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泥加工機械設備,具體是一種可實現雙層冷卻效果的立式水泥漿料處理機。
背景技術:
水泥是粉狀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加水攪拌后成漿體,能在空氣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膠結在一起,早期石灰與火山灰的混合物與現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膠結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強度較高,而且還能抵抗淡水或含鹽水的侵蝕,長期以來,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膠凝材料,廣泛應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國防等工程;在水泥的加工過程中,攪拌是其中重要的一道工序,但是以往的攪拌機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由于水泥漿料不斷的進行翻滾碰撞,其內腔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如果將這些熱量散發不出去而長時間存留在內腔中,可能影響整個機體的使用壽命,整個機體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因溫度過高而導致電器元件燒毀的問題的發生,工作平穩性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同時在落料過程中其漿料內部會摻雜有大量的空氣氣泡,如果不能進行清除,很可能影響整個成品漿料的品質質量,影響后續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實現雙層冷卻效果的立式水泥漿料處理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實現雙層冷卻效果的立式水泥漿料處理機,包括處理機殼,所述處理機殼的頂部外側壁上設置有降溫保護罩,所述降溫保護罩的罩體上方中心位置處安裝有驅動電機,所述降溫保護罩的罩體右側壁中部位置開設有導氣通孔,所述導氣通孔位置處的降溫保護罩的內側壁上設置有水幕風簾且水幕風簾的的中部開設有網孔,所述降溫保護罩與導氣通孔對應位置的內側壁上開設有出氣通孔,所述出氣通孔位置處的內側壁上設置有引風風機,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端上連接有主動攪拌轉軸豎直伸入處理機殼的內腔中,所述主動攪拌轉軸位于降溫保護罩的一段外壁上套設置有軸套,軸套的套體右側壁上設置有導向風軸,所述導向風軸的右端正對著導氣通孔的位置處設置,所述導向風軸的外壁沿軸向螺旋分布有螺旋導風板,所述主動攪拌轉軸的軸體中部側壁上設置有一號切割攪拌葉,所述主動攪拌轉軸的軸體底端固定設置有二號切割攪拌葉,所述處理機殼的機體外側壁周圈上還套設有冷卻水套,所述冷卻水套的套體左側壁上方位置設置有冷水導入短管,所述冷卻水套套體右側壁下方位置設置有熱水排出短管,所述冷水導入短管的端口密封連通有輸水軟管,所述輸水軟管的管體底端伸入冷水存儲箱的箱體內部,所述輸水軟管的管體上設置有增壓水泵,所述處理機殼的機體底端設置有卸料口且在卸料口的下方設置有消泡卸料機構,所述消泡卸料機構與卸料口之間還設置有散料漏斗,所述消泡卸料機構包括框架體、振動板和振動器,所述振動板套設于框架體的內部,所述振動器固定于框架體上并穿過框架體與振動板連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處理機殼的頂壁左側位置還設置有進料漏斗。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氣通孔處還安裝有過濾篩網。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熱水排出短管的管體上安裝有排水控制閥。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冷水存儲箱的箱體上還設置有添水短管。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散料漏斗為一與卸料口連接的三通管,該三通管的底部均勻的布置有兩排出料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通過在傳統處理機殼的頂部增設有降溫保護罩,實際攪拌處理過程中,啟動引風風機后即可將外部的大量空氣從導氣通孔被吸入降溫保護罩的內部,通過水幕風簾后迅速的降低到較為冰冷的狀態,冷空氣不僅能夠直接冷卻主動攪拌轉軸,而且同時能夠對導向風軸和軸套進行降溫冷卻處理,冷卻狀態下的導向風軸和軸套可以不斷的吸收主動攪拌轉軸上具有的熱量從而對轉軸也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冷卻作用,螺旋導風板可以延長整個寒冷的空氣與導向風軸的接觸時間,保證導向風軸和軸套的冷卻制冷效果,更好的延長了整個機體的使用壽命;當整個處理機在長時間的加工過程中,由于水泥漿料不斷的進行翻滾碰撞,其內腔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如果將這些熱量散發不出去而長時間存留在內腔中,可能影響整個機體的使用壽命,此時即可啟動增壓水泵,將冷水存儲箱中存放的冷水不斷的抽入冷卻水套,內腔熱量即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將水套中的冷水進行加熱,熱量得到不斷的散發吸附,一段時間后開啟排水控制閥將變熱的冷水排出即可,增設的冷卻水套、冷水存儲箱、增壓水泵與頂部增設的降溫保護罩一起形成了雙層機構的機體冷卻降溫系統,使得整個機體在工作過程中自始至終不會出現溫度過高而導致電器元件燒毀的問題的發生,保證機體能夠長時間平穩的運行,大大提高了整個設備的使用壽命;此外,開啟卸料口將內腔中的物料進入散料漏斗中被分散開來從出料孔下落,在漿料的下落過程中,整個振動器即可驅動振動板動作進而與物料相碰撞,使氣泡振出水泥漿料的內部,最終實現消除內部大量空氣氣泡的效果,從而不斷的提高整個成品漿料的品質質量,工廠效益得到迅速提升。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可實現雙層冷卻效果的立式水泥漿料處理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消泡卸料機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可實現雙層冷卻效果的立式水泥漿料處理機,包括處理機殼1,所述處理機殼1的頂部外側壁上設置有降溫保護罩11,所述降溫保護罩11的罩體上方中心位置處安裝有驅動電機10,所述降溫保護罩11的罩體右側壁中部位置開設有導氣通孔15,所述導氣通孔15位置處的降溫保護罩11的內側壁上設置有水幕風簾14且水幕風簾14的的中部開設有網孔,所述導氣通孔15處還安裝有過濾篩網,所述降溫保護罩11與導氣通孔15對應位置的內側壁上開設有出氣通孔17,所述出氣通孔17位置處的內側壁上設置有引風風機16,所述驅動電機10的輸出端上連接有主動攪拌轉軸9豎直伸入處理機殼1的內腔中,所述主動攪拌轉軸9位于降溫保護罩11的一段外壁上套設置有軸套,軸套的套體右側壁上設置有導向風軸12,所述導向風軸12的右端正對著導氣通孔15的位置處設置,所述導向風軸12的外壁沿軸向螺旋分布有螺旋導風板13,所述主動攪拌轉軸9的軸體中部側壁上設置有一號切割攪拌葉27,所述主動攪拌轉軸9的軸體底端固定設置有二號切割攪拌葉20,所述處理機殼1的頂壁左側位置還設置有進料漏斗18,這樣通過在傳統處理機殼1的頂部增設有降溫保護罩11,實際攪拌處理過程中,啟動引風風機16后即可將外部的大量空氣從導氣通孔15被吸入降溫保護罩11的內部,通過水幕風簾14后迅速的降低到較為冰冷的狀態,冷空氣不僅能夠直接冷卻主動攪拌轉軸9,而且同時能夠對導向風軸12和軸套進行降溫冷卻處理,冷卻狀態下的導向風軸12和軸套可以不斷的吸收主動攪拌轉軸9上具有的熱量從而對轉軸也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冷卻作用,螺旋導風板13可以延長整個寒冷的空氣與導向風軸12的接觸時間,保證導向風軸12和軸套的冷卻制冷效果,更好的延長了整個機體的使用壽命。
所述處理機殼1的機體外側壁周圈上還套設有冷卻水套2,所述冷卻水套2的套體左側壁上方位置設置有冷水導入短管3,所述冷卻水套2套體右側壁下方位置設置有熱水排出短管4,所述熱水排出短管4的管體上安裝有排水控制閥,所述冷水導入短管3的端口密封連通有輸水軟管5,所述輸水軟管5的管體底端伸入冷水存儲箱7的箱體內部,所述輸水軟管5的管體上設置有增壓水泵6,所述冷水存儲箱7的箱體上還設置有添水短管8,這樣通過在傳統的處理機殼1周壁上增設有冷卻水套2,當整個處理機在長時間的加工過程中,由于水泥漿料不斷的進行翻滾碰撞,其內腔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如果將這些熱量散發不出去而長時間存留在內腔中,可能影響整個機體的使用壽命,此時即可啟動增壓水泵6,將冷水存儲箱7中存放的冷水不斷的抽入冷卻水套2,內腔熱量即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將水套中的冷水進行加熱,熱量得到不斷的散發吸附,一段時間后開啟排水控制閥將變熱的冷水排出即可,增設的冷卻水套2、冷水存儲箱7、增壓水泵6與頂部增設的降溫保護罩11一起形成了雙層機構的機體冷卻降溫系統,使得整個機體在工作過程中自始至終不會出現溫度過高而導致電器元件燒毀的問題的發生,保證機體能夠長時間平穩的運行,大大提高了整個設備的使用壽命;所述處理機殼1的機體底端設置有卸料口且在卸料口的下方設置有消泡卸料機構22,所述消泡卸料機構22與卸料口之間還設置有散料漏斗21,所述散料漏斗21為一與卸料口連接的三通管,該三通管的底部均勻的布置有兩排出料孔,所述消泡卸料機構22包括框架體24、振動板25和振動器23,所述振動板25套設于框架體24的內部,所述振動器23固定于框架體24上并穿過框架體24與振動板25連接,振動器23驅動振動板25動作時、框架體24不隨著振動器23而動作,這樣當整個機體內部的漿料經過充分的混合攪拌過程,即可開啟卸料口將內腔中的物料進入散料漏斗21中被分散開來從出料孔下落,在漿料的下落過程中,整個振動器23即可驅動振動板25動作進而與物料相碰撞,使氣泡振出水泥漿料的內部,最終實現消除內部大量空氣氣泡的效果,從而不斷的提高整個成品漿料的品質質量,工廠效益得到迅速提升。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