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無砟軌道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無砟軌道基本板連接結構及具有該連接結構的無砟軌道。
背景技術:
無砟軌道是指采用混凝土、瀝青混合料等整體基礎取代散粒碎石道床的軌道結構。無砟軌道與有砟軌道相比,避免了道砟飛濺,平順性好,穩定性好,使用壽命長,耐久性好,維修工作少,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
板式無砟軌道構造主要涉及軌道板、瀝青砂漿或自密實混凝土充填層、底座或支承層等結構,其中底座或支承層采用混凝土結構,鋪設于底座或支承層上的瀝青砂漿或自密實混凝土充填層是無砟軌道結構調整和支承傳力的結構層。
現有的單元板式無砟軌道構造中,鋪設安裝后的每塊軌道板之間是獨立的。其不足之處是,在線路運行一段時間后,軌道板與填充層會發生剝離,軌道板的縱向端部易產生翹曲,這無疑會給列車運行的平穩性、舒適性和軌道結構的壽命造成不利的影響。
現有技術中出現了縱連式的板式無砟軌道結構,例如專利文獻201695285u中公開的無砟軌道板縱向連接張拉鎖,其通過從軌道板縱向伸出的鋼筋進行連接鎖緊實現縱向連接。但是這種連接型式基本等同于縱向預應力鋼筋的方式,連接構造復雜,施工起來較為煩瑣,而且此剛性連接在溫度力過大的情況下,軌道板仍存在上拱的可能,這將對軌道結構的壽命和列車運行的平穩性、舒適性造成不利的影響。
為克服上述缺陷,目前存在直接通過螺栓連接兩基本板縱向端的技術方案,例如專利文獻cn201495454u公開了一種高速鐵路板式無砟軌道縱向連接構造,其包括沿線路縱向鋪設的軌道板,軌道板的縱向端部間隔設置有至少兩組凹坑和弧形通孔,弧形通孔的兩端分別與凹坑內和軌道板的縱向端面相通,設置于凹坑和弧形通孔內的弧形螺栓連接組件將相鄰兩塊軌道板縱向連接。這種連接結構可以克服剛性連接在溫度力過大的情況下軌道板上拱的問題,但是這種方案中需要在板體兩端開設一定深度的凹坑,再通過在凹槽中開設貫通連接端端部的螺栓孔,一方面在板體上額外開設凹坑需要增加工序,增加制造難度和成本,另外其中的凹坑為了滿足螺栓孔的開設和螺栓的連接固定,其內壁尺寸及形狀具有較高要求,使得制造難度加大;特別是,這種凹坑的設置導致雨水、污垢等沉積,而使得螺栓連接被腐蝕或難以拆裝修復,從而增加后期維護保養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以上缺陷或改進需求,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無砟軌道基本板連接結構及具有該連接結構的無砟軌道,其通過在無砟軌道基本板上設置優化改進的連接結構,不但可以克服基本板連接容易出現受力上拱變形的問題,而且其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后期拆裝及維護保養可靠簡單。
為實現上述目的,按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無砟軌道基本板連接結構,其包括設置在待連接的第一無砟軌道基本板上的第一連接體,以及設置在待連接的第二無砟軌道基本板上的第二連接體,其中
所述第一連接體設置于第一無砟軌道基本板的端部,其包括具有沿縱向凸出的凸出部,且該凸出部的縱向端面開有與第一連接體表面貫通的螺栓孔;
所述第二連接體設置于第二無砟軌道基本板的與第一無砟軌道基本板對應連接的端部,其上開設有沿縱向的并與所述凸出部匹配的凹陷部,且該凹陷部的縱向端面開設有與第二連接體表面貫通的螺栓孔;在兩基本板端部拼接對齊時該凸出部與凹陷部正好匹配形成榫接且兩螺栓孔連通從而螺栓可貫通兩螺栓孔以連接固定兩基本板。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連接體上表面和第二連接體的上表面均高出對應的第一基本板和第二基本板的上表面,兩表面之間通過斜坡面過渡,所述螺栓孔的一端開口設置于該斜坡面,使得該開口高于基本板上表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斜坡面上的開口的中心軸線與斜坡面垂直。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第一連接體和第二連接體上的所述螺栓孔為弧形孔,且兩螺栓孔的弧形對應以使得兩者可匹配相通從而弧形螺栓可貫通兩螺栓孔。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連接體和第二連接體上開設的弧形螺栓孔可以為一個或兩個以上。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無砟軌道基本板端部上的第一連接體為一個或多個,對應地所述第二無砟軌道基本板端部上的第二連接體也為一個或多個。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弧形螺栓孔內設置有預埋套管。
按照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具有上述連接結構的無砟軌道。
總體而言,通過本發明所構思的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連接結構其通過在待連接的基本板對應端分別設置連接體,其中分別設置有凸出部和凹陷部,兩者匹配時形成榫接,并通過弧線螺栓進行連接,從而可以方便實施兩基本板的錨固,而且錨固力傳遞合理,克服軌道板容易受力變形的問題;
(2)本發明的連接結構中,螺栓孔為弧形孔,而且其中位于軌道板上表面的開口高于其基礎表面,從而不會積水或污垢堆積,避免了因手孔積水或污垢導致連接組件的銹蝕;
(3)本發明的無砟軌道基本板縱向連接結構,其施工方便,便于養護維修,而且為拼裝組成多種不同尺寸單元板提供了可能性,有效滿足無砟軌道對平穩性、舒適性的要求,便于施工和養護維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無砟軌道基本板連接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無砟軌道基本板連接結構的a-a剖面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無砟軌道基本板連接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在所有附圖中,同樣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技術特征,具體為:10-基本板,11-連接體,12-弧形通孔,13-預埋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明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無砟軌道基本板連接結構的示意圖;圖2是圖1中的無砟軌道基本板連接結構的a-a剖面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無砟軌道基本板連接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的無砟軌道基本板連接結構,其包括設置在待連接的一個無砟軌道基本板10上的連接體11,以及設置在待連接的另一個無砟軌道基本板10上的連接體11。
連接體設置于無砟軌道基本板的端部,優選是設置在兩鋼軌之間的基本板上,也可以設置在鋼軌外側的基本板端部,連接體數量可以是一個或兩個或者其他數量。連接體優選表面凸出于基本板上表面,連接體上表面與基本板表面通過斜坡面過渡,可以是平面或曲面。
如圖1-3所示,連接體11上表面高出基本板10表面,即連接體11從基本板10上凸出設置,連接體11的上表面與基本板上表面通過斜坡過渡,斜坡面可以為平面或曲面,便于加工及后續施工操作即可。
如圖2所示,其中基本板10上的連接體11的縱向端部在其縱向端部設置有沿縱向凸起的凸出部,凸出于基本板端部。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凸出部設置在連接體11的下部。相對應地,另一個基本板10的連接體11的縱向端部設置有與凸出部匹配的凹陷部,凹陷部縱向端部與基本板端部平齊,凹陷部優選設置在連接體11下部。凸出部的縱向端面優選是平面,相應地凹陷部的縱向端面也為平面,兩者可匹配拼接,但本發明中對凸出部和凹陷部的縱向端面形狀并不作限定,其可以是可相互匹配的任意形狀。
如圖3所示,優選地,凹陷部所在連接部其縱向端面與基本板縱向端面平齊,而凸出部的縱向端面凸出于對應的基本板縱向端面,其用于伸入凹陷部中而使得兩基本板端面及兩連接部端面平面實現可靠拼接。
連接體11的凸出部上開設有弧形孔,其中弧形孔一端開孔設置在凸出部縱向端部,另一端開孔設置在連接體11的上表面與基本板上表面之間的斜坡面上。以此方式,一方面便于制備以及后續施工操作,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目的是,可以避免積水或積灰,而導致連接組件的銹蝕問題。兩弧形孔在對應連接時相通,從而螺栓可貫通兩螺栓孔以連接固定兩基本板。
兩連接體上對應的凸出部與凹陷部上的螺栓通孔弧度匹配,可在連通時形成一個整體的弧形孔,便于弧形螺栓穿過以將兩者連接錨固。
在一個實施例中,為方便基本板10的預制施工和弧形螺栓的穿入,弧形通孔12內預埋套管13。
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連接體上開設的弧形螺栓孔可以為一個,或者為兩個或以上。
基于無砟軌道基本板之間的連接對無砟軌道的力學性能、穩定可靠性以及施工、維護方面的便利性都具有極大的影響,本發明采用這種全新設計的連接結構,其通過在待連接的基本板對應端分別設置連接體,其中分別設置有凸出部和凹陷部,兩者匹配時形成榫接,并通過弧線螺栓進行連接,從而一方面可以方便實施兩基本板的錨固,僅僅通過匹配卡接即可可靠配合,再通過螺栓錨固鎖緊,錨固力通過上述連接部的傳遞,以凸出部和凹陷部對受力進行傳遞,并進而通過連接部傳遞受力,使得整個軌道單元板受力傳遞合理,穩定性好,克服軌道板容易受力變形的問題;另一方面,其中位于軌道板上表面的開口高于其基礎表面,其加工制備方便簡單,而且施工也非常便利,更為重要的是不會在螺栓孔處出現積水或污垢堆積,可以避免因手孔積水或污垢導致連接組件的銹蝕。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