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然風微循環窗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然風微循環窗系統,包括幕墻,在所述幕墻上設置有窗洞,在所述窗洞內側設置有洞口窗,在所述窗洞外側設置有玻璃擋板,所述玻璃擋板兩側與幕墻連接,所述玻璃擋板與洞口窗之間形成通風腔體,所述通風腔體通過洞口窗的開啟與室內連通,所述玻璃擋板上下側與對應幕墻留有間距形成與通風腔體連通的上、下通風口。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室內與室外的空氣交換模式,滿足通風的要求,而且保證了在窗扇開啟與關閉時建筑外視效果一致,同時也實現了對室外噪聲的阻擋作用,在建筑節能聲學性能方面均有較好的表現。
【專利說明】一種自然風微循環窗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然風微循環窗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建筑物外墻體上為了通風都設置有窗戶,但是在使用中所有窗戶并非同步開啟或關閉,從而使建筑物外視效果受到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在滿足通風要求的情況下,在窗扇開啟與關閉時建筑外視效果一致的自然風微循環窗系統。
[0004]本實用新型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自然風微循環窗系統,包括幕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幕墻上設置有窗洞,在所述窗洞內側設置有洞口窗,在所述窗洞外側設置有玻璃擋板,所述玻璃擋板兩側與幕墻連接,所述玻璃擋板與洞口窗之間形成通風腔體,所述通風腔體通過洞口窗的開啟與室內連通,所述玻璃擋板上下側與對應幕墻留有間距形成與通風腔體連通的上、下通風口。
[000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然風微循環窗系統,其所述洞口窗為內開內倒窗或外開上懸窗或內平開窗。
[0006]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室內與室外的空氣交換模式,滿足通風的要求,而且保證了在窗扇開啟與關閉時建筑外視效果一致,同時也實現了對室外噪聲的阻擋作用,在建筑節能聲學性能方面均有較好的表現。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是圖1的剖視圖。
[0009]圖3是圖1的主視圖。
[0010]圖4是圖3的豎剖圖。
[0011]圖5是圖3的橫剖圖。
[0012]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進風示意圖。
[0013]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排風示意圖。
[0014]圖中標記:1為幕墻,2為洞口窗,3為玻璃擋板,4為通風腔體,5a、5b為上、下通風□。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001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實用新型。
[0017]如圖1-5所示,一種自然風微循環窗系統,包括非透明的幕墻I,在所述幕墻I上設置有窗洞,在所述窗洞內側設置有鋁合金的洞口窗2,在所述窗洞外側設置有玻璃擋板3,所述玻璃擋板3兩側與幕墻I連接且通過密封膠條進行密封,所述玻璃擋板3與洞口窗2之間形成通風腔體4,所述通風腔體4通過洞口窗2的開啟與室內連通,所述玻璃擋板3上下側與對應幕墻I留有間距形成與通風腔體4連通的上、下通風口 5a、5b,其中,所述洞口窗2為內開內倒窗或外開上懸窗或內平開窗。
[0018]如圖6和7所示,以洞口窗2采用內開內倒窗為例的進風和排風示意圖。
[001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自然風微循環窗系統,包括幕墻(I),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幕墻(I)上設置有窗洞,在所述窗洞內側設置有洞口窗(2),在所述窗洞外側設置有玻璃擋板(3),所述玻璃擋板(3)兩側與幕墻(I)連接,所述玻璃擋板(3)與洞口窗(2)之間形成通風腔體(4),所述通風腔體(4)通過洞口窗(2)的開啟與室內連通,所述玻璃擋板(3)上下側與對應幕墻(I)留有間距形成與通風腔體(4)連通的上、下通風口(5a、5b)。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風微循環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洞口窗(2)為內開內倒窗或外開上懸窗或內平開窗。
【文檔編號】E04B2/88GK203546984SQ201320667443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8日
【發明者】羅建成, 錢方, 殷波, 李濤, 董彪 申請人: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