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裝飾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嵌縫式模塊化吊頂及安裝方法。
背景技術:
建筑的室內墻頂一般采用龍骨加頂板安裝而成,在室內的墻頂其下方間隔一定距離固定有吊桿,吊桿連接龍骨,龍骨下方安裝頂板,石膏板構成一個完整的吊頂面。
現有技術中,使用上述龍骨加頂板板制成的吊頂在安裝和后續使用過程中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施工現場,在龍骨與頂板之間需要安裝多個連接件,浪費大量的時間,同時增加了現場施工的難度;第二,吊桿、龍骨、以及頂板依次安裝的方式占用過多的空間,造成頂板下方的使用空間較小,空間利用率低;第三,在相鄰頂板之間設置的嵌縫條設置不均勻,容易脫落,吊頂的表面的平整性和密封性較差。
因此,有必要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嵌縫式模塊化吊頂及安裝方法,以解決上述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施工效率,降低現場安裝的難度,降低嵌縫式模塊化吊頂的空間占用率,增加空間使用效率,保證嵌縫條穩固地連接在相鄰的頂板之間,保證嵌縫式模塊化吊頂的平整性和密封性。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嵌縫式模塊化吊頂,包括:相拼接的第一吊板和第二吊板,所述第一吊板和所述第二吊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龍骨和第二龍骨,所述第一龍骨沿長度方向上貼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吊板上,所述第一龍骨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龍骨沿長度方向上貼合固定在所述第二吊板上,所述第二龍骨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固定部;卡式龍骨,所述卡式龍骨沿長度方向開設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的兩側槽口的邊沿均設置有多個卡齒,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通過所述卡齒與所述卡式龍骨卡接;夾持件及嵌縫條,所述夾持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卡齒上,所述夾持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龍骨和所述第二龍骨之間,所述夾持件的第二端延伸進所述第一吊板和所述第二吊板之間的間隙中,所述嵌縫條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吊板和所述第二吊板之間并與所述夾持件的第二端卡接,所述嵌縫條的第二端卡接在所述第一吊板和第二吊板的外表面。
可選地,所述第一龍骨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的表面開設有沿所述第一龍骨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槽。
可選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兩側槽口的內表面上。
可選地,所述夾持件的第一端設置有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的槽口卡接在所述卡齒上。
可選地,所述第二固定槽的槽口兩側的邊沿上均設置有卡接凸起,所述夾持件通過所述卡接凸起卡接在所述卡齒上。
可選地,每個所述第二固定槽內的卡齒的數量為兩個。
可選地,所述嵌縫條的第二端連接有密封片,所述密封片貼合在所述第一吊板和所述第二吊板的外表面上。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嵌縫式模塊化吊頂的安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拼接第一吊板和第二吊板,使所述第一吊板和所述第二吊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b.將第一龍骨沿長度方向貼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吊板上,將第二龍骨沿長度方向貼合固定在所述第二吊板上;所述第一龍骨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龍骨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固定部;c.將卡式龍骨連接在所述第一龍骨與所述第二龍骨上;其中,所述卡式龍骨沿長度方向開設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的兩側槽口的邊沿均設置有多個卡齒,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通過所述卡齒與所述卡式龍骨卡接;d.將夾持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卡齒上,使所述夾持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龍骨和所述第二龍骨之間;將所述夾持件的第二端延伸進所述第一吊板和所述第二吊板之間的間隙中;e.將嵌縫條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吊板和所述第二吊板之間,并且將所述嵌縫條的第一端與所述夾持件的第二端卡接,將所述嵌縫條的第二端卡接在所述第一吊板和第二吊板的外表面。
可選地,所述第一龍骨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的表面開設有沿所述第一龍骨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槽。
可選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兩側槽口的內表面上。
本發明提供的嵌縫式模塊化吊頂及安裝方法,通過卡式龍骨直接卡接在第一龍骨和第二龍骨上,節約了上述第一龍骨與卡式龍骨、第二龍骨與卡式龍骨相連接所需的連接件的數量,同時卡接的連接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卡式龍骨和第一龍骨、以及卡式龍骨和第二龍骨連接后的厚度,在豎直方向上節約了空間,設置的夾持件將嵌縫條有效地夾持嵌設在第一吊板和第二吊板之間的間隙中,并沿著第一吊板和第二吊板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可以有效地保證嵌縫條的平整性和密封性。
附圖說明
下面將通過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中優選實施例,將有助于理解本發明的目的和優點,其中:
圖1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提供的嵌縫式模塊化吊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的放大圖。
圖3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提供的嵌縫式模塊化吊頂的局部的正視圖。
圖4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提供的夾持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提供的嵌縫條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圖1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提供的嵌縫式模塊化吊頂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的放大圖,圖3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提供的嵌縫式模塊化吊頂的局部的正視圖,圖4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提供的夾持件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提供的嵌縫條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至圖5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嵌縫式模塊化吊頂,包括:相拼接的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第一龍骨81和第二龍骨82、卡式龍骨83、以及夾持件及嵌縫條7。
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5,所述第一吊板5和所述第二吊板6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保證由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形成的吊頂的平整性。所述第一龍骨81沿長度方向上貼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吊板5上,具體可以設置第一龍骨81的長度方向與第一吊板5的長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龍骨81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5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龍骨82沿長度方向上貼合固定在所述第二吊板6上,具體可以設置第二龍骨82長度方向與第二吊板6的長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二龍骨82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5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固定部。所述卡式龍骨83沿長度方向開設有卡接槽85,所述卡接槽85的兩側槽口的邊沿均設置有多個卡齒84,多個卡齒84均勻排列設置,卡齒84上設置有卡接臺86,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別卡接在不同的卡接臺86上,進而可使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通過所述卡齒84與所述卡式龍骨83相卡接,達到將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同時連接在卡式龍骨83上的效果。
夾持件及嵌縫條7,所述夾持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卡齒84上,所述夾持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龍骨81和所述第二龍骨82之間,所述夾持件的第二端延伸進所述第一吊板5和所述第二吊板6之間的間隙中,所述嵌縫條7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吊板5和所述第二吊板6之間并與所述夾持件的第二端卡接,所述嵌縫條7的第二端卡接在所述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的外表面。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嵌縫式模塊化吊頂,通過卡式龍骨83直接卡接在第一龍骨81和第二龍骨82上,節約了上述第一龍骨81與卡式龍骨83、第二龍骨82與卡式龍骨83相連接所需的連接件的數量,同時卡接的連接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卡式龍骨83和第一龍骨81、以及卡式龍骨83和第二龍骨82連接后的厚度,在豎直方向上節約了空間,設置的夾持件將嵌縫條7有效地夾持嵌設在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之間的間隙中,并沿著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可以有效地保證嵌縫條7的平整性和密封性。
可選地,夾持件包括連接板1、夾持部2、以及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接板1的兩側且垂直于所述連接板1的第一卡板3和第二卡板4,第一卡接板3、第二卡接板4、以及連接板1界定出第二固定槽,其中第一卡接板3和第二卡接板4分別為第二固定槽中兩個相對設置的槽壁,所述連接為所述第二固定槽的槽底。
請參照圖4和圖5,所述連接板1包括連接面11;所述夾持部2的第一端連接在所述連接面11上,夾持部2的第一端可以是焊接或者一體成型在連接面11上。所述夾持部2的第二端開設有條形的夾持槽21,所述夾持槽21的兩端開口設置,夾持槽21的槽口設置成寬度較小,以達到夾持和定位的作用。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接板1的兩側且垂直于所述連接板1的第一卡板3和第二卡板4,所述第一卡板3和所述第二卡板4均位于所述連接板1上背向所述連接面11的一側,兩個卡齒84位于第一卡板3和第二卡板4之間,每個卡齒84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卡接臺86,第一卡板3卡接在一個卡齒84背向所述第二卡板4的卡接臺86上,第二卡板4卡接在另一個卡齒84背向第一卡板3的卡接臺86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槽的槽口兩個內側的邊沿上均設置有卡接凸起,所述夾持件通過所述卡接凸起卡接在所述卡齒84上。具體地,所述第一卡板3(第二固定槽的一個槽壁)上遠離所述連接板1的一端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一凸起31,所述第二卡板4(第二固定槽的另一個槽壁)上遠離所述連接板1的一端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凸起41,所述第一卡接板3通過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卡接板4通過第二凸起4卡接在卡齒84上。卡齒84上設置有卡接臺86,每個第二固定槽內設置兩個卡齒84,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別扣接在兩個卡齒84上的卡接臺86上,兩個所述卡接臺86分別位于兩個卡齒84背向對方的一側。所述第一卡板3和所述第二卡板4的長度方向均平行于所述夾持槽21的延伸方向,使第一卡板3、第二卡板4的卡接方向與夾持槽21的夾持方向保持一致。
通過設置的夾持槽21夾持嵌縫條7固定在相鄰的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之間、以及第一卡板3和第二卡板4卡接在卡式龍骨83上,可以有效地將嵌縫條7固定,保證了嵌縫條7的穩定性,并且可使嵌縫條7沿著卡持槽的開設方向均勻設置,可使嵌縫條7均勻整齊地設置在兩個相鄰的頂板之間,保證了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在交界處的密封性,且密封過程簡單,便于實施。
可選地,所述夾持槽21的寬度沿遠離所述連接板1的方向逐漸減小??墒箠A持槽21的兩個內側槽壁在槽口處有相互靠近的傾向,當夾持槽21的槽口因夾持嵌縫條7而擴張時,夾持槽21的兩個槽壁因擴張而對嵌縫條7起到較大的反向夾持作用力,保證了對嵌縫條7夾持的穩定性。
較佳地,所述夾持槽21的槽口的兩側分別連接有第一擴張板22和第二擴張板23,所述第一擴張板22和所述第二擴張板23之間的距離沿遠離所述連接板1的方向逐漸增加,便于嵌縫條7通過第一擴張板22和第二擴張板23之間的通道進入夾持槽21內,便于嵌縫條7夾持在夾持槽21內,提高了安裝效率。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夾持件還包括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用于對夾持在第一卡板3和第二卡板4之間的龍骨進行限位,所述龍骨為卡式龍骨83,卡式龍骨83上開設有卡接槽85,卡接槽85的槽邊上設置出多個卡齒84,第一卡板3通過第一凸起31、第二卡板4通過第二凸起41卡接在卡齒84上設置的卡接臺86上。所述第一限位部14位于所述連接板1與所述第一卡板3之間,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連接板1與所述第二卡板4之間。此時第一限位部14和第二限位部均貼合固定在卡接槽85的兩個內側槽壁上,防止卡式龍骨83在縱向上發生偏移。可選地,所述第二限位部為限位塊,限位塊上垂直與第二卡板4的兩個表面分別貼合在卡接槽85的兩個內側槽壁上。第一限位部14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限位板12和第二限位板13,所述第一限位板12同時垂直于所述連接板1和所述第一卡板3,所述第二限位板13同時垂直于所述連接板1與所述第二卡板4,第一限位板12背向第二限位板13的一側,第二限位板13背向第一限位板12的一側分別貼合在卡接槽85的兩個相對設置的內側槽壁上,相比于卡接塊的結構設計,可以節省材料,減輕夾持件的重量。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限位部14的結構可以設置成與第一限位部14的結構相同,以進一步地減輕夾持件的重量。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龍骨81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5的表面開設有沿所述第一龍骨81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槽,第一固定槽的槽口卡接在卡式龍骨83的卡齒84上的卡接臺86上。較佳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兩側槽口的內表面上。在第一固定槽卡接在卡接臺86上時,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可以卡接在卡齒84上相對設置的兩個卡接臺86上。也可以如圖3所示,第一固定槽內卡接有兩個卡齒84,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分別卡接在兩個卡齒84的卡接臺86上,兩個卡接臺86分別位于兩個卡持背向對方的一側。
可選地,所述嵌縫條7的第二端連接有密封片71,所述密封片71貼合在所述第一吊板5和所述第二吊板6的外表面上。密封片71以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的交界處為分界線,左側貼合在第一吊板5的外側表面上,右側貼合在第二吊板6的外側表面上,進一步地提高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之間的密封性。
請同時參照圖5,較佳地,所述嵌縫條7的第一端包括背向設置的第一卡接面72和第二卡接面73,嵌縫條7的一端卡接在夾持槽21內后,第一卡接面72卡和第二卡接面73分別朝向夾持槽21內的兩個相對設置的內側槽壁,所述第一卡接面72上設置有多個相平行的第一卡接條74,所述第二卡接面73上設置有多個相平行的第二卡接條75,第一卡接條74可以增加第一卡接面72的表面積和表面粗糙度,第二卡接條75可以增加二卡接面的表面積和表面粗糙度,進而增加嵌縫條7的第一端與夾持槽21的槽口的摩擦系數,進一步地提高嵌縫條7相對于夾持槽21的穩定性。
基于同一發明構思,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嵌縫式模塊化吊頂的安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拼接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使所述第一吊板5和所述第二吊板6位于同一水平面上;b.將第一龍骨81沿長度方向貼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吊板5上,將第二龍骨82沿長度方向貼合固定在所述第二吊板6上;所述第一龍骨81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5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龍骨82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5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固定部;c.將卡式龍骨83連接在所述第一龍骨81與所述第二龍骨82上;其中,所述卡式龍骨83沿長度方向開設有卡接槽85,所述卡接槽85的兩側槽口的邊沿均設置有多個卡齒84,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通過所述卡齒84與所述卡式龍骨83卡接;d.將夾持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卡齒84上,使所述夾持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龍骨81和所述第二龍骨82之間;將所述夾持件的第二端延伸進所述第一吊板5和所述第二吊板6之間的間隙中;e.將嵌縫條7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吊板5和所述第二吊板6之間,并且將所述嵌縫條7的第一端與所述夾持件的第二端卡接,將所述嵌縫條7的第二端卡接在所述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的外表面。可選地,所述第一龍骨81上背向所述第一吊板5的表面開設有沿所述第一龍骨81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槽。第一固定槽的槽口卡接在卡式龍骨83的卡齒84上的卡接臺86上。
當然,也可以先將卡式龍骨83按設計要求用吊桿及膨脹螺栓固定在建筑的室內的頂板上,隨后將夾持件的第一端卡扣到卡式龍骨83的卡齒84上;再將第一龍骨81和第二龍骨82按卡式龍骨83的卡齒84間距復合到頂板上,再將第一吊板5連接到第一龍骨81上,第二吊板6連接到第二龍骨82上。以此類推,完成嵌縫式模塊化吊頂的安裝。嵌縫條7插入夾持件的第二端,使嵌縫條7與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緊密貼緊,從而實現對板縫收口,進而保證頂板的安裝質量。
較佳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兩側槽口的內表面上。在第一固定槽卡接在卡接臺86上時,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可以卡接在卡齒84上相對設置的兩個卡接臺86上。也可以如圖3所示,第一固定槽內卡接有兩個卡齒84,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分別卡接在兩個卡齒84的卡接臺86上,兩個卡接臺86分別位于兩個卡持背向對方的一側。
本發明提供的嵌縫式模塊化吊頂及安裝方法,通過卡式龍骨83直接卡接在第一龍骨81和第二龍骨82上,節約了上述第一龍骨81與卡式龍骨83、第二龍骨82與卡式龍骨83相連接所需的連接件的數量,同時卡接的連接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卡式龍骨83和第一龍骨81、以及卡式龍骨83和第二龍骨82連接后的厚度,在豎直方向上節約了空間,設置的夾持件將嵌縫條7有效地夾持嵌設在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之間的間隙中,并沿著第一吊板5和第二吊板6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可以有效地保證嵌縫條7的平整性和密封性。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