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城市排水工程用檢查井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一種耐腐蝕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的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現有城市排水工程管道都采用埋地鋪設,包括雨水管道、生活污水管道和工業污水管道。管道沿線每隔數十米就需要設置檢查井以實施不同管線之間的聯接和排(污)泥疏通工作。檢查井是城市排(污)水工程管線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城市排水工程管線采用的檢查井有紅磚砌筑式的,普通混凝土現澆式,普通混凝土預制式以及塑料檢查井等。現有普通預制式混凝土檢查井不適用于輸送具備腐蝕性流體的管線工程,防腐蝕性能差,使得普通預制式混凝土檢查井的耐久性差。技術實現要素:基于
背景技術:
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耐腐蝕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的生產工藝。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耐腐蝕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的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S1:將預制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的內外模具進行清理;S2:將S1清理后的內外模具上涂刷脫模劑;S3:制作耐腐蝕混凝土所需要的鋼筋首先進行防腐加工,在鋼筋上涂刷有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混合涂層的厚度為100-500nm,聚氨酯和石墨烯按照重量的混合比例為3:1-10:1,多個涂刷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的鋼筋綁扎成鋼筋骨架,同時對鋼筋骨架的各個節點上涂刷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S4:將S3所述的鋼筋骨架的間距和排距進行檢驗,同時對鋼筋骨架進行電阻檢測;S5:將S4所述的鋼筋骨架放入所述的內外模內;S6:將復合水泥、活性摻合材料、石子、天然砂、減水劑、緩凝劑和水制備成耐腐蝕混凝土,耐腐蝕混凝土按照重量的組成比例如下:復合水泥為10%-15%,活性摻合材料為5%-8%,石子為30%-40%,天然砂為14%-22%,減水劑為0.5%-1%,緩凝劑為2%-4%,將耐腐蝕混凝土的各組成原料放入攪拌機中進行均勻攪拌,攪拌時間為3-5h,使得耐腐蝕混凝土的各組成原料充分混合在一起,即可得到耐腐蝕混凝土;S7:將耐腐蝕混凝土澆注到內外模具中,然后依次操作懸輥工藝、振動工藝及芯模振動工藝使耐腐蝕混凝土澆注成型;S8:將S7所述的新澆注成型的耐腐蝕混凝土連同內外模具一起放置到養護工位依次進行養護和蒸養處理,養護時間為4-8h;S9:將已經固化的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進行脫模處理,然后對已經固化的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表面涂刷有聚氨酯樹脂涂層,聚氨酯樹脂涂層的厚度為200-300nm;S10:將S9中所述的涂刷有聚氨酯樹脂涂層的鋼筋混凝土檢查井上再涂刷有鋅合金涂層,鋅合金涂層的厚度為300-600nm,鋅合金涂層可以和鋼筋上的混合涂層進行電性連接,即可得到耐腐蝕鋼筋混凝土檢查井。優選地,所述S2中,脫模劑為混凝土脫模劑。優選地,所述S6中,復合水泥由硅酸鹽水泥和硫鋁酸鹽水泥組成,且活性摻合材料為礦粉以及偏高嶺土的混合物。優選地,所述S6中,緩凝劑可選自硼酸鹽、硼酸鹽與硫酸鹽的復合物。優選地,所述S6中,石子由10-20mm和20-40mm的兩種單粒級的顆粒組成,且10-20mm顆粒和20-40mm顆粒的組成比例為2:1-6:1。本發明的有益效果:1、耐腐蝕混凝土的組成成分在原有混凝土的基礎上增加了添加了活性摻合材料、石子、減水劑和緩凝劑,使得耐腐蝕混凝土具有較強的防腐性和抗滲性,且保留了原有混凝土的硬度,本發明中采用耐腐蝕混凝土取代普通混凝土來制作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使得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具有較強的防腐性能和抗滲性能;2、通過在鋼筋混凝土的外側涂設有聚氨酯樹脂涂層和鋅合金涂層,且鋅合金涂層和鋼筋上的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電性連接,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還采用陰極保護法來增強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的防腐蝕性能,使得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的耐久性大大增加;本發明分別從耐腐蝕混凝土的組成材料和耐腐蝕混凝土表面上涂刷有鋅合金涂層兩個方面來增強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的防腐性能,使得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的耐久性大大增強。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解說。實施例一本實施例中提出了一種耐腐蝕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的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S1:將預制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的內外模具進行清理;S2:將S1清理后的內外模具上涂刷脫模劑;S3:制作耐腐蝕混凝土所需要的鋼筋首先進行防腐加工,在鋼筋上涂刷有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混合涂層的厚度為100,聚氨酯和石墨烯按照重量的混合比例為3:1,多個涂刷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的鋼筋綁扎成鋼筋骨架,同時對鋼筋骨架的各個節點上涂刷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S4:將S3所述的鋼筋骨架的間距和排距進行檢驗,同時對鋼筋骨架進行電阻檢測;S5:將S4所述的鋼筋骨架放入所述的內外模內;S6:將復合水泥、活性摻合材料、石子、天然砂、減水劑、緩凝劑和水制備成耐腐蝕混凝土,耐腐蝕混凝土按照重量的組成比例如下:復合水泥為10%,活性摻合材料為5%,石子為30%,天然砂為14%,減水劑為0.5%,緩凝劑為2%,將耐腐蝕混凝土的各組成原料放入攪拌機中進行均勻攪拌,攪拌時間為3h,使得耐腐蝕混凝土的各組成原料充分混合在一起,即可得到耐腐蝕混凝土;S7:將耐腐蝕混凝土澆注到內外模具中,然后依次操作懸輥工藝、振動工藝及芯模振動工藝使耐腐蝕混凝土澆注成型;S8:將S7所述的新澆注成型的耐腐蝕混凝土連同內外模具一起放置到養護工位依次進行養護和蒸養處理,養護時間為4h;S9:將已經固化的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進行脫模處理,然后對已經固化的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表面涂刷有聚氨酯樹脂涂層,聚氨酯樹脂涂層的厚度為200nm;S10:將S9中所述的涂刷有聚氨酯樹脂涂層的鋼筋混凝土檢查井上再涂刷有鋅合金涂層,鋅合金涂層的厚度為300nm,鋅合金涂層可以和鋼筋上的混合涂層進行電性連接,即可得到耐腐蝕鋼筋混凝土檢查井。實施例二本實施例中提出了一種耐腐蝕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的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S1:將預制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的內外模具進行清理;S2:將S1清理后的內外模具上涂刷脫模劑;S3:制作耐腐蝕混凝土所需要的鋼筋首先進行防腐加工,在鋼筋上涂刷有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混合涂層的厚度為300nm,聚氨酯和石墨烯按照重量的混合比例為6:1,多個涂刷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的鋼筋綁扎成鋼筋骨架,同時對鋼筋骨架的各個節點上涂刷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S4:將S3所述的鋼筋骨架的間距和排距進行檢驗,同時對鋼筋骨架進行電阻檢測;S5:將S4所述的鋼筋骨架放入所述的內外模內;S6:將復合水泥、活性摻合材料、石子、天然砂、減水劑、緩凝劑和水制備成耐腐蝕混凝土,耐腐蝕混凝土按照重量的組成比例如下:復合水泥為13%,活性摻合材料為7.5%,石子為35%,天然砂為17%,減水劑為0.75%,緩凝劑為3%,將耐腐蝕混凝土的各組成原料放入攪拌機中進行均勻攪拌,攪拌時間為4h,使得耐腐蝕混凝土的各組成原料充分混合在一起,即可得到耐腐蝕混凝土;S7:將耐腐蝕混凝土澆注到內外模具中,然后依次操作懸輥工藝、振動工藝及芯模振動工藝使耐腐蝕混凝土澆注成型;S8:將S7所述的新澆注成型的耐腐蝕混凝土連同內外模具一起放置到養護工位依次進行養護和蒸養處理,養護時間為6h;S9:將已經固化的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進行脫模處理,然后對已經固化的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表面涂刷有聚氨酯樹脂涂層,聚氨酯樹脂涂層的厚度為250nm;S10:將S9中所述的涂刷有聚氨酯樹脂涂層的鋼筋混凝土檢查井上再涂刷有鋅合金涂層,鋅合金涂層的厚度為450nm,鋅合金涂層可以和鋼筋上的混合涂層進行電性連接,即可得到耐腐蝕鋼筋混凝土檢查井。實施例三本實施例中提出了一種耐腐蝕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的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S1:將預制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的內外模具進行清理;S2:將S1清理后的內外模具上涂刷脫模劑;S3:制作耐腐蝕混凝土所需要的鋼筋首先進行防腐加工,在鋼筋上涂刷有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混合涂層的厚度為500nm,聚氨酯和石墨烯按照重量的混合比例為10:1,多個涂刷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的鋼筋綁扎成鋼筋骨架,同時對鋼筋骨架的各個節點上涂刷聚氨酯和石墨烯的混合涂層;S4:將S3所述的鋼筋骨架的間距和排距進行檢驗,同時對鋼筋骨架進行電阻檢測;S5:將S4所述的鋼筋骨架放入所述的內外模內;S6:將復合水泥、活性摻合材料、石子、天然砂、減水劑、緩凝劑和水制備成耐腐蝕混凝土,耐腐蝕混凝土按照重量的組成比例如下:復合水泥為15%,活性摻合材料為8%,石子為40%,天然砂為22%,減水劑為1%,緩凝劑為4%,將耐腐蝕混凝土的各組成原料放入攪拌機中進行均勻攪拌,攪拌時間為5h,使得耐腐蝕混凝土的各組成原料充分混合在一起,即可得到耐腐蝕混凝土;S7:將耐腐蝕混凝土澆注到內外模具中,然后依次操作懸輥工藝、振動工藝及芯模振動工藝使耐腐蝕混凝土澆注成型;S8:將S7所述的新澆注成型的耐腐蝕混凝土連同內外模具一起放置到養護工位依次進行養護和蒸養處理,養護時間為8h;S9:將已經固化的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進行脫模處理,然后對已經固化的耐腐蝕混凝土檢查井表面涂刷有聚氨酯樹脂涂層,聚氨酯樹脂涂層的厚度為300nm;S10:將S9中所述的涂刷有聚氨酯樹脂涂層的鋼筋混凝土檢查井上再涂刷有鋅合金涂層,鋅合金涂層的厚度為600nm,鋅合金涂層可以和鋼筋上的混合涂層進行電性連接,即可得到耐腐蝕鋼筋混凝土檢查井。對比普通預制式混凝土檢查井與實施例一至三的耐腐蝕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實施例一至三的耐腐蝕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比常普通預制式混凝土檢查井的提高百分比如下表:實施例一二三防腐蝕性能提高百分比20%33%24%抗滲性能提高百分比15%22%21%剛性提高百分比4%8%9%由上述表格可知,本發明提出的耐腐蝕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和普通預制式混凝土檢查井相比較,耐腐蝕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檢查井的性能具有明顯的提高。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技術領域:
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