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長孔道預應力鋼絞線整束穿孔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長孔道預應力鋼絞線整束穿孔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長孔道預應力鋼絞線整束穿孔裝置,特別是一種在后張法預 應力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用于預應力鋼絞線整束穿孔的工裝,是輔助預應力鋼絞線實現整 束穿孔的專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施工方法廣泛應用于連續箱梁等預制構件的施工, 預應力孔道長度一般在50m 200m,將預應力鋼絞線束進行穿孔是后張法預應力施工過程 一道重要工序。當孔道長度超過50m后,鋼絞線整束穿孔的難度加大。整束鋼絞線采用單 根穿孔時,后續的鋼絞線不易穿過預應力孔道,容易發生纏繞,導致控制張拉應力與伸長量 偏差超出規范要求。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其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種長孔道預應力鋼絞線整束穿孔裝置,從而解決 了預應力鋼絞線束穿孔過程中在波紋管內易發生纏繞的問題。具有整束鋼絞線一次性穿過 管道的特點,節省了穿孔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0004]實現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術方案,包括連接頭和定位裝置,所述連接頭為圓錐形, 連接頭頂端設有牽引通孔,連接頭底部設有螺紋連接孔;所述定位裝置為凸形,凸形一端設 有連接螺紋,定位裝置底部設有環形定位孔。[000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0006]使用本裝置后,解決了后張法預應力鋼絞線張拉過程中鋼絞線束在波紋管內發生 纏繞而導致的穿孔不暢及波紋管損傷的問題。具有整束鋼絞線一次性穿過管道的特點,節 省了穿孔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0007]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0008]圖1為定位裝置結構示意主視圖。[0009]圖2為定位裝置結構示意俯視圖。[0010]圖3為連接頭結構示意主視圖。[0011]圖4為連接頭結構示意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本裝置包括連接頭4和定位裝置I,如圖1、3所示,所述連接頭4為圓錐形,連接頭 4頂端設有牽引通孔5,連接頭4底部設有內螺紋連接孔6 ;所述定位裝置I為凸形,凸形一 端設有連接外螺紋3,定位裝置I底部設有環形定位孔2,如圖2、4所示。[0013]所述環形定位孔2直徑為5. 6mm。[0014]在預應力鋼絞線束安裝時,將每根鋼絞線芯部一根預應力鋼絲穿過該裝置(如圖3)定位孔進行固定,然后將該部分與裝置的上部結構進行擰緊連接,保證鋼絞線束與該穿孔裝置連成一體。通過卷揚機的牽引索與穿束裝置相連,在孔道另一端啟動轉揚機,牽引此裝置將整束預應力鋼絞線帶入并穿過孔道。由于采用該穿孔裝置,預應力鋼絞線束的各根鋼絞線之間相對位置始終保持不變,而且不會發生偏位的現象,在預應力鋼絞線束牽引穿入過程中,各根鋼絞線之間不發生纏繞。本裝置的結構特點定位裝置為機械固定裝置,該固定裝置具有裝卸速度快、定位牢固可靠的優點。預應力鋼絞線束用該裝置固定后,通過定位孔將鋼絞線束的各根鋼絞線固定在一起,各根鋼絞線之間位置相對固定,均勻布置,形成一個整體結構通過裝置頂部的圓孔與牽引設備連接,使預應力鋼絞線束整體緩慢在孔道中穿行。本方案的主要原理是采用預應力鋼絞線整束定位裝置將預應力鋼絞線束進行準確定位固定。預應力鋼絞線整束穿孔裝置定位采用鋼錠通過車床切削鉆孔而成(圖3),制作精度和強度滿足后張法預應力施工工藝要求。定位裝置與鋼絞線束連接孔洞直徑5. 6mm,孔數為鋼絞線束數量并均勻布置。制作程序如下(I)根據圖紙上的穿束鋼絞線根數和環形定位孔直徑,確定定位裝置直徑和連接器孔數,并加工成型,在定位裝置前端均勻鉆孔,預應力鋼絞線束穿孔前,將鋼絞線束芯部鋼絲穿過定位裝置定位孔并固定;(2)然后將定位裝置連接部分與穿好鋼絞線束的連接頭擰緊連接;(3)將牽引鋼絲繩與連接頭部分上部的預留孔進行連接后,將預應力鋼絞線束整體牽引穿過孔道,施工方便快捷,定位牢固可靠。
權利要求1.一種長孔道預應カ鋼絞線整束穿孔裝置,包括連接頭(4)和定位裝置(I ),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頭(4)為圓錐形,連接頭(4)頂端設有牽引通孔(5),連接頭(4)底部設有內螺紋連接孔(6);所述定位裝置(I)為凸形,凸形一端設有連接外螺紋(3),定位裝置(I)底部設有環形定位孔(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ー種長孔道預應カ鋼絞線整束穿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定位孔(2)直徑為5. 6mm。
專利摘要一種長孔道預應力鋼絞線整束穿孔裝置,包括連接頭和定位裝置,所述連接頭為圓錐形,連接頭頂端設有牽引通孔,連接頭底部設有內螺紋連接孔;所述定位裝置為凸形,凸形一端設有連接外螺紋,定位裝置底部設有環形定位孔。從而解決了預應力鋼絞線束穿孔過程中在波紋管內易發生纏繞的問題。具有整束鋼絞線一次性穿過管道的特點,節省了穿孔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B28B23/04GK202878483SQ20122040771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7日
發明者葉永茂, 付國才, 鮑俊捷 申請人:中鐵四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