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裝飾施工方法,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一般簡稱BIM,其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BIM具有信息完備性、信息關聯性、信息一致性、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八大特點。
隨著現代建筑對建筑裝飾在效率、精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的建筑裝飾基于BIM已經逐步向著數字化的方向進行發展。但是,目前的數字化建筑裝飾僅限于進行模型的設計和建立,而實際建筑裝飾施工過程中,時常會遇到施工誤差的問題,遇到問題后,只能在后期完成施工后再重新進行調整,操作上不僅麻煩,也比較影響整體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建筑裝飾施工誤差調整麻煩、施工效率和施工質量低的技術問題。
為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1)對施工現場進行三維掃描,采集施工現場的三維數據;
(2)根據三維數據得到三維模型;
(3)根據圖紙建立裝飾模型;
(4)將裝飾模型匹配到三維模型中進行模擬安裝,并進行碰撞試驗,找出裝飾模型和三維模型之間不符的區域和尺寸偏差,得到碰撞結果;
(5)根據碰撞結果對裝飾模型進行調整;
(6)在完成的裝飾模型中提取坐標安裝點位信息,將點位信息導入全站儀,放出后期安裝完成面線。
進一步地,上述步驟(1)中,具體對施工現場進行三維點云掃描,采集施工現場的三維點云數據。
進一步地,上述三維模型為點云模型。
進一步地,上述步驟(2)中,三維數據具體導入SENS軟件得到三維模型。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還包括二次碰撞步驟(7),其用于對現場鋼架進行調整。
進一步地,上述二次碰撞步驟(7)包括:
(71)對施工現場的鋼架結構進行三維掃描,得到鋼架模型;
(72)將鋼架模型導入到裝飾模型中進行碰撞試驗,找出裝飾模型和鋼架模型之間不符的區域和尺寸偏差,得到碰撞結果;
(73)根據碰撞結果對鋼架模型進行調整。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還包括三次碰撞步驟(8),對完成的現成進行三維掃描,得到完成模型,將完成模型與裝飾模型進行碰撞檢核。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還包括材料掃描步驟:對進場材料進行三維掃描,與圖紙數據進行對比檢查,剔除不符要求的材料。
進一步地,上述步驟(4)中,將裝飾模型和三維模型轉成二維線條圖,設定線條長度,通過提取模塊提取出裝飾模型和三維模型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第一框架為去除掉短于線條長度的線條的框架,然后將裝飾模型和三維模型的第一框架進行對比。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還設有線條加粗模塊,提取模塊提取出第二框架后,第二框架通過線條加粗模塊進行加粗處理,然后將裝飾模型和三維模型的第二框架進行對比。
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相較于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1)數字化施工模擬:利用現場采集的精準數據結合三維可視化原理,在計算機里對施工過程進行仿真模擬,將現場問題消除在策劃階段,實現后期零返工;
2)數字化放線:對現場進行取點和放點,實現三維模型中的點位坐標與施工現場的位置的精確轉換,達到圖紙尺寸與現場的高度一致,為后期的精細化施工打好基礎;
3)數字化下單:通過數字化施工策劃,生成高精度的電子文檔交付廠家下單,取代現場測量制作模板等傳統下單方式,實現下單過程數字化,在保證精度的基礎上節省大量人力物力;
4)數字化施工:在施工策劃結束后即可進行材料下單,整個下單過程不放線和基層施工同步甚至提前,這為主材質量及成本的把控提供充足的時間,同時可以大大節約中庭部位的施工工期。
因此,本發明可以有效地解決現有技術中建筑裝飾施工誤差調整麻煩、施工效率和施工質量低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下文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點和益處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于示出優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發明的限制。而且在整個附圖中,用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本公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參見圖1,圖中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該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對施工現場進行三維掃描,采集施工現場的三維數據;
S2:根據三維數據得到三維模型;
S3:根據圖紙建立裝飾模型;
S4:將裝飾模型匹配到三維模型中進行模擬安裝,并進行碰撞試驗,找出裝飾模型和三維模型之間不符的區域和尺寸偏差,得到碰撞結果;
S5:根據碰撞結果對裝飾模型進行調整;
S6:在完成的裝飾模型中提取坐標安裝點位信息,將點位信息導入全站儀,放出后期安裝完成面線。
其中,步驟S1中,具體對施工現場進行三維點云掃描,采集施工現場的三維點云數據。三維模型具體可以為點云模型。步驟S2中,三維數據具體導入SENS軟件得到三維模型。
參見圖1,上述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還包括二次碰撞步驟S7,其用于對現場鋼架進行調整。該二次碰撞步驟S7包括:
S71:對施工現場的鋼架結構進行三維掃描,得到鋼架模型;
S72:將鋼架模型導入到裝飾模型中進行碰撞試驗,找出裝飾模型和鋼架模型之間不符的區域和尺寸偏差,得到碰撞結果;
S73:根據碰撞結果對鋼架模型進行調整。
參見圖1,上述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還包括三次碰撞步驟S8,對完成的現成進行三維掃描,得到完成模型,將完成模型與裝飾模型進行碰撞檢核。
參見圖1,上述基于BIM的復雜共享空間裝配化建筑裝飾施工方法還包括材料掃描步驟S0:對進場材料進行三維掃描,與圖紙數據進行對比檢查,剔除不符要求的材料。
參見圖1,步驟S4中,將裝飾模型和三維模型轉成二維線條圖,設定線條長度,通過提取模塊提取出裝飾模型和三維模型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第一框架為去除掉短于線條長度的線條的框架,然后將裝飾模型和三維模型的第一框架進行對比。由于模型中一些部分并不是一定需要調整的,例如幕墻的內部等,如果每個位置都掃描及調整就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且使得計算機中的存儲空間占用非常大,十分浪費效率,而利用此技術手段,便可以使得調整不會將模型的每個角落都實施,由此使得效率大幅度提高,節省計算機的存儲空間。
參見圖1,步驟S4中,還設有線條加粗模塊,提取模塊提取出第二框架后,第二框架通過線條加粗模塊進行加粗處理,然后將裝飾模型和三維模型的第二框架進行對比。此技術手段是為了防止一些位置被遺漏掉而沒有調整,因此將其加粗后可以便于識別和對比,由此在上述效率提高的基礎上也可以提高調整的精度,保證施工質量。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