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二) 背景技術目前磚混結構和框架結構的建筑物大部分采用預制空心板作為 樓蓋板,這種樓蓋板具有施工速度快、造價低等優點,但由于相鄰兩 塊預制空心板之間沒有牢固連結,僅用水泥砂漿填充縫隙,因而不但 整體性差,不利于抗震,而且經常出現縫隙開裂、滲水等現象,給住 戶造成很大不便和心理壓力。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很多樓宇采用了現 澆砼樓板(空心、實心)的方法。現澆砼樓板雖然解決了抗震和開裂 等問題,但在施工時要使用大量模板,這樣,不但增加了費用,而且減慢了施工速度,延長了工期。專利號為ZL00203695.9的"組合砼 暗肋樓蓋板"實用新型專利,它由預制薄板、模殼、暗肋、上板組成, 各預制薄板間隔水平放置,在預制薄板之上固定有模殼,模殼包括上 板和周圍側板,相鄰預制薄板或模殼之間設有暗肋,上板覆蓋在模殼 之上,并與暗肋連接為一體,該種樓蓋板不再需要大量使用模板,加 快了施工速度,縮短了工期,從而降低了成本。這種模殼構件應用于 密肋樓蓋施工時,可省去預制薄板。但是,這種模殼構件應用于現澆 砼空心樓蓋時,模殼構件之間的暗肋鋼筋扎設及電線管道布設極為不 便,在澆筑砼時,模殼側壁板易損壞導致砼澆入模殼內,造成樓板內 局部實心,結構損害嚴重。因此,研制一種新型的砼填充用結構構件 模已為急需。(三)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具有結構簡 單、運輸方便,運輸成本低,在應用至樓板中后,肋筋及管線布設方 便,環圈側壁抗沖擊破壞能力強,不易澆搗損壞,預制板片拼裝方便、 強度高、剛度大、不易破損、可充當樓板板面等特點。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包括環圈側壁、上頂 板,上頂板設置于環圈側壁上,共同構成敞口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環圈側壁為柔軟的封閉環帶。這樣,當上頂板設置 于環圈側壁上,共同構成敞口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時,環圈側壁板易生產制作,巻合連接方便,而且容易成形,便于各種形狀的結構構件 模,而且,因環圈側壁為柔軟的封閉環帶,使得側壁的抗沖擊破壞能 力得以大幅度提高,使其在施工、運輸及應用過程中不易損壞,降低 了成品的損耗,節約了成本,適用于各種現澆鋼筋砼或預應力鋼筋砼 的空心板、樓蓋、屋蓋、基礎底板、墻體和橋梁使用,特別適用于無 梁樓蓋使用。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上頂板為環圈側壁壁體延伸形成上頂板,上頂 板折合并與環圈側壁的邊緣連接成整體。這樣,當上頂板為環圈側壁
壁體延伸形成上頂板,上頂板折合并與環圈側壁的邊緣連接成整體 時,結構構件模的整體性更好,生產制作更加方便簡單,上頂板及側 壁可一次注塑成型,兩者連接穩固可靠,不易分離破壞。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的下部壁體延伸形成下底板,下底板 折合與環圈側壁的邊緣連接成整體,形成封閉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 這樣,當環圈側壁的下部壁體延伸形成下底板,下底板折合與環圈側 壁的邊緣連接成整體,形成封閉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時,結構構件模 的整體性更好,生產制作更加方便簡單,上頂板及側壁可一次注塑成 型,兩者連接穩固可靠,不易分離破壞。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封閉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的上頂板上或/和下 底板下設置有結構板。這樣,當封閉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的上頂板上 或/和下底板下設置有結構板時,所述結構構件模應用至現澆砼板中 后,可不用澆筑上板或/和下板,大幅度減少了現澆砼的用量,節約 了成本,方便了施工。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結構板的厚度為8-35mm、 35-65mm或 65-100mm。這樣,結構板的厚度規格多樣,便于各種不同需要的實 施應用,方便了選用。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柔軟的環帶為可折疊的軟帶。這樣,當柔軟的 環帶為可折疊的軟帶時,環帶可以折疊運輸,大幅度降低了運輸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柔軟的環帶為膜狀軟帶。這樣,當柔軟的環帶 為膜狀軟帶時,環帶可以折疊運輸,大幅度降低了運輸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柔軟的環帶為環向巻疊帶。這樣,當柔軟的環 帶為環向巻疊帶時,環帶可以折疊運輸,大幅度降低了運輸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柔軟的環帶為帶寬方向可折疊。這樣,這樣, 當柔軟的環帶為帶寬方向可折疊時,環帶可以折疊運輸,大幅度降低了運輸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柔軟的環帶為骨、軟相間的環帶。這樣,當柔 軟的環帶為骨、軟相間的環帶時,骨架對柔軟的環帶能起到支撐作用, 使其在應用過程中不會塌跨,充分保證了應用質量。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為一片長條形板片接合兩端而成。這 樣,當環圈側壁為一片長條形板片接合兩端而成時,環圈側壁生產制 作方便,有利于采用機械化批量生產,降低生產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為二片長條形板片接合而成。這樣, 當環圈側壁為二片長條形板片接合而成時,環圈側壁生產制作方便, 有利于采用機械化批量生產,降低生產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長條形板片端部設置有至少一個接合件,長條 形板片通過接合端頭接合件構成環圈側壁。這樣,長條形板片通過接 合端頭接合件構成環圈側壁時,環圈側壁的連接更加方便簡單,而且 連接更加穩固可靠,效率更高。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長條形板片兩端設有相互咬合的接合件。這 樣,板片的連接更加方便簡單,而且連接更加穩固可靠,效率更高。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長條形板片采用端頭疊層搭接。這樣,當長條 形板片采用端頭疊層搭接時,環圈側壁的搭接長度可調整,而且層疊 對接合部位進行了加強,使其在運輸及施工應用過程中,不易損壞, 充分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長條形板片采用端頭疊層焊接。這樣,當長條 形板片采用端頭疊層焊接時,環圈側壁接合牢固,連接方便,效率高, 成本低。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長條形板片兩端設置有至少一個可相應配合 使用的接合件,長條形板片通過接合端頭接合件構成環圈側壁。這樣, 環圈側壁通過端部設置的相應配合的接合件連接,大幅度提高了環圈 側壁的接合連接速度,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相應配合的接合件可 更換,有利于降低成品損耗,節約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為長條形板片通過兩端焊接、點狀焊 接、拉鉤、綁扎、卡套、螺栓、插銷或銷釘連接而成。這樣,環圈側 壁的連接接合方式多樣化,能充分滿足各種不同情況的應用,應滿足 使用的前提下,充分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采用塑料板片、壓痕塑料片、橡膠板、白鐵皮、薄鋼板、軟膠合板、竹膠片、編織布或纖維布制作而成。這 樣,環圈側壁的連接接合材料多樣化,能充分滿足各種不同情況的應 用,應滿足使用的前提下,充分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環向凹槽。這樣, 當環圈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環向凹槽時,所述結構構件模應用至現 澆砼中后,現澆砼澆入環向凹槽中,可相應形成現澆砼加強筋,有效 地提高了現澆砼結構的整體性能。 、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向凹槽設置于環圈側壁的上部邊緣或/和下 部邊緣,或者同時還設置于中部。這樣,當環向凹槽設置于環圈側壁 的上部邊緣或/和下部邊緣,或者同時還設置于中部時,所述結構構 件模應用至現澆砼中后,現澆砼澆入環向凹槽中,可相應形成現澆砼 加強筋,有效地提高了現澆砼結構的整體性能。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豎向凹槽。這樣, 當環圈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豎向凹槽時,豎向的凹槽可對側壁起支 撐加強作用,提高側壁的剛度與抗變形能力,同時,還可對上結構板 進行有效的支撐,使側壁不易變形破壞。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豎向凹槽設置于環圈側壁的轉角部位或/和環 圈側壁的中部。這樣,當豎向凹槽設置于環圈側壁的轉角部位或/和 環圈側壁的中部時,豎向的凹槽可對側壁起支撐加強作用,提高側壁 的剛度與抗變形能力,同時,還可對上結構板進行有效的支撐,使側 壁不易變形破壞。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條加強筋,加強筋橫 向設置或豎向設置或斜向交叉形成網狀設置,或者橫向和豎向交錯形 成網格狀。這樣,當加強筋橫向設置或豎向設置或斜向交叉形成網狀 設置,或者橫向和豎向交錯形成網格狀時,加強筋對環圈側壁的強度 與剛度均起到了大幅度的加強,使其支撐能力更強,抗沖擊破壞能力 更好。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的壁體內包裹有至少一根桿件。這 樣,當環圈側壁的壁體內包裹有至少一根桿件時,桿件在側壁上起到 了骨架支撐作用,使側壁不易變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桿件豎向設置、橫向設置或交叉設置成網格 狀。這樣,當桿件豎向設置、橫向設置或交叉設置成網格狀時,桿件 的強度與剛度均起到了大幅度的加強,使其支撐能力更強,抗沖擊破壞能力更好。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內壁面設置有內襯件或者外壁面設 置有拉接件,或者同時設置有桿件和內襯件。這樣,通過拉接件的拉 接,將環圈側壁張拉固定,使其不會變形,而桿件和內襯件則可從內 部支撐,防止環圈側壁變形。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內襯件為貼內壁設置的鋼筋、鋼板、角鋼、木 條、砼條、硬塑條或者硬塑板。這樣,內襯件的多樣化,有利于生產 制作時的選材,降低生產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拉接件為貼內壁設置的鋼筋、鋼板、角鋼、木 條、砼條、硬塑條或者硬塑板。這樣,有利于生產制作時的選材,降 低生產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內襯件為環形撐形件。這樣,當內襯件為環形 撐形件時,環形撐形件整體支撐能力好,抗壓能力強,不易損壞,充 分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結構構件模內設置有至少一個加勁肋。這樣, 當結構構件模內設置有至少一個加勁肋時,結構構件模應用至現澆砼 中后,加勁肋可參與結構承力,進一步提高了現澆砼結構的承力能力。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外設置有至少一個張拉環帶。這樣, 當環圈側壁外設置有至少一個張拉環帶時,張拉環帶可將環圈側壁張 拉繃緊,使其不易變形。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上頂板或/和結構板內設置有增強物,增強物 為鋼筋或纖維。這樣,當上頂板或/和結構板內設置有增強物,增強 物為鋼筋或纖維時,上頂板或結構板的強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抗沖 擊破壞能力更好,應用后,不易破損。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強物從上頂板或/和結構板的板面或 板邊端面伸出外露。這樣,當增強物從上頂板或/和結構板的板面或 板邊端面伸出外露時,應用至現澆砼結構中之后,外露的增強物錨固 于現澆砼之中,使結構板與現澆砼結構連成整體,可參與結構共同承 力。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強物為鋼筋網、鋼絲、鋼絲網、預應 力鋼筋等。這樣,增強物的多樣化,有利于生產制作時的選材,降低
生產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的纖維為纖維網、纖維絲或纖維束。這樣,有利于生產制作時的選材,降低生產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的厚度為O.l-lmm、 0.11-2mm或 2mm-3.5mm。這樣,在各種不同情況下的實施應有能選擇需要型號 的產品應用,方便了實施應用。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帶外伸出有拉線、拉繩或扎帶。這樣,當環 帶外伸出有拉線、拉繩或扎帶時,拉線、拉繩或扎帶可將側壁拉伸繃 緊,防止其變形破壞,而且,生產制作方便,應用簡單,有利于降低 成本。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上頂板或/和結構板上有柔軟的封閉環帶定位 的定位件、槽、孔或連接件。這樣,可防止端部變形、移位,提高了 產品的質量。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上或下有連接結構板用的連接件。這 樣,通過連接件的連接固定,使環圈側壁與結構板連接形成了整體, 使其二者不易分離,保證了產品的封閉性。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帶上有平行的凸條加固件。這樣,當環帶上 有平行的凸條加固件時,加固件對環帶進行了加強加固,大幅度提高 了其抗破壞能力,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帶中設置有骨架支撐上頂板或/和結構板。 這樣,當環帶中骨支撐上頂板或/和結構板應用至現澆砼結構中時, 環圈側壁不易變形破壞,保證了澆筑質量。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5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6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7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8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9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10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11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實施例12的結構示意圖。圖13是本發明實施例13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本發明實施例14的結構示意圖。
圖15是本發明實施例15的結構示意圖。
圖16是本發明實施例16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本發明實施例17的結構示意圖。
圖18是本發明實施例18的結構示意圖。
圖19是本發明實施例19的結構示意圖。
圖20是本發明實施例20的結構示意圖。
圖21是本發明實施例21的結構示意圖。
圖22是本發明實施例22的結構示意圖。
圖23是本發明實施例23的結構示意圖。
圖24是本發明實施例24的結構示意圖。
圖25是本發明實施例25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本發明如附圖所示,包括環圈側壁l、上頂板2,上頂板2設置 于環圈側壁l上,共同構成敞口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環圈側壁1為柔軟的封閉環帶3。各附圖中,1為環圈側壁,2 為上頂板,3為環帶,以下各附圖中,編號相同的,其說明相同。如 圖1所示,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包括環圈側壁1、上頂板2,上頂板 2設置于環圈側壁1上,共同構成敞口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所述 的環圈側壁1為柔軟的封閉環帶3。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上頂板2為環圈側壁1壁體延伸形成上頂板2, 上頂板2折合并與環圈側壁1的邊緣連接成整體。如圖1所示,其上 頂板2為環圈側壁1壁體延伸形成上頂板2,上頂板2折合并與環圈 側壁1的邊緣連接成整體。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l的下部壁體延伸形成下底板4,下 底板4折合與環圈側壁1的邊緣連接成整體,形成封閉的填充用結構 構件模。如圖2所示,其環圈側壁l的下部壁體延伸形成下底板4, 下底板4折合與環圈側壁1的邊緣連接成整體,形成封閉的填充用結 構構件模。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封閉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的上頂板2上或/和 下底板4下設置有結構板5。如圖3所示,其封閉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的下底板4下設置有結構板5。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結構板5的厚度為8-35mm、 35-65mm或 65-100mm。如圖3所示,其結構板5的厚度為50mm。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柔軟的環帶3為可折疊的軟帶。如圖4所示, 其柔軟的環帶3為可折疊的軟帶。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柔軟的環帶3為膜狀軟帶。如圖5所示,其柔 軟的環帶3為膜狀軟帶。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柔軟的環帶3為環向巻疊帶。如圖6所示,其 柔軟的環帶3為環向巻疊帶。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柔軟的環帶3為帶寬方向可折疊。如圖4所示, 其柔軟的環帶3為帶寬方向可折疊。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柔軟的環帶3為骨、軟相間的環帶。如圖7所 示,其柔軟的環帶3為骨、軟相間的環帶。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為一片長條形板片接合兩端而成。 如圖7所示,其環圈側壁2為一片長條形板片接合兩端而成。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為二片長條形板片接合而成。如圖8所示,其環圈側壁2為二片長條形板片接合而成。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長條形板片端部設置有至少一個接合件6,長 條形板片通過接合端頭接合件6構成環圈側壁2。如圖9所示,其長 條形板片端部設置有接合件6,長條形板片通過接合端頭接合件6構 成環圈側壁2。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長條形板片兩端設有相互咬合的接合件6。如 圖9所示,其長條形板片兩端設有相互咬合的接合件6。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長條形板片采用端頭疊層搭接。如圖7所示, 其長條形板片采用端頭疊層搭接。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長條形板片采用端頭疊層焊接。如圖10所示, 其長條形板片采用端頭疊層焊接。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長條形板片兩端設置有至少一個可相應配合 使用的接合件6,長條形板片通過接合端頭接合件6構成環圈側壁2。 如圖11所示,其長條形板片兩端設置有可相應配合使用的接合件6, 長條形板片通過接合端頭接合件6構成環圈側壁2。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為長條形板片通過兩端焊接、點狀 焊接、拉鉤、綁扎、卡套、螺栓、插銷或銷釘連接而成。如圖11所示,其環圈側壁2為長條形板片通過兩端卡套連接而成。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采用塑料板片、壓痕塑料片、橡膠 板、白鐵皮、薄鋼板、軟膠合板、竹膠片、編織布或纖維布制作而成。 如圖11所示,其環圈側壁2采用塑料板片制作而成。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環向凹槽7。如 圖12所示,其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環向凹槽7。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向凹槽7設置于環圈側壁2的上部邊緣或者 /和下部邊緣,或者同時還設置于中部。如圖13所示,其環向凹槽7 設置于環圈側壁2的上部邊緣和下部邊緣,同時還設置于中部。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至少一個豎向凹槽8。如 圖14所示,其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豎向凹槽8。本發明的特征在于豎向凹槽8設置于環圈側壁2的轉角部位或/ 和環圈側壁2的中部。如圖15所示,其豎向凹槽8設置于環圈側壁 2的的中部。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至少一條加強筋9,加強 筋9橫向設置或豎向設置或斜向交叉形成網狀設置,或者橫向和豎向 交錯形成網格狀。如圖16所示,其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加強筋9, 加強筋9斜向交叉形成網狀設置。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至少一條加強筋9,加強 筋9橫向設置或豎向設置或斜向交叉形成網狀設置,或者橫向和豎向 交錯形成網格狀。如圖12所示,其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加強筋9, 加強筋9斜向交叉形成網狀設置。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至少一條加強筋9,加強 筋9橫向設置或豎向設置或斜向交叉形成網狀設置,或者橫向和豎向 交錯形成網格狀。如圖14所示,其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加強筋9, 加強筋9斜向交叉形成網狀設置。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的壁體內包裹有至少一根桿件10。如圖17所示,其環圈側壁2的壁體內包裹有桿件10。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桿件10豎向設置、橫向設置或交叉設置成網格狀。如圖17所示,其桿件10豎向設置、橫向設置成網格狀。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的壁體內包裹有至少一根桿件10。如圖13所示,其環圈側壁2的壁體內包裹有桿件10。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的壁體內包裹有至少一根桿件10。如圖15所示,其環圈側壁2的壁體內包裹有桿件10。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的壁體內包裹有至少一根桿件10。 如圖14所示,其環圈側壁2的壁體內包裹有桿件10。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內壁面設置有內襯件11或者外壁 面設置有拉接件12,或者同時設置有桿件10和內襯件11。如圖18 所示,其環圈側壁2內壁面設置有內襯件11。如圖19所示,其環圈 側壁2外壁面設置有拉接件12。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內襯件11為貼內壁設置的鋼筋、鋼板、角鋼、 木條、砼條、硬塑條或者硬塑板。如圖18所示,其內襯件11為貼內 壁設置的硬塑條。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拉接件12為貼內壁設置的鋼筋、鋼板、角鋼、 木條、砼條、硬塑條或者硬塑板。如圖19所示,其拉接件12為貼內 壁設置的木條。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內襯件11為環形撐形件。如圖18所示,其內 襯件ll為環形撐形件。如圖21所示,其內襯件ll為環形撐形件。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結構構件模內設置有至少一個加勁肋13。如 圖20所示,其結構構件模內設置有加勁肋13。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外設置有至少一個張拉環帶14。 如圖21所示,其環圈側壁2外設置有張拉環帶14。本發明的特征在于上頂板2或/和結構板5內設置有增強物15, 增強物15為鋼筋或纖維。如圖3所示,其結構板5內設置有增強物 15,增強物15為鋼筋。如圖18所示,其上頂板2內設置有增強物 15,增強物15為纖維。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強物15從上頂板2或/和結構板5的 板面或板邊端面伸出外露。如圖3所示,其所述的增強物15從結構 板5的板邊端面伸出外露。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強物15為鋼筋網、鋼絲、鋼絲網、 預應力鋼筋等。如圖3所示,其所述的增強物15為預應力鋼筋。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的纖維為纖維網、纖維絲或纖維束。如圖 18所示,其所述的纖維為纖維網。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的厚度為O.l-lmm、 0.11-2mm或 2mm-3.5mm。如圖21所示,其環圈側壁2的厚度為3mm。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帶3外伸出有拉線16、拉繩17或扎帶18。如圖22所示,其環帶3外伸出有拉線16、拉繩17。如圖23所示, 其環帶3外伸出有扎帶18。本發明的特征在于上頂板2或/和結構板5上有柔軟的封閉環帶 定位的定位件19、槽20、孔21或連接件22。如圖19所示,其上頂 板2上有柔軟的封閉環帶定位的槽20。如圖20所示,其上頂板2上 有柔軟的封閉環帶定位的定位件19。如圖21所示,其上頂板2上有 柔軟的封閉環帶定位的孔21。如圖22所示,其上頂板2上有柔軟的 封閉環帶定位的定位件19和槽20。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上或下有連接結構板5用的連接件 22。如圖1所示,其環圈側壁2上或下有連接結構板5用的連接件 22。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帶3上有平行的凸條加固件23。如圖24所 示,其環帶3上有平行的凸條加固件23。本發明的特征在于環帶3中設置有骨架支撐上頂板2或/和結構 板5。如圖25所示,其環帶3中設置有骨架支撐上頂板2和結構板5。
權利要求
1. 一種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包括環圈側壁(1)、上頂板(2),上頂板(2)設置于環圈側壁(1)上,共同構成敞口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環圈側壁(1)為柔軟的封閉環帶(3)。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上 頂板(2)為環圈側壁(1)壁體延伸形成上頂板(2),上頂板(2) 折合并與環圈側壁(1)的邊緣連接成整體。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環 圈側壁(1)的下部壁體延伸形成下底板(4),下底板(4)折合與環 圈側壁(1)的邊緣連接成整體,形成封閉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封 閉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的上頂板(2)上或/和下底板(4)下設置有 結構板(5)。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結 構板(5)的厚度為8-35mm、 35-65mm或65-100mm。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柔 軟的環帶(3)為可折疊的軟帶;或者柔軟的環帶(3)為膜狀軟帶; 或者柔軟的環帶(3)為環向巻疊帶;或者柔軟的環帶(3)為帶寬方 向可折疊;或者柔軟的環帶(3)為骨、軟相間的環帶。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環 圈側壁(2)為二片長條形板片接合而成;或者長條形板片端部設置 有至少一個接合件(6),長條形板片通過接合端頭接合件(6)構成 環圈側壁(2);或者長條形板片兩端設有相互咬合的接合件(6);或者長條形板片采用端頭疊層搭接;或者長條形板片采用端頭疊層焊接;或者長條形板片兩端設置有至少一個可相應配合使用的接合件(6),長條形板片通過接合端頭接合件(6)構成環圈側壁(2);或 者環圈側壁(2)為長條形板片通過兩端焊接、點狀焊接、拉鉤、綁 扎、卡套、螺栓、插銷或銷釘連接而成;或者環圈側壁(2)采用塑 料板片、壓痕塑料片、橡膠板、白鐵皮、薄鋼板、軟膠合板、竹膠片、 編織布或纖維布制作而成。
8、 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環向凹槽(7);或者環向凹槽(7)設置于環圈側壁(2)的上部邊緣或者/和下部邊 緣,或者同時還設置于中部;或者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至少一個豎 向凹槽(8);或者豎向凹槽(8)設置于環圈側壁(2)的轉角部位或 /和環圈側壁(2)的中部;或者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至少一條加 強筋(9),加強筋(9)橫向設置或豎向設置或斜向交叉形成網狀設 置,或者橫向和豎向交錯形成網格狀;或者環圈側壁(2)上設置有 至少一條加強筋(9),加強筋(9)橫向設置或豎向設置或斜向交叉 形成網狀設置,或者橫向和豎向交錯形成網格狀;或者環圈側壁(2) 上設置有至少一條加強筋(9),加強筋(9)橫向設置或豎向設置或 斜向交叉形成網狀設置,或者橫向和豎向交錯形成網格狀;或者環圈 側壁(2)的壁體內包裹有至少一根桿件(10);或者桿件(10)豎向 設置、橫向設置或交叉設置成網格狀。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環 圈側壁(2)的壁體內包裹有至少一根桿件(10);或者環圈側壁(2) 的壁體內包裹有至少一根桿件(10);或者環圈側壁(2)的壁體內包 裹有至少一根桿件(10);或者環圈側壁(2)內壁面設置有內襯件(11) 或者外壁面設置有拉接件(12),或者同時設置有桿件(10)和內襯 件(11);或者內襯件(11)為貼內壁設置的鋼筋、鋼板、角鋼、木 條、砼條、硬塑條或者硬塑板;或者拉接件(12)為貼內壁設置的鋼 筋、鋼板、角鋼、木條、砼條、硬塑條或者硬塑板;或者內襯件(11) 為環形撐形件。
10、 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砼填充用結構構 件模,其特征在于結構構件模內設置有至少一個加勁肋(13);或者 環圈側壁(2)外設置有至少一個張拉環帶(14);或者上頂板(2) 或/和結構板(5)內設置有增強物(15),增強物(15)為鋼筋或纖 維;或者所述的增強物(15)從上頂板(2)或/和結構板(5)的板 面或板邊端面伸出外露;或者所述的增強物(15)為鋼筋網、鋼絲、 鋼絲網、預應力鋼筋等;或者所述的纖維為纖維網、纖維絲或纖維束; 或者環圈側壁(2)的厚度為O.l-lmm、 0.11-2mm或2mm-3.5mm; 或者環帶(3)外伸出有拉線(16)、拉繩(17)或扎帶(18);或者上頂板(2)或/和結構板(5)上有柔軟的封閉環帶定位的定位件(19)、 槽(20)、孔(21)或連接件(22);或者環圈側壁(2)上或下有連 接結構板(5)用的連接件(22);或者環帶(3)上有平行的凸條加 固件(23);或者環帶(3)中設置有骨架支撐上頂板(2)或/和結構 板(5)。
全文摘要
一種砼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包括環圈側壁(1)、上頂板(2),上頂板(2)設置于環圈側壁(1)上,共同構成敞口的填充用結構構件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環圈側壁(1)為柔軟的封閉環帶(3)。適用于各種現澆砼樓蓋、屋蓋、墻體、基礎底板以及道橋工程的構造物,特別適用于空心無梁樓蓋。
文檔編號E04B5/32GK101245646SQ20071008483
公開日2008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16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16日
發明者邱則有 申請人:邱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