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原生態弧形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原生態弧形板。
背景技術:
現有用于地面或墻面的底板或壁板,通常采用復合板或者原木板或者壓制竹材形成的竹板。其中,復合板和竹板中含有粘膠劑,而粘膠劑中含有甲醛,對人體存在傷害;原木板則消耗大量的樹木,不利于環保。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原生態弧形板,將竹子截成預定長度的竹段,然后剖分成竹瓣,由竹瓣直接串接形成板材,達到原生態效果,避免破壞環境,達到環保且無污染的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主要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的:原生態弧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復數片外表面光滑的弧形竹瓣,相鄰所述竹瓣以其相同弧形朝向并列排放串接。將竹子截成預定長度的竹段,然后剖分成竹瓣,由竹瓣直接串接形成板材,達到原生態效果,避免破壞環境,達到環保且無污染的效果。具體來說,一段竹段可以剖分成四等分、三等分或二等分等,并將竹瓣兩側的剖分面打磨成一個平面,方便使用時與地面或墻面貼合,避免出現空隙,提聞粘接度而提聞使用強度。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措施:每片所述竹瓣的凹槽中填充與凹槽形狀相匹配的硬質塊,所述硬質塊粘接在凹槽中。當貼合在墻面作為壁板用時,凹槽中可以不粘接硬質塊,因為壁板僅用于裝飾用,不需要承受外界壓力。當貼合在地面作為地板用,地板需要承受較大的力,僅竹瓣自身結構難以達到要求,必須在凹槽中填充硬質塊,且硬質塊形狀與凹槽形狀相匹配,避免出現空隙影響承受能力。為了方便操作,硬質塊通常為水泥砂漿填充凹槽中硬化而形成。硬質塊的填充,可以在地板鋪裝現場完成,也可以在串接完成后填充。鋪裝現場填充則有利于降低重量,方便運輸、搬運。復數片所述竹瓣通過至少兩根連接繩串接,所述竹瓣的兩端分別設置一根所述的連接繩。為了具有更強的串接強度,連接繩通常為三根或三根以上。所述連接繩為鋼絲繩。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1、將竹子截成預定長度的竹段,然后剖分成竹瓣,由竹瓣直接串接形成板材,達到原生態效果,避免破壞環境,達到環保且無污染的效果。2、凹槽中可填充硬質塊,也可以不填充硬質塊,可根據實際需要而定,具有較大的靈活性。3、同樣的,作為地板用時,必須填充硬質塊,而硬質快填充的時機也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可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狀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狀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實施例:原生態弧形板,如圖1或2所示,它包括復數片外表面光滑的弧形竹瓣1,相鄰竹瓣I以其相同弧形朝向并列排放串接。復數片所述竹瓣I通過至少兩根連接繩3串接,為了提高效果,如圖2所示,采用三根連接繩3。不管鋼絲繩的數量多少,至少竹瓣I的兩端分別設置一根所述的連接繩3。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連接繩3采用鋼絲繩。如圖1所示,當凹槽中無填充硬質塊2,則可以作為壁板用,用于裝飾墻面。如圖2所示,當每片竹瓣I的凹槽中填充與凹槽形狀相匹配的硬質塊2,硬質塊2粘接在凹槽中,則作為地板用。將復數塊地板單元或壁板單元11根據需要拼接在一起,如圖3所示,復數塊地板單元或壁板單元順著弧形方向排列,如圖4所示,則相鄰地板單元或壁板單元上的弧形以相垂直的方式拼接。當然還有其他的拼接方式,如相鄰地板單元或壁板單元上的弧形呈小于90度的夾角方式拼接。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在上述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原生態弧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復數片外表面光滑的弧形竹瓣(1),相鄰所述竹瓣(I)以其相同弧形朝向并列排放串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原生態弧形板,其特征在于每片所述竹瓣(I)的凹槽中填充與凹槽形狀相匹配的硬質塊(2),所述硬質塊(2)粘接在凹槽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原生態弧形板,其特征在于復數片所述竹瓣(I)通過至少兩根連接繩(3)串接,所述竹瓣(I)的兩端分別設置一根所述的連接繩(3)。
4.根據權利要求3所 述的原生態弧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繩(3)為鋼絲繩。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原生態弧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復數片外表面光滑的弧形竹瓣,相鄰所述竹瓣以其相同弧形朝向并列排放串接。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1、將竹子截成預定長度的竹段,然后剖分成竹瓣,由竹瓣直接串接形成板材,達到原生態效果,避免破壞環境,達到環保且無污染的效果。2、凹槽中可填充硬質塊,也可以不填充硬質塊,可根據實際需要而定,具有較大的靈活性。3、同樣的,作為地板用時,必須填充硬質塊,而硬質快填充的時機也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可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文檔編號E04F13/09GK203080847SQ201220736008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于海霞, 徐漫平, 張建, 馬軒, 鄭洪連 申請人:浙江省林產品質量檢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