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水泥基陶粒多孔無砟軌道吸音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吸音材料,特別是一種水泥基陶粒多孔無砟軌道道床吸音板的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無砟軌道道床吸音板是利用聲學上的吸聲尖劈、空腔共振和空隙吸聲的原理,采用輕集料經加工制成的有一定強度的水泥基吸聲板,和有砟軌道相比具有結構穩定性好、不易變形、維修工作量少等突出優點。但是無砟軌道對環境的噪聲污染比有砟軌道嚴重,傳統的無砟軌道道床為無氣孔密實混凝土,聲吸收能力較有砟軌道道床差很多。
目前國內無砟軌道道床的吸音板吸聲材料主要依靠國外進口,或者通過向水泥基組合物中添加發泡劑產生氣泡,從而獲得良好的吸聲性能,其制作工藝比較復雜,造價比較高,強度不易保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泥基陶粒多孔無砟軌道吸音板的制作方法。以水泥作為膠凝材料,以陶粒、膨脹珍珠巖及礦渣等作為輕集料,通過混合、攪拌、壓制及養護等簡單工藝制作而成,不需要摻入發泡劑,制成吸音效果好,同時具有一定強度的無砟軌道道床吸音板。具體步驟為
(I)原材料由陶粒、水泥、水、聚酯纖維、減水劑和防水劑組成,陶粒、水泥、水、聚酯纖維、減水劑和防水劑的質量百分比分別為:45 55%,28 38%,4. 8 15%、0. I O. 3%、
O.6 I. 2%和O. 25 O. 7% ;其中陶粒起骨架作用,粒徑2. 5 4mm占70%,粒徑I. 5 2. 5mm占20%,粒徑O L 5 mm占10%。(2)將陶粒用水預濕后加入水泥和聚酯纖維混合攪拌I分鐘,然后加入防水劑和減水劑攪拌4 5分鐘,邊攪拌邊加水,直至加入水量等于靜用水量;或者將水泥、聚酯纖維、防水劑和減水劑混合攪拌I分鐘,邊攪拌邊加水,直至加入水量等于靜用水量,然后加入陶粒攪拌4 5分鐘;制得拌合料。(3)將步驟(2)制得的拌合料倒入模具當中,模具內表面均勻涂上機油,以幫助成型后脫模;放上蓋板后,均勻錘擊蓋板,通過對材料表面加壓成型,保證材料達到適當的密實程度。(4)在澆筑I天后將側板和蓋板拆卸,但不能觸碰和移動試件。(5)拆模后,采用灑水養護的方式,即試件成型后用塑料膜覆蓋,經常灑水使其保持濕潤,以防止失水,在室內環境或室外陰涼天氣下進行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7天。(6)養護后在空氣中自然干燥。所述水泥為52. 5普通硅酸鹽水泥,既起到粘結劑作用,又保證吸音板的強度; 所述水就是自來水。
所述聚酯纖維是以聚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酯縮聚而成的飽和聚酯(PET),以提高陶粒吸聲材料的吸聲性能和力學性能。所述減水劑為市售的常用高效減水劑,能夠減少拌合料的用水量,提高材料的早期和最終強度,或在水泥用量和水灰比不變的情況下,加快水泥水化速度和材料強度的發展。所述防水劑為鉀-甲基硅氧烷組成的高濃縮型防水劑。,結膜后具有優良的防水性能,耐酸堿,耐污染,耐風化,對鋼筋無腐蝕作用,并具有膨脹效果,可以彌補水泥基材料收縮性較大等缺憾。本發明克服了普通吸聲材料制成的無砟軌道吸音板在惡劣環境下不能正常使用的缺點,具有良好的吸音效果,在混響室法測試中,120、250、500、1000、2000、4000HZ的6個中心頻率下的平均吸聲系數達到O. 72,對于確定工程吸聲產品等級作用的降噪系數(250、 500,1000,2000Hz下吸聲系數的算術平均值),(NRC)達到O. 82。根據國標《建筑吸聲產品的吸聲性能分級》(GBT 16731-1997)的標準,其吸聲性能研究達到優秀水平。同時也具有足夠的強度,28天抗壓強度5. O 5. 7 MPa,抗折強度3. 25 4. 3 MPa,彈性模量O. 96 I. 12X104N/mm2。除了可以應用于軌道吸音降噪外,也可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公路橋梁的噪聲處理,其應用范圍十分廣闊。
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I的工藝流程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2的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
I.工藝流程如圖I所示。具體步驟為
(I)原材料由陶粒、水泥、水、聚酯纖維、減水劑和防水劑組成,陶粒、水泥、水、聚酯纖維、減水劑和防水劑的質量百分比分別為54%、36%、8. 5%、0. 3%、0. 8%和O. 5% ;其中陶粒起骨架作用,粒徑2. 5 4mm占70%,粒徑I. 5 2. 5 mm占20%,粒徑O I. 5 mm占10%。(2)將陶粒用水預濕后,加入水泥和聚酯纖維混合攪拌I分鐘,然后加入防水劑及減水劑攪拌4分鐘,邊攪拌邊加水,直至加入水量等于靜用水量,制得拌合料。(3)將步驟(2)制得的拌合料倒入模具當中,模具內表面均勻涂上機油,以幫助成型后脫模,放上蓋板后,均勻錘擊蓋板,通過對材料表面加壓成型,其壓縮比為I. 3,保證材料達到適當的密實程度。(4)在澆筑I天后將側板和蓋板拆卸,但不能觸碰和移動試件。(5)拆模后,采用灑水養護的方式,即試件成型后用塑料膜覆蓋,經常灑水使其保持濕潤,以防止失水,在室內環境或室外陰涼天氣下進行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7天。(6)養護后在空氣中自然干燥。所述水泥為52. 5普通硅酸鹽水泥。所述水就是自來水。
所述聚酯纖維是以聚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酯縮聚而成的飽和聚酯(PET)。所述減水劑為市售的常用聞效減水劑。所述防水劑為鉀-甲基硅氧烷組成的高濃縮型防水劑。。、產品性能測試結果如表I和表2
表I :混響室法無規入射吸聲系數一覽表
~^φ~£~ΤκΓ.......I............too... .. 200 250 500 1000 2000 2500 4000 .....5000+j
吸聲I數 O. M 0.35 (153 1.04 0—78 0.92 O..* 0.94 CL 96
表2抗壓、抗折強度及彈性模量一覽表
I—^Sg^ Ti抗壓強度28碰壓強度7d抗折強度28d抗折強度.麵權量I
歸‘ 她m$/■/ xiow_:
^ T__s_ __3_6__4 3 ~7~10~ [
O實施例2:
I、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具體步驟為
(I)原材料由陶粒、水泥、水、聚酯纖維、減水劑和防水劑組成,陶粒、水泥、水、聚酯纖維、減水劑和防水劑的質量百分比分別為50%、38%、10%、0. 2%、1. 2%和O. 6% ;其中陶粒起骨架作用,粒徑2. 5 4mm占70%,粒徑I. 5 2. 5 mm占20%,粒徑O I. 5 mm占10%。(2)將水泥、聚酯纖維、防水劑和減水劑混合攪拌I分鐘,邊攪拌邊加水,直至加入水量等于靜用水量,然后加入陶粒攪拌5分鐘,制得拌合料。(3)將步驟(2)制得的拌合料倒入模具當中,模具內表面均勻涂上機油,以幫助成型后脫模,放上蓋板后,均勻錘擊蓋板,通過對材料表面加壓成型,保證材料達到適當的密實程度。(4)在澆筑I天后將側板和蓋板拆卸,但不能觸碰和移動試件。(5)拆模后,采用灑水養護的方式,即試件成型后用塑料膜覆蓋,經常灑水使其保持濕潤,以防止失水,在室內環境或室外陰涼天氣下進行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7天。(6)養護后在空氣中自然干燥。所述水泥為52. 5普通硅酸鹽水泥。所述水就是自來水。所述聚酯纖維是以聚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酯縮聚而成的飽和聚酯(PET)。 所述減水劑為市售的常用高效減水劑。所述防水劑為鉀-甲基硅氧烷組成的高濃縮型防水劑。。、產品性能測試結果如下表3和表4
表3無規入射吸聲系數一覽表
權利要求
1. 一種水泥基陶粒多孔無砟軌道道床吸聲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為(1)原材料由陶粒、水泥、水、聚酯纖維、減水劑和防水劑組成,陶粒、水泥、水、聚酯纖維、減水劑和防水劑的質量百分比分別為:45 55%,28 38%,4. 8 15%、0. I O. 3%、O.6 I. 2%和O. 25 O. 7% ;其中陶粒起骨架作用,粒徑2. 5 4mm占70%,粒徑I. 5 2. 5mm占20%,粒徑O L 5 mm占10% ; (2)將陶粒用水預濕后加入水泥和聚酯纖維混合攪拌I分鐘,然后加入防水劑和減水劑攪拌4 5分鐘,邊攪拌邊加水,直至加入水量等于靜用水量;或者將水泥、聚酯纖維、防水劑和減水劑混合攪拌I分鐘,邊攪拌邊加水,直至加入水量等于靜用水量,然后加入陶粒攪拌4 5分鐘;制得拌合料; (3)將步驟(2)制得的拌合料倒入模具當中,模具內表面均勻涂上機油,以幫助成型后脫模;放上蓋板后,均勻錘擊蓋板,通過對材料表面加壓成型,保證材料達到適當的密實程度; (4)在澆筑I天后將側板和蓋板拆卸,但不能觸碰和移動試件; (5)拆模后,采用灑水養護方式,即試件成型后用塑料膜覆蓋,經常灑水使其保持濕潤,以防止失水,在室內環境或室外陰涼天氣下進行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7天; (6)養護后在空氣中自然干燥; 所述水泥為52. 5普通硅酸鹽水泥; 所述水就是自來水; 所述聚酯纖維是以聚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酯縮聚而成的飽和聚酯; 所述減水劑為市售的常用高效減水劑; 所述防水劑為鉀-甲基硅氧烷組成的高濃縮型防水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水泥基陶粒多孔無砟軌道吸音板的制作方法。陶粒、水泥、水、聚酯纖維、減水劑和防水劑的質量百分比分別為45~55%、28~38%、4.8~15%、0.1~0.3%、0.6~1.2%和0.25~0.7%;其中陶粒起骨架作用,粒徑2.5~4mm占70%,粒徑1.5~2.5mm占20%,粒徑0~1.5mm占10%;將陶粒用水預濕后加入水泥和聚酯纖維混合攪拌1分鐘,然后加入防水劑和減水劑攪拌4~5分鐘;或者將水泥、聚酯纖維、防水劑和減水劑混合攪拌1分鐘,然后加入陶粒攪拌4~5分鐘;制得拌合料;導入模具中壓制成型,然后進行正常養護。本發明投資少、吸音好、強度高,除了可以應用于軌道吸音降噪外,也可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公路橋梁的噪聲處理。
文檔編號C04B103/65GK102964101SQ201210514408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5日
發明者金凌志, 朱萬旭, 周曉杰, 周紅梅, 唐慧華, 曹霞, 付強, 吳欣柯, 祁凱能, 何金娥 申請人: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