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張拉板套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接頭分離快,操作方便,工人體力勞動少,生產效率高的新型張拉板套件。
背景技術:
傳統的張拉板套件為張拉螺桿直接與張拉板內螺紋相套連接。張拉板被張拉螺栓固定在預制樁上,在拆樁時,需要在模具中或模具外面拆除張拉螺栓才可將張拉螺桿、張拉板與預制樁分離。在吊裝過程中由于傳統張拉板與張拉螺桿連接在一起,很難分離,而且張拉板與張拉螺桿重量重、長度長,造成人工搬運體力消耗大、生產效率低、容易出現散籠影響預制樁質量的現象。例如400X400空心方樁的傳統張拉板重量約63KG,張拉螺桿重量約37KG,長度950mm.兩者連接在一起,總重量為100KG,外形尺寸長度為I米,需要人工搬動相當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與統的張拉板相比,具有接頭分離快、張拉板螺栓擰松方便、工人體力勞動減少、提高混凝土預制樁生產效率、適宜于自動化生產線與普通生產線的特點的新型張拉板套件。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新型張拉板套件,包括張拉板、受力接頭、張拉螺桿,所述張拉板上鉆有張拉板螺栓孔,所述張拉板通過張拉板螺栓固定在預制件上,在所述張拉板中央設置突臺,且突出部分位于所述預制件的相對側,在所述張拉板上,與預制件同側的方向上,設置有不貫穿的圓柱形沉孔,在所述沉孔與突臺表面之間為沿周向均布復數個張拉板突沿,所述張拉板突沿內側表面為圓柱面,且所有所述張拉板突沿內側表面與所述沉孔的圓柱面同軸,在所述張拉板突沿之間為與所述張拉板突沿數量相等的張拉板間隙,且所有張拉板間隙的外側面為與所述沉孔圓柱面同軸的圓柱面,所有所述張拉板突沿的側面、所述張拉板突沿內側表面以及張拉板間隙的側面圍成的區域為空心區域,所述受力接頭為圓柱形結構,且圓柱直徑與張拉板突沿內側表面的直徑相等,在所述受力接頭的一端設置有數量與張拉板突沿數量相等且沿周向均布的接頭突沿,所述受力接頭設置接頭突沿的那一端通過所述張拉板上的所述空心區域,進入所述張拉板的沉孔內,且所述受力接頭旋轉后,所述接頭突沿進入沉孔位于所述張拉板突沿下面的空間,所述受力接頭的中央為螺紋通孔,所述張拉螺桿與受力接頭的螺紋通孔通過螺紋連接在一起。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子中,所述張拉板上設置有四個所述張拉板突沿。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子中,所述張拉板與所述預制件的接觸面上焊接有封口板。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張拉板套件具有以下優點該套件與傳統的張拉板相比,具有張拉板與受力接頭分離快、張拉板螺栓擰松方便、工人體力勞動減少、提高混凝土預制樁生產效率、適宜于自動化生產線與普通生產線的特點。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張拉板套件裝配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張拉板右側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張拉板正面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受力接頭右側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受力接頭正面剖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張拉板套件裝配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張拉板右側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張拉板正面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受力接頭右側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受力接頭正面剖視圖;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包括張拉板I、受力接頭2、張拉螺桿3以及需要預制的預制件4。在張拉板I上鉆有張拉板螺栓孔11,張拉板I通過張拉板螺栓固定在預制件4上,在張拉板中央設置突臺12,且突出部分位于預制件的相對側,在張拉板I上,與預制件4同側的方向上,設置有不貫穿的圓柱形沉孔15,在沉孔15與突臺12表面之間為沿周向均布復數個張拉板突沿13,張拉板突沿13內側表面為圓柱面,且所有張拉板突沿13內側表面與沉孔15的圓柱面同軸,在張拉板突沿13之間為與張拉板突沿13數量相等的張拉板間隙14,且所有張拉板間隙14的外側面為與沉孔15圓柱面同軸的圓柱面,所有張拉板突沿13的側面、張拉板突沿13內側表面以及張拉板間隙14的側面圍成的區域為空心區域16,受力接頭2為圓柱形結構,且圓柱直徑與張拉板突沿13內側表面的直徑相等,在受力接頭2的一端設置有數量與張拉板突沿13數量相等且沿周向均布的接頭突沿21,受力接頭2設置接頭突沿21的那一端通過張拉板I上的空心區域16,進入張拉板I的沉孔15內,且受力接頭2旋轉后,接頭突沿21進入沉孔15位于張拉板突沿13下面的空間,受力接頭的中央為螺紋通孔22,張拉螺桿3與受力接頭2的螺紋通孔22通過螺紋連接在一起。張拉板上設置有四個張拉板突沿13,張拉板I上的張拉板突沿13的周向弧長比張拉板間隙14的周向弧長略小,而受力接頭2的接頭突沿21的周向弧長比接頭突沿21之間的間隙的周向弧長相等,這樣,在張拉板套件使用時,更方便受力接頭2與張拉板I分離或者接合。在張拉板I與預制件4的接觸面上焊接有封口板17。以防止預制時,雜物進入沉孔1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套件與傳統的張拉板相比,具有張拉板與受力接頭分離快、張拉板螺栓擰松方便、工人體力勞動減少、提高混凝土預制樁生產效率、適宜于自動化生產線與普通生產線的特點。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張拉板套件,包括張拉板(I)、受力接頭(2)、張拉螺桿(3),其特征在于,所述張拉板(I)上鉆有張拉板螺栓孔(11),所述張拉板(I)通過張拉板螺栓固定在預制件(4)上,在所述張拉板(I)中央設置突臺(12),且突出部分位于預制件(4)的相對側,在所述張拉板(I)上,與預制件(4)同側的方向上,設置有不貫穿的圓柱形沉孔(15),在所述沉孔(15)與突臺(12)表面之間為沿周向均布復數個張拉板突沿(13),所述張拉板突沿(13)內側表面為圓柱面,且所有張拉板突沿(13)內側表面與沉孔(15)的圓柱面同軸,在所述張拉板突沿(13)之間為與張拉板突沿(13)數量相等的張拉板間隙(14),且所有張拉板間隙(14)的外側面為與沉孔(15)圓柱面同軸的圓柱面,所有張拉板突沿(13)的側面、所述張拉板突沿(13)內側表面以及張拉板間隙(14)的側面圍成的區域為空心區域(16),所述受力接頭(2)為圓柱形結構,且圓柱直徑與張拉板突沿(13)內側表面的直徑相等,在所述受力接頭(2)的一端設置有數量與張拉板突沿(13)數量相等且沿周向均布的接頭突沿(21),所述受力接頭(2)設置接頭突沿(21)的那一端通過張拉板(I)上的空心區域(16),進入張拉板(I)的沉孔(15 )內,且所述受力接頭(2 )旋轉后,所述接頭突沿(21)進入沉孔(15 )位于張拉板突沿(13)下面的空間,所述受力接頭的中央為螺紋通孔(22),所述張拉螺桿(3)與受力接頭(2)的螺紋通孔(22)通過螺紋連接在一起。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張拉板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張拉板突沿(13)有四個。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張拉板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張拉板(I)與所述預制件(4)的接觸面上焊接有封口板(1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張拉板套件適應于高強混凝土預應力空心方樁與高強混凝土預應力管樁生產。該套件由張拉板、受力接頭、張拉螺桿組成,所述張拉板上鉆有張拉板螺栓孔,所述張拉板通過張拉板螺栓固定在預制件上,在所述張拉板中央設置突臺,且突出部分位于預制件的相對側,在所述張拉板上,與預制件同側的方向上,設置有不貫穿的圓柱形沉孔,在所述沉孔與突臺表面之間為沿周向均布復數個張拉板突沿。該套件與傳統的張拉板相比,具有張拉板與受力接頭分離快、張拉板螺栓擰松方便、工人體力勞動減少、提高混凝土預制樁生產效率、適宜于自動化生產線與普通生產線的特點。
文檔編號B28B21/90GK202753279SQ201220345720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7日
發明者李洪松 申請人:天津中技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