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溫細瓷器具鑲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涉及一種高溫細瓷器具鑲接方法,特別涉及一種多色高溫細瓷器具鑲接方法。
背景技術:
景德鎮瓷器以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高超制瓷工藝,瓷質細膩、玉潤、通透聞名于世。我國傳統瓷器均以優質高嶺土為主要原料,瓷胎也以白色為主,隨著我國陶瓷工業的的飛速發展,優質高嶺土的供應日趨緊張,特別是景德鎮高嶺土已瀕臨枯竭,直接影響了我國陶瓷事業發展,為用好景德鎮高嶺土,提高景德鎮瓷器的附加值,我們展開了利用景德鎮高嶺土,瓷石,紫瑩石等為主要原料試制高溫有色硬質瓷(寶石紅新瓷)的工作。“多色高溫細瓷鑲接技術”項目的研究成功解決了景德鎮高溫白色瓷土與天然有色瓷土(寶石紅)拼接融合、接口燒成易開裂等技術關鍵,達到了品質和藝術效果的和諧統一,研究成果容易生產轉化。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寶石紅新瓷的研制成功,不僅為景德鎮乃至中國陶瓷增加了新瓷種,更重要的是為景德鎮有限的高嶺土資源開辟了高附加值的科技陶瓷之路。現有景德鎮陶瓷品種中,多以瓷胎也以白色為主,所采用的也只是在同一種白色瓷泥進行鑲接且多在鑲接處留有接痕,顯粗造。把景德鎮傳統高溫白色瓷泥與中間為天然寶石紅(高溫有色)瓷泥拼接在一起是第一次嘗試,更別說把接頭處鑲接到渾然一體、毫無痕跡的效果。
發明內容
為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溫細瓷器具鑲接方法。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高溫細瓷器具鑲接制作方法,所述的方法至少包括配料步驟,手工成型步驟和燒造步驟;所述的細瓷器具從上至下依次包括上口、器身和下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工成型步驟為1)拉坯利用景德鎮傳統高溫白色瓷泥拉制所述細瓷器具的上口坯和下底坯;用有色瓷泥制作所述細瓷器具的器身坯;2)第一次干燥將拉好的各坯陰干,使各坯的含水率為6% -9% ;3)利坯;在利坯過程中,將各坯的接合面切成相對應斜接口,并在斜接口處用收縮性能適中的接頭泥將做好的上口坯、器身坯和下底坯分段拼接,形成坯身;4)第二次干燥將拼接好的坯身陰干到坯身含水率為5%以下;5)施釉。其中,上述的接頭泥的成分為Na2O 0. 8% -1. 5%, MgO 0. 2% -0. 5%, Al2O3 20. 59% -28. 6%,SiO2 65. 5% -76. 0%, K2O 1. 8% —2. 7%, CaO 0. 36% -0. 68%,
TiO2 0. 02% -0. 05%,Fe2O3 0. 13% -0. 25%, MnO 0. 02% -0. 05%,ZnO 0. 05% -0. 09%, Rb2O 0. 01% -0. 03%, ZrO2 0. 01% -0. 02%,BaO 0. 01% -0. 03%。采用上述的接頭泥適應于本發明的方法中,成品率較高。所述的有色瓷泥指的是天然寶石紅瓷泥,天然寶石紅瓷泥是指含有重量百分比為 2% -5%的紫色瑩石瓷粉的瓷泥。優選的,所述天然寶石紅瓷泥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組成高嶺土 95% -98%, 2%-5%的紫(色)瑩石瓷粉。優選的,所述的燒造步驟具體為1)素燒把坯體放入窯中燒制800度左右,使坯胎中的自然水和結晶水以及有機物和碳素徹底排除后,自然冷卻后出窯;出窯后檢查口、身、足等分段拼接處的蓄泥情況,再根據煅燒時的收縮率進行精度蓄泥,以提高成瓷率。2)成瓷燒造把坯體放入窯中燒制1350°C -1380°C后,保溫1. 5-2小時后熄火冷
卻,瓷器燒造完成。3)冷卻開窯采用自然冷卻法,等窯內與室外溫度一致時開窯。本發明解決了景德鎮高溫白色瓷泥與天然有色瓷泥(寶石紅)拼接接口處燒成易開裂或留有接痕的技術關鍵,達到了品質和藝術效果的和諧統一。使寶石紅(高溫有色) 瓷胎上呈現出紅(色)白相間的視覺效果。其上口和下底為景德鎮傳統高溫白色瓷泥,中間為天然寶石紅(高溫有色)瓷泥,兩種瓷泥拼接,渾然一體、毫無痕跡。該技術實施將為為景德鎮乃至中國藝術陶瓷市場增加了新瓷種,更重要的是為景德鎮有限的高嶺土資源開辟了高附加值的科技陶瓷之路。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本發明的方法作進一步的說明。(一)、主要材料1、景德鎮高嶺土 屬于硬質高嶺土,主要礦物是高嶺石類。高嶺石的化學式 Al2O3 USiO2 ·2Η20(其中 Al2O3 39. 50% SiO2 46. 54% H2O 13. 96% ) 高嶺石晶體呈六角鱗片狀,屬雙層結構的硅酸鹽礦物,具有雜質少、純度高、耐高溫以及化學性能穩定等特點, 但可塑性能較差,不能單獨成瓷。2、瓷石(南港瓷石 Al2O3 14. 97% SiO2,76. 12% Fe2O3 0. 76%, MnO 0. 06%, CaO 1. 45%,K2O 2. 77%,Na2O 0. 42%或三寶蓬瓷石Al2O3 15. 34% Si027 3 . 70%,Fe2O3 0. 76%, MnO 0.06%, CaO 1.45%, K2O 2. 77%, Na2O 0.42%)等。具有增加硬度,增強高嶺土可塑性能。3、紫瑩石(類似CaF2結構)含微量Al,Mn, Ag等金屬,紫紅透明狀,呈八面體或十二面體晶型,為致密塊狀集合體;有玻璃光澤,性脆,高硬度,有顯著瑩光現象。4、銅(金、銀等金屬)花高溫敲打下的被氧化的金屬皮屑,呈金屬色粉末狀,經淘洗去雜質,單獨細磨至無顆粒并過320目篩,烘干備用。5、滑石天然含水硅酸鎂礦物(3M& (Si4Oltl) (OH)2),脂肪光澤,手摸有滑膩感,外觀呈粗鱗片狀,莫式硬度1_2,比密度2. 7-2. 8。6、其他石英、長石、碳酸鹽、硫酸鹽等非粘土化合物。
(二)、原料配制過程按傳統工藝制作用于制作上口和下底的白色瓷泥;按傳統工藝制作白色瓷泥,并在其中加入重量百分比為2%-5%的紫(色)瑩石以制成寶石紅瓷泥。按照傳統工藝,在配制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1、在陶瓷坯體中加入少量滑石作為熔劑,以擴大坯體的燒成溫度,提高坯體的潤度、透明度、機械強度及熱穩定性。2、提高胎體密度,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光澤度越大。提高燒成溫度,加入少量 PbO, TiO2, BaO, Bi2O3,ZnO, SrO等重金屬元素化合物。3、增加胎體的玻璃相和調整玻璃相的折射率,有利于陶瓷坯體的透光度。即增加坯料中熔劑性原料和石英的含量,提高燒成溫度,延長保溫時間,引入一定量的Na20、CaO, BaO等以提高石英熔解能力。4、加入細磨石英和細瓷粉,增加坯體的體積密度,以提高瓷坯的熱穩定性。(三)、配料成型過程按傳統工藝配料成型。按照傳統工藝在配料成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1、提高瓷泥的可塑性,使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限于測試方法和研究工作的不完備,目前對塑性坯料尚無一個統一的標準要求,一般憑借實踐經驗確定,以不沾手為宜)。2、增加坯料的細度,一般過300-400目為宜,以擴大顆粒間的接觸面,充分混合后達均勻程度,可加快成瓷過程中的固相反應速度,提高胎體強度,改善成瓷的透明度。3、盡可能的排除塑性坯料中的空氣含量,提高瓷泥的彈性,保證泥料的操作性能和瓷器強度,可通過泥料陳腐,真空練泥等工藝措施來排除空氣。4、控制泥料的含水量,保證水量分布均勻。一般手工成型的含水量為23% -25% 之間。(四)、手工成型過程1、拉坯采用景德鎮傳統手工圓器制作工具和拙器制作工藝,即采用坯嚢分段拉制而成。坯嚢工具的使用可防止胎體呈現螺旋式指紋。更重要的是使胎體成型過程中受力均勻,以保證胎壁密度勻稱,減少成瓷變形率。(注景德鎮傳統拉坯一般直接采用手指或手掌拉制)。2、第一次干燥由于坯體在干燥時泥料顆粒間的水分排除,顆粒相互靠攏,會引起體積收縮,極易引起胎體變形和開裂,因此宜水平放置于陰涼通風處自然陰干。為了確保成品中沒有拼接痕跡,本發明采用與傳統干接法和濕接法所不同的干濕接法,即將拉好的各坯陰干,使各坯的含水率為6% -9%時,進行拼接;3、利坯在利坯過程中,將各坯的接合面切成相對應斜接口,并在斜接口處用收縮性能適中的接頭泥將做好的上口坯、器身坯和下底坯分段拼接,形成坯身;由于景德鎮傳統的高白泥料與新配制的新泥料在干燥時和煅燒時的收縮率不一致,因此必須根據各自收縮率,在利坯過程中需精確蓄泥,并采用收縮性能(即液相和晶相)適中的特殊接頭泥把口、 身、足等分段拼接而成,拼接的好坯直接決定成瓷質量。(注景德鎮傳統利坯時接口處只需帶厚一些,可直接用原料泥漿作為接頭泥)。4、第二次干燥將拼接好的坯身陰干到坯身含水率為5%以下;
5
5、釉料選擇選擇景德鎮傳統的高溫透明釉(釉的冷熱膨脹系數與彈性模數一定要適中,能同時滿足紅、白兩種瓷胎的冷熱膨脹系數與彈性模數的范圍,可通過增加或減少 SiO2, CaO, Bi2O3,MgO的含量來增加釉的冷熱膨脹系數與彈性模數的適應范圍)。6、施釉施釉前應該對素燒好的坯體進行吹灰,補水,墊底等工序后進行澆釉或淋釉(注噴釉,滾釉,浸釉等也可,視器型而定)。釉面需均勻無顆粒狀,厚度以0. 15mm為佳。(五)、燒造過程1、素燒把坯體放入窯中燒制800度左右,使坯胎中的自然水和結晶水以及有機物和碳素徹底排除后,自然冷卻后出窯檢查口、身、足等分段拼接處的蓄泥情況,再根據煅燒時的收縮率進行精度蓄泥,以提高成瓷率。2、成瓷燒造1250度以前可采用景德鎮傳統的氧化還原氣氛焙燒法 (9500C -1020°C時需采取氧化保溫焙燒),12500C以后開始坯體的瓷化和新相的重結晶,坯體中的液相開始大量增加,最高可達50 %,此階段是成瓷的關鍵,寶石紅新瓷在此階段對于,氣壓,液壓以及升溫曲線尤為細致。1350°C -1380°C采用緩慢升溫或高火保溫1. 5-2小時后可熄火冷卻,瓷器燒造完成。3、冷卻開窯采用自然冷卻法,等12小時左右后,窯內與室外溫度一致時開窯,冬天開窯瓷器需用棉被包裹進行保溫M小時以上,也可減少二次彩繪燒造時形成龜裂。按照本發明的方法制成的瓷胎采用景德鎮高溫白色瓷土與天然寶石紅瓷土拼接而成,呈現出紅白相間的視覺美感。本發明的方法不僅在材料上進行創新改革,而且在工藝上進行了傳承和變革。克服了由于景德鎮高溫白色瓷土與天然寶石紅瓷土在干燥和燒造中的收縮率不一樣,無法毫無痕跡的把這兩種泥料拼接在一起使其相互融合的缺點。實施例1一、按傳統工藝制作用于制作上口和下底的白色瓷泥;按傳統工藝制作白色瓷泥, 并在其中加入重量百分比為4%的紫(色)瑩石以制成寶石紅瓷泥。二、手工成型1)拉坯采用景德鎮傳統手工圓器制作工具和拙器制作工藝,即采用坯嚢分段拉制而成。其中,白色瓷泥拉制細瓷器具的上口坯和下底坯;用寶石紅瓷泥制作所述細瓷器具的器身坯。2)干燥;將拉好的各坯陰干,使各坯的含水率為7%時,進行利坯、拼接;3)利坯;在利坯過程中,將各坯的接合面切成相對應斜接口,并在斜接口處用收縮性能適中的接頭泥將做好的上口坯、器身坯和下底坯分段拼接,形成坯身;4)第二次干燥將拼接好的坯身陰干到坯身含水率為5% ;利坯過程中需要選用收縮性能適中的傳統接頭泥將做好的上口、器身和下底分段拼接;5)按傳統工藝施釉。三)燒造1)素燒把坯體放入窯中燒制800度左右,使坯胎中的自然水和結晶水以及有機物和碳素徹底排除后,自然冷卻后出窯;出窯后檢查口、身、足等分段拼接處的蓄泥情況,再根據煅燒時的收縮率進行再次蓄泥,以提高成瓷率。2)成瓷燒造把坯體放入窯中燒制1380°C后,保溫1. 5_2小時后熄火冷卻,瓷器燒造完成。3)冷卻開窯采用自然冷卻法,等窯內與室外溫度一致時開窯。實施例2一、按傳統工藝制作用于制作上口和下底的白色瓷泥;按傳統工藝制作白色瓷泥, 并在其中加入重量百分比為4%的紫(色)瑩石以制成寶石紅瓷泥。二、手工成型1)拉坯采用景德鎮傳統手工圓器制作工具和拙器制作工藝,即采用坯嚢分段拉制而成。其中,白色瓷泥拉制細瓷器具的上口坯和下底坯;用寶石紅瓷泥制作所述細瓷器具的器身坯。2)干燥;將拉好的各坯陰干,使各坯的含水率為7%時,進行利坯、拼接;3)利坯;在利坯過程中,將各坯的接合面切成相對應斜接口 45度,并在斜接口處用下述的接頭泥將做好的上口坯、器身坯和下底坯分段拼接,形成坯身;其中,接頭泥的成分為Na2O 0. 8%, MgO 0. 2%, Al2O3 20. 59%,SiO2 76. 0%,K2O 1. 8%, CaO 0. 36%, TiO2 0. 02%, Fe2O3 0. 13%,MnO 0. 02%, ZnO 0. 05%, Rb2O 0. 01%, ZrO2 0. 01%, BaO 0.01%。4)第二次干燥將拼接好的坯身陰干到坯身含水率為5% ;利坯過程中需要選用收縮性能適中的傳統接頭泥將做好的上口、器身和下底分段拼接;5)按傳統工藝施釉。三)燒造1)素燒把坯體放入窯中燒制800度左右,使坯胎中的自然水和結晶水以及有機物和碳素徹底排除后,自然冷卻后出窯;出窯后檢查口、身、足等分段拼接處的蓄泥情況,再根據煅燒時的收縮率進行再次蓄泥,以提高成瓷率。2)成瓷燒造把坯體放入窯中燒制1350°C -1380°C后,保溫1. 5-2小時后熄火冷
卻,瓷器燒造完成。3)冷卻開窯采用自然冷卻法,等窯內與室外溫度一致時開窯。實施例1和實施例2對比,以瓷胎上呈現出紅(粉紅)白相間效果好、拼接毫無痕跡、透光率高、光澤度高、硬度高的為成品。開窯后,實施例1的成品率為7%,實施例2的成品率為55 %。其中,實施例1中采用傳統接頭泥,拼接毫無痕跡的占為15 %,實施例2中, 采用本發明的接頭泥,拼接毫無痕跡的占為65%,由此看出,實施例2的接頭泥在本發明的方法中,其性能優于實施例1中的接頭泥。下面我們再同一條件下對寶石紅新瓷,景德鎮高溫白瓷,高溫稀土色瓷進行了數
據測試
權利要求
1.一種高溫細瓷器具鑲接制作方法,所述的方法至少包括配料步驟,手工成型步驟和燒造步驟;所述的細瓷器具從上至下依次包括上口、器身和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工成型步驟為1)拉坯利用景德鎮傳統高溫白色瓷泥拉制所述細瓷器具的上口坯和下底坯;用有色瓷泥制作所述細瓷器具的器身坯;2)第一次干燥將拉好的各坯陰干,使各坯的含水率為6%-9% ;3)利坯;在利坯過程中,將各坯的接合面切成相對應斜接口,并在斜接口處用收縮性能適中的接頭泥將做好的上口坯、器身坯和下底坯分段拼接,形成坯身;4)第二次干燥將拼接好的坯身陰干到坯身含水率為5%以下;5)施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溫細瓷器具鑲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接頭泥的成分為Na2O 0. 8% -1. 5%, MgO 0. 2% -0. 5%, Al2O3 20. 59% -28. 6%,SiO2 65. 5% -76. 0%, K2O 1. 8% -2. 7%, CaO 0. 36% -0. 68%,TiO2 0. 02% -0. 05%, Fe2O3 0. 13% -0. 25%, MnO 0. 02% -0. 05%,ZnO 0. 05% -0. 09%, Rb2O 0. 01% -0. 03%, ZrO2 0. 01% -0. 02%,BaO 0. 01% -0. 03%。
3.如權利1所述的高溫細瓷器具鑲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色瓷泥指的是天然寶石紅瓷泥,天然寶石紅瓷泥是指含有重量百分比為2% -5%的紫色瑩石瓷粉的瓷泥。
4.如權利3所述的高溫細瓷器具鑲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寶石紅瓷泥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組成高嶺土 95% -98%,2% -5%的紫色瑩石瓷粉。
5.如權利1所述的高溫細瓷器具鑲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燒造步驟具體為1)素燒把坯體放入窯中燒制800度左右,使坯胎中的自然水和結晶水以及有機物和碳素徹底排除后,自然冷卻后出窯;出窯后檢查口、身、足等分段拼接處的蓄泥情況,再根據煅燒時的收縮率進行精度蓄泥,以提高成瓷率。2)成瓷燒造把坯體放入窯中燒制1350°C-1380°C后,保溫1. 5-2小時后熄火冷卻,瓷器燒造完成。3)冷卻開窯采用自然冷卻法,等窯內與室外溫度一致時開窯。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溫細瓷器具鑲接方法。為解決現有技術不完善等問題而發明。所述的方法至少包括配料步驟,手工成型步驟和燒造步驟;所述的細瓷器具從上至下依次包括上口、器身和下底,所述的手工成型步驟為1)拉坯利用景德鎮傳統高溫白色瓷泥拉制所述細瓷器具的上口和下底;用寶石紅瓷泥制作所述細瓷器具的器身;2)干燥;3)利坯;利坯過程中需要選用收縮性能適中的接頭泥將做好的上口、器身和下底分段拼接;4)施釉;其中,所述的天然寶石紅瓷泥是指含有重量百分比為2%-5%的紫色瑩石瓷粉的瓷泥。本發明達到了品質和藝術效果的和諧統一,使寶石紅(高溫有色)瓷胎上呈現出紅(色)白相間的視覺效果。
文檔編號C04B41/86GK102503442SQ201110379140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4日
發明者危用之 申請人:危用之, 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