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缺口底切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用玻璃瓶底切部件,具體為一種雙缺口底切輪,解決了現有底切輪轉速提高造成底切后瓶體尺寸偏差影響成品率的問題。雙缺口底切輪,包括機架,機架上設置有若干根相互平行的轉軸,每根轉軸上均穿有至少兩個底切輪本體,相鄰兩轉軸上的底切輪本體沿軸向方向交錯布置,底切輪的邊緣開有兩個與其圓心位置對稱的切口槽。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可靠,底切輪設置為雙缺口結構,同時通過降低變速箱傳輸比,達到與前工序動作相匹配,減小了中心偏差,提高了成品率,同時提高了產量;轉速可達到10次/分鐘,每分鐘生產醫用玻璃瓶40支,產量提高33%。
【專利說明】雙缺口底切輪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用玻璃瓶底切部件,具體為一種雙缺口底切輪。
【背景技術】
[0002]醫用玻璃瓶生產過程中,底切是安瓶成型的最后工序。原設備的底切輪為單缺口,底切輪轉動一周,完成一次底切工作,即底切輪的轉速決定生產量的大小,控制底切輪轉速,是提高成品率和產量的關鍵技術。底切輪轉速越高,相應的離心力就越大,傳輸過來的安瓶會因過大的離心力作用,偏離底切輪中心位置,造成底切后過大的瓶體尺寸偏差,超出標準要求,成品率下降。因此在底切成型工序中,底切輪的最高轉速有一定的速度限制,不致于使待切瓶體偏尚中心,造成廢品。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底切輪轉速提高造成底切后瓶體尺寸偏差影響成品率的問題,提供了 一種雙缺口底切輪。
[0004]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雙缺口底切輪,包括機架,機架上設置有若干根相互平行的轉軸,每根轉軸上均穿有至少兩個底切輪本體,相鄰兩轉軸上的底切輪本體沿軸向方向交錯布置,底切輪的邊緣開有兩個與其圓心位置對稱的切口槽。
[0005]將原設備上的單缺口底切輪改造為雙缺口結構,使其與前序工序相匹配,降低了底切輪的轉速,減小了離心力,傳輸過來的醫用玻璃瓶平穩,減小了中心偏差,克服了現有底切輪轉速提高造成底切后瓶體尺寸偏差影響成品率的問題。
[0006]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可靠,底切輪設置為雙缺口結構,同時通過降低變速箱傳輸比,達到與前工序動作相匹配,減小了中心偏差,提高了成品率,同時提高了產量;轉速可達到10次/分鐘,每分鐘生產醫用玻璃瓶40支,產量提高33%。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中:1-機架,2-轉軸,3-底切輪本體,4-切口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09]雙缺口底切輪,包括機架1,機架I上設置有若干根相互平行的轉軸2,每根轉軸2上均穿有至少兩個底切輪本體3,相鄰兩轉軸2上的底切輪本體3沿軸向方向交錯布置,底切輪本體3的邊緣開有兩個與其圓心位置對稱的切口槽4。
【權利要求】
1.一種雙缺口底切輪,包括機架(1),機架(I)上設置有若干根相互平行的轉軸(2),每根轉軸(2)上均穿有至少兩個底切輪本體(3),相鄰兩轉軸(2)上的底切輪本體(3)沿軸向方向交錯布置,其特征在于:底切輪本體(3)的邊緣開有兩個與其圓心位置對稱的切口槽(4)。
【文檔編號】C03B33/06GK203545876SQ201320762313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8日
【發明者】張懷民, 鄭小學, 張杰民 申請人:芮城縣宏光醫藥包裝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