑物的外壁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壁部。在所述突出壁部上設置所述連結支撐構件,并且通過限制所述下部梁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的傾斜構件來連接所述下部梁與所述平頂。
而且,在所述傾斜構件上包括調整機構,該調整機構是用來以與預先定位的高度位置、或者所述連結支撐構件與所述新設屋頂的下部梁的下表面相接觸的位置一致的方式,來調整所述傾斜構件的高度。
而且,成為所述新設屋頂的骨架構造的一個構造體是被分割成多個部分構造體。
而且,所述新設屋頂的下部梁以突出至所述平頂的外側的方式而設置,且該突出部分形成為能夠進行所述新設屋頂內部的換氣。
而且,在所述平頂上鋪設有隔熱材料。
而且,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的建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在平頂的突出壁部上固定連結支撐構件。接著,在所述平頂上設置傾斜構件,并且通過設置在所述傾斜構件上的調整機構,以與預先定位的高度位置、或者所述連結支撐構件與所述新設屋頂的下部梁的下表面相接觸的位置一致的方式,來調整所述傾斜構件的高度。之后,將所述新設屋頂設置在所述平頂上、并通過所述連結支撐構件來連結所述新設屋頂,并且由所述傾斜構件來支撐所述新設屋頂。
根據本發明,通過以覆蓋平頂的方式來設置新設屋頂,可以使雨水難以滲入原有的平頂部分,從而使防水性良好。
而且,根據本發明,將成為新設屋頂的骨架構造的多個構造體并列設置在平頂上,以此,可以通過設置新設屋頂來分散作用在原有平頂上的負重的作用點。
而且,根據本發明,將連結支撐構件設置在由建筑物的外壁所支撐的平頂的被支撐部分上,以此,可以使耐力大于其他部位的平頂的被支撐部分來支撐由新設屋頂所施加的垂直方向的負重。
而且,使所述被支撐部分為沿著所述建筑物的外壁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壁部,且在所述突出壁部上設置所述連結支撐構件,并且通過限制所述下部梁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的傾斜構件來連接所述下部梁與所述平頂,以此,可以主要由傾斜構件來支撐對下部梁施加的水平力,從而減輕對突出壁部施加的水平力。
由此,無需原本未設想設置新設屋頂而加強平頂的突出壁部等的方法,而能夠實現工期的縮短、及低成本的施工。
而且,可以使新設屋頂對水平方向施加的負重通過傾斜構件而分散并傳遞到平頂上。
而且,在傾斜構件上包括調整機構,該調整機構是用來以與預先定位的高度位置、或者連結支撐構件與新設屋頂的下部梁的下表面相接觸的位置一致的方式,來調整傾斜構件的高度,以此,可以在設置新設屋頂的骨架構造即構造體之前,預先進行構造體的設置高度的定位。
而且,通過將成為新設屋頂的骨架構造的一個構造體分割成多個部分構造體,從而使所分割的部分構造體自身較小且較輕,因此,即便在原有建筑物中住有居民的狀態下所進行的改造工程中用來搬入構造體等的搬入通道或起重機等的大小受到限制,也可以在此限制內容易地進行施工。
而且,以從突出壁部向建筑物外側突出的方式來設置新設屋頂的下部梁,因此可以在該突出部分進行新設屋頂內等的空氣的排出或外部空氣的吸入,從而能夠對新設屋頂內以及原有平頂與新設屋頂之間的空間進行良好的換氣。
另外,通過在平頂上鋪設隔熱材料,可以不會使照射在新設屋頂上的太陽光的熱,從平頂與新設屋頂之間的屋頂內空間傳遞到建筑物的居室內。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中,桁架構造體的配置結構的說明圖。
圖3(a)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護墻配件的構造的立體圖,圖3(b)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桁架支撐配件的構造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在形成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的改造作業時,在平頂上設置護墻配件及短柱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5是表示在形成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的改造作業時,在平頂上的短柱上設置橫材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6是表示在形成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的改造作業時,在平頂上設置桁架支撐配件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7是表示在形成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的改造作業時,在平頂上設置部分桁架構造體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8是表示在形成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的改造作業時,各種屋頂構件的安裝及玻璃棉鋪設狀態的說明圖。
圖9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1的屋頂改造構造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1的其他屋頂改造構造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11是表示在本發明實施例2的屋頂改造構造中,在下部水平梁與護墻部之間安裝桁架支撐配件時的結構的說明圖。
圖1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3的設置有桁架支撐配件的屋頂改造構造的結構的說明圖。
圖13是表示本發明其他實施形態的滾輪銷軸承構件的概略結構的說明圖。
圖14是表示先前技術的屋頂改造構造的概略結構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圖示,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的實施形態。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10的結構的剖面圖。
另外,關于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10,其是將住宅區或大廈等的以鋼筋混凝土所建造的公寓作為對象而設置的屋頂改造構造10。
如圖1所示,在原有建筑物11的上部設有平頂12。而且,在該平頂12上設置有剖面呈大致斗笠形狀的新設屋頂13。
該平頂12例如是,由從建筑物11的外壁11a、11a延伸而出的屋頂板12a(roof slab)、及作為被支撐部分而形成的作為突出壁部的護墻部12c、12c(parapet part)所構成的。
而且,該屋頂板12a大致水平地設置在外壁11a、11a之間。
而且,該屋頂板12a部分是鋼筋混凝土所造的,與剛性板結構等同樣在面內方向上具有較強的剪切強度,因此尤其對施加在屋頂板12a的水平方向上的負重具有較大的耐力。
而且,護墻部12c、12c以從建筑物11的外壁11a、11a的上部朝向新設屋頂13突出的方式分別延伸而出。
進而,在護墻部12c、12c的剖面呈大致梯形形狀的頭部12d、12d上,沿著其頭部的上端面及側面而分別被覆有防水層15、15。
而且,在被覆在該頭部12d、12d的上端面上的防水層15、15的上表面,分別沿著其傾斜面而設有護墻配件16、16,該護墻配件16、16是作為用來連結新設屋頂13與平頂12的連結支撐構件。
該護墻配件16如圖3(a)所示,形成為剖面呈大致U字狀。
而且,在護墻配件16的底面部的大致中央處,設有在板厚方向上貫通該底面部的孔。
進而,在以從護墻配件16的底面部的兩側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延伸而出的板狀側壁上,沿著其上端角部的邊緣部而分別設有貫通側壁的多個孔。
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在平頂12的屋頂板12a上,設有從其中一個外壁11a側朝向另一個外壁11a側傾斜的基底層12b。
而且,在該基底層12b上,以覆蓋該基底層12b的傾斜的上表面的方式而鋪設有防水卷材(waterproof sheet)14。
而且,該防水卷材14的兩端部是,以沿著護墻部12c、12c的內側面立起的方式分別延伸而出。
而且,在該延伸而出的防水卷材14的兩端部的更內側,分別設有沿著該兩端部立起的隔熱材料17、17。
進而,通過將作為隔熱材料的玻璃棉(glass wool)鋪設在防水卷材14上,形成具有規定厚度的隔熱層18。另外,隔熱層18的兩端與隔熱材料17、17毫無間隙。
另一方面,新設屋頂13的骨架構造的一部分即作為構造體的桁架構造體13a,例如是由木制構件而形成為剖面呈大致斗笠形狀。
另外,如圖2所示,該桁架構造體13a是以如下方式而設置的其長度方向在建筑物11的平頂12上,與圖2的水平方向即建筑物11的縱深方向正交。
而且,各桁架構造體13a、…是以各自的長度方向呈平行的方式而配置的,并且以在各桁架構造體13a、…之間具有規定間隙的方式而并列設置。
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桁架構造體13a分割成作為部分構造體的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這兩個。
而且,該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是以新設屋頂13的頂端部分為分界而左右對稱地安裝的。
進而,該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分別由作為下部梁的下部水平梁13c、13c、傾斜構件13d、13d、及垂直構件13e、13e而形成為剖面呈直角三角形狀。
而且,在該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的骨架內部,分別沿著下部水平梁13c、13c及傾斜構件13d、13d而呈Z字狀配設有腹材料13f、…等。
而且,下部水平梁13c、13c、傾斜構件13d、13d、及腹部材13f、…彼此是通過連結板而相互連結的,并且,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彼此也是通過后述的連結板32而一體連結的。
另外,不僅在圖1所示的桁架構造體13a的表面側,在背面側亦同樣,下部水平梁13c、13c、傾斜構件13d、13d、及腹部材13f、…彼此是通過連結板而連結的。
另一方面,下部水平梁13c、13c分別沿著建筑物11的水平方向而延伸,并且分別從外壁11a、11a向建筑物11的外側突出。
而且,傾斜構件13d、13d是以朝向桁架構造體13a的頂端傾斜的方式而分別設置的,并且其一端部連結于下部水平梁13c、13c的長度方向的外側邊緣部。
進而,傾斜構件13d、13d的另一端部分別連結于垂直構件13e、13e的上端部,該垂直構件13e、13e是從下部水平梁13c、13c朝向桁架構造體13a的頂端而垂直設置的。
而且,垂直構件13e、13e的下端部分別連結于下部水平梁13c、13c的長度方向的內側邊緣部。
在傾斜構件13d、13d上,沿著其傾斜面而分別設有已通過防水卷材等進行了防水加工的基底板19、19。
另外,雖然省略了圖示,但該基底板19、19也由基底板支撐物所支撐,該基底板支撐物橫跨平頂12上的相鄰接的桁架構造體13a、…傾斜構件13d、…,且與各傾斜構件13d、…正交。
另一方面,在基底板19、19的板面上,沿著其傾斜面而分別并列設置有瓦(未圖示)。
而且,在下部水平梁13c、13c的從外壁11a、11a向建筑物11外側突出的屋檐部分上,板狀的檐頂棚20、20分別通過剖面呈大致矩形狀的保持構件21、…而與下部水平梁13c、13c呈大致平行設置。
進而,在該檐頂棚20、20的外壁11a、11a側端部與外壁11a、11a之間分別設有換氣用間隙d、d。
另一方面,在下部水平梁13c、13c的長度方向的外側端部,分別設有沿著該外側端部向下方突出的板狀挑口板22、22。
而且,在該挑口板22、22的外側,通過未圖示的保持構件而分別安裝有檐溝23、23。
另一方面,在下部水平梁13c、13c的長度方向的內側邊緣部固定有作為傾斜構件的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上端部,而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下端部則固定在平頂12的基底層12b上。
該桁架支撐配件24如圖3(b)所示,是由固定在下部水平梁13c上且剖面呈大致U字狀的上部固定端24a、剖面呈大致U字狀的傾斜部24b、固定在平頂12的基底層12b上的板狀的下部固定端24c、及在各部24a、24b、24c之間一體連接的連結片部24d、24d所構成。
該連結片部24d、24d中,從上部固定端24a的底部延伸而出的連結片部24d是沿著傾斜部24b的傾斜方向而彎曲,且連結片部24d與傾斜部24b的底部一體連接。
而且,從傾斜部24b的底部延伸而出的連結片部24d,其是朝向下部固定端24c的側面彎曲而一體連接。
另外,可以使該連結片部24d、24d適當變形,以使得能夠改變桁架支撐配件24的傾斜部24b的傾斜角。
另一方面,在上部固定端24a的凹部側底面上,形成有多個在板厚方向上貫通該底面部的未圖示的孔。
而且,在以從上部固定端24a的凹部側底面的兩側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延伸而出的板狀側壁上,沿著其上邊緣部而分別設有多個貫通側壁的孔。
進而,在下部固定端24c的大致中央處,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貫通下部固定端24c的孔。
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在桁架支撐配件24、24之間,通過固定在平頂12的基底層12b上的短柱配件25a、25a,而豎立設置有作為調整機構的柱狀的短柱25。
而且,在該短柱25的上邊緣部設有作為調整機構的橫材26、26,通過該橫材26、26來支撐固定在下部水平梁13c、13c上的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上端部、即上部固定端(圖3(b)中的24a、24a)。
接著,說明用來建造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10的屋頂改造方法。
另外,在下文將述的屋頂改造方法的說明中,關于屋頂改造構造10的新設屋頂13的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及護墻部12c、12c等成為對稱構造的部分的說明,僅對于成對的對稱構造中的其中一個構造進行說明,而省略另一個構造的說明。
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10的改造工程,也可以通過不使用混凝土的干式工程來進行。
而且,由于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10的改造工程,其是在原有建筑物11中住有居民的狀態下所進行的,所以施工時的搬運通道或起重機的大小等受到限制。
因此,作為新設屋頂13的骨架構造的桁架構造體13a,預先在工場被分割成兩個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以使其能夠適于手動搬運、起重機的起吊等。
首先,如圖4所示,在改造現場形成孔31,該孔31是用來將混凝土插塞27(以下,稱為插塞27)插入被覆在護墻部12c的頭部12d上的防水層15中的。
該孔31是以如下方式而形成,即,在被覆于頭部12d的傾斜的上端面上的防水層15的大致中央位置處直到護墻部12c的內部形成該孔31,進一步,在該孔31內插入插塞27,并通過黏接劑等來固定。
將護墻配件16設置在防水層15上,以使形成在防水層15及護墻部12c中的孔31與設在護墻配件16的底面部中的孔重合。
進而,將固定螺絲28插入于孔內,使此固定螺絲28與插塞27螺合,以此將護墻配件16固定在護墻部12c上。
另外,在護墻部12c的頂端面上,且對于與圖4的紙面正交的建筑物11的縱深方向上,該護墻配件16設置有多個。
而且,該護墻配件16在建筑物11的縱深方向上的設置間隔為450~600mm。
接著,在平頂12上的規定位置處,亦即,在建筑物11的水平方向上以規定的間隔形成貫通防水卷材14及基底層12b而到達屋頂板12a內部的孔30、30。
將插塞27、27插入該孔30、30中,并使用黏接劑等固定在屋頂板12a上。
接著,在短柱25下端側的相向的兩側邊緣部,分別通過釘或螺絲來固定剖面呈大致L字狀的短柱配件25a、25a的一端部。
而且,將固定螺絲28、28分別插入短柱配件25a、25a的另一端部上所形成的孔(未圖示)中,并使之螺合于孔30、30的插塞27、27,以此將短柱配件25a、25a的另一端部固定在基底層12b上。由此,將短柱25豎立設置在基底層12b上。
另外,在豎立設置短柱25時,如圖5所示,優選的是使固定在短柱25下端側的其中一個邊緣部上的短柱配件25a的位置,較固定在另一個側邊緣部上的短柱配件25a的位置高出間隔h,以此,在基底層12b的傾斜面上,以與建筑物11的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式豎立設置短柱25。
接著,在短柱25上端側的相向的兩側邊緣部上,通過釘或螺絲來固定剖面呈矩形狀的橫材26、26。
該橫材26、26如圖6所示,是以如下方式來固定的,即,在將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上部固定端24a、24a設置在橫材26、26的上端面上時,使該上部固定端24a的凹部側底面與護墻配件16的凹部側底面的外側角部為同樣的高度L。
接著,通過釘或螺絲等,分別將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上部固定端24a、24a固定在橫材26、26的上端面上。
進而,在下部固定端24c、24c上所形成的孔(未圖示)內分別插入固定螺絲28、28,并使固定螺絲28、28螺合于預先形成的孔30、30內的插塞27、27,由此,將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下部固定端24c、24c固定在基底層12b上。
然而,雖然平頂12上由于基底層12b的傾斜等而并非平坦地形成,但通過適當改變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傾斜部24b、24b的長度方向上的長度,或者使連結片部24d、…適當變形,可以在將桁架支撐配件24、24固定在平頂12上時,分別以所期望的角度設置傾斜部24b、24b。
另外,在固定于平頂12上時,優選的是,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傾斜部24b、24b與下部水平梁13c、13c的傾斜角設為45度或45度以下,如果是這樣的傾斜狀況,則可以使施加在新設屋頂13上的水平力通過桁架支撐配件24、24而無障礙地傳遞至屋頂板12a。
而且,在進行改造工程時,短柱25及橫材26、26發揮調整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高度或者暫時支撐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所謂的夾具作用。
進而,優選的是,當改造工程結束時,除了短柱25及橫材26、26的夾具作用,也使桁架支撐配件24、24發揮下述功能,即,在可于彈性區域內彎曲的程度下,支撐由新設屋頂13施加在桁架支撐配件24、24上的垂直方向的負重。
即,由新設屋頂13施加在平頂12上的垂直負重會作用于桁架支撐配件24、24及護墻部12c、12c,但由于護墻部12c、12c與下部水平梁13c、13c通過護墻配件16、16而連結,因此下部水平梁13c、13c不會相對于垂直負重移動而受到制約。
與此相對,當桁架支撐配件24、24承受垂直負重時可以彎曲而避免該負重,因此可以主要由護墻部12c、12c來支撐施加在平頂12上的垂直負重。
接著,如圖7所示,將預先在工場進行組裝,并從工場運送到改造現場的新設屋頂13的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設置在平頂12上。
此時,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分別以如下方式而設置,即,其下部水平梁13c、13c的下表面分別抵接于護墻配件16的凹部側底面的角部,且抵接于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上部固定端24a、24a的凹部側底面。
接著,在設置有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的狀態下,將螺栓插入從護墻配件16的底面部的兩側立起的側壁上所形成的各個孔、以及設在下部水平梁13c上的孔內,并利用螺帽擰緊,以此,通過螺栓接合來連結固定新設屋頂13與護墻配件16。
接著,將螺栓插入從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上部固定端24a、24a的底面部的兩側立起的側壁上所形成的各個孔、以及預先形成在下部水平梁13c上的孔內,并利用螺帽擰緊,以此,連結固定新設屋頂13與上部固定端24a、24a。
橫跨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的傾斜構件13d、13d的在長度方向上相互鄰接的內側邊緣部的兩側面,設置有連結板32(32),并使用螺絲將該連結板固定在傾斜構件13d、13d上,以此來使傾斜構件13d、13d彼此連結。
而且,橫跨下部水平梁13c、13c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接的內側邊緣部、垂直構件13e、13e的下端邊緣部、及腹部材13f、13f的一端邊緣部的兩側面,設置有連結板32(32)并使用螺絲來固定,以此使各個構件彼此連結。由此,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成為經一體化的桁架構造體13a。
然而,在平頂12上,護墻配件16與桁架支撐配件24、24分別是在與圖7的紙面正交的建筑物11的縱深方向上以規定間隔(450~600mm)而設置的。
因此,如果依次設置從工場運送來的部分桁架構造體13b、…,則各桁架構造體13a、…的長度方向一致平行,且各個桁架構造體13a、…之間是以規定間隔(450~600mm)并列設置在平頂12上的(參照圖2)。
另外,包含部分桁架構造體13b、…的新設屋頂13的骨架構造的建造,其是按照二乘四建造法(two-by-four method)的施工標準來進行的。
接著,如圖8所示,將部分桁架構造體13b、…等骨架構造設置在平頂12上后,對部分桁架構造體13b、…實施屋頂工程,以安裝基底板19、挑口板22、檐溝23、及瓦。
而且,通過保持構件21、21將檐頂棚20共同安裝在下部水平梁13c的從外壁11a向建筑物11外側突出的屋檐部分,并且在檐頂棚20的外壁11a側端部與外壁11a之間設置換氣用間隙d。
進而,使新設屋頂13與平頂12之間的屋頂內空間29干燥,并且沿著防水卷材14的邊緣部來設置隔熱材料17,該防水卷材14是沿著護墻部12c、12c的內側面而立起的。
在隔熱材料17的內側鋪設作為隔熱材料的玻璃棉,以此使隔熱層18在防水卷材14上具有規定的厚度。
通過如上所述的改造工序,完成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10的改造工程。
接著,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10的作用。
根據所述實施形態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10,將桁架支撐配件24、24設置在新設屋頂13與平頂12之間來支撐下部水平梁13c、13c,并且連結固定下部水平梁13c、13c與作為連結支撐構件的護墻配件16、16。
由此,當對新設屋頂13的水平力向施加有負重,而水平力作用在下部水平梁13c、13c上時,雖然護墻配件16、16欲在水平方向上移動,但是由桁架支撐配件24、24限制了下部水平梁13c、13c的移動,因此,可以使水平力幾乎不作用在護墻部12c、12c上。
即,由于施加在護墻部12c、12c上的水平力得到減輕,因此無需原本未設想的設置新設屋頂13而加強平頂12的護墻部12c、12c的方法,從而能夠實現工期的縮短、及低成本的施工。
另一方面,以規定間隔(450~600mm)將成為新設屋頂13的骨架構造的多個桁架構造體13a、…分別并列設置在平頂12上,由此,可以使桁架構造體13a、…施加在各下部水平梁上的水平力通過桁架支撐配件而分散并傳遞至平頂12。
由此,可以減輕支撐各桁架構造體13a、…的桁架支撐配件及護墻配件的支撐負擔。
另一方面,由于是在建筑物11的原有平頂12上設置新設屋頂13,因此能夠改善建筑物11的外觀品質。
而且,由于新設屋頂13的設置工程并未使用混凝土而全部通過干式工程來進行,因此能夠實現低成本的施工。
進而,在將新設屋頂13設置在平頂12上的狀態下,形成從建筑物11的外壁11a、11a突出的屋檐部分,以此使雨水難以滲入原有的平頂12部分,從而使防水性得到改善,并且使建筑物11整體的防水性也得到改善。
而且,以從護墻部12c、12c向建筑物11的外側突出的方式而設置新設屋頂13的下部水平梁13c、13c,由此,在該突出的屋檐部分能夠進行新設屋頂13內等的空氣的排出及外部空氣的吸入,從而能夠在新設屋頂13內、及原有平頂12與新設屋頂13之間的屋頂內空間29內進行良好的換氣。
而且,通過適當改變安裝在短柱25上的橫材26、26的位置、或者短柱25與短柱配件25a、25a之間的安裝位置,從而調整支撐桁架構造體13a的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上部固定端24a、24a的高度,以此,可以在設置桁架構造體13a之前預先進行桁架構造體13a的配置高度的定位。
進而,也可以使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上部固定端24a、24a的高度位置,與下部水平梁13c、13c的下表面及護墻配件16、16的凹部側底面的外側角部相接觸的位置一致,因此可以容易地進行桁架構造體13a的配置高度的定位。
而且,將成為新設屋頂13的骨架構造的一個桁架構造體13a分割成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從而使其較小且較輕,因此,即便在原有建筑物11內住有居民的狀態下所進行的改造工程中用來搬入桁架構造體13a等的搬入通道或起重機等的大小受到限制,也可以在該限制內容易地進行施工。
進而,在改造后的平頂12的基底層12b上形成玻璃棉的隔熱層18,因此能夠使照射在新設屋頂13上的太陽光的熱,不會從屋頂內空間29傳遞至建筑物11的居室內。
在所述實施形態中,新設屋頂13是配置在形成有護墻部12c、12c的原有建筑物11的平頂12上,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圖9所示,也可以是在形成有房檐120c、120c的原有建筑物110的平頂120上配置新設屋頂13的屋頂改造構造100。
在該屋頂改造構造100中,房檐120c、120c以在原有建筑物110的平頂120兩側邊緣部從外壁110a、110a朝向外側水平伸出的方式延伸而出。
在具有此種構造的原有建筑物110的平頂120上,將新設屋頂13配置在平頂120的屋頂板120a面上。
而且,作為新設屋頂13的骨架構造的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的下部水平梁13c、13c,其是通過形狀與護墻配件16大致相同的作為連結支撐構件的連結構件160、…而與平頂120相連結。
而且,該連結構件160、…設置在由建筑物110的外壁110a、110a所支撐的平頂120的被支撐部分120d、120d的上表面,以及位于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的邊界附近的屋頂板120a上表面。
即,由新設屋頂13施加在平頂120上的負重,通過連結構件160、…而由可較強地承受垂直方向負重的被支撐部分120d、120d、以及可較強地承受水平方向負重的屋頂板120a所支撐。
因此,主要通過被支撐部分120d、120d來支撐由新設屋頂13施加在平頂120上的垂直方向的負重,從而能夠減輕施加在屋頂板120a的垂直方向上的負重,因此,能夠將對原有平頂12的負擔抑制到最低限度。
另一方面,也大量存在有在屋頂上設置了屋頂斜坡或屋頂保護材料,而屋頂面并不平坦的平頂建筑物。難以在這樣的平頂的屋頂面上以相同的高度來配置多個連結構件160、…,從而導致各部分桁架構造體的設置高度等有時會產生不均一。
因此,對于這樣的平頂建筑物,如圖10所示,也可以在形成有房檐121c、121c的原有建筑物111的平頂121上使用短柱25及橫材26、26來配置連結構件160,且將作為部分構造體的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設置在平頂121上。
即,在將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設置在平頂121上之前,預先在屋頂板121a的大致中央位置處豎立設置短柱25,且在該短柱25上端側的相對向的兩側邊緣部固定橫材26、26,并且在橫材26、26的上端面固定連結構件160。
而且,預先將連結構件160、160固定在由建筑物111的外壁111a、111a所支撐的平頂121的被支撐部分121d、121d的上表面。
在平頂121上分別設置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并通過配置在屋頂板121a上的連結構件160、…來連結固定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
如此,即便是在屋頂面并不平坦的平頂121上,也可以一面適當改變短柱25或橫材26、26的固定位置等,且一面配置連結構件160,以此能夠使連結構件160的配置位置或配置高度等的精度良好。
由此,能夠使將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設置在平頂121上時的設置高度等的精度良好。
另外,該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的傾斜構件130d、130d在長度方向上相互鄰接的內側邊緣部的兩側面,其是通過橫跨該側面而設置的連結板32(32),且利用螺絲進行固定。
而且,在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中,具有朝向各頂部側傾斜的作為下部梁的下部傾斜梁130g、130g,且下部傾斜梁130g、130g在長度方向上相互鄰接的內側邊緣部的兩側面是通過連結構件160來連結固定的,由此,使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彼此成為一體。
進而,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的下擺部分所具備的作為下部梁的部分水平梁130c、130c的長度方向的內側邊緣部、與下部傾斜梁130g、130g的長度方向的外側邊緣部,是通過固定在被支撐部分121d、121d上表面的連結構件160、160而連結固定的。
固定在該被支撐部分121d、121d上表面的連結構件160、160,受到通過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而施加的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這兩個方向上的負重。
另一方面,也存在以下情況異狀桁架構造體130b、130b的下部傾斜梁130g、130g的下表面與平頂121的屋頂板121a的上表面之間的間隔較狹窄,從而無法設置短柱25。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可以不設置短柱25而在屋頂板121a上設置用來固定橫材26的配件(省略圖示),并在橫材26上固定連結構件160。
另外,橫材26、26通過下述方式而適當固定,即,使橫材26、26的上端面從連結構件160的上邊緣突出,且使橫材26、26的各上端面處于相同的高度。接著,將連結固定在下部傾斜梁130g、130g上的連結構件160的下表面固定在橫材26、26的上端面上。

在所述實施形態中,平頂12的護墻部12c、12c與新設屋頂13的下部水平梁13c、13c僅通過護墻配件16、16而連結,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圖11所示,也可以是將作為連結支撐構件的護墻配件224設置在新設屋頂13與護墻部12c之間的屋頂改造構造200。
該護墻配件224的形狀與所述實施形態的桁架支撐配件24大致相同,是由上部固定端224a、傾斜部224b及下部固定端224c所構成。
該上部固定端224a的底面部是夾著防水層15而固定在護墻部12c的頂端面上的。
而且,從上部固定端224a的底面部的兩側向上方延伸而出的板狀側壁與下部水平梁13c是通過螺栓接合而連結的。
進而,下部固定端224c是將基底層12b夾在中間而固定在屋頂板12a上的。
因此,即便由下部水平梁13c對上部固定端224a施加水平方向的負重,該水平力也會從上部固定端224a沿著傾斜部224b而傳遞至屋頂板12a,因此能夠減輕施加在護墻部12c上的水平力。
所述實施形態的作為傾斜構件的桁架支撐配件24、24分別支撐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但如圖12所示,也可以是使桁架支撐配件的上部固定端一體化而跨越下部水平梁13c、13c兩者的呈大致拋物線狀的桁架支撐配件324。
該桁架支撐配件324的上部固定端324a,是以橫跨下部水平梁13c、13c的長度方向上的各內側邊緣部的方式而固定的。
因此,由于通過該上部固定端324a使下部水平梁13c、13c彼此連結,所以無需如所述實施形態般,另外使用連結板來使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彼此連結,從而使施工性良好。
以上,參照圖示,詳細敘述了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具體結構并不限定于該實施形態,不偏離本發明主旨的設計性變更均包含在本發明內。
例如,在所述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10中,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的下部水平梁13c、13c,是以其下表面與護墻配件16、16的凹部側底面的外側角部相接觸的方式而設置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適當調整從護墻配件16、16的凹部側底面向上方突出的固定螺絲28、28的頭部分的突起量,進而與下部水平梁13c、13c的下表面相接觸而定位。
而且,在檐頂棚20、20的外壁11a、11a側的端部與外壁11a、11a之間設置換氣用間隙d、d而進行新設屋頂13內等的換氣,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新設屋頂13的屋檐部分設置形成有多個貫通板厚方向的孔的板狀檐頂棚,從而進行換氣。
進而,新設屋頂13的骨架構造即桁架構造體13a是分割成兩個部分桁架構造體13b、13b,但并不限定于此,根據新設屋頂13的耐力、運送限制、或改造工程時的施工性,可以分割成2個或2個以上的部分構造體,也可以使用一體的構造體。
而且,也可以使新設屋頂13的骨架構造即桁架構造體13a的下部水平梁13c、13c等構件為重量較輕的鋼架構件。
進而,在所述實施形態的屋頂改造構造10中,通過在作為調整機構的短柱25上安裝作為調整機構的橫材26、26來調整短柱25的高度,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將短柱本體分割成多個構件,并使各構件與所期望的高度相吻合而連接的機構。
而且,使用了橫材26作為短柱25的高度位置的調整機構,但是也可以通過調整短柱配件25a、25a與短柱25的固定位置來調整短柱25的高度位置。
進而,在所述實施形態中,使桁架支撐配件24、24的上部固定端24a、24a的高度位置,與下部水平梁13c、13c的下表面及護墻配件16、16的凹部側底面的外側角部相接觸的位置一致,以此來進行桁架構造體13a的配置高度的定位,但是也可以將預先定位的高度位置作為標準,一面調整護墻配件16、16及桁架支撐配件24、24而一面進行設置,從而對桁架構造體13a的配置高度進行定位。
而且,使用了護墻配件16、16作為所述實施形態的連結支撐構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設為通過如圖13所示的滾輪銷軸承構件33來連結新設屋頂與護墻部的構造。
在該滾輪銷軸承構件33中,設有銷軸承部33a,并且在該銷軸承部33a的下部設有滾輪移動部33b。
該銷軸承部33a,使以銷33c為邊界而支撐在上下方向側的呈大致三角形狀的軸承構件能夠相互相對旋轉。
而且,該滾輪移動部33b,是在銷軸承部33a的底板部與滾輪銷軸承構件33的底板之間插入有多個滾輪33d、…,從而使得銷軸承部33a能夠沿著水平方向移動。
因此,通過由滾輪移動部33b來移動銷軸承部33a,可以使施加在下部水平梁上的水平力不會直接施加在護墻部上。
進而,所述實施形態的護墻配件16、16與下部水平梁13c、13c也可以通過銷接合來連結。
權利要求
1.一種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是在建筑物的原有平頂上設置覆蓋該平頂的新設屋頂,此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新設屋頂是由包括下部梁的骨架構造所形成,成為所述骨架構造的多個構造體并列設置在所述平頂上,用來連結固定所述下部梁與所述平頂的連結支撐構件,設置在由所述建筑物的外壁所支撐的所述平頂的被支撐部分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支撐部分是沿著所述建筑物的外壁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壁部,在所述突出壁部上設置所述連結支撐構件,并且通過限制所述下部梁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的傾斜構件來連接所述下部梁與所述平頂。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傾斜構件上包括調整機構,該調整機構是用來以與預先定位的高度位置、或者所述連結支撐構件與所述新設屋頂的下部梁的下表面相接觸的位置一致的方式,來調整所述傾斜構件的高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其特征在于,成為所述新設屋頂的骨架構造的一個構造體是被分割成多個部分構造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新設屋頂的下部梁以突出至所述平頂的外側的方式而設置,該突出部分形成為能夠進行所述新設屋頂內部的換氣。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頂上鋪設有隔熱材料。
7.一種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平頂的突出壁部上固定連結支撐構件;在所述平頂上設置傾斜構件,并且通過設置在所述傾斜構件上的調整機構,以與預先定位的高度位置、或者所述連結支撐構件與所述新設屋頂的下部梁的下表面相接觸的位置一致的方式,來調整所述傾斜構件的高度;以及將所述新設屋頂設置在所述平頂上、并通過所述連結支撐構件來連結所述新設屋頂,并且由所述傾斜構件來支撐所述新設屋頂。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及屋頂改造方法,此屋頂改造構造及屋頂改造方法能夠形成將對原有平頂建筑物的負擔抑制到最低限度的屋頂改造構造,并且能夠實現工期的縮短以及低成本的施工。本發明的平頂建筑物的屋頂改造構造是在建筑物(11)的原有平頂(12)上設置覆蓋平頂(12)的新設屋頂(13),新設屋頂(13)是由具備下部水平梁(13c、13c)的骨架構造所形成的。用來連結固定新設屋頂(13)的護墻配件(16、16)是設置在沿著建筑物(11)的外壁(11a、11a)向上方突出的護墻部(12c、12c)上。限制下部水平梁(13c、13c)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的桁架支撐配件(24、24)是設置在平頂(12)上。
文檔編號E04D11/00GK101037894SQ20071008029
公開日2007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16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4日
發明者大西克則, 澤育彥 申請人:積水化學工業株式會社, 株式會社信和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德县| 鄂尔多斯市| 玉环县| 长子县| 定边县| 丰都县| 邓州市| 桓台县| 吉首市| 林西县| 华亭县| 伊吾县| 社旗县| 康马县| 宁晋县| 金阳县| 彭泽县| 贺兰县| 太康县| 米泉市| 荣成市| 大足县| 永兴县| 塔城市| 龙泉市| 濉溪县| 通海县| 牙克石市| 永登县| 绍兴县| 黄平县| 原平市| 乐平市| 钟山县| 栾城县| 达拉特旗| 亳州市| 永康市| 海林市| 南康市|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